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茫茫无际.苍穹之下,常常此起彼伏地演奏着连音乐家都难以谱成的美妙乐曲,那就是百灵鸟儿们高唱的情歌.百灵鸟从平地飞起时,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中文学名 百灵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百灵科 属 百灵属 种 百灵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和青海 百灵鸟是草原上盛产的名贵鸟类.它一般栖息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张家口的人都把它叫“云雀”.百灵鸟可以若无其事一动不动的学习许多鸟类和小动物们的声音,它的叫声响亮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声色委婉动听,在高空中可以直抵云霄,把它关在笼子里它也能歌善舞,因此称百灵为“鸟中歌手”.百灵鸟很容易训练,是养鸟爱好者理想的伴侣,它还是一种飞越海洋的“友谊鸟”,被销售到东南亚地区的外国友人手里,香港澳门的广大群众也都非常喜爱百灵鸟.[1] 干旱的草原能成为百灵鸟的家,可见百灵鸟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它们或快速飞行到远处取水,或以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减少对水的需求.冬季,百灵鸟大多集群生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为一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众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恶劣环境下集体防御的能力.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蹈,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百灵鸟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人叹服的飞翔技巧美化了环境,也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遗憾的是百灵鸟嘹亮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恶运.由于在北方,它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名贵的笼养鸟.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在百灵鸟的繁殖季节,潜入美丽的草原,不论雌雄,大量捕获幼鸟,运往外地销售.那些可怜的小鸟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草原清新的空气和晶莹的晨露,就被关入牢笼,很多死于非命.[2] 2外形特征编辑 百灵鸟成年时体形就较小,长190mm,重约30g.栗红色的额头是雄性百灵鸟的特点,它的头部和后颈也拥有和额头一样的颜色,眉毛和眼眶周围白而发棕的毛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点,眉纹一直长到了枕部.百灵鸟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现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现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胸前有两个对称的黑斑条纹,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连接起来.额头部分和喉咙处都长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体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衬托起来. 百灵鸟雌性的体色和雄性的几乎一样,但是,雌鸟额头和颈部的栗红色毛发比雄鸟的少,身体上的羽毛 百灵鸟 也偏近于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两条黑斑条纹没有雄百灵鸟那么明显.嘴部的颜色为土黄色,足部脚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鸟类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鸟类的后爪大一些, 而且还径直的伸向后方.爪部的颜色为褐色. [1] 百灵鸟头上具有漂亮的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中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沙百灵与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鸣唱.角百灵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处窥视周围的动静,行动较为诡秘.凤头百灵因头顶有一簇直立成单角状的黑色长羽构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3] 百灵鸟中等体型(16厘米)的深色百灵.头部图纹别致.雄鸟具粗显的黑色胸带,脸具黑和白色(或黄色)图纹,顶冠前端黑色条纹后延成特征性小"角".上体几为纯暗褐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些褐色纵纹.雌鸟及幼鸟色暗(且无"角"),但头部图纹仍可见.飞行时翼下白色.诸亚种略有差异.亚种flava 脸部黄色;brandti及przewalskii额白;teleschowi顶冠无白色;albigula黑色的胸带与眼下黑色带斑相连.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较深;脚-近黑. 3生活习性编辑 野生百灵鸟生活在中国北部广阔的大草原上.它自由飞翔时能够直冲云霄,一边飞一边鸣叫,优美的飞行姿态让其它鸟类羡慕,它的飞行可称之为“百鸟无一”之美.百灵鸟也喜欢在地面上行走.夏天,在烈日的照射下,地面上高于30摄氏度时,百灵鸟也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冬天,地表被漫天大雪覆盖后,百灵鸟为了能够找到食物填饱自己的肚子,他们也不得不做一下短暂的群体迁徙.但是,大部分时间,它们还是喜欢生活在荒凉的大草原上,穿梭在沙地和草棵之间.它们为了保持自己的体温在沙地上蹭来蹭去,这样既能够防暑降温,又可以梳洗它的毛发,以保证体表的干净. 百灵鸟在食物上要求不高,春天它们就吃一些幼嫩的小草芽和一些昆虫.在夏天和秋天时,它们就要捕捉一些昆虫吃.到了冬天,它们只吃一些草籽和谷类来填补它们的肚子,有时还会意外得到一些昆虫和虫卵.百灵鸟不会破坏农作物,在夏季刚刚来临时,它们还在抚育幼鸟的时期,百灵鸟会捕捉大量的虫子来喂养小鸟,这样就为庄稼生长除了害,是生产区中不可缺少的益鸟.[1] 嬉戏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 4分布范围编辑 为中国西北地区留鸟、夏候鸟,迁延时北部地区数量较多. 5雌雄鉴别编辑 对第一次幼羽时期,即还没有换过羽毛的雏鸟,应当选择嘴形整体粗壮,嘴尖稍勾,嘴裂深,头比较大,额头稍宽,眼睛大,有眼角,翅膀上鳞状斑大而清晰,腿粗、趾大,两腿间距稍大的鸟.成年雄鸟全身羽毛色泽深,在强光下能见到金属光泽,胸两侧的黑斑色深,静立时头略向上仰;雌百灵头和颈部的羽毛色泽浅,胸两侧的黑斑不如雄鸟明显. 对第二次幼时期,即已经换过一次羽的小鸟,因为已经接近成鸟,故除按上述第一次幼羽时期选择标准外,还要特别注意鸟的前胸.要黑带斑明显突出,全身羽毛鲜艳、斑纹清楚,后趾爪长而直的鸟.[1] 百灵鸟 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 百灵鸟的巢筑在地面草丛中、由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它们的卵很好看,底色棕白,上面散缀淡褐色的斑点,接近钝端有一个暗褐色的圆圈.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审视它们美丽的家园.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 6保护级别编辑 百灵鸟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7种类编辑 二斑百灵 Bimaculated Lark 雀形目> 百灵科> 百灵属 PASSERIFORMES > Alaudidae > Melanocorypha bimaculata 动物形态:体型略大(16.5厘米)的粗壮而尾短的百灵.嘴厚且钝,眉纹及眼下方的小斑纹白色.颏、喉及半颈环白,其下有黑色的项纹.上体具浓褐色杂斑;下体白,两胁棕色,胸侧有纵纹.飞行时翼下暗而略灰,无白色的 百灵鸟 翼后缘,尾有狭窄的白色羽端,但无白色羽缘.虹膜-褐色;嘴-偏粉色,上嘴中线及嘴端色深;脚-橘黄. 叫声:飞行叫声为沙哑洪亮的trrelit,也作dre-lit叫声.似短趾百灵.鸣声从地面或于盘旋飞行时发出,为多变调的短句并常加上拖长的卷舌音叫声. 分布范围:小亚细亚、西南亚;越冬至阿拉伯、非洲东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新疆西部(喀什、准噶尔盆地北部、博格达山及塔里木盆地南部).迷鸟记录远及日本. 习性:飞行低而波状起伏.[4] 蒙古百灵 中文名:蒙古百灵 物种分类:雀形目、百灵科、百灵属 拉丁名 :Melanocorypha monolica 英文名 :mongolian sky lark 分布:蒙古百灵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为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较常见的留鸟. 特征:全长约18cm.上体黄褐色,具棕黄色羽缘,头顶周围栗色,中央浅棕色,下体白色,胸部具有不连接的宽阔横带,两肋稍杂以栗纹,颊部皮黄色,两条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在枕部相接.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侧1对尾羽白色,其余尾羽深褐色,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 繁殖:繁殖期为5~7月,巢由杂草筑成,置于地面浅坑中或草丛内,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或近白色,具褐色条纹. 百灵鸟 习性:栖息于草原、沙漠、近水草地等空旷地区.也有一些种类栖居于小灌丛间.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脚强健、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营巢在土坎、草丛根部地上,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置于地面稍凹处或草丛间,其上有垂草掩蔽.5~6月间产卵.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鸣声响亮,婉转动听,常高翔云间,且飞且鸣.为中国传统上的名贵笼鸟.[4] 凤头百灵 中文名:凤头百灵 英文名:Crested Lark 拉丁学名:Galerida cristata 地理分布:欧洲至中东、非洲、中亚、蒙古、朝鲜及中国. 繁殖方式: 卵生 生活习性:栖于干燥平原、半荒漠及农耕地.于栖处或于高空飞行时鸣唱. 动物形态:体型略大(18厘米)的具褐色纵纹的百灵.冠羽长而窄.上体沙褐而具近黑色纵纹,尾覆羽皮黄色.下体浅皮黄,胸密布近黑色纵纹.看似矮墩而尾短,嘴略长而下弯.飞行时两翼宽,翼下锈色;尾深褐而两侧黄褐.幼鸟上体密布点斑.与云雀区别在侧影显大而羽冠尖,嘴较长且弯,耳羽较少棕色且无白色的后翼缘.亚种magna下体较白.虹膜-深褐;嘴-黄粉色,嘴端深色;脚-偏粉色. 叫声:升空时作清晰的du-ee及笛音ee或uu.鸣声为4~6音节甜美而哀婉的短句.不断重复且间杂着颤音.较云雀的鸣声慢、短而清晰[4] 云雀 云雀是一类鸣禽.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身长大约13—23厘米. 蒙古百灵(14张) 中等体型(18厘米)而具灰褐色杂斑的百灵.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与鹨类的区别在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与日本云雀容易混淆.与小云雀易混淆但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它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样子: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鸣声在高空中振翼飞行时发出,为持续的成串颤音及颤鸣.告警时发出多变的吱吱声.云雀属雀形目,百灵科,是一类鸣鸟. 生活习性:多数云雀以食 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原产于欧洲的云雀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 这类鸣鸟中,拉索云雀属濒危动物. 短趾百灵(19张) 分布范围:冬季甚常见于中国北方.亚种dulcivox繁殖于新疆西北部;intermedia 于东北的山区;kiborti于东北的沼泽平原. 生活环境: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的覆盖处.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 生长繁殖:繁殖于从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越冬至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西伯利亚但冬季见于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5] 短趾百灵 物种特征:体型略小(13厘米)而具褐色杂斑的百灵.无羽冠.似[大]短趾百灵但体型较小且颈无黑色斑块,嘴较粗短,胸部纵纹散布较开.站势甚直,上体满布纵纹且尾具白色的宽边而有别于其他小型百灵.虹膜-深褐;嘴-角质灰色;脚-肉棕色. 叫声:典型的飞行叫声为特征性轻吐音 prrrt或prrr-rrr-rrr.盘旋下飞时的鸣声多变而悦耳,间杂以模仿叫声.分布范围:古北界南部至蒙古及中国.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seebohmi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及喀什地区;kukunoorensis于新疆东南部至青海;stegmanni于甘肃北部至居延海地区;biecki于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宁夏及内蒙古西部;tangutica于青海极南部及西藏东北部;cheleensis 于整个东北及华北东部.习性:栖于干旱平原及草地.鸣唱飞行时不似[大]短趾百灵的起伏. 注:有些著者将[亚洲]短趾百灵作为小沙百灵C. Rufescens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6] 小云雀 物种特征:体小(15厘米)的褐色斑驳而似鹨的鸟.略具浅色眉纹及羽冠.与鹨的区别在嘴较厚重,飞行较柔弱且姿势不同.与歌百灵鸟的区别在翼上无棕色且行为上有所不同.与云雀及日本云雀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飞行时白色后翼缘较小且叫声不同.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肉色. 百灵鸟(6张) 叫声:于地面及向上炫耀飞行时发出高音的甜美鸣声.叫声为干涩的的嘁喳声drzz.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冬季南迁.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亚种inopinata于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weigoldi于华中及华东;coelivox于东南;vernayi于西南;sala于海南岛及邻近的广东南部;wattersi于台湾. 生活习性:栖于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处在于从不停栖树上.[5] 歌百灵 物种特征:体小(14厘米)的红褐色百灵鸟.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下体浅皮黄色,胸具黑色纵纹,外侧尾羽白色.外形似鹨但嘴较厚且尾及腿较短.与云雀的区别在两翼棕色.虹膜-深褐;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偏粉色,后爪甚长. 叫声:鸣声为似(JI)的短促而优美的哨音短句;告警时作吱吱声.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williamsoni罕见于广东及广西.香港有一记录. 生活习性:单独或为分散群,喜开阔的短草地及稻田.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停栖于矮树丛 |
|
来自: 昵称26918530 > 《耶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