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是当代著名作家郭敬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上海弄堂里一起长大的一对年轻人在校园内外纠葛的爱情故事。小说文笔细腻,格调语言深沉冷静,较作者以往的作品风格有极为明显的变化,被作者视为个人的转型之作。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 》不再走唯美路线 ,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写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是没有想到他那种清新引人的文字,不仅没有丝毫的减退成色,而且含带了不少散文的韵致和诗的气度" 使得作品的文学品味更为浓郁。 二是没有想到作品里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无告,在直面学生生态现状的淋漓叙事中,一种叫做责任感的东西扑面而来,从这部小说新作里,可以读到作者为学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态,也可以读到他对于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诸种不谐之音的捕捉,揭示与批判这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了一种浓重的“审父”或“审母”意识。我觉得这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与经典的故事叙述惯例不同,在《悲伤逆流成河 》中,郭敬明经常使用短促的句子和分行结构来暗喻情绪的变化。如果我们回溯一下《悲伤逆流成河》的开端,就会发现,作者试图以一种充满暗喻色彩的氛围来表达某种暧昧不明的情绪:“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被渐渐亮起来的灯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故事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雾气中走出来。在整部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粗看很容易被认为是笔调的“明媚的哀伤”,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景”托“事”,以“事”喻“情”的手法,借助大量情绪化的“景观”氛围供托出“悲伤”的事来,但结局并不是以读者对“悲伤”事件的接受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一悲伤氛围倾诉某种情绪为旨归。 意识经验与身体经验,显示出在场的审美趣味表达方式。情绪像雾一样,很难凝固化,更无法抽象为条规秩序,以来无影、去无踪的情绪作为文本描述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本文关注“情绪”话题’以“情绪”研究关注意识经验与身体体验,认为这是从《悲伤逆流成河》中看到审美新意的突破口,是有理由的。 首先,在《悲伤逆流成河 》中确实出现了大量的情绪描写; 其次,情绪描写本身和情感有关,在美学的根源上,它与感性有着更亲和的关系,值得探讨; 再次,情绪并非无可把握,在文本中,我们会看到,《悲伤逆流成河 》中所书写的情绪与意识和身体密切关联,情绪既涉及到意识的体验变化,也涉及到身体的体验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所以,追索《悲伤逆流成河 》中的意识体验和身体体验,则能揭示《悲伤逆流成河》所展示出来并以“情绪”书写衍生的审美趣味:在场的感性表达。 《悲伤逆流成河》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老练的叙事语言,通过对单亲家庭少女易遥在 17 岁时爱上不良少年后怀孕后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反映了城市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一种慢性毒药,是青春文学中的一朵恶之花,它将这么多丑恶的东西以温柔甜蜜伤感忧郁的煽情的方式无形中侵入年轻人的纯洁的灵魂,这绝对是中学生不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