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7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签署大赦令,释放6966名服刑人员。其中,被赦免者包括不久前被缅甸判刑的155名中国籍伐木人员。
最具有权威性的法律词典《布莱克法律词典》如此解释“赦免”(Amnesty):政府给予一个特定团体的囚犯或特定类别的囚犯的免罪。
赦免分为大赦和特赦。大赦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免除刑罚的执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诉,即同时消除刑和罪,被赦免之罪不能作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特赦范围小,仅免除特定人的刑,不免其罪。
古希腊 历史上最早的赦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海军将军和民主领袖色拉西布洛斯(Thrasybulus)在公元前404年领导雅典人民对抗当时的寡头政府“三十暴君”,获取胜利后的色拉西布洛斯赦免了大部分统治阶层的贵族,但把“三十暴君”排除在赦免名单之外。
中国 在《周礼》中提到了西周的审判原则“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愚”。“幼弱”为8岁以下幼童,“老耄”为80岁以上老人,“惷(chǔn,同‘蠢’)愚”为有精神疾病的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上,皇帝即位、改年号、册皇后、立太子、平叛乱、开疆土、遇灾异、有疾病,都能成为赦免的理由。
英国 英格兰公元1660年通过了赔偿和赦免法。当时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个地区结束战争,皇权刚收复到国王查理二世之下。赔偿和赦免法,赦免了大部分在内战和政权空白期犯下罪行的人。被赦免的人当中,包括写下了《论出版自由》和《失乐园》的诗人及政论家约翰-弥尔顿。
赦免制度存在众多积极作用,最主要的是调解社会矛盾,缓合社会氛围,这最能在战争结束后的赦免中体现;赦免还可能是政治博弈的结果;社会和人文因素也能是促成赦免的原因。赦免与法治的冲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此外,一些学者表示赦免制度会被一些罪犯利用,他们可能会要求以赦免作为他们投案的前提。
柯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