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口乡,地处郧西县西北角,毗邻陕西、河南,是一个集“边、远、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 在当地,矿山上的生活是不少农民的集体记忆,每年农闲的时候,亲戚邻里间结伴到河南、陕西的矿山上跑一两个月,就可以带回来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这种挣快钱的代价,则是在缺少防护的条件下,矿里粉尘的不断侵蚀,最终造成尘肺病。 每天早上,35岁的赵启春都会从自家门口走到村头散散步,不到200米的路,他一步一顿,要走上十分钟,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找到其他病友打一会“升级”,这是属于东川村尘肺病病人的小圈子。看到记者的时候,赵启春说话明显气力不足,他拿出在医院拍的片子给记者看,肺部明显有一大块空白区域,像被什么掏空了一样。
对赵启春和他的病友们来说,他们每天都在小心翼翼的活着,他们不敢咳嗽,不敢感冒,不敢久站。
在东川村,大部分成年劳动力都有在矿山打工的经历,一个队里面得尘肺病的就有十几人,为了治病,矿上挣的钱早早的就已经花完,很多人只能靠低保和社会救助过日子。最早一批去金矿“淘金”的邹绪良告诉记者:“挣的钱,发现这个病以后全部都要花完了,都还借钱花了不少,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借的。医药费就是靠他妈出去挣的钱,每个月汇点钱吃药,花了怕是十几万了。”
事实上,尘肺病的来袭,影响的不仅仅是尘肺病患者本身,随着一大批劳动力失去劳动能力,这些掩映在青山中的村庄开始出现明显的断层,生活重担也随之转移到妇女、老人、乃至尘肺病患者自己身上,一个个尘肺家庭也开始浮出水面。 程荣明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尘肺家庭,这个再组的家庭处处是尘肺的印记,妻子的前夫被尘肺夺去生命,他自己也是尘肺三期患者,现在,妻子患有淋巴瘤,带过来的两个孩子已经辍学,一家人是板着指头数日子,最近,妻子的病情又恶化了不少。 邻村庵坪村的樊泽礼有着相同的命运,丈夫、哥哥先后死于尘肺病,再婚的丈夫同样还是在金矿打零工,她带着哥哥的女儿和自己的三个孩子靠低保过活。这样渐渐失去支撑的家庭在湖北口乡还有很多。 对年轻一代来说,这样的情况正在好转,在东川村经营小超市的王晓龙告诉记者,村里人真正见识到尘肺病的厉害,也是近几年的事,这也直接导致了更多的年轻人在外出务工的时候不再选择金矿。 但直到记者离开东川村,村里还至少60%的人在往矿上跑,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到矿上找活,再拿挣到的钱去治病,这似乎成了他们走不出的怪圈。在当地尘肺病患者冯万印看来,去矿上打零工似乎已成为一剂快速致富的镇痛剂,虽然安全得不到保证,一部分人还是对此产生了深深的依赖。 跟早期去矿上谋生的农民工相比,现在还在矿上干活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防护意识,但防护观念仅限于戴口罩。庵坪村的樊泽礼时常会担心在金矿打工的丈夫,但是尘肺病要怎么预防?该戴什么样的口罩?夫妻俩并没有什么概念。 现在,大部分矿井已经有了通风设备,但矿里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根本改变。经过多年开采,很多小矿井只能向更深处掘进,在河南灵宝市的豫林镇,最深的斜井甚至可以达到1万米,这样的深度,通风设施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尘肺病仍有持续的趋势。近几年,乡政府深入山村发放尘肺病宣传材料已成为常态,但农民工的防护意识仍然不高,湖北口乡党委宣传委员马荣华认为,要真正杜绝尘肺病的继续蔓延,源头还是在矿山:“我们建议,加大对矿山开采业的规范化管理,对高危行业没有防护措施或者措施不到位不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关停,不能再祸害老百姓了,这个,是最根本性的从源头上杜绝,老百姓,他就是想到这些地方去从事高危行业,他也没地方去,他只有转行业。” 对很多已经患上尘肺病的病人来说,生活陷入了“无人埋单”的绝境,这部分人群何时才能走出困境呢?
由于流动性太大,十天半个月就挪个地方,湖北口乡的尘肺病患者几乎记不清在多少矿老板手底下干过活,加上很多矿都是层层转包,也没有签订合同,患者在维权方面是难上加难。目前,湖北口乡还没有一个主动维权索赔的案例,之前在全国引起关注的“开胸验肺”,在当地人看起来,更是天方夜谭。尘肺病患者邹绪良:“一次也都没去过,自己得的找谁给你赔偿嘛,不想得去找谁,我们自己也没啥证据,一是不好意思找人家,二是找到人家人家也不可能承认。” 无法索赔,治病和保养向谁求助?政府和社会力量两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前段时间,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和演员袁立来到湖北口乡,为当地带来了救助款和制氧机,但具体到每个家庭来说,这些也只是杯水车薪。而政府的能力就更加有限了,湖北口乡党委宣传委员马荣华介绍,湖北口乡一个季度的民政救助款项才两三万块钱,往往一个病人就能用去一大半。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出现尘肺村,尘肺病救助也成为全国性的难题。一些基层干部也正在呼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郧西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文银:“一个是建议,把职业病患者直接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第二个是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设立职业病救助基金,对尘肺病患者进行救助,让他们有治疗和生存的机会,让这些家庭看到希望。” 在采访中,医疗专家多次告诉记者,尘肺病具有“不可逆转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患病之后,就算是尘肺病一期的患者,也无法回到曾经健康时的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都会成为所谓的“石头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