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自信也要回答「 YES 」!

 yagi1 2015-08-07

我在哈佛、麦肯锡学到的工作术:

没自信也要回答「YES」!

作者:富坂美织 

 

那些举世公认的一流菁英,究竟是怎么思考、怎么工作的呢?

没自信也要回答「YES」

我曾兼任过许多医师以外的工作,象是写作、演讲,偶尔也会上电视和广播节目。每当接到新型态的工作邀约时,我都尽量让自己回答「YES」。

挑战新事物也是一样。决定考哈佛时、决定应征麦肯锡时,我其实都没有「自己一定做得到」的自信,甚至心中充满不安:「事情真的能顺利进行吗?」

无论如何,心定下来是最重要的。下定决心后,再来思考「怎么做才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曾有晨间新闻节目邀请我担任评论人,我对评论相当有兴趣,收到邀约时心情非常雀跃。

但没想到,最先邀我的竟然是一个现场直播节目,这让我非常紧张。因为如果是录像播出,真出了糗还可以想办法补救,但现场直播却是一镜定生死,没有任何补救的机会。

若不能做出精辟的评论,不但自己出洋相,还会给在场的主持人、来宾、制作人添麻烦。

即使如此,我还是依照往常的流程,先回答「YES」。

节目开始前,不安占据了我的心头,但我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就结果而言,虽然我不知道当天的表现是好是坏,总之我用自己的方式录完了全程。

想要踏入全新的领域,就必须下定决心、做好准备。为了那次节目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但要研究其他新闻节目、确认每一则新闻报导,还要学习高超的评论技巧。

看到我的态度与决心,摄影棚的工作人员都真心诚意地协助我。

主持人、来宾也拚了命地做球给我。为什么呢?我想,一定是我当初一口答应了节目邀约,明确地告诉他们「请务必让我试试看」的关系。

如果当初我的回答是「我没什么自信耶,请给我一些时间考虑一下」的话,他们的态度应该就不是这样了。

当你展现出强烈的意志,告诉别人「我愿意做」时,对方感受到你的干劲和热情,绝不会吝于伸出援手。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也有人让到手的机会就这么飞了。能不能抓住机会,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毫不犹豫地说出「YES」。

找到「值得学习的人」

组织理论中有一套「二六二法则」。

一个组织当中,约有二十%是带动组织前进的人,这些人精明干练、只一心追求达成目标;接下来的六十%是工作能力「普普」的中间阶层,他们要在菁英的带领下才能一一完成任务;剩下的二十%呢?也许这么说不是很好听,就是公司的拖油瓶。

几乎所有组织都脱离不了这个结构。

「既然如此,把最后两成扯后腿的员工统统解雇不就得了?这么一来不但公司的实力更坚强,未来也更有发展性不是吗?」──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但有趣的是,如果真的解雇了底层的两成员工,又会从原本中间阶层的六十%中形成新的二十%。无论解雇几次,都无法脱离这套结构。

麦肯锡的结构亦是如此。麦肯锡录取的员工都是「菁英」,刚进公司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一定属于最上层的二十%,会这样想也是无可厚非,毕竟麦肯锡是只有优秀人才才进得来的地方。然而这样的情形在过了几年后,还是会和其他公司一样形成「二六二」结构。而这套「二六二法则」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目前仍没有定论。

职场上不需要「真正的自我」

职场上不需要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什么是职场?那是拿来工作的地方。在职场上「感情用事」只会徒增烦恼。

「我的个性阴沉,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因此而吃鳖。」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一定是把工作上的人际交往想得太过复杂了。面对工作,你应该要割舍自己原来的个性,拿出神采奕奕的一面,说话时提高声量,侃侃而谈,随时注意面带笑容;即使事情搞砸被骂也绝不掉眼泪,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的。」

你可以哭,也可以责怪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但这些都只是在心里,对外仍要扮演那个积极向上的角色。要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真的非常困难,并非一时半刻就能达成;但要改变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却是出乎意料地简单。只要你愿意就绝对做得到!

你不必觉得丢脸,而是要说服自己:「开朗积极」不过是演出来的,我只是照剧本演出一个简单的角色而已。

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拿出「真正的自我」和人家硬碰硬只会妨碍工作进行。彼此做做戏,保持安全距离,这才是商场上最适当的关系。

麦肯锡员工个个都奉行「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的道理,在那里没有人会真情流露,也没有人会大声咆啸。情绪是否能控制得宜,也是麦肯锡评价员工的标准之一。

想解决问题?「问」就对了!

有时人家来讨教,在教人的过程中也会有新发现。

我曾经接过一家汽车公司的顾问工作。经营方面我是行家,对汽车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他们的工厂里充满了我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我甚至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汽车的引擎,我对汽车的构造更是一窍不通。

身为顾问,对汽车一无所知是无法提供业主正确意见的。于是我开始向工厂的人请教各种问题。

由于我的问题实在太外行了,一开始他们都一脸惊讶,直说「妳怎么连这种事都不知道?」「像妳这种门外汉能为我们做什么?」后来在我的努力追问之下,他们才愿意认真回答我。

在认真回答我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有了新的发现──也就是说,门外汉的问题让他们发现从未注意到的事情。

他们这才发现,内行人看似理所当然的平常事,里头居然隐藏了这么多纰漏,而这些纰漏也成了职场中的大型陷阱。

现实中常能看到一些人面对一份工作久了,也就是成为所谓的「内行人」之后,便陷入了「当局者迷」的泥沼中,一切都见怪不怪了。经营状况好时虽然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一旦跌跤,就会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无法回到正轨。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我们偶尔也该回到原点去检视自己的工作,而──不厌其烦地回答门外汉的问题就是一个好方法。

请记住,无论是问人问题还是答人问题,对双方都有好处!

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能够善用「他人的力量」。

相反地,那些手脚慢、事情永远做不好的人,往往选择一个人承担所有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害怕工作被他人夺走,以至于无法放手。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也就罢了,偏偏最后总是因为进度落后而拖累所有人。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自己做,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尽责。」当然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同时你也不能忘记,组织是由许多个体组合而成的。

如果人人都追求独力完成所有工作,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人要组成公司呢?这个问题你若想通了,也就知道一个人执意承担所有工作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必须考虑到自己有多少能力、多少时间,并客观评估自己有多少能耐,冷静判断未来的工作方向。

人会因为说「不」的方法而分出高下!

摘自《我在哈佛、麦肯锡学到的一流工作术:为什么他们会这么优秀?那些举世公认的一流菁英,究竟是怎么思考、怎么工作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