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士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鲁迅葬礼中,人们把沈钧儒写的白布黑字的“民族魂”旗帜覆盖在鲁迅棺木上。葬礼是由宋庆龄主持的,沈钧儒、邹韬奋、史良和章乃器四人扶柩,为先生抬棺的人是巴金、胡风、靳以、萧军、张天翼等作家。 鲁迅先生出殡那天,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大约有十多里路,步行送葬需约2个多小时,由各阶层人士组成的长长的队伍中有年老的,也有年幼的小学生加入,队伍到达公墓时,天已经快要黑了。公墓门前已有无数青年人挤站着迎候,大门上也已挂上了一幅“丧我导师”的横额。 而当时的情形是戒严的,参加出殡,有些人是准备被国民党抓的。因为有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等名人在场,所以没有抓人。 鲁迅逝世、群众送行 1956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时,为鲁迅先生建新墓提上了议事日程。经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反复研究,决定在上海为鲁迅先生建新墓和纪念馆,墓址和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公园内,此处离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故居较近,是鲁迅先生生前经常散步的地方。 1956年10月14日7时50分,茅盾、周扬、许广平、金仲华、巴金、陈虞孙、许钦文、孔罗荪等人到万国公墓起灵。巴金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将一面缝有黑字的“民族魂”红旗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这是按照二十年前的那面旗子制成的,所不同的是将原来的白底换成红底,以象征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鲁迅先生棺柩迁葬 “民族魂”,这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多次说过“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人的书不能不读,不能不通读。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不读这两个人,你就闭嘴不要谈中国。” 毛主席对鲁迅一生作了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