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侄撕逼,家庭伦理大戏——分析朱棣对允文做了什么

 望云1120 2015-08-08

大家对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脸夺取侄子天下上?虽然之后朱棣皇帝当得不错,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占安南、平定漠北、修《永乐大典》,作为一本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篡位逼宫一点黑历史就够黑一辈子。然而朱棣是真正的想要造反吗?当他起兵反对自己侄子的时候内心想的是什么呢?今天子瑜带你深度分析一下真实的朱棣。


字如其人,先看看朱棣书法

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刚龙驭上宾,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明史》的记载是“(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明实录载:“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 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辛卯日)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 ”。


在朱元璋的死及埋葬日期在明史、明实录上是一致的。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在古代和平时期没有比一个皇帝死亡更大的事情了,按照一般的礼仪讲一个皇帝死了,尸体停殡宫中起码要放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中国封建社会对皇帝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而建文皇帝怎么做的呢?7天就埋了,更有甚者朱元璋死了一个月才“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为什么?!


新皇帝在老皇帝大丧礼仪上的表现是非常大的事情,帝王行为是天下的表率。而建文的行为像一个仁孝之人所为吗?他会不会对老朱做了什么亏心事?有人说朱元璋让这么干的,个人认为不大可能,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朱元璋是一个亲情观非常重的人,退一步讲他即使不让诸王奔丧,也不可能让把死讯过一个月才告知诸王。


明太宗实录上说建文是“遂矫诏嗣位”,有没有可能呢?从老朱死后建文的态度和削藩的力度看,“遂矫诏嗣位”未必是空穴来风。


老爸(老朱)死了一个多月后,才来信儿了,还不让去奔丧!朱棣应该是什么心情?不让就不让吧,我让儿子们去,朱棣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很多史家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都说,朱棣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居然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可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不得是一个孝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吗?朱棣要是一门心思想造反,那么新皇刚登基时根基未稳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何还要把儿子们送入虎口?


我们把历史竖起来看,查查历史上拥兵自重的的藩王作乱,或者叫藩王造反,都是什么情况发生的:


  1、汉初七王之乱

  汉景帝刚把削藩的旨意刚传达到吴国,吴王就联合其它6国反了;汉朝廷调集部队平叛之前,几十座城池已经丢了...

  而汉景的削藩旨意只是削减封地,让诸王少得一点利益而已。


七王之乱

  2、东晋的八王之乱

  贾后废太子,而后又杀掉,其实是被赵王利用,当时朝廷一点防备都没有,结果赵王、齐王就杀过来了,皇帝、皇后一下就被藩王控制住了,而后八王一路混杀。诸王是为了谋夺权力,而诸王的利益没有受到朝廷的任何威胁。


  3、宁王之乱

  借口明武宗无道,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宁王已经从江西杀到安徽了。


  4、吴三桂

  老吴假意上书康熙帝,自请削藩;没想到康熙帝照准。也是在朝廷调集兵马之前,老吴已经从云南杀到湖南了。


从上面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到:


1、这种藩王谋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预谋有计划,往往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大军已经杀过来了,在朝廷调集军队集结之前,很多地盘儿已经丢了。

2、从这些藩王的个人品质看,很多就是眼红权力想自个当皇帝;还有些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一丁点损害就受不了了,要向皇帝表示我也不是软柿子随便捏的。


那朱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权力被夺走了,兵权被拿走了,身边的亲兵又被调走了,好!权要拿你就拿走吧,兵要调你就调走吧,可是你总该给我留条命吧!毕竟我也是立过大功的人,而且还是你叔叔。


按照明实录、明史上的说法,建文元年6月张昺、谢贵让人围着燕王府用土堆了一圈,在王府跟外界的通道设立了专门的卡,不傻的人都应该能够看出来朝廷要干嘛了。


可就是这样,朱棣还是没造反,结果朝廷人马就真杀到门口来了...真是躺着也中枪。凭心而论,建文也许会给朱棣留条命,但齐(齐泰)黄(黄子澄)绝不会放过他。


这时朱棣把他原来的三个护卫头儿张玉、朱能、王真招呼过来说:“你看,张昺、谢贵领着部队把咱们包围了,怎么办啊?”“咱们外边还有800个弟兄,跟他们干吧!”张玉等回答说“这次您如果再不动手,那我们就再见吧!”意思都快死了,你个怂包还不反,我不跟你混了。


然后的大致情况是:因为张昺、谢贵要抓的是朱棣下属及其家属,所以朱棣得以用计把这俩诓进府来抓了,而后时间一长外边的部队大部分都走了,没走的张、谢的死忠拥泵都被干掉。然后乘着夜色,朱棣等迅速攻占北平关键控制点——9门(以前负责京师安全的卫戍区司令官名叫九门提督,职责就是要负责看好这9个门的)。

 
古北平

朱棣在平定北平之后,马上给建文上书:“橚槫柏桂楩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虽其皆有愆过未闻不轨之图重可裁减护卫轻可赐敕诫励则朝廷于厚亲之仁惩过之义两尽其美矣”诸王如果犯的错误大点的,你可以削夺他的护卫军,小的你就下诏斥责,犯了多大错误你这样连窝端啊?!我从张谢二人的口供里面得知,齐(泰)黄(子澄)是要谋我全家啊!


  朱棣平定北平之后

第2天 通州卫指挥房胜等率众以城来归

第3天 马宣(从北平逃跑的那个)在蓟州谋起兵来攻,上遣指挥朱能等攻拔其城遂生擒马宣

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郭亨各以城来归

第4天 俞填(从北平跑出来的另一个)在居庸关劫其军民将攻北平城民有窃走来告...

第5天—第10天 讨伐俞填宋忠并搞定

第13天 永平守将赵彝郭亮以城来归

第17天 遵化那边来信儿说刘真要偷袭

第19天 率部增援遵化,3天后用反间计使卜万下狱后撤退

又3天后接到线报,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30万朝廷大军即将杀到....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

1、你看朱棣就占了北平,也没多少人马,就像被朝廷汪洋大海般包围的一座小岛,结果原来和他一起打过仗的一些人就不辞辛苦、不计危险的就又来跟他了,不得不感叹有些人的魅力确实是男女通杀的。

2、按理说你都反了,那就不用再隐藏了,长长的獠牙就应该露出来才是啊——可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他并没有去攻城略寨,他的表现是谁打我我就打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朱棣并非蓄意谋反,没有野心,起码现在没有,他想的只是先找个地方立足慢慢和自己侄子商量。


1399年8月耿炳文来攻,朱棣大败耿炳文,老耿也是不俗,据城不出;朱棣打了两天没打下来就撤了;朝廷得报之后根据黄子澄的建议用李景隆统兵五十万来替代耿炳文。


当时朝廷担心辽王和宁王会帮助朱棣,就下诏让两王进京,宁王抗旨没去,朝廷就下诏把宁王的护卫队——朵颜三卫给削掉了。


9月朱棣接到线报,李景隆领着大军已到河间(河北省河间市)了。面对五十万大军,朱棣嘴上不怕;个人感觉他的压力应该还是很大的,他手上也就8、9万人;所以10月朱棣偷偷越过刘家口,袭占大宁,并乘机卷走了宁王和朵颜三卫(如何卷走的在明实录、明史和其它资料记载的不一样,但结果一样)。


李景隆得知朱棣不在北平,立马汇聚重兵猛击北平,就在北平城的危机时刻,出现了一帮妇女向官军扔砖头的景象(北平据守对朱棣来讲意义至关重要,要是北平失守朱棣就会变成丧家之犬,军队也会在在奔波和官军围堵中慢慢消减,妇女守城再一次说明其魅力),结果朱棣大军杀到,大败李景隆。


但朱棣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继续给建文帝上书给自己辩解;结果半年后李景隆凑齐了60万大军,又杀过来了,朱棣又大败之,这回朱棣开始追着打了。


在第一次打败李景隆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在抓的俘虏里面有一部分居然是给朱元璋看坟的兵——可见朝廷要干掉朱棣的心有多迫切,又是多么的无所顾忌。


第二次大败后,朱棣一路追,李景隆一路跑,一直从河北追到了山东济南,李景隆到了济南,留下了铁铉和盛庸把守,自己又跑了。


济南之战在明史和其它如《明史记事本末》等资料中记载的差不多,但是和明实录不一样。明史记载的情况大致如下:

1400年5月中旬朱棣包围济南,围攻了几天之后,燕军筑堤引水要水淹,铁铉一看不行,于5月17日让人出来对朱棣诈降说:“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奸臣当道,大王你是对的,我们愿意投降,但是你要兵退十里,而且你要一个人来受降。


很奇怪,这么危险的事情,朱棣居然答应了,而且还真一个人来了;结果到了城门口要进城的时候,一块铁板照脑袋就砸下来了,朱棣反应快,没砸着,但马被砸死了,朱棣狼狈回营,又继续进攻济南。


为什么呢?朱棣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你翻翻历史,耍诈,用计谋,没人能玩儿得过朱棣,他怎么就这么容易被蒙住了呢?——从历史上看朱棣是一个非常爱面子(或者叫名节)的人,你看他跟朝廷军队打一仗,朱棣就给建文上一本:你说我的几条罪过,第1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第2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


他一直都在找机会洗白自己,想要得到认可,个人认为铁铉在诈降的时候,前面的那几句话起作用了“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这相当于认可朱棣的靖难行为啊,铁铉还是个文臣,可找到知音了——于是朱棣懞了,就来了。


后来的一件事也能说明朱棣的这种心理,攻打南京的时候,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把朱棣迎进来,朱棣把李景隆封为太子太师、左柱国——官员中的极品,导致很多靖难功臣都看不下去,他那意思就是:你是建文的臣子,你主动打开金川门代表你认可我的行为,认为我是对的,这比什么都重要,我要大大封赏你。


按理济南耍诈,还差点被砸死,这要搁一般人那得气疯了;得疯狂攻城,但是朱棣不是这样,铁铉把老朱的假牌位在城墙上一挂,朱棣就不敢打了。


“是时燕兵势甚张,黄子澄等谋遣使议和以怠之。尚宝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请行,见燕王城下。王不听,围益急。参政铁铉等百计御之。王射书城中谕降。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射城外。王悦其言,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明史.高贤宁传》


周公辅成王

济南城里面把高贤宁的写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出城来,朱棣看到以后非常高兴——你看,把我看作周公啊,所以“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


1401年(建文三年)5月,燕军粮道被袭(当时燕军防守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死了几百人),朱棣并没有主动去还击,而是派遣指挥武胜去南京直接给建文上书问责:这是什么意思啊,来议和的薛院长走了还没到10天呢,你们就来这个?要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耍诈,那我也就不能不动了(陛下虽有怜之之心而不能见则臣所以自救之计敢一日而忽之哉),如果朝廷还有诚意的话,就把平安盛庸他们的兵都罢了吧!


建文接到到书奏应该是犹豫了一阵子,你看:跟朱棣打了这么久,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两次倾国之兵发过去了,结果那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东昌胜了一回,结果没高兴几天又输了,打得过他吗?不如就答应他吧!——“帝将许之”(明史.卷141)。


关键时刻方孝孺出来说话了:“陛下果欲罢兵耶!即兵一罢散,不可复聚,彼长驱犯阙,何以御之?(明史纪事本末.卷16,说法同明实录)”——咱们征集来的兵马要是一散再想聚回来可就难了,要是兵马一散这小子杀过来怎么办?现在已经势如骑虎,下不来了,千万别被他的说辞迷惑了——个人感觉这块有点逻辑欺诈的味道,你召集来的兵马可以不必去出击,可以用来防卫京城啊。


方孝孺

听完老方说的,建文下定了最后决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还做了一个很出格的举动,把武胜杀了(这是明史说法,明实录等的说法是把武胜下锦衣卫狱)。


朱棣在大名巴巴的等了一个多月,在6月上旬终于收到消息,武胜被杀了。


现在朱棣终于死心了。


结果,半个月后(6月下旬),朱棣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朝廷来了个狠的,效果非常大,“乃遣都指挥李远等帅轻骑六千诣徐、沛,令易士卒甲冑,与南师同,插柳枝于背为识。远等至济宁谷亭,尽焚军兴以来储积。丘福、薛禄合兵攻济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潜兵掠抄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明史纪事本末,此处记载大致同明实录)——不光把德州的储备军粮烧了个光,又把朝廷好不容易筹集到要运到前线的百万石粮食也干掉了。


史载,京师大震。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南下,直破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