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 冯纪忠及他的方塔园

 真友书屋 2015-08-08

我怎么理解公民建筑呢?应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他的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他就不是真正的建筑。这句话是否说得太绝对?不!在我工作当中,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坚持,现在自问我是在做公民建筑。

凡不是公民建筑的东西,我都加以批评或者不满意------冯纪忠

冯纪忠先生,出生1915年,1934年与贝隶铭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36到著名的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设计。1946年回国,1947年执教于同济大学,任教授60余年......这里,不多介绍冯先生的事迹,百度、以及他写的书里,很多很多.......在此,我只想通过自己所看到的、以及自己的感知来写这篇关于方塔园的文章。

松江方塔园,我已经去过四次,看没有完完整整的看完、看透。因为冯纪忠老先生,一个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一个人格极高的人,本人对他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这样的文章应该带有我个人极强的感情色彩,所以想了解更多,请大家斧正。不过整个文章的图片,应该是目前关于冯纪忠方塔园帖子照片最详尽的一篇。

前两年去过两次方塔园,都是带着设计师朋友一起去的。真正给我惊喜的是第三次去。那是上个月的周末,大暴雨,我想,这个时候去游玩的人应该不会很多吧?去了果然.......很好,我撑着大雨伞在园中独自漫步,偌大的园子,仅偶然出现少许人群,甚好。这次过程中,拍了很多相片,也是这次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真正意义上开始在了解冯纪忠。也许是静思的力量吧。

上一周末,应一位女设计师朋友的邀请,加之一个深圳的设计师朋友,我欣然而去,原因是我想补拍太阳下的方塔园,想看看建筑的光影效果。另外有个恶意:38度的高温天,一个姑娘居然想去,那就去,让太阳晒黑她!我是个挺阴暗的人。可惜去的时候起云了,太阳不够烈,严重影响我拍摄建筑的光影效果。不爽。

驱车到了松江,我们没有走主入口北门进入,而是从东门而进,整体走的路线:东门—何陋轩—宋桥—赏竹亭—驳岸石桥—楠木厅长廊—方塔广场—方塔—天妃宫—北门—儿童游乐区—堑道—东门。


,还未进东门,就看见方塔园的内部景观,门的南侧有一大水池,隔断人的进入,但园子景观以及向大家展现。

沿街墙体与园子隔墙具有东方气息的铁艺窗,虚实并进,街道向园子借景。也是冯老先生说的透绿,和中国古典园林完全封闭所不同。

我们从东门而入,门颇有气势,建筑体块也非常明确,远看是古典建筑,近看这个建筑,实在是相当现代,这也是冯老先生提出的古为新用很好的诠释。整个建筑,两面坡屋顶,钢筋柱体,以及钢筋结构的屋顶处理。


用钢筋来解读中国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应该是冯老先生的独创。

两道坡成人字形,中间有一缝隙,增强了建筑光感。

正对大门就是说一堵长长的照壁,取到障景作用。照壁设一圆窗,有一巨石后置。

大屋顶下面有几个建筑体块,其中两个小建筑的高度才两米几,门洞高度大致一米八左右,但十分宜人。

冯老先生对此大门并不是很满意,认为两个坡屋顶可以有其他的处理方式,类似北大门会更好些。

从东门向南走,从南往北看,远处为垂花门。近处连接的桥,一边设置扶栏,其实就是坐下歇息的地方,另一侧则没有扶栏,也许是和此河道西面的宋桥相呼应。

,在往南走,经过一小木桥,便是何陋轩,也在冯老先生设计的最著名的单体建筑。何陋轩,在整个方塔园中是感情最冲动、最强烈。冯老先生的感性尽在此地。建筑台基三个大面高低错落,90度,60度旋转,如变换的时间。我去了4次,还是感觉很神秘,根本看不透,又特别有意思。这个建筑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东方的意境,西方建筑的构成手法,建筑的流动性比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强很多。大家可以现场去解读,以及阅览书籍去思考。(下两张图片,一张源自网络,一张源自德国石悦人)


何陋轩入口,两道弧墙,左侧弧墙留有很多洞口,虚实变化,可观察到建筑与南部的水面。只是现在爬山虎几乎布满了…..中间的道路向上坡一点点,貌似这是园林里面少有的水泥地面。


然后下三踏步便是何陋轩的竹结构建筑。

从水对面观看何陋轩,只有这里才能看到建筑全景。这个地方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走到的地方。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找到一条小路走人此地观看。

何陋轩在一小上面,一条小道可环形,入口是上三个踏步,而这里是下两个踏步,一上翘,一下沉,正好形成对比统一,手法又是一致。

何陋轩是竹结构,也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而采用的建造方式,冯老先生当年说,只要让他建,钱少都不是问题,一定会让建造做得很高级。竹子本来是本色,后来才被刷成白色,关节处是黑色,为了模糊节点。建造中竹匠参与了很多构造设计,由经验丰富的匠人自己决定。反正最后的结果冯老先生还是很满意。



何陋轩的屋顶,冯老先生联想到80年代以前嘉兴一带农村的屋脊,两角弯得很厉害,以及歇山顶的形式,屋檐也是拉得很低,为的是不让喝茶的人看见外面很多东西。最低处两米八。 冯老先生后面说,要是提高到三米也许会更好一点。

柱基由铁构件支撑。


围栏为砖铺,人可以做的高度,留有缝隙,整体闭而不合。

转折的地基使空间异常丰富。

何陋轩有很多弧墙,本来都是砖墙上刷白,岁月褪色,原本要的光影已经很难表达。冯老先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这里,每个弧线的圆心都是相互独立,用他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冯老先生在文革之前就开始受打压,甚至到1983年还遭到众多非议,投诉都到了上海市政府,还是两位副市长背后相助,才渡过难关。墙段各自起着挡土、屏蔽、向导、透光、视域限定、空间推张等等作用,所有各自有各自的轴心、半径和高度。若断若续,意味着岛区既是自成格局,又是与整个塔园不失联系的局部。这些只能现场感受了。

,离开了何陋轩,通过望仙桥,穿过一条不经意的小石径,发现了赏竹亭(第四次去方塔园才发现),这个建筑比何陋轩质量好,没有偷工减料,屋顶全部是茅草,何陋轩用的是稻草。地面为砖砌铺地。建筑的形体非常简单,也不是传统的中国斗拱结构亭子。非常轻松自然。最有意思的是石凳,很不规矩地穿出亭子,庭外还有两条石凳。空间内外互动,相互衔接。现场的光影关系非常墙。在这里大为感动。这个容易看懂,不像何陋轩看不透。



石凳的延伸强化的路径,不经意中起了导视的作用。无论下雨、天晴、春夏秋冬,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而坐。避雨?纳凉?晒太阳?随意之。完全体现了冯老先生的看重的“用”。


,看完赏竹亭,折路回望仙桥,桥是宋代原版的,历经千年,依旧。没有扶手,也一直没人帮它安装扶手,甚好。下面的观水平台,简单的关系,不破坏桥的主体性。

往南草坪方向走,路过一座石桥,错落关系,每块石板之间还有缝隙。
在快到楠木厅的时候,经过游船码头处,这个下山坡道的处理关系,大家也许会想起斯卡帕的设计。我想,那个年代,冯老先生可不知道斯卡帕是谁。如此有层次,如此有趣味,又如此自然。没有斯卡帕的精致,更具人间烟火。公民建筑理念深入人心。

然后经过,几座明代古建筑,曰楠木厅,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保存了下来,在此不作介绍。下图是楠木厅长廊,有苏州园林风范。


从楠木厅转到一小山坡,上面透过树丛方塔已然进入眼帘,经过斜着的踏步而下,到了塔院广场。

有细节的钢管扶手。




,一进入广场,豁然开朗,用冯老先生的话说,这就是“旷奥”的“旷”。旷奥源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的精髓。方塔宋味道很足,整个园子都是宋的味道,不需要太华丽,不需要太多笔墨。方塔,是整个园子的中心。南门是大水面,北面是宋代照壁。西面的山坡如太师椅吧塔院广场围合起来,而东门南面则是用白墙围合。塔园与广场、园子之间的墙都不是封闭的,所有的空间都是相互贯通,并且有多种方向的引导。甬道、堑道等引向宋塔、天妃宫。几个大块的面积:大广场地面、大水面大草坪既独立,又不封闭,互相之间的空间分而不断,构成整体。从南草坪看方塔,一面白墙,干净利索。一条白的,一条灰的,衬托塔的台基。象一张画的构成。

白墙与建筑之间形成一种禅意空间,干净利落。空而旷,意境深远。

从塔上鸟瞰塔院广场。


,天妃宫就在方塔边上,建筑是从苏州移过来的。丰富了塔院,方塔也不如此孤单了。我对天妃宫的地台、导墙的建筑关系更加感兴趣。非常丰富,又不罗嗦。


, 然后我们往北门走去。方塔园主入口为北门,现在有些乱,乱在横幅广告以及门口的商铺。和东门同一个建筑形式,远处望去有点歇山顶的感觉,近看这个建筑,实在是相当现代,这也是冯老先生提出的古为新用很好的诠释。由于有人反映这个北门建筑向道士帽子,举报冯老先生,当时上海副市长钱学中不得已去调查这个事情。

下面引用他2007年的一段话:用几根钢管,做柱子,很简单!工地哪里都有钢管。上面用角铁以及螺丝钢做成构架,有点空间结构的味道。屋面,檩子也就是小的工字钢,然后铺上木板,上面瓦片一盖。这些材料花多少钱呐?施工又是多么的简单?但是这个作品,你看看, 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全国所有园林大门,或者其他的公共建筑,没有看到有一个用这样的材料,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一看就是中国的味道,又不是古代的,是非常现代化的。

当然这个副市长的话有些夸张,那个年头钢筋也不会便宜到工地可以随便捡到。但说明建筑造价不会太高。

北入口进来后错位的甬道以及弧形的导墙(请忽略木板)。

用石块堆砌多层次的导墙限位绿植。

我们经过从北大门里面往左走,是一块围合起来的儿童游乐区,虽然和整个方塔园有点不搭调,但毕竟空间限定了,没有和园子发生很大的冲突。我们看见一个休息亭子,由木结构搭建而成,屋檐高度基本抬手可触摸得到。很有意思。

突然发现一栋小型建筑,淡然一笑,太可爱了,这是一个儿童游乐区的售票处。现代的中国建筑加上蒙特里安的绘画构成。建筑本身的构造关系也是非常有趣,大家要是去可以转到此处看看。


,通过小路,我们又转回到天妃宫,专门走一下堑道。堑道,是“旷奥”的“奥”,故意来添堵的。堑道主要是为了遮蔽远处老公房。堑道两侧的土方是挖水系出来,墙上砌的石头方法不大相同。空间变化相当丰富,地面高高低低模糊了标高。墙面构造关系多种变化。空间抑扬顿挫,忽大忽小,忽高忽低。从树林间洒下的阳光斑驳在石墙上,游园的乐趣也提高不少。

离开的堑道又往东门走去,细节无处不在。

园子里面用了很多石头导墙作为绿植与道路的限位,高低错落,平面的流动感觉,甚为有趣。


园子里很多水泥构造休闲椅,构造方式皆有小差异。
快到达东门,此地开阔,设置垂花门,其实这个垂花门的意义在于从东门进来吸引客人往这边走,再往堑道的。只是我去了太多次,不再受空间的自然引导了。

从东门向北望去,人们自然随着垂花门引入而行。
从东门向因为南走去,尽头就是何陋轩,很多人因为照壁墙体的转折关系没有往南行走,错过了何陋轩。环绕一圈也是就是经过何陋轩的,可惜很多人行色匆匆也累不停留了,不少人到此都错过了何陋轩。专业去看何陋轩的自然不会错过。现在何陋轩成为当地居民喝茶打牌的好地方。

整个方塔园的精神,以古为新,尊古,新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整个方塔园的规划设计,风格以宋的精神为主,取宋的韵味。如宋瓷,线条简单明晰,形体均称大方......更多理论,请阅读冯纪忠先生写的《以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以及赵冰教授主编的冯纪忠研究系列丛书。

这里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总是充满的敬意去参观方塔园。对冯老先生的崇敬之情无法言表,所以编辑写了这个长篇帖子。一为纪念冯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二是完成自己对何陋轩以及方塔园喜爱的情节。虽然园子遭到部分破坏,但整体精神还在。

本人室内设计师,并非建筑规划设计出身。对建筑的理解范围有限,若有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附:冯老先生60年代设计的花港茶室。本来已经建好,后被修改破坏。


卢骧

微信号:lgyisam

室内设计师

地平线下的陈设 合伙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