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靠谱高考地理 2015-08-08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将试题的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案例,每一个案例既以课本相关知识为依托,又在逻辑或结构上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直接阐述,因此,考生面对试题,首要的工作即在于理解试题的意图和要求,并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初步思路。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与整理过程。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信息来源于教材之外

为了引导跳出教材进行复习和教学,避免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便出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考生未学过的概念或原理,应使提供的信息不会对解题产生障碍(如可燃冰问题、长江口水中叶绿素含量问题、气象经济问题)。教材之外的信息或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基于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为目的而提供的。

例如:【例1】右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3题。

1.图4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试题的地理信息就来源于教材之外,但是命题者将其变化的情况描述的很清楚,不会影响考生答题。只要按要求去分析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

二、信息来源于地图、图表形式

相对于文字表达来说,以地图、图表形式提供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理试题越来越多以这种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够考查考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例如:读图中的两幅图,完成(1)、(2)两题。

⑴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

⑵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

此试题的地理信息完全来源于图表,考生通过图表可以得到有效的地理信息,试题的难度很小。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信息来源于情境

情境化的信息既能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查的目的,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使考生在紧张的解题思维活动中可适当舒缓情绪。

例如:希腊雅典(东2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此试题的地理信息来源于一个具体的情境,把试题情境化,使考生在紧张中放松心情,有利于考生发挥其真实的水平,而且更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精神。

四、信息来源于不完整的材料中

试题中提供的信息往往很简单,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不完整。这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需要考生自己去整理和思考。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除,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考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

例如: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

这道试题的地理信息就很简单,需要考生去进行加工而且要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解答。考生根据试题的信息可知“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为低压,气压变化是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而且呈对称分布,并且气压变化大,所以正确的是B。

五、信息来源于一组材料

同一试题中(多为非选择题)可能从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一般考查学科内综合,或考查跨学科知识的综合。

例如:(2004年春季文综)图甲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乙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通过读图可知,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下面两幅图中获取一系列的组信息,从图甲可知该地形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且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从某城市气候类型图可以得出,最低温在0°С以下,最高温在25°С以上,可知该地区位于温带地区;年降水总量较少,但夏季降水较多,7月份降水达150㎜以上,由上述组信息就可判断为黄土高原。

六、信息来源于探究问题的结论

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考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完成探究,有时前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后一问题需要的信息。

例如:(见上图)(2)指出导致图甲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上述试题就属于此类信息来源,上一题是下一题的信息来源,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是递进的关系。上题得出是黄土高原,这是下题的信息,由此推出是五台山,这样由此得出(2)山地自然带两坡的差异是东、西两坡,因此与热量无关,联系到夏季风为东南风,就可知道造成差异的原因是降水的不同。(3)据气候柱状曲线图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由上题的答案可以推出(4)对不利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的分析,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上进行。那么(5)由前面所得结论很容易了,属于常规性的问题,比较简单。这样的试题符合探究学习的思维模式,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我们掌握了地理信息的来源特点,就能更好地获取和解读信息,为答好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愈敏锐,对信息的解读愈深刻,对事物的分析判断愈准确,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就愈富于理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