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训练二 ——邓迪思老师讲座系列

 文安老董 2015-08-08
第五个问题:视角
  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这样的优点是能够细腻地写出内心活动,呈现出在场性。在传统小说中,很少采用第一人称,多数采取万能的视角,以一个旁 观者的身份观察每一个人物活动。比如《红楼梦》,曹雪芹仿佛无所不在,能侵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写出他们的活动。曹雪芹写谁像谁,他就像全能演员,什么角 色都可以演,而且都演得惟妙惟肖。
  
  以第一人称写作,只写“我”就可沿着“我”的感情一路下去,始终沉浸在写作状态中。但全能视角则不行,情感不断地变换,刚写的这个人物愁肠百转,下一 个人物欢天喜地,再一个人物又阴暗狡猾,一个作家,要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写来写去就被折磨成精神病了。我们知道,作家写人物,是入戏的,福楼拜写包 法利夫人自杀的那一刻,大哭不止。正好他的朋友过来,吃了一惊,连问怎么回事。福楼拜含泪回答:“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不知道包法利夫人是何许人也,一 边劝福楼拜止哀,一边问包法利夫人是谁?等弄明白原来叫福楼拜伤心欲绝的这位夫人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时,朋友是又气又笑,说:“你不会把她写活吗?”福 楼拜则说,不行,我的包法利夫人到这时候,非死不可了。
  
  如果总采用第一人称写作,创作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很容易采用一种偏颇的角度看问题,自我性太强。而写作,当写“我”的时候,摆脱了私人性才能称之为写 作。哪怕是写散文,笔下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但心中所想的却是超脱自我的“我”,也就是“大我”,这个“我”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写作,作 者才算一个合格的作家。换个方法说,写“我”的时候不要太关心“我”,不要处处考虑别人怎么看自己,那样的作品是自私的。
  
  怎么摆脱自我性?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用不同的视角来写作,这样能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能够穿透人性。
  
  我们来看看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几段,帕慕克是一个很擅长切换视角的作家,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东西,他都能用第一人称写,这点很值得学习。
  
  《我是你们的姨父》中写“黑”的片断“现在我很高兴看见我面前的他,已长成一个坚毅、成熟而有礼貌的外甥……所有这一切,不但显得他是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稳重的人,同时也提醒我,自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长者。”
  
  《我是奥尔罕》中写“黑”的片断“这位黑长得又高又瘦,有点吓人。”
  
  《我,谢库瑞》中写“黑”的片断“他长大了,也更成熟了,褪去了年轻时生涩的瘦小模样,如今成了一个潇洒的男人。”
  
  不同人物眼中的“黑”是不一样的,姨父觉得“黑”稳重礼貌,因为他需要“黑”的才华帮他办事。奥尔罕眼中的“黑”有点吓人,因为“黑”对他来说是陌生的。谢库瑞眼中的“黑”英俊潇洒,是因为她爱他。
  
  下面我们也采用第一人称做一些训练:
  
  训练一:描写一个家庭聚会,或者同事聚会,或者是冲突,先以你自己的身份写一遍情形,写出心中所想,写出你是怎么 看待其他人的。然后再换一个身份,或者亲属,或者朋友,还用第一人称写一遍,同样写出如何看待其他人,其中就包括如何看你。依此类推,多写几个人,用不同 的视角观察你自己和事。切记观察不能一样,因为谁有谁的眼光,你必须写出不一样的看法来。如果是写冲突的话,那么就要每个人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觉得自 己是正确的,别人错误的。或许,在你看来,父母是错的,兄弟姐妹也是错的。然后换成他们的身份看问题,他们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你才是错的。这样的练习有助 于你了解每一个人的人性,练多了,你就能很轻松把握每一个人物,会写谁像谁。哪怕是写散文,用第一人称写,因为你能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其他人,包括你自 己,所以你看人物看得非常准,写出来就有深度了。
  
  训练二:找一个新闻事件,选定几个主要人物,分别以他们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各写一篇文章。比如官民冲突,你要写出站在民的角度写如何痛恨官方,如何觉得不公。站在官的角度,觉得百姓如何刁蛮,如何不为大局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谁都在谴责对方,而不批评自己。
  
  训练三:找一样东西,比如一座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它的意义。比如从历史文化角度,再从建筑角度,再从经济价值角度,再从管理者角度,再从游客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看,来观察,审视它的意义。
  
  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你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第六个问题:充实细节
  
  初学写作的人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题材,而是不知如何下笔,往往三言两语就写完一件事,显得很单薄。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初学者不擅长联想,不擅长丰富细节。一件作品,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写出生活细节和心理细节来,是初学者头疼的事。
  
  下面我们来学学如何充实细节,比如写一句话:
  
  安娜喜欢小玩艺儿。
  
  喜欢什么小玩艺儿呢?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呢?写作必须要交待清楚,不能一带而过。于是加上几笔。
  
  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
  
  主人公喜欢玩具小羊,是在什么情况下勾起她对小羊的回忆的?她眼前的情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她喜欢什么样的小羊,再具体一点。写了回忆,还要写现在发生了些什么?她在哪儿又看到了小羊呢?比如说在教堂。于是再补充:
  
  傻头傻脑,十分腼腆的小羊抬起前蹄,蹄子的裂缝处颤巍巍地夹着一面十字架的小旗帜。羊的颜色是淡黄的,略带点绿色的暗影。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 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她以同样的热情喜欢教堂里的小羊。
  
  好,现在细节充实多了,但是她看到小羊还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呢?发挥想象,不要走一般化路子,说她想起了小时候的欢乐时光。而要想点特别的,想她现在的感情,复杂一些的。
  
  傻头傻脑,十分腼腆的小羊抬起前蹄,蹄子的裂缝处颤巍巍地夹着一面十字架的小旗帜。羊的颜色是淡黄的,略带点绿色的暗影。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 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她以同样的热情喜欢教堂里的小羊。她觉得它很好玩, 孩子气地喜欢它,可又总为它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这只举着旗帜的小羊是否喜欢被别人盯着看。于是,安娜心中又生出一种不信任的厌恶感。
  
  教堂里的小羊和她童年的小羊是不一样的,虽然唤起喜爱之情,但那不是她的,有距离感,有隔阂,所以安娜又生出不信任的感觉。再往下怎么发展呢?有没有别人也盯着小羊看,安娜又会如何看待那个人的行为呢?
  
  于是,再补充一段:
  
  布兰温古怪地眯着眼,紧绷的脸上流露出丝丝狂喜之情,安娜觉得很不舒服,感到他正和那嵌在窗子上的小羊交流感情。她心里涌起一股冷冰冰的感觉,她很诧 异她的灵魂变得迷惑不解。而兰温纹丝不动地坐着,绷经的脸上散发出淡淡的光彩。他在干什么?他和那嵌在玻璃窗里的小羊究竟有什么联系?
  
  这么一来,小羊就成一个神秘的事物,具有象征性,能够窥探人的内心奥秘。这样再写下去,就能展开很多联想了。我们看,事物的细节,人物的情感,象征的 手段,生活的感悟在这两段中都融合到一起了,这样写就充实多了。这是我从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里节选出来的两段,以让大家明白大作家是如何充实细节的, 他们的作品里总是有很多细节,不会简单地写个事物的轮廓。初学者往往写得很粗,一笔就带过去了,缺乏厚度,这点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学会如何补充细节,其实 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养成细笔写作的习惯了,脑子里就不会空空如也了。
  
  训练:找一件你喜欢事物,盯着它,展开联想,要层层推进。首先,要写出喜欢它的原因,然后细致地描写它的形状,之后写出对它的感情。再想想能不能把它象征化,让它拥有别的意义,你可以想它对于你的生命有什么启迪?我只是举几个联想的例子,大家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写得更丰富一些。
  
  第七个问题:内行看门道
  
  我们都知道,提高写作最好的办法是阅读,可以有些人也读了不少书,并没有多大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原因是还没有学会以内行人的眼光来看书,作家不能像普通读者一样去看书,只凭着兴趣和情感看,看完了,引起心理波动就打住了,那是外行。
  
  内行怎么看书呢?拆解式的,你要把一本书拆开了读,把一个段落拆碎了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来试试拆解段落。
  
  
  
  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无论整个群岛,还是其无数岛屿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毫无所知,毫无所闻。
  
  那些去管理群岛的——通过内务部的学校进入那里。
  
  那些去担任警卫的——通过兵役局征召。
  
  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如像你我之辈,唯一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逮捕。
  
  逮捕!!说它是你整个生活的急转剧变?说它是晴天霹雳对你的当头一击?说它是那种并非每人都能习惯并往往会使你失去理智的不可忍受的精神震荡?
  
  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坼了。
  
  如果对你说:你被捕了——那么难道还会有什么东西能在这场地震中保持屹然不动吗?
  
  但是,糊涂了的脑子不能理解这种天崩地坼的变化,我们中间最聪颖和最愚拙的都一概不知所措,于是在这一时刻只能从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中挤出一句话来:
  
  “我??为了什么?!?”
  
  在我们之前就已重复过千百万次的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答复。
  
  逮捕——这是瞬息间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惊人的变动、转换。
  
  在我们生活的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时常沿着一些围墙、围墙、围墙——烂木头做的、土坯砌的、砖砌的、混凝土的、铁的——幸福地疾驰而过,或者不幸地踟蹰而行。我们没有思索过,它们的后面是什么?我们既不曾试图用眼睛也不曾试图用悟性往那后面窥看一下——而那里恰好正是古拉格之邦开始的地方。而且我们也没有察觉在这些无尽头的围墙上有着无数修得结结实实的、伪装得很好的小门。所有所有这些小门都是为我们准备的!—一瞧,一扇不祥的小门迅速打开了,四只不习惯于劳动却善于途人的白白嫩嫩的男人的手,抓住我们的脚,抓住我们的手,抓住衣领,抓住帽子,抓住耳朵,象捆草一样拖了进去,而我们后面的小门,向着我们往日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选自索尔尼仁琴《古拉格群岛》
  
  这几段话,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就是:某种势力以秘密逮捕的方式来维护它的统治。
  
  索尔尼仁琴是亲历过这种痛苦的,可想而知,他是非常愤怒的。但是,他有没有主观地表达情绪呢?有没有骂大街?没有,他把情感压制起来,客观地表达了现 实,他的批判是冷静的、形象的。对统治者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是揭露真相。而不是泄愤式的大骂一通,统治者的脸皮是非常厚的,骂对他们来说不疼不痒。但 是他们非常害怕真话,理性地说真话,远比愤怒地骂一通要强百倍。首先我们要学到一点,克制感情,理性写作。
  
  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又是凭直觉和冲动写作的,克制感情还怎么写?私人化的情感和创作时的情感是有所区别的,创作要无我,不能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 超脱自我,把自己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创作。写作时的直觉和冲动确实是你个人的,是能够体现你的个性的,但是,和你的私人利益无关。所 以,创作时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
  
  《古拉格群岛》的开头为什么要这么写?开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索尔尼仁琴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他可以直接描写,某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人,不告诉他原因的情况下把他抓起来了。还可以这样开头,他坐在桌前回忆,回忆是非常痛苦的,那可怕的一幕幕他简直不敢再想。
  
  有很多种开头方式,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我们仔细看,发现他在开头制造了一个悖论,有个地方交通很便利,飞机、轮船、火车经常去,但是大众却对它一无所 知。为什么要造这种悖论?他是为了表现出前苏联的荒诞性,借荒诞来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手法,因为不用作家批判,而是借用事实让他们自己批判自己,自相矛盾。
  
  下面我们就仔细地体会索尔尼仁琴是怎么制造荒诞的,我们要划出一些关键的句子:
  
  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
  
  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如像你我之辈,唯一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逮捕。
  
  “我??为了什么?!?”
  
  在我们之前就已重复过千百万次的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答复。
  
  交通便利却无人知晓——神秘性——普通民众进入的唯一途径——被抓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事情重复了千百万次,但谁也不知道原因。
  
  没有知情权是这几句话关键核心,那么,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值得怀疑了。这就抨击到了要害。
  
  于是,我们又学到一点,打蛇打七寸,打要害部位。
  
  打了要害下一步干什么,揭露本质。再看这两句:
  
  我们没有思索过,它们的后面是什么?
  
  所有所有这些小门都是为我们准备的!
  
  索尔尼仁琴写了墙,墙是象征意义的,墙是干什么的,封锁消息的。那么,它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它就是为奴役民众,愚弄民众而建立的。点出了本质,然后就可在这点上展开,进一步揭示这种势力的危害性了。
  
  再理一下思路:荒诞——要害——本质,索尔尼仁琴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写作在感性的冲动下有一个理性的内核,不要完全凭感性写作,还要有理性思考。
  
  再具体分析一些细节,我们就会看到,索尔尼仁琴在写作上非常形象,他用最贴切的话表达出了那种愤怒而又无奈的心理,注意细节:
  
  我们中间最聪颖和最愚拙的都一概不知所措,于是在这一时刻只能从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中挤出一句话来:
  
  不知所措,挤出一句话,相当贴切,逼真地描摹了那种遭到突然袭击的心理状态。
  
  抓住我们的脚,抓住我们的手,抓住衣领,抓住帽子,抓住耳朵,象捆草一样拖了进去,而我们后面的小门,向着我们往日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没有人的权利,生命就如草芥。也非常形象表现了被统治者的地位。
  
  这两个细节,证明了什么?证明了生命没有尊严,没有地位,这是一个号称为全人类服务的集团统治之下的事实真相。很清晰,也是很有力的细节。于是,我们学到了,写细节,不是多写几个字就行了,而是要抓住关键,细节是为核心服务的,最能表现核心。
  
  这就是一个文学大师和普通爱好者的区别,你看这文字的思路多么清晰,多么有力量,多么简洁,没有废话。很多文学爱好者也有细节,情感表达得也不错,但 是他们的文字过于软弱,缺乏力量。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的东西,总是抓现象。文字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一种一眼就 能看透事实,抓住本质的能力。为什么总是说文学作品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思想呢,就是像刚才分析的一样,人家的思想是潜伏在文字里的,体现在写作方式上的,人 家能一下子抓住本质,很清晰地写出来,而普通爱好者做不到。
  
  其实思想这个词容易误解,我平常所指的文字的思想性,是指作者的思维力,我常说思想不是真理,而是独到的发现。这就像看到一束光,普通人想到彩虹,爱 因斯坦会想到相对论。这就是差距。所谓思想的美,也就是体现在这里,你能看到些什么,你能抓住些什么,你能分析出什么。思想的审美很容易被忽略,因为这得 把文章拆解了,才能看出来。而多数读者都是顺着感情读的,评价文章也是凭感情评价的,包括某些作家也一样,也是看文字和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懂得思想审美 的人并不多。但是,世界上的重要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的评委们主要评价标准是思想性。这样就和大众读者产生了距离,大众看不 出那些获奖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有些和天书一样,有什么好的?但人家懂,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做井底之蛙,你的那块天空还太小,还没有领悟人家的妙处。
  
  训练:从经典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名著中找出一段话,仔细阅读。打印下来,将你认为关键的句子划上线,理清作者的思 路。然后再找出其中有特点的句子,划上圈,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再用荧光笔把象征意味的词涂出来,分析象征寓意是什么。反复思考这些句子,然后用自己的方式 把文章重写一遍,看看和原作者有什么区别。隔一段时间再读一遍,重新理解,看看有没有漏过什么,或者误解了什么。多读几遍,你自会发现其中妙处。之后,你 再学习分析整本书的妙处,总结出大的构架和小的细节的特点,并借鉴一些手法运用到你的作品中去。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