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抽去虚幻

 大东村人 2015-08-08
文 :梅苏苏
    徐亚华的工作室很大,大约有100多平方米,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还有休息室,装修简洁,典雅,客厅里很显眼的是那满满一书架的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书画甚至建筑等等,门类繁多,而且大多看得出被主人长期摩娑翻阅过的痕迹。当然,一个画家的工作室,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四壁悬挂着的画作。在徐亚华的工作室,除了一张杜拙赠送的自画小像,和一幅徐亚华早年花了五个多月时间绘下的《八十七神仙图》影印卷外,其余都是他近年创作的写实钢笔画。 
钢笔画,广义上讲就是采用钢笔和墨水进行的一种绘画形式,换言之,凡是用钢笔描绘的“作品”均可称为钢笔画。一般运用线条绘在纸上。长期以来,钢笔画都被认为是绘画艺术里的基础语言,而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地位,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绘画门类来看待,或从事。所以说到钢笔画,我们脑海里马上浮现出的多半只是素描、写生,书本里的插图,以及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等等。即便一些纯粹的钢笔画作品,尽管有着中国水墨画轻灵、空蒙的意境,但因为一味以线条表现,也未免失之于单调、平面,缺乏一种层次丰富、立体厚实的感觉。
       然而,面对徐亚华的钢笔写实画,我却感觉到震惊,我想像不出除了“震惊”两个字,还有别的词语可以表达当时那种强烈的情绪。固有的观念也随之在瞬间土崩瓦解。徐亚华的作品初一看,像经典的黑白摄影作品,画面上的人物,每一个细部,包括皮肤的每一道肌理,衣服的每一道皱褶,都表现得细腻且精微,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质感,而所有的背景,因为对黑白灰三色游刃有余的调度,对光影透视的准确把握,而显得层次分明,开阔立体。另一些纯风景类作品,尽管表现主题各异,但同样笔触细致,明暗对比强烈,黑处严密厚实,灰白处疏朗轻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白二色到了徐亚华手中,仿佛具有了一种灵性,在卡纸上任由他变幻万千,如果成就一汪溪水,宛在流动;如果是一块石头,似乎感觉得到它冰冷坚硬的质地,假如是一幢农屋,也好象能感受得到主人的气息,乡野的气息……光与影,明与暗的注重,以及谨饬严密的细部勾勒,使徐亚华的钢笔画作品具有了西画般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钢笔画可以画成这样,简直难以置信!”我忍不住惊叹道。
      “钢笔画的创作过程,严格讲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需要技法、形式和精神内涵来构成对它的价值评价体系。所以接受人们的视觉评判和心理评判是钢笔画的必然命运。以往我们看到的钢笔画,即使不是作为绘画的基础语言,比如素描写生出现,也大多局限于线条的苦心经营,以致显得空灵有余而厚实不足,不能形成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画家本身缺乏对钢笔画本身的自信,在观念上没有把它看做是一门和油画、水彩画那样独立的,有着自己优势特点的绘画艺术门类。写实钢笔画近几年才崛起,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努力,或者说是一种宣告,昭示钢笔画也同样具备其他绘画形式所拥有的表现力。”徐亚华娓娓地解释着。
       细细端详徐亚华的钢笔画,他的认真、耐心,执著清晰可见。写实钢笔画以点代线,画面中呈现的黑白灰三色均由无数细点组成,只是在很少的地方用一些线条勾勒,而那些线条也都极其纤细,犹如发丝。试想,一个人、一匹马,一道沟坎,或者,一片树林全要用笔尖一点一点汇成,那是怎样一项浩繁精细的工程?徐亚华告诉我,为了突出作品的层次和空间感,一幅作品往往要用笔尖在卡纸上一丝不苟地来回点个七八遍,黑色部分甚至常常达十几遍以上,所以他创作一幅作品,不连续伏案三四个月,并且每天保证六七小时工作时间,根本不能完成。再者钢笔画有一旦落笔,便无法修改的特点,这使得创作时必须凝神静气,摒决所有杂念。如此耗神耗时的活儿,常人难以想象。记得一位美院教授在参观中国写实钢笔画第一人杨雨堂先生作品时,曾开玩笑地说过一句“美院学生一定是宁可跳楼,也不愿意临摹他的作品,因为功夫实在太大了!”看着徐亚华的钢笔画,我的感觉其实也一模一样,“与其临摹,不如跳楼”!
       当然,一件作品能给人一种震撼感觉的,不可能仅仅因为技巧的娴熟,或者形式的创新。在刹那间的视觉愉悦过后,让人还能在作品面前流连再三,久久不愿离开的,总是里面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那是作品真正的灵魂,也是艺术家内心最深处的精神世界在纸上的投影。纵观徐亚华的作品,极少带清寂凄凉之象,主题大多明朗阳光,比如《远山》《母亲》等等,人物表情或愉悦幸福,或安详闲适,表现出对当下美好和谐生活的一种由衷欣喜和眷恋。而像〈寒冬来临〉〈远去的风景〉这样蕴涵着他对当今滥砍滥伐,或者随意拆除古建筑现象的忧戚之作,画面依然是淡淡的,温情的,像一幅美丽的风俗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徐亚华不是犀利之人,更不尖刻,但他敏锐,细致,所有的美好,与生活中存在的遗憾都在落进他的视线,并在心中泛着涟漪。他用他的钢笔描述美好,对于遗憾却不会大加鞭挞,他喜欢的是一种不露声色的呈现,因为那更符合他的性格,然后让人们在一种心痛中自己思索、判断。这是徐亚华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不故作艰深晦涩之境,可是画里画外俱有语言。而另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是他极为善于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比如《远山》中几个基纳族人物身上穿的汉族服装,《晴朗》中的老母亲脚上的一双名牌旅游鞋,《母亲》中那块“光荣之家”的荣誉证牌……等等,这些细节无疑在加深作品主题意义的同时,又为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并平添一种意趣。就我个人经验,欣赏徐亚华的画,犹如欣赏一篇隽永的散文,言有尽,意无穷,很耐咀嚼和推敲。
       徐亚华生性恬淡,少有名利之欲。性格中安静和率真兼而有之。因为安静,他可以一连几个月,每天六七小时窝在工作室创作,而率真又使他心甘情愿以一个“先驱者”“殉道者”的身份在写实钢笔画这条道路上匍匐前行。他告诉我,钢笔画目前还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不像油画和国画那样有良好浓郁的大氛围,所以进行钢笔画创作的人不多。而写实钢笔画,需要付出的时间极多,心血极大,从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整个浙江省潜心于此的差不多也就十个人左右,而在湖州,也许就他一个人了。然而,他还是喜欢,并愿意努力,他始终认为坚硬的钢笔尖有着毛笔和其他绘画工具所不具有的优势,更可以表现事物的质地和属性,而且“抽去虚幻,一切皆在黑白之间”,黑白二色蕴藏丰富,调度得当,大千世界,茫茫宇宙,可以尽现其中。有此做底,只要努力,即便自己不能亲见钢笔画蔚为大观的一天,却何愁后来人看不到呢?
     现实中,徐亚华开朗,随和,特别爱笑,常常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笑出声来。每当创作告一段落,便立刻呼朋引伴,将朋友邀到工作室一边享受音乐,一边海阔天空品茗聊天,闲散洒脱,逸兴踹飞。朋友们亲昵地称呼他为“老汉”,他们说“老汉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才活得如此踏实,如此快乐。”这话确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人生幸福的要素,那就是一份信念,再加上一份执著。不是吗?
                          2008.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