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绘画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图》

 东方竹马 2015-08-08

(视频时长约五分钟,建议在WiFi下观看)


  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最可以代表中国艺术和东方文化的是中国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出现在宋代;宋代山水画中可以“断代到宋”的精品,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其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是被誉为“宋代绘画的第一神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轴 205.5x103cm 诗塘 31x103cm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溪山行旅图》局部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局部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溪山行旅图》局部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在观赏此画时,在右下角一队驮马行旅的最后一个人的后上方的阔叶树林间发现“范宽”二字签款。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与之相较,另一张曾被乾隆认为真迹的、现藏于台北故宫属范宽名下的《行旅图》就高低显见了。


(传)宋 范宽 行旅图 轴 155.3x74.4cm,疑为清代王翚仿本


  这张《行旅图》在《石渠宝笈续编》原题为《宋范宽行旅图》,上有乾隆御题诗一首。与范宽原作相比结构相同,但尺幅较小,远景与中景的位置稍有高下,导致欠缺范宽原作的雄伟高峻之感。其笔墨秀润工整,有清初特色。据研究,这张画可能出现在清代王时敏收藏期间,由王翚(1632-1717)所临之仿本,当时由王时敏转赠宋骏业。


责任编辑:曾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