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作文评改(21)

 江山携手 2015-08-09

(原创)学生作文评改(21)——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

    下面的文章是从网上找来的,据说是2009年最为精粹的高考优秀作文之一,因此,有人在网易、新浪等媒介广为推荐,成为各地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优秀范文。下面是它的原文及推荐者的评点。请大家欣赏。

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

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摘果子的现代剧。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认为失去的才最珍贵;有人怀揣着许多的获得,却身心疲惫,不敢放弃。静心去想,其实我们并不快乐。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文不值。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用对举的语言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拥有""珍惜"的关系和表现。)

  饥饿者视粮食贵于金钱,寒冷者视衣帛重于珠玉,只因他们真正体会到衣食的重要。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败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为他们知道成功的不易,付出的辛劳。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娱,无得失而自乐,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现在的拥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将来的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美却虚幻。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古风悠悠中陶渊明吟唱于田园菊下,坦然恬然笑嘲一切务幻望虚之子。

(使用古诗,便于说理。)

也有哲人说,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冀的未来。当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用名人名言证明观点,有说服力。)

  有登山者不幸将腿夹于两石间,呼唤、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将腿卸下,血流殷红,浸润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帮助。后来他得救了,虽丢失了健壮的肢体却保住了完整的生命。

  面对强权富贵的逼迫诱惑,职位荣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超凡于名利之上,慨然摆脱拥有的羁绊,名垂千古。

壁虎能断尾,所以弱小的它们勇敢地长存于世;蜗牛不舍壳,所以只能缓慢地爬于尺寸之地。

(连续用事例证明,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舍弃,不是浪费。当前进的步伐因行囊而蹒跚,舍掉偌重的负荷,脚步才会更坚实。甚至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拥有是我们曾经辛苦的汗水、心爱的珍品,弃之,几许依依之情丝痛心呵!

(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论点。)

  许多的选择与行为都令人难以左右,处于昨日与明朝,总会有几多惆怅几多憧憬。人生就似乘车,于一站站的聚合离别而或喜或悲,成熟就在选择中成就。珍惜自己的拥有,学会割舍自己的拥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感悟赏评】文章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观点,然后用对举的方式用事理、事例证明,结构完整。作文前,注重了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和反思,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在选材上下了一番功夫,材料正反对比,有事例有分析,所以文章显得很有生活性,有说服力。

 

下面,我们也来评点一番:

 

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

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摘果子的现代剧。(前面讲猴子不知“珍惜拥有“,作为议论文,最好是一语道破,不要藏着掖着;后面是要讲有人不“懂得舍弃”吧,应该有个过渡)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认为失去的才最珍贵;有人怀揣着许多的获得,却身心疲惫,不敢放弃这两个分句的意思都没有表达清楚,无法准确理解;意思似乎是一致的,不必分开陈述。静心去想,其实我们(?)并不快乐(为什么?) (最后这个句子完全多余)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除了夹批支出的外,这一段还有一个问题: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文不值。(本来可以很简单地表达,为什么要把句子拉得这么长,造成不通顺!这是第一个分论点,应该用很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谁?)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谁?)藐视它,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两个句子的主语弄错了,也就不好理解了,应该分别是“蜂蝶”、是“生物”。宁肯朴素地表达,也不要为了追求语言形式美而弄巧成拙)

(用对举的语言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拥有""珍惜"的关系和表现。)

饥饿者视粮食贵于金钱,寒冷者视衣帛重于珠玉,只因他们真正体会到衣食的重要。(能因此得出结论:珍惜粮食、衣帛,舍弃金钱、珠玉吗?)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败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为他们知道成功的不易,付出的辛劳(“珍惜”的理由就这么简单吗?)。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娱,无得失而自乐,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现在的拥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将来的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美却虚幻(思想偏颇了)

(本文的“珍惜”是与“舍弃”相对的,要求突出强调主观上不可轻易将“拥有”丢掉、抛弃;本段的“珍惜”已完全离开“舍弃”这个对立面,变成喜爱、钟爱的意思。偷换概念了。所以,这一段根本没有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古风悠悠中陶渊明吟唱于田园菊下,坦然恬然笑嘲一切务幻望虚之子。

(陶渊明要说的是“不要再为过去懊悔和悲伤,关键是抓紧现在,做好事情,不让悲剧重演”,这跟下文“懂得舍弃”的观点有关系吗?如果抛开“珍惜”这个对立面,把它理解为“舍弃”昨天的错误,那又是偷换概念了。此外,这里是由第一个分论点到第二个分论点的转换处,应该有个过渡,也应该明确提出观点)

(使用古诗,便于说理。)

也有哲人说,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冀的未来。当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明天姗姗(改为“翩翩”如何?)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这一段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非常成功)

(用名人名言证明观点,有说服力。)

  有登山者不幸将腿夹于两石间,呼唤、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将腿卸下,血流殷红,浸润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帮助。后来他得救了,虽丢失了健壮的肢体却保住了完整的生命。(例证有力,语言简洁)

  面对强权富贵的逼迫诱惑,职位荣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超凡于名利之上,慨然摆脱拥有的羁绊,名垂千古。(李白的例子很典型有力)壁虎能断尾,所以弱小的它们勇敢地长存于世;蜗牛不舍壳,所以只能缓慢地爬于尺寸之地。(正反论证,很有力度)

(连续用事例证明,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舍弃,不是浪费。当前进的步伐因行囊而蹒跚,舍掉偌(?)重的负荷,脚步才会更坚实。甚至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拥有是我们曾经辛苦的汗水、心爱的珍品,弃之,几许依依之情丝痛心呵!(分析推进层次,更显力度。如果能够联系上文所举例证,进一步作出分析,会更加得力)

(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论点。)

  许多的选择与行为都令人难以左右,处于昨日与明朝,总会有几多惆怅几多憧憬。人生就似乘车,于一站站的聚合离别而或喜或悲,成熟就在选择中成就。(本段前面几句纯属多余,又表述不清,应该坚决舍弃!)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拥有,学会割舍自己的拥有(不明智的贪婪),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感悟赏评】文章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观点,然后用对举的方式用事理、事例证明,结构完整。作文前,注重了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和反思,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在选材上下了一番功夫,材料正反对比,有事例有分析,所以文章显得很有生活性,有说服力。

    我们的意见:

这是一篇优点缺点都很突出的作文——前半部分写得不好,后半部分写得很好!

先说优点:第一,作者的语言能力是相当强的,从后半部分看,词汇丰富,语言简洁,句式灵活,相当老到,很值得肯定。第二,后半部分多方论证,选例角度多,内容很精当,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议结合,十分妥贴。第三,有些地方能够作出分析,很可取。

再说不足:第一,开篇没有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个严重的失误。第二,前半部分的语言错漏颇多,造成表意不清,这是因为过分追求语言特色造成的,应坚决克服。第三,在本文中,“珍惜”与“舍弃”是一对孪生儿,应该不离不弃,否则,就会偷换概念。本文两次背离,就出错了。第四,第一个分论点应该是“珍惜拥有,别轻言舍弃”,仅用两个例子(蜂蝶、阳光)证明,很不得力(又句子不通)。第五,第二个分论点应该是“权衡利弊,应懂得舍弃”,遗憾的是,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

最后再强调一下,议论文是直接陈述论点的,本文中心论点及两个分论点均未能用明确的语言作出表述,大犯议论文之大忌,实在不应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