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几个初中的同学合伙做生意,最后不欢而散,产品还没开始生产就夭折了,散的不仅仅是公司,更是同学之间的情谊与人对合伙生意的信心。问题出在哪里?我想我是了解的。
先说一下过程:
初中毕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时隔26年,也就是说,有好多同学有26年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的联系。因为微信,因为QQ,因为现在联系一个人太方便,正月回家过年的时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聚会。由此,微信同学群也热闹起来。
偶尔的,一个同学说,想开一个公司,做一种当地的食品,保存期长,销量还不错,成本不高,在群里热闹了几天,便出来几位想一起合伙创业的同学开始组织成立公司,想大干一把。
成员1、提议人。之前做运输业务,近两年生意不好,处于停业状态,没有做过企业管理或市场运营方面的工作。
成员2、有钱人。多年来在外做建筑生意,据说生意做的比较大,同学聚会后自己组织了一次小型聚会,一切开支费用全部一个人承担,之前所做的工程生意很多依托于关系,纯市场操作的比较少。
成员3、4、5,参与人。几位不懂生意的姐妹,但不想安于现状,想做些事。
就这么几位自认为情谊笃定、心照不宣的同学,没有说太多的话,便开始了开公司的历程。
两个月之后,在同一地点,同一些人,坐在一起讨论如何散伙,而且是不欢而散,到结束之时,公司的营业执照以及税务相关手续都已经办妥,但没有办好生产许可证件,生产设备已经购置,但未投入生产。
做为外人,目观了他们的全过程,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1、同学之间二十多年未见,彼此很不了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行业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意的理解,对市场的认知,对风险的预测,对投资的预估都不一样,注定会有分岐,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2、没有带头人,不就事论事。大家坐在一起里,一团热气,同学情谊浓于生意合作,所有人都讲“我相信你”“怎么都行”,但谁也不知道怎么才行。
3、没有合约。从一开始的合作,都没有一份正式的合约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实际操作者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甚至不于其他同学打招呼。
4、对市场没有调研与足够的了解。前期想象的过于乐观,导致很长时间有关证件办不下来,大家开始相互埋怨。
5、部分人的违约。虽然没有写下来约定,但其中一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且没有做出解释,而此人股份占大头,导致大家开始信心不足。
6、没有真正内行的人来操作。公司运作与个人小作坊都没有搞明白,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就这样,一个还没成型的公司就流产了。
同时伤害的还有同学的情谊与脸面,毕竟是散伙,免不了相互的埋怨,就也免不了你多我少的状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