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的诵读方法是开慧益智的关键

 解脊厄 2015-08-09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理论,关键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经典字里行间、文字语言背后更为深层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能量,就是气。只有全面认知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形能量与无形能量,我们才能高效率地发挥诵读经典的作用,并且使经典诵读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开来。理论透彻全面,才能使大众主动地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进行施教,应用于人生六大阶段之中,才可能自然地跨过干年以上的历史长河,去感受和体悟古代圣人们成长的脚步,倍养出当今和未来的大智慧者,倍养我们新时代民族的栋梁之材。

经典诵读,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是自己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上善”经典中的文字语言信息,自己反馈给自己体内之水,使体内之水产生符合经典理义的变化以及能量有序化的过程。开口诵读和闭口心诵,都具有启动、调用、传输经典文字中的能量,反馈给自己体内之水,使其达到符合经文信息能量化的宝贵作用。其中开口的讽诵,效果更优胜于闭口的心诵。闭口的心诵对“无相”物质的作用较强,但在早期对有相物质的作用却显得较弱。所以人们常感到开口诵时身体(包括内喊)的感应力和感受特别明显。这两种诵读经典的方法,都不应当偏执,可以灵活掌握而运用。

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方法,针对现代人信德薄弱的严重现象,提出按照传统的“恭、熟、忘、合、灵”五字诀进行经典诵读。五字诀的内容,我们已经作了专篇论述和介绍这一系统的重要方法,大家可以学习、研究和依照方法实践,高度重视恭与熟两个字的内涵。“恭”字关没有顺利通过,“熟”字关没有完全掌握,那么进入“忘、合、灵”也就是无根之木。所以关键是将恭和熟掌握好,这一篇的内容在此我们就不再重复讨论。

诵读经典,就是运用经典的能量“调治”自己体内的水。中国传统文化承传的特点就在于诵读方法,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内蕴藏的能量。用经典内丰富的上善能量调治、升华身中之水。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全在于这个诵读经典,通过诵读达到心身与圣人“相谋”、“近似”、“相印”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集语·意林》)水结晶科学试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古代的文献记载同样证明了这一原理。《吕氏春秋·博志》中记载说:“盖闻孔丘、墨翟,昼日;r}诵习业。”《庄子·列御寇》中记载:“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孔子、墨子的智慧和成就,都与不分白天黑夜、坚持开口诵读经典、用“上善”治己水相关。据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反复诵读,连穿竹简书的皮绳也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郑国一个普通的名叫缓的人,运用抑扬顿挫吟诵经典的方法,坚持不辍,三年后成就为一个濡生。开口诵读三年,即能成就为濡士,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通过诵读经典,上善治水的高效功用。由此可见,历代圣贤和学者都知道诵经的妙用,并孜孜不倦地躬身实践。《黄帝内经·灵枢》载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这里雷公所讲的意思是: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这里的“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讽诵,就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讽诵,就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方法。讽诵,就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讽诵,就是中国古代一元四素方法论的重要技术手段。可惜近百年来,从民国开元蔡元倍任教育部部长那一刻起,就彻底取消了经典诵读的重要方式。这使我国近一百年以来难以“与圣人谋”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现在恢复经典诵读势在必行。

中国古代圣贤运用慧与智高度和谐统一所撰写的经典,后人学习“用解”的方法就是诵读。由于经典富含“上善”的特点,只有通过诵读方法,才能提取其内在的能量用其气,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能思想。现代科学对中国文字和对水的研究再一次揭示和证出经典诵读是开发慧性、提升智性,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孕育我们民族科学创造性、创造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宝贵方法。

雷公还说:“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我国各种学科普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方法,医道也毫不例外。“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就是“精读常诵”最好的写照。穿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就是长期坚持精诵、深诵的证明。

经典诵读,其中的用气之道、调用能量之法,就在于精妙持久地运用经典这一上善的物质,治理和开发我们体内的智慧之水,这一技术,至简至易,全在“讽诵用解”四字之中。全在通过各种开口出声进行诵读的方法,或者心诵的方法,用气聚能,调治体内70%以上的水,使其长期处于“上善”的改变之中。

诵读经典能够益智开慧,但是如果想具有超常的智慧,达到二千五百年前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和水平,并且具有科学技术的头脑,在经典诵读中最好把握住选择能量最丰富、气性能量最佳的《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进行长期不辍的诵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