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越感 :依赖性自尊及其恶果

 青衣问道 2015-08-09

优越感 :依赖性自尊及其恶果

显性自恋人格的4个维度:权欲、优越感、特权感、自我钦羡.
隐性自恋人格的3个维度:易感质、特权感、自我钦羡。
 

修行,便是真正参悟人生的递减; 得失必有因缘,不再抗拒,平静地接受这份抉择。

在心中默默为那些不好的经历超度,它们的解脱,就是你的解脱。

修行,是用今日的努力,救赎曾经迷失的自己。


“用当代心理学概念讲,东亚式的自尊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依赖性自尊。”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积极心理学”概念推广者塔尔·本·沙哈尔告诉本刊记者,“我们的自信如果来源于与别人比较的优越感时,我们的自尊心多半是依赖性的。

反之,如果我们的自我尊重程度来自自己,不受他人影响时,我们的自尊心则多半是独立的。如果依赖性与独立性自尊的关系失衡,获得表扬和优于别人成为人们获取自我尊重和自信心的主要来源时,问题便不期而至。”


人的优越感其实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人总会不断地挖掘出自己的优越之处并从中咀嚼幸福的滋味。人类从来都是在比较中进步的,在比较中自寻烦恼,也在比较中自我安慰,这优越感便是人们自我安慰的良药。优越感有时候却不是一样好东西,它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使你逐渐失去朋友。于是你在孤独中意识到,你得掩饰你的优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观的优越中并不滋生主观的优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内外的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优越感其实是很轻浮的一种自我意识,尤其是在你与他人交往的时候。


优越感
(1) [superiority complex]∶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
毫无外国人的恩赐态度,也无白种人的优越感
(2) [egotism]∶自以为高明而蔑视别人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这种狂妄,这种对世界上其他的人对他有何看法的完全无动于衷

(3) [sense of superiority]∶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因为爱谈别人的缺点,自己就容易不虚心,发生优越感,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于是表现在外面的言语举动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

 

 



 

 

优越感  解析

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优越感,一个月薪上万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面前当然会感觉良好;比方说长相上的优越感,据说美女都不愿和美女作朋友,因为那样不足以显出她的美来;还有学历上的优越感,所谓的美女作家卫慧就曾对媒体公开表达她对同类作家棉棉的学历歧视。不过一张复旦本科文凭就如此嚣张,在我等看来又实在有些小儿科。

人的优越感其实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人总会不断地挖掘出自己的优越之处并从中咀嚼幸福的滋味。人类从来都是在比较中进步的,在比较中自寻烦恼,也在比较中自我安慰,这优越感便是人们自我安慰的良药。

优越感有时候却不是一样好东西,它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使你逐渐失去朋友。于是你在孤独中意识到,你得掩饰你的优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观的优越中并不滋生主观的优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内外的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优越感其实是很轻浮的一种自我意识,尤其是在你与他人交往的时候。

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优越感有所收敛,以便最大限度地寻找与他人的共性,实现社会交往的目的。钱赚得再多,我想也不会有人喜欢轻易露富。优越感藏不藏得住,能藏多少,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在我看来,那些外表谦和却在骨子里透着骄傲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

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实有一种寻找同类项的本能。也就是说,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其实并不能完全让你表露优越感的地方。所谓优越,其实也看跟什么人比,大学毕业生去和农民工比谁有文化,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优越感,因为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农民工的群体中。

在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越感当中,最不可掩饰的,是家庭优越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优越感是培育其他优越感的温床。一个从小没有家庭优越感的人,即便拿了博士学位,他也不会有学历优越感;即便她貌美如花,她也会自我感觉如寻常百姓。


 

 

优越感 -坏处 
 人往往会产生优越感,因为人总会拥有某种优势,某种能力,某种创造,某种成就,使他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场,为什么不要求自己优于别人、越过别人呢?为什么不可以拥有比别人更为厚实的某种“存折”呢?如果人人都缺少这种要求,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应该说,问题不在这种感觉该不该有,可怕的事情是,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并膨胀,就会不知不觉地占据他的主导神经,使他不再具有危机感或自绌感。拒绝吸收,活力下降,虚火上升,气血不畅。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平衡,迷失方向,意志衰退,目光暗淡。甚者更将导致人生悲剧,决非危言耸听。

 

但是,我们面前有两类人,彼此的人生之履完全不同,目标也完全不同。其中一类似乎具有某种天生的“优越感”。即使没有优势、没有能力、没有创造、没有成就,也时刻地处处地自感优越。他们为能够利用特许的地位和内部的信息,去发展自己狂热的占有欲,有恃无恐地做着不劳而获的事而自感优越。

他们为能够轻易地掠人之美,事事指手划脚,动辄加强管理,以证明自己无所不能而自感优越。他们以到达别人无法到达的“宝塔”为快事。他们岂止是优越,简直是目空一切。如果有人想跟这一类人讨论优越感,那就无异于给瞎子点灯,无事生非,授人以笑柄,自取无聊了。

 

是的,这里是在跟另一类沿着正常路径奔着正常目标的人讨论问题。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到达目标靠的是自己艰辛的付出与奋斗。其中不少人在事业上做到了有所成就的地步。由于成功来之不易,在兴奋中,他们忘不了自己才华火花的美丽,他们往往会陷入对成功的无休止的欣赏和陶醉,以致经常记不起别人曾经给过他的许多支持与帮助,以及自己曾经有过的许多洋相与闪失。听人讲话开始漫不经心了,公众场合开始自我吹嘘了。每到一处,都禁不住要发表“高见”,三句离不了一个“我”,俨然师爷模样。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甚之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同样是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尽管有时也说几句“请提意见”之类的套话,但骨子里早已被优越之汤泡酥了。

非常可惜!这种人大概不清楚,他们的优越感是乘虚而入的。须知,人生一口气,气通过自我炫耀排空了,优越感不就自然进来了吗?会问:难道嘴不是用来讲话的?是的,有嘴当然要讲话,就看怎么讲,讲什么。

但凡卓有建树的人,为了凝聚一班人,总是多讲道理,用已有的胜利和光明的前景去鼓舞斗志。尤其是那些谦谦学者,更能做到谆谆教导,悔人不倦,恨不能学生都比自己高明。而关于个人过五关之类故事,一般都能忍住,轻易不动声色。实在要讲,也总是借题突出别人,努力淡化自己,不卑不亢,从不渲染。当然,也有人并不爱好侃侃而谈,只是偶然蹦出一两句关键词,用浓缩的方式去流露他那强烈的优越之感。更有城府很深的人,轻易摸不透他的心思,但优越之感照样会像鬼魂一样依附在他身上,到必要时才发作。更为可怕。

 

另有些人在物质上很丰富,诸如:漂亮的住宅,豪华的汽车,先进的装备,殷实的钱库之类。由此自然会自感优越,更不足奇。他们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大,手脚正变得越来越长,自由度在飙升,行动大大方便了。他们不愿意再多做小事,开口闭口:“让下面人去做吧!”他们待人不再随和,学会了颐指气使,处处自成中心,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需要才是天下第一差事。礼貌不再讲究,虚伪取代真诚,朋友开始稀少,等级日益分明。


有人说:财富,身外之物嘛!他反问:哪有那么多身外身内,活着不就是为了不断改善吗?应该追问的是,改善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更加充实?
那么,作为一个人,究竟什么叫充实呢?单纯的应有尽有的物质条件能使人充实吗?不!大量严肃的调查结论对此是否定的。真正美好的东西决不可能用金钱换得来。充实寓于精神之中。玩物丧志啊!对物质的无限需求,必然导致精神的无情衰退。
你可以占有别人所创造的物质的驱壳,驱壳可以给你带来表面的一时的愉悦,终究无法占领它的灵魂。而真正的充实不在别处,在创造的过程,在灵魂。这就是为什么富翁们往往到头来会感到寂寞、孤单、无聊、空虚。真是成千成万!
所以,聪明人永远将物质条件视作创造精神财富的手段,仅此而已,别无他求。他们永远在物质创造中寻求精神的充实。到某一天退休了,照样还要根据条件练字、种草、登山、远游、唱歌、读书、写作、交友、思考、研究。休而不闲求充实!只有充实,方能永生啊!

至此,不可不说一说爱因斯坦。这位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比谁小?但他竟然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有什么优越之处。他把自己的贡献仅仅归之于“好奇”,再也不多说什么。他非常朴素地认为,他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被“单调和清静生活”激发出来的。

他说:“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豪华--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他认为那是一种“猪栏的理想”。他非常注意讲良心。他说:“我的生活竟是建筑在我的同胞们如此大量的劳动之上,这种想法常常使我感到沉重。因此我深深知道我对他们所应负的义务。”


优越感  弱者看法

优越感一向被认为是强者的特权。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在作为单独的理性个人,弱者流露出优越感或许被视为荒唐的“精神胜利法”,但在文明集团和社会阶层之间,这种景象就往往使人降低到群体无意识的程度,并往往伴随着灾难性的后果。

 

 

 


有优越感且极度自恋的人群,更易报复他人 通过物质、比较找自尊

 
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度觉得自己很出众,眼中似乎容不下别人一丁点。每天不管是在哪里,都迫切希望获得关注,以此获得满足。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人群往往拥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的攻击性。

 

 

自尊心极强的人群同一般人群相比较,其内心存在某一类感觉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自尊水平越高,愤怒与敌意感越强,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行为反应,同时表现在认知策略的使用上。诸如认知重评﹑下行社会比较﹑偏见﹑否认等防御策略,使其自尊免受进一步的伤害,然而也是这种防御性使得自尊心强的个体在自我威胁出现之后,常常轻率地采取行动,将敌意和愤怒指向自我威胁源,故而表现出高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大量实验,实验表明,拥有超强自恋型人格的人群显得更期待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赞许。如若一旦出现恶意评价或者贬低,此类人群内心会产生强大的愤怒不安情绪,他们的内心会潜在存在一种自我威胁,这种威胁模式下,因为自我感的混乱和对自我潜在的不确信,容易造成对自尊的波动,为了获得自尊的平衡往往作出攻击自尊威胁源的行为。

在受到负面社会反馈挑战时,自尊心极强的人会产生即刻的强烈羞愧情绪,进而将这种内向的羞愧转换为向外的高敌意,高自恋者, 在自我威胁条件下则更可能是一种权威受到质疑的愤怒情绪。

事实上,过度的强调自我及过高的自我保护,殊不知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在自尊和自恋中,我们不应该追求哪一种是更重要的,而是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支点,更好的来平衡一切。最后学者强调,“单纯的自尊或者自恋水平也并不决定个体的行为模式,攻击作为一种古老的心理和行为现象,与天性和教养都密不可分,需要从家庭教养,同伴关系,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入手,尽可能地提升自尊水平,又要防止其出现自恋或者过高自我优越感的情况发生。”


“现行青少年教育体制的关键问题是,只有少得可怜的同质化奖励作为正面激励提供给孩子们。成功,不仅意味着在标准化测试中超越你的同龄人,更应该意味着超越自己原本的极限。反之,失败则意味着在某个自我设定目标面前的暂时挫折,而不意味着个人在某个群体面前的挫折与无能。”

“整个社会竞争、运转体制造成的高压力被一级一级地传导,好像一条生物链,这种以淘汰他人为成功的自我肯定的意识、情绪从教育管理机构传达到学校、家长,每一次传递后都在加大,最后完全落到处于最底层、最弱势的青少年儿童身上。”徐凯文说,“我们的教育大多数是倾向于依赖性自尊心——获得外在的肯定和优于他人的需要,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失败,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最可能出现的就是攻击行为。”1997年,还在苏州市市立精神病院担任医生的徐凯文就发现,每当寒暑假来临,都有大批因学习考试压力过大的学生前来住院治疗,病情囊括了焦虑、抑郁、强迫、精神障碍等各种症状。

残酷的淘汰后,即便是侥幸胜出者,也很难拥有健康的自我价值评估与健康的自尊。徐凯文回忆说,在去年早些时候,一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平均绩点能够到3.88(满分4分)的北大理科男生,在准备申请出国的时候,因为自己英语可能考不了满分,就开始自我怀疑,然后就开始失眠,恍惚之间就想跳楼自杀。幸亏老师和同学发现及时,把他救了下来。“后来我对他进行心理辅导,我问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踌躇了一下说,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我。”徐凯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依赖性自尊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极端案例,整体教育给予的挫败感,最终将变成人对于自身价值与安全感的降低。

安全感的降低,最终将导致反社会的过激性攻击行为与犯罪。2010年10月20日,震惊全国的西安药家鑫案件就是一个实例。“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药家鑫案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徐凯文告诉我们,“他的凶器是一把挺长的刀。有多少大学生,需要买一把刀防身,尤其是在家境并不贫困、居住环境治安也不复杂的情况下?答案就是一个:自身严重的不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药家鑫之父药庆卫对儿子要求极高,他曾说:“弹钢琴谁没哭过,都是从最难的阶段过来的,过去了就能走专业的路,过不去就一辈子是个业余。”在公布的照片和录影中,药家鑫很少露出笑容,动作表情都是腼腆和逃避。在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大卫·德里索特斯看来,这些都可以毫无疑问地看作青少年儿童受虐待的明证,从而早早地为他的犯罪和悲剧奠定了基调:“它既反映了施虐者(父母/师长)自身对于角色的扮演无力与焦虑,也直接严重损害了后者对于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判断,肢体与语言暴力变成了某种洗脑,最终导致受害者在认知和情感领域的自我贬抑。”

 

自尊心较低的男性更易被传统的女性吸引

注:现代生活的的很多东西都跟中国传统是两码事


        在一个相关的实验中,齐尔·柯如布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自尊心较低的男性更易被传统的妇女吸引,但是自尊心强的男性更易被非传统的妇女吸引,这种妇女表达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柯如布认为那些男性对女权主义的或其他非传统的妇女的反感部分来自于男人的企图,他企图在面对可感知的威胁时支持住自己的自尊。

这就是,一个非传统的妇女比她的传统的同伴更经常地被视为独断的和自立的人。这些特征会威胁到一个自尊心低的男人的控制和独立的感觉。这样一来,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我形象,他就会贬损这个非传统的妇女。

一个具有高自尊心的男人显然更有安全感并且更不易感到威胁。因此,他就不需要去贬损一个独断的、自立的妇女。”

 

       “一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人可能需要一个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更低的少数团体的存在,这样他才能体会到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一些研究证明,对一个人的偏见程度的最好预测指标是他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兴衰。例如,珍妮弗克罗克及其同事发现,来自社会低层的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比来自社会地位高一些阶层的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对其他女大学生联谊会成员表现出的偏见和蔑视都更多。同样,研究者在调查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或异教徒对犹太人的偏见时发现, 一个社会地位低下或日益衰落的人,比社会地位高或不断上升的人更容易产生偏见。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教育、收入、职业方面处于或接近底层的白人,不仅对黑人的敌意最深,而且他们为了阻止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最喜欢诉诸暴力。”

 


挫折

       “罗杰·巴克、塔马拉·登博和库尔特·勒温的著名实验清楚地展现了一幅挫折一攻击性(frustration aggression)之间关系的图像。这些心理学家让一些孩子观看满屋吸引人的玩具,但不让他们玩,使他们受挫。这些孩子站在金属网外面观看这些玩具,他们很想去玩一玩,但无法拿到它们。在长时间的痛苦等待之后,最后才允许他们去玩这些玩具。

 

在这个实验中,另一组孩子没有先受挫折,直接让他们去玩这些玩具,这些孩子非常高兴地玩这些玩具。而受过挫折的那组男孩,当最后允许他们接近这些玩具时,却具有极端的破坏性:他们往往打碎这些玩具、将它们摔向墙壁、踩到地上等等。这说明挫折能导致攻击行为。”


只有当你识破这些游戏的话,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会打理的好一点。

 

 

 

 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自信心

                ·李 昶·

  何谓自信心?

  自尊心(self-esteem)与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自尊心是指你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它与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与你确认的人生自我价值、你的潜能、你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你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身份有密切联系。自尊心的核心是对自己和自身价值的认同,它是你眼中的你自己(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你认为的别人眼中的你自己(即你认为的别人对你的评价)。

  自信心是心理人格(personality)核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态度。自信心是指相信自身的能力,对自己和周围现实有正面的而且现实的评估,有一种希望、计划并安排自己生活和基本能控制住人生未来大致方向的一种把握感。

  人格是指个人的心理生理系统,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特定的对其生存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它也包括了特定的行为和想法。

  人格涉及人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的一部分,它几乎对人生的重大走向起决定性的作用。

  自信心与成功的关系

  自信心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人的是否成功与智商、能力、努力、毅力、勇气、自信心以及机遇都有关系。上述因素中,智商和机遇是你不能控制的,而努力、毅力、自信心、勇气都与能力培养有关系,是你可以控制的。然而,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都表明,无论什么人,都只用了大脑潜能的一小部分。当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有智商差别时,我们也认识到大部分人的智商是很接近的。这也就表明,大脑的使用是否有效,同时也取决于你去怎样开发你的智力潜能。所以过分强调智商是不太恰当的。

  机遇的前提是能力。有了能力才能抓住机遇,没有能力有了机遇也是白搭。能力的培养与自信心成正比的关系。建立在能力上的自信心,与成功成正比的关系。



 


 

 

  缺乏自信与盲目自信的害处

  自信心从何处而来?盲目自信或狂妄自大是有害人生的,因为它引导人失去对现实与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价,它引导产生的只是一种空幻的自尊心和盲动行为,失败作为结果是必然的。

  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生活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他缺乏勇气和冒险精神,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情愿不开拓。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失败”(self-defeating)。自信心差的人,一般不期待成功,他自然也很少能成功。

他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低下,有时还贬低自己,甚至对他人的祝贺也采取低姿态评价。这种人往往生活得不开心,活得很累。有的还产生变态心理,设法让他人也活得不开心。这种人经不起挫折和批评。他人一点负面评价或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在他看来就如末日来临。



 

 

  形象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还有以下表现:

  *全有或全无 (all or nothing)的思维方式。即如果我做得不完美,我就完全失败了。

  *以点盖面。一点失败或批评下来,看见的现实是完全黑暗的、负面的。

  *夸大负面、缩小正面。我考试得了90分,丢了10分,我可以不丢的,我太笨了。

  *把情绪当真理或现实。任何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自信心差的人往往把情绪低落时产生的负面想法或认识当成生活中的真实或现实。

  *喜欢用“应该”,“必须”,“应该如此”等词汇,如要成功就必须/应该如此。这是一种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的态度。完美主义者一般都有很强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完美主义者往往都缺乏自信心。

  自信心与哪些因素相关?

  第一,自信心与身体体形或长相有关。一般来讲,相貌姣好的人一般自信心都比较好。反知亦然。而形像或长像一般或差一点儿的人,有的不太所谓(come to terms),有的却自信心极低。最容易由于体形或长相产生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不是长像差些的人,而是公众认为形像较好,而他/她有那么一点生理不足的人。这在旁人看来无所谓,而他/她自己内心却为此受尽煎熬。这种人心态的核心是把小小的缺陷放大到整个人格心态都扭曲的地步。

  第二,自信心与金钱相关。中国人说财大气粗,有了钱的人自信心一般都比较好,当然自信心好也反过来帮助挣更多的钱。但有一点,在部分有钱人心态中,有一种幻觉或假象,即认为钱与自信心和身份等同,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这种人把钱作为人生的度量衡,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都是用钱来度量。这种人虽然有钱,但无智慧。这种人少了真知灼见(insight)。

  第三,自信心也与性、性爱和对异性的吸引力有关系。性吸引力较强的人,自信心往往比较好。这与人的动物心理有关系。对异性的吸引力越强,内心产生的征服感或优越感就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

  第四,自信心与能力和成就地位成绝对正比的关系。成就地位越高,自信心越强。



 

 

  自信心怎样培养?

  首先是强化自己的长处,做出人生重大决定之前,一定要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分析客观因素,扬长避短,这样比较容易成功。有一些进步或成功,自信心也会慢慢起来。而失败较多的人,不管能力如何,自信心往往较低。

  要表扬自己的小小的成绩和进步。西方人培养孩子,多重表扬鼓励。东方人培养孩子,多重批评捶打。西方人重在让孩子由此建立自信心,东方人重在“百炼成钢”、“鞭子底下出好人”。我认为重在培养人的自信心的方式是可取的,这也是人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信心也与勇于冒险有关系。勇于冒险的人往往见机会就抓住,失败了再来,最终这类人中成功的为数不少。而不敢冒险的人,与思维方式有关系。还没去试,就开始盘算成功如何,失败如何,患得患失。盘算太多的人,往往在生活中失去行动能力,到头来一事无成。

  自信心与思维方式(cognitive process)有极大的关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合合理性和逻辑性。也指考虑问题时有道理,公平和合乎常理(reasonable,fair and common sense)。思维方式人人不同,这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人的行为往往由人的思维方式引导,合乎常规常理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引导人去取得成功,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偏激固执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人的行动行为上的失败。

  总而言之,自信心是心理人格的核心部分,自信心培养好了,就更容易成功一些,随着自尊心也会增加。可以这样说:自信心是开启未来成功大门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