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文瑜的苏州

 苏迷 2015-08-09

攒了几本 陶文瑜老师的书,每接过一本,就说,放着,老了慢慢看。什么是慢慢呢,品啊。就像品茶、品酒。陶老师的散文自然是茶而非酒。苏州就是茶。外地人玩苏州那是牛饮,哐当哐当吃下去,啥味道也没吃出来。他们为什么不读读陶文瑜的苏州呢?那才是真正的苏州。

我终于老了,有点忧伤地读陶文瑜的散文。读着读着,心里静了,吃挺茶的感觉。

老师的文字是蛮有苏州腔的,很浓的苏州腔。这节奏,糯笃笃,慢悠悠,就像在风景如画的运河边散步,微风,花香,鸟语,白云,风筝。

文字最难是平常。说一句没新意的话:佛说平常语。我是不大喜欢花里胡哨的语言的,好像存心要弄昏你,或者显摆自己学问。话说回来,直白是提炼后的直白,就像看山的第三重境界。这样的文字可用的形容词只有两个字:适意。忽然想,假如我用“舒服”两字倒是唐突了陶文瑜的苏州味了。

老师是知味的,不仅文字而且舌尖。为什么文学家和美食有那么深的渊源呢?至今也没明白。从东坡肘子到袁枚的《随园食单》。先有文学家还是先有美食家?

鸡和蛋永远缠夹不清。

曾经和陶老师一众人吃过饭,吃着吃着,陶老师开始评点了,刀工、火候、配料、调味,通常用“假如……更”的句式。那感觉,仿佛在一篇美文里找到了错别字,或是用错的标点符号。典型的唯美主义者。

有迹可循。陶老师曾告诉我,他写东西很慢,有时两千字会写上几天。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我总搞不懂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每天以万字计,究竟有没有过脑子?还是我跟不上时代了?跟不上,我也不想跟。可是陶老师劝我,跟还是要跟一跟的,要抬头看路。私下里觉得,陶老师自己也未必跟,否则,文字里怎么只有茶味而非咖啡巧克力抑或茅台五粮液呢?

人们说,文如其人,其实不对的,陶老师是急性子直脾气。直有直的好,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效率最高。讨厌弯弯绕,叫人猜想。一个歌德巴赫猜想弄白了陈景润的头。

冬日的太阳里,思维有些斑驳,因此写了以上的话。自己的感觉是,挂一漏万。

 

2014-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