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文:李守力)

 小乙6262 2015-08-09

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文:李守力)

2013221日 

2013222日 17:40:47字数:4915

2013222日 22:11:37字数:7175

2013222日 23:51:20字数:8429

2013223日 10:21:42字数:8971

2013225日 12:08:07字数:8999

2013228日 10:54:48字数:9020

 

 

【提要】:

本篇是《杂卦传》解读——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2011年5月25日发表 续篇。

在上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杂卦》似乎与《归藏》有关,本篇则肯定了《杂卦》卦序即《归藏》卦序。

研究思路:

上篇主要是研究《杂卦传》的互体规律以及《杂卦》与《周易》思想的共性,发现《杂卦》与《周易》存在亲缘关系。本篇则从纯卦序角度研究《杂卦》与《周易》卦序的异同。

 

 

一、《杂卦》卦序的分布规律:

《杂卦》卦序

《周易》卦序

(乾)

(乾)

(坤)

(坤)

比(坤)

师(坤)

临(坤)

需(乾)

观(坤)

讼(乾)

师(坤)

比(坤)

震(四隅)

小畜(乾)

10 艮(四隅)

10 履(乾)

11 损(四隅)

11 泰(乾坤)

12 益(四隅)

12 否(乾坤)

13 大畜(乾)

13 同人(乾)

14 无妄(乾)

14 大有(乾)

15 萃(坤)

15 谦(坤)

16 升(坤)

16 豫(坤)

17 谦(坤)

17 随(四隅)

18 豫(坤)

18 蛊(四隅)

19 噬嗑

19 临(坤)

20 

20 观(坤)

21 兑(四隅)

21 噬嗑

22 巽(四隅)

22 

23 随(四隅)

23 剥(坤)

24 蛊(四隅)

24 复(坤)

25 剥(坤)

25 无妄(乾)

26 复(坤)

26 大畜(乾)

27 晋(坤)

27 颐(大离)日

28 明夷(坤)

28 大过(大坎)月

29 

29 坎(日)

30 

30 离(月)

31 (四隅)

31 (四隅)

32 (四隅)

32 (四隅)

33 

33 遯(乾)

34 

34 大壮(乾)

35 

35 晋(坤)

36 

36 明夷(坤)

37 

37 家人

38 家人

38 

39 否(乾坤)

39 

40 泰(乾坤)

40 

41 大壮(乾)

41 损(四隅)

42 遯(乾)

42 益(四隅)

43 大有(乾)

43 夬(乾)

44 同人(乾)

44 姤(乾)

45 

45 萃(坤)

46 

46 升(坤)

47 小过(大坎)月

47 

48 中孚(大离)日

48 

49 

49 

50 

50 

51 离(日)

51 震(四隅)

52 坎(月)

52 艮(四隅)

53 小畜(乾)

53 渐(四隅)

54 履(乾)

54 归妹(四隅)

55 需(乾)

55 

56 讼(乾)

56 

57 大过(大坎)月

57 巽(四隅)

58 姤(乾)

58 兑(四隅)

59 渐(四隅)

59 

60 颐(大离)日

60 

61 既济(日月)

61 中孚(大离)日

62 归妹(四隅)

62 小过(大坎)月

63 未济(日月)

63 既济(日月)

64 夬(乾)

64 未济(日月)

(图表中蓝色字体的卦表示“大迁移”的卦)

研究《周易》卦序、帛书《易》《连山易》卦序表明:先天八卦是卦序的纲领、思想、灵魂,反映作《易》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后天八卦是应用,是地球的空间环境。故先天八卦具备时间特征,后天八卦具备空间特征。“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空间地理的变化不大,人类社会却在随时潮起潮落,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也是此义。后天八卦可视为大地坐标。所以后天八卦贯穿三代,先天八卦则随时代而更新。

无论是《周易》对应的伏羲先天八卦,还是帛书《易》《连山易》对应的神农先天八卦,天地日月四卦都在四正位置,《系辞传》云: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以上皆以天地日月对举,故《杂卦》也应以天地日月为四正。卦从圭,与天文学关系最为密切,故坎月离日是原始卦象,坎水离火则是后起的基本卦象。既然天地日月为四正,则震巽艮兑为四隅。日月属于乾天,四隅从属于坤地。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即是综,变即是错。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六说:“《杂卦》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杂卦》与《周易》二者都遵循“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法则,这与帛书《易》(即《连山易》)的分宫重卦有根本的区别。《杂卦》最后的八个卦虽然打破了错综法则(并非错简),但是错综卦仍然是相邻的。

《杂卦》与《周易》有四个卦的卦序完全相同:12坤,3132恒。32恒卦是64卦之中,咸恒是一对综卦。

为了说理方便,本文暂且将《杂卦》分成上下经,与《周易》一致,自咸恒之前的三十卦属于上经,咸恒之后的三十四卦属于下经。

《杂卦》上经含有经卦坤的卦有十三个,四隅卦有八个。含有经卦乾的卦只有大畜、无妄两个。没有日月卦。

按:1乾实际不属于上经,根据笔者在《杂卦传》解读——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一文的分析,《杂卦》的第三组是按照大过循环连互法则,夬卦并不是结局,连互到乾卦才完成一个循环,所以乾卦才是《杂卦》的终点。而乾卦被置于《杂卦》之首,体现了乾龙首尾相接,此正是《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

《杂卦》下经含有经卦乾的卦有十一个(包括1乾),所有的八个日月卦。经卦乾坤皆有的否泰也在下经。四隅卦有四个。没有含经卦坤的卦。

乾、日月

坤、四隅

39否、40

《杂卦》上经

 20

138

    00

《杂卦》下经

118

 04

11

《周易》上下经乾天日月、坤地四隅分布如下:

乾、日月

坤、四隅

11泰、12

《周易》上经

 94

92

    11

《周易》下经

 44

410

00

对照《杂卦》与《周易》卦序的分布,二者的区别十分明显。《杂卦》上经囊括了所有含经卦坤的卦(100%),从属于坤地的四隅卦多数居于上经(占67%)。下经占据了绝大多数含经卦乾的卦(占85%,大畜、无妄在上经,这是例外),所有的日月卦都在下经(100%)。

《周易》上经乾坤数都是9,下经乾坤数都是4合“参天两地”),乾坤卦主要集中于上经(占69%),四隅卦主要集中于下经(占83%)。

由此彰显出《杂卦》区别于《周易》的最大特征:坤——乾,《杂卦》即《坤乾》,《坤乾》即《归藏》。

《礼记·礼运》: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注: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

二、《杂卦》与《周易》卦序相同、相近的卦:

除了乾坤咸恒四卦的卦序完全相同外,《杂卦》与《周易》还有很多卦序相近的卦。由于二者都遵循“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法则,卦序数相差3是比邻关系,相差5是近邻关系,如:123456,六个卦实际是三组错综卦,14相差3,实为比邻关系,16相差5,实为近邻关系。

《杂卦》与《周易》卦序相同、相近的卦《上经》有十二卦:

《周易》

12

78

34

1516

21噬嗑22

2324

《杂卦》

12

34

78

1718

19噬嗑20

2526

《杂卦》与《周易》卦序相同、相近的卦《下经》有十二卦:

《周易》

3132

3940

37家人38

4950

56

63既济64未济

《杂卦》

3132

3536

3738家人

4546

59

61既济63未济

以上分析了《杂卦》与《周易》卦序相同、相近的有二十四个卦,占了64卦的37.5%,说明《杂卦》与《周易》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连山》卦序与《杂卦》、与《周易》都远远没有这么大的亲和度。

、《杂卦》与《周易》卦序“大迁移”的卦:

《杂卦》与《周易》的差别也不小。《杂卦》“下经”有十二卦迁移到了《周易》上经,《杂卦》“上经”同样有十二卦迁移到了《周易》下经。(《杂卦》《周易》卦序图表中蓝色字体的卦表示“大迁移”的卦

《杂卦》“下经”十二卦迁移《周易》上经

卦名

需、讼

小畜、履

泰、否

同人、大有

颐、大过

坎、离

《周易》

56

910

1112

1314

2728

2930

《杂卦》

5556

5354

4039

4443

6057

5251

原始卦象

乾天

乾天

天地

乾天

日、月

日、月

      

《杂卦》“上经”十二卦迁移《周易》下经

卦名

晋、明夷

损、益

萃、升

困、井

震、艮

巽、兑

《周易》

3536

4142

4546

4748

5152

5758

《杂卦》

2728

1112

1516

3029

910

2221

原始卦象

坤地

四隅

坤地

四隅

四隅

 

《杂卦》上经与下经的各自十二卦迁移到了《周易》的下经与上经,同样可以说《周易》上经与下经的各自十二卦迁移到了《杂卦》的下经与上经。这种“大迁移”背后的规律从图中看一目了然。“大迁移”的法则是将属于乾天日月的卦移居《杂卦》下经,将属于坤地四隅的卦移居《杂卦》上经,于是造成了《杂卦》的“坤乾”特征。

四、《杂卦》大过循环连互天圆图与“坤藏乾”:

详细分析见《杂卦传》解读——<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大过循环连互天圆图

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文:李守力)

《杂卦传》最后一段: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杂卦》为了彰显《归藏》的上坤下乾特征,最后八卦打破了“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法则,运用大过循环连互化出八个卦,实则九卦,另含藏一个乾卦。

《杂卦》的第三组是按照大过循环连互法则,夬卦并不是结局,连互到乾卦才完成一个循环,所以乾卦才是《杂卦》的终点。而乾卦被置于《杂卦》之首,体现了乾龙首尾相接,此正是《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

《杂卦》训大过为颠,《说文》顶也”,“天,颠也。”杂为互体,《杂卦》重互体,大过互体乾天,大过六爻化出九卦,六是古代祭天奏乐的变数,九是乾天之数。《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大过在《周易》为28卦,合二十八星宿之数,这或是为了纪念大过卦在《杂卦》担任的“九天”角色。

根据笔者在《杂卦传》解读——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一文的分析,《杂卦》可分为三组,上组27卦,中组28卦,下组9卦。上组与中组合55卦,正是河图合数。下组大过循环连互9卦正合乾天九数。

萧汉明先生认为,《杂卦》的形成在《序卦》与《传》之前从理论渊源上看在《说卦》之后(萧汉明《杂卦论》;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

《说卦传》为《连山》《归藏》《周易》所通用,《序卦传》《彖传》原始材料属于《易象》,是与《周易》同时诞生的(王充《论衡·正说篇》“文王、周公因十八章究六爻”,《彖》十八章即《易象》)。

大过卦中四爻为阳,初上为阴,有地藏天之象,合“坤乾”之义。

《归藏》“坤乾”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在所有《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中,都是女娲循规掌天,伏羲蹈矩掌地这透露了上古时期女人掌权的母系社会特征。商代尊母,《归藏》是母系文明的遗存。归(歸)会意字,从止从婦省,归即妇。《说卦传》云“坤以藏之”,坤为母,归藏二字,皆有母义。

《周髀算经》云: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商高是殷商的史官,他一定精通《归藏易》。天圆地方,圆出于方”的数学原理就是殷商的《归藏》乾天出于坤地的“坤乾”原理。

鉴于《杂卦》诞生于《周易》之前,与《周易》存在紧密的传承关系,且符合“坤乾”的《归藏》基本特征,所以《杂卦》卦序很可能就是《归藏》卦序。

五、《杂卦传》可能是《归藏·齐母经》的《序卦传》:

《归藏》有《郑母经》与《齐母经》之分。,从奠从邑,奠是尊古文。齐通斋。故“郑母”、“齐母”皆祭母之义。

与周朝圆鼎多于方鼎相反,商朝方鼎是青铜器的核心器物,方鼎是鼎中的特类,它与圆鼎一同埋葬时,具有抬升礼器地位的作用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青铜方鼎从商代到周代,以方鼎为中心向以圆鼎为中心的演变,是《归藏》殷礼向《周易》周礼流变的具体体现。《归藏》以坤为首,坤为地,坤为纯阴卦,其数偶,“天圆地方”,坤六二直,方,大”,故四足方鼎代表坤卦,坤为母,故商代王母和妇好王妃都有方鼎陪葬。《周易》以乾为首,乾为天,“天圆地方”,纯阳卦,其数奇,故三足圆鼎代表乾卦。《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制度,皆用奇数,符合《周易》首乾。商代列鼎制度未见文献记载,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由此看来殷礼列鼎是用偶数,符合《归藏》首坤。《杂卦》的鼎卦居于第46位,革4546是一对卦,45是洛书合数。

《归藏·郑母经》即秦简《归藏》,它与夏代《启筮经》(即《连山易》)相近。《归藏·齐母经》则接近《周易》,《周易》(主要在上爻)继承了不少《齐母经》的卦辞,孔子编辑《易传》之所以将《杂卦传》编入,或是因为《杂卦传》就是《归藏·齐母经》的《序卦传》。

 

 

六、李过《西溪易说·原序》引《归蔵·齐母经》卦序:

《归蔵·齐母经》(56

曰:舊言之擇,新言之念。

乾 屯 蒙 溽 訟 師 比 小毒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狠 釐 大過 颐 困 井 革 鼎 旅 豐 小過 林禍 觀 萃 稱 僕 復 毋亡 大毒畜 瞿 散家人 節 奐 蹇 荔 貟 誠 欽 恒 規 夜 巽 兌 離 犖 兼 分 歸妹 漸 晉 明夷

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文:李守力) 未濟

按:

李过引述的《归藏·齐母经》即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所说:“《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

薛贞注《归藏》十三篇(或为十三卷)源自晋汲冢竹简书《隋书·经籍志》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唐书·艺文志》著录与《隋志》同,到了宋代,此书已残缺,只剩下了《初经》、《齐母经》、《本蓍篇》三篇

《隋志》说晋《中经》里有《归藏》,而《中经》中都是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书,据《晋书·束皙传》所记,这些出土的竹书中有《易经》二篇、《易繇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师春》一篇等易学作品,其中《易繇阴阳卦》是“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郭沫若全集·历史编认为:“晋的《中经》所著录的都是汲冢的出品。《晋书·荀勖传》上说:‘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勗撰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据此可以知道所谓《归藏易》不外是有荀勖对于《易繇阴阳卦》所赋与的拟名。……荀勖得到了《易繇阴阳卦》,便任意把它拟定为《归藏》罢了。”

荀勖是易学家荀爽的曾孙,他将出土竹简易繇阴阳卦》释读为《归藏》。由易繇阴阳卦》二篇可知《归藏》分为上下篇。易繇阴阳卦》“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李过《西溪易说·原序》引《归蔵·齐母经》卦序确实有《周易》卦序略同。从传本《归藏》和秦简《归藏》可知,其繇辞确实是“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西溪易说》

引《归藏》卦序

《杂卦》卦序

《周易》卦序

(需)

小毒畜

小畜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2 

13 同人

13 大畜

13 同人

14 大有

14 无妄

14 大有

15 狠(艮)

15 

15 

16 釐(震)

16 

16 

17 大过

17 

17 

18 

18 

18 

19 

19 噬嗑

19 

20 

20 

20 

21 

21 

21 噬嗑

22 

22 

22 

23 

23 

23 

24 

24 

24 

25 小过

25 

25 无妄

26 林祸(临)

26 

26 大畜

27 

27 

27 

28 

28 明夷

28 大过

29 称(升)

29 

29 

30 仆(剥)

30 

30 

31 

31 

31 

32 母亡(无妄)

32 

32 

33 毒畜(大畜)

33 

33 

34 瞿(睽) 

34 

34 大壮

35 散家人(家人)

35 

35 

36 

36 

36 明夷

37 奂(涣)

37 

37 家人

38 

38 家人

38 

39 荔(解)

39 

39 

40 员(损)

40 

40 

41 諴(益)

41 大壮

41 

42 钦(咸)

42 

42 

43 

43 大有

43 

44 规(夬)

44 同人

44 

45 夜(蛊)

45 

45 

46 巽 

46 

46 

47 

47 小过

47 

48 

48 中孚

48 

49 

49 

49 

50 兼(谦)

50 

50 

51 分(豫)

51 

51 

52 归妹

52 

52 

53 

53 小畜

53 

54 

54 

54 归妹

55 明夷

55 

55 

56 发现《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文:李守力)(既济)

56 

56 

57 未济

57 大过

57 

58 

58 

58 

59 

59 

59 

60 

60 

60 

61 

61 既济

61 中孚

62 

62 归妹

62 小过

63 

63 未济

63 既济

64 

64 

64 未济

西溪易说》引《归藏·齐母经》卦序有56个卦。缺八个卦:2坤、19噬嗑、贲20、随23、大壮41、遯42、中孚48、姤58(卦序按《杂卦》)。

笔者认为原《归藏·齐母经》卦序即《杂卦》卦序。但是以上《西溪易说》引《归藏·齐母经》卦序与《杂卦》卦序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如下:

1.竹简多有毁坏

荀勖《穆天子传序》:“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晋书·束皙传》:“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可见开始收书的时候一片混乱,竹简多有毁坏。甚至到最终整理完毕,还有七篇无法释读的。

2.整理释文时过度依赖《周易》卦序:

《晋书·束皙传》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由于《杂卦》与《周易》有37.5%的卦相同或相近的原因,面对残缺不全的《易繇阴阳卦》二篇,释读人当排序时就会参考《周易》卦序。

《连山》《杂卦》《周易》的第32卦都是恒卦。太极,帛书《系辞》作“大恒”。《恒卦·大象传》“君子以立不易方”。由此推知作为《归藏·齐母经》的《易繇阴阳卦》二篇也应该以恒卦为中,下篇始于咸恒。

分析《西溪易说》引《归藏·齐母经》卦序咸恒之前的卦,这里出现了异常现象。这正是玄机所在。那就是在咸恒之前竟然多了十个卦。追查缘由,原来就是因为释读人参考了《周易》卦序,将《杂卦》下经“迁移”到《周易》上经的那十二卦的十个卦搬进了《归藏·齐母经《易繇阴阳卦》。这十二卦是:需讼、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颐大过、坎离。除了坎离二卦,其余十个卦直接搬入《齐母经》上经。

另外,属于《杂卦》上经“迁移”到《周易》下经的十二卦(震艮、损益、萃升、困井、巽兑、晋明夷),其中有八个卦(震艮、损益、萃升、困井)没有移动。这是由于释读人由于看到它们本来就在《易繇阴阳卦》,当然不会再做改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震艮二卦。震艮在《杂卦》卦序是910,卦序很靠前。震艮在《周易》的卦序是5152,卦序很靠后。《归藏·齐母经》卦序中,震艮在15、16,也是靠前的卦。

总之,用《杂卦》和《周易》可以解释《归藏·齐母经》释文卦序的异常。这就说明《杂卦》是原《归藏·齐母经》的《序卦传》。

 

七、寻找《归藏》的“天地定位”章:

1.《周易》的“天地定位”章见于《说卦传》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2.《连山易》的“天地定位”章见于帛书《衷》:

天地定,〔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八卦相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数也。

明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一干宝说:

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厘初巽归藏之易也。

干宝所引出处应该是汲冢书《归藏·初经》,而《归藏·初经》实为《连山·初经》。释文者所以认为是《归藏·初经》,可能是受了《杂卦传》第四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的影响王隐《束晰传》“有《易卦》,似《连山》、《归藏》”之语,可知当时对汲冢书的《连山》、《归藏》已相混淆。由于帛书《易》的出土,得以证明这是《连山·初经》。

3.《归藏》的“天地定位”章实际就藏在《说卦传》第六章中。

《说卦传》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传》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说卦传》第五章是后天八卦。第六章先是重复第五章的内容,如“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完全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的重复。盛,通成。这种重复是有玄机的。第六章特意省略了“坤”和“乾”,正是暗示本章就是《坤乾》的“天地定位”章。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格式正是“天地定位”章的通用模式,它省略乾坤二卦,因为本章的首句即乾,末句即坤。李光地《周易折中》说:“化者造物之迹也,统乎地者也,故以其可见之功而谓之成;神者生物之心也,统乎天者也,故以其不测之机而谓之妙。

所以《说卦传》第六章内藏“坤乾”,暗指《归藏》也。首句“神妙”,乾也;末句“化成”,坤也。图示:乾——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坤,即:乾天——日月——震巽艮泽四隅——坤地,这正是《杂卦》卦序从下经到上经的排列法则。自《说卦传》第三章言“故《易》逆数也”之后的第四章和第六章都是“逆数”,第四章“逆数”正与《连山易》“天地定位”章相合。第五章后天八卦,是节气方位之应用,故属于“数往者顺”。

 

八、《杂卦传》的历史命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用这一名句形容《杂卦》《归藏》的命运十分贴切。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杂卦传》位居末尾最冷落的一角,她还曾被“遗弃”过。

扬雄《法言·问神篇》云:“或曰:《易》损其一也,虽蠢知阙焉。”

王充《论衡·正说》:“说《尚书》者,或以为本百两篇,后遭秦燔《诗》、《书》,遗在者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诗》、《书》是也,言本百两篇者妄也。盖《尚书》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李斯之议,燔烧五经。济南伏生,抱百篇藏于山中。孝景皇帝时,始存《尚书》。伏生已出山中,景帝遣晁错往从受《尚书》二十余篇。伏生老死,《书》残不竟。晁错传于倪宽。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隋书·经籍志》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从战国和汉初的文献看,今本《易传》的其它篇皆有所见所以失传的实为《杂卦传》。《杂卦传》可能匿迹于秦颁禁书令之时,直到汉宣帝(前91年—前48年)时才被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杂卦传》即《归藏·齐母经》之《序卦传》,她是被女子发现的,或是冥冥之中的感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