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08期: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中)

 玉女穿梭 2015-08-09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李国兴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文章要谈内功,先谈祖国医学之经络,既学功夫又学医,小篇很是喜欢,一举两得。希望大家也一同喜欢



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中)


卫气在白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平旦(寅时3点-5点),阴尽。凡五脏六腑精气皆上走于目为睛,故阳气至目而张。目张则卫气由睛明穴并阳脉上头入脑,然后循项下足太阳膀胱经循背下行,以至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再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即阴蹻脉所行之路线),复合于目,此为一周次(图5)。卫气在白天即按此路线循行,共计二十五周次。

  

卫气在夜间运行的具体规律是:日入(酉时17点-19点),阳尽。卫气由足太阳膀胱经入于足少阴肾经,除大部分卫气停留在六腑之中,亦有小部分的卫气,按肾―心―肺―肝―脾―肾的运行顺序,周流于五脏(图6)。这便是卫气在夜间循行五脏阴分,周流二十五周次的大致情况。一昼一夜共运行于全身阴阳表里五十周次。


  

我们从卫气在主脉的循行过程中可以看到,当卫气出于目内眦睛明穴时,与阳脉并行而入脑。当卫气沿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至足小趾端至阴穴,又入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时,必须要通过阴脉的连接,方能上行回到眼中。因此,我们这里有必要对阴蹻脉和阳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生理特征,做一个介绍。

  

脉,属于奇经八脉中的奇脉之一,“有五音,即、跷、皎、烦、脚,带有桥联阴阳之脉的含义。由于脉分阴阳,故又有阴脉和阳脉区分。

  

自《难经》以来的经书都认为,阴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络,它本身并无自己的脉气,而于取气于肾经。阴脉起于肾经,是由照海穴分出的支脉。从足内踝上行,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阴脉虽为肾经之别络,但在下肢以上部位的走行与肾经似无关系。循胸里,表明是走行于内;出于人迎,与目内眦相连。《黄帝内经》有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之说,而肾经的经脉与经别皆与目无关,这里似乎是一个补充。并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脉相合,继续上行(图7)。


  

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络,其本身无自己的脉气,而是取气于膀胱经。阳脉是从膀胱经的申脉穴分出支脉,循足外踝上行入目,至风池穴(图8)。阳脉虽为膀胱经之别络,但其循行方向与膀胱经相反,仅在目内眦与膀胱经和阴脉交合后,与膀胱经并行人脑,至风池穴而止。

  

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经脉学说中,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既然阴脉为足少阴肾经之支脉,本身又没有自己的脉气,故卫气在白天运行的过程中,以阴脉为桥联而上头入目内眦;夜晚则从足少阴肾经而人五脏六腑,是合乎人体生理机能的。我们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是,阴脉和阳脉均在眼部的睛明穴会合,而这个穴位又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点。因此,阴脉和阳脉都与眼的生理机能有关,尤其是与睡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有这样一段论述:“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这段论述中提到了阴阳脉的分别,即足太阳膀胱经在脑后项中有一分支,进入脑内,便有了阴和阳的别支。这两条支脉又在目内眦(经言目外眦)相交,阳入主人,而阴踽主出(类似于动脉主入――供血,静脉主出――血液回流),阳气盛则睁眼,阴气盛则闭眼。这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环路,也是唯一明确说明在脑内走行的经脉。其睁眼与闭眼,明显地对应于醒觉和睡眠。当我们早晨醒来睁眼时,卫气出于目内眦。这一明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对人体是如何控制睡眠和醒觉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这种类似生物钟的控制机制,在现代医学中也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也许《黄帝内经》中有关卫气运行规律的阐述,是解开睡眠之谜的核心要素。

  

根据我本人的练功体验,足太阳膀胱经在脑后项的分支,实际是指阳脉而言。当阳脉运行的卫气至项后风池穴时即已入脑,沿脑右侧运行于两目之目外眦;而阴脉运行的卫气入两目之目内眦后,沿着脑左侧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阳环路。但这种阴阳环路的形成动力,是由醒觉后卫气从目内眦发动,沿足太阳膀胱经运行之际开始的。而这个阴阳环很像从颈部后进入脑底部的动脉血管环,依据卫气行于脉外的生理特性,脑底部卫气所运行的阴阳环路,是完全可以确立的(图9、lO)。

  

我们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大脑中卫气所运行的阴阳环,其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其前经阴脉与足少阴肾经相连。其阴阳的盛衰虽然决定了睁眼与闭眼,睡眠与醒觉,但该环之阴阳,则取决于足太阳和足少阴一身之阴阳,而身之阴阳又顺应天地之阴阳。一日之昼夜的阴阳消长,一月之弦望的阴阳消长,一年之四季的阴阳消长,都影响着人的睡眠和醒觉。由此可见,人在白天的清醒状态和充沛的精力,以及夜晚的睡眠状态,都是由卫气决定的。这就涉及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脑内静脉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

  

我们现代人都很清楚地知道,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大脑进行的。在现代生物学中,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归属于神经系统,并且认为,神经系统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机构,人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种生活活动,能够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主要是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神经系统从总体来说,是由脑和脊髓所组成的中枢神经,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外周神经所组成。脑和脊髓居于身体的中轴,在功能上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作用。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所组成,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也有把间脑并入脑干的(图11)。脊髓容藏在椎管内,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续,它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中央管三部分。脊髓的功能是完成上行和下行传导(即脑的感觉和肢体的活动要通过它及一些反射功能)。


  

如果根据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对象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它们两者都有传人(感觉)纤维和传出(运动)纤维。躯体神经主要支配皮肤和运行系统(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运动和感觉,是我们研究传统武学的生理基础。而内脏神经,则是支配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由于内脏神经不受大脑的支配,独立地发挥其生理作用,这种作用又与思维意识无关,是自行产生的,因此,内脏神经又被称之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而内脏神经及其所形成的人体内分泌系统,则是我们进行仙道学术研究的生理基础。

  

我们仅以与传统武学密切相关的躯体神经而言,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故叫做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因此又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一般称脑所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由脊神经的分支所组成的坐骨神经,也属此类。脑和脊髓通过这些神经,就可以支配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图11)。  

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洁动规律来看,可分为感觉神经(即传导功能)和运动神经(即反射功能)。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需要通过脊髓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皮质)。反之,脑的反射功能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人体各部。在现代生理学中,一般把皮肤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由大脑皮质―问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运动传导路。例如,当我们的手偶然碰到了火,手就立刻缩回来;当物体在跟前突然出现,人就要眨眼睛等等,这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的具体活动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武学中,有很多较高级的功法,如太极拳中的推手,咏春拳中的藕手,均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

  

皮肤被覆于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皮肤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2平方米左右,厚度因其分布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以足底等处的皮肤最厚,面部和腋窝等处的皮肤最薄。皮肤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被称为皮肤的附属器官。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又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真皮层则由乳头层和网状层所组成。再往里便是皮肤深层,称为皮下组织或浅筋膜,由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组成,其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还有毛囊、汗腺等。此层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使皮肤直接与肌肉相接,对缓冲机械压力,维持体温恒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腹部的皮下组织较厚,可达3-5cm;而眼睑、外阴部的皮下组织很薄,甚至不含脂肪(图12)。


  

皮肤约有100万个感觉神经,大部分位于面部和四肢,背部较少。三叉神经支配着面部的大部,以及外耳、头皮直至头顶部位。而其它部位,则由脊神经所支配。从传统武学的角度来考证,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特别是“毛囊”的感传功能与经络的关系,是我们破释太极拳推手和咏春拳黐手之秘的重要依据。

  

毛发是表皮下陷到真皮的衍生物,由毛干和毛根组成。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称毛干,埋在皮肤内的称毛根。毛根被毛囊所包绕。毛根末端膨大部位称毛球,构成毛球的细胞具有分裂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因此,毛球是毛发的生长点。其底部凹陷,分布着结缔组织,称之为毛乳头,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对毛球起营养作用。毛发附近有一束扁圆形状斜行的平滑肌,称为立毛肌;立毛肌下端附于毛囊,上端止于皮肤的真皮乳头层。立毛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立毛肌收缩时,使毛囊与皮肤表面形成垂直,此时毛发竖立,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俗称“鸡皮疙瘩”(图13)。由于每一个毛根及周围都有许多纵行排列的传人神经末梢,当毛发受到刺激(运动)后的几毫秒时间内,该神经冲动(兴奋信息)即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转入分析和反应过程。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曾专门阐述了人体毛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以及二十五种人气血多少的体貌特征。并总结出人体头发之外的毛发,皆由六阳经所主的结论。在《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还阐述了邪气入侵机体的过程,也是先从毛孔进入到经脉的。这些都说明了毛发、毛孔或毛囊与经络的关系,是直接相联系的。

  

我国传统武术的内功修炼,是以激发卫气能量为主。当卫气能量逐渐达到强盛时,便开始进行排打训练(俗称“揭皮”),致使卫气能量充实于皮肤的透明层;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皮肤表层的柔韧性和弹性,以及抗击和抗损能力,对缓冲外界击打力对内脏器官的损坏,无疑是增加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又由于卫气具有流动飘移,阳性而浑浊的气质特性,当其充实于皮肤的透明层并渗透到皮肤毛囊深层的血管四周时,不仅能提高体温的恒定性和隔绝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神经的敏感度。在太极拳的推手训练中,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力,来提高手臂皮肤的触觉灵敏性,以达到沾连粘随、乘势借力发劲的技击法则。又如咏春拳中的黐手(zhan,即粘离之意),通过双方手臂不断地接触训练,来培养手臂的感觉和灵敏度,从而达到能“听”出对手所发劲的方向。


(待续)


[本文摘自《武当》2007年8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太极禅话慧馆 乙未羊年六月二十一第308期

投稿邮箱: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极人成长!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