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图片及详解4

 wxhqyfpy 2015-08-09

石榴皮

石榴皮图片


石榴皮

石榴皮的中药书图

石榴皮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原名安石榴。

别名:石榴壳、酸石榴皮、酸榴皮、西榴皮、安石榴酸实壳。

来源:为安石榴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的干燥果皮。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果皮呈瓢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厚2~3毫米。外表面暗红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麻点。顶端的片块上有筒状突起的残存宿萼,基部有柄痕或偶带短果柄。内面呈黄色或红棕色,有隔膜及种子脱落后的凹坑,形成隆起的网状纹理。质硬而脆,断面鲜黄色。气无,味苦涩。

以个大,皮厚,棕黄色,整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粘液质,苦味质。

药用价值:涩肠。其作用主要为收敛、抗菌。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酸、涩,温。

归经:入大肠、肺、肾经。

功能: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白带,虫积腹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止泻,对久痢、虚泻、水泻都可用。现代观察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一般单用即可。多用粉剂,也可用煎剂。

用量:入煎剂9~15g。大剂用至30g,研未冲服每次6g。

处方举例:石榴皮4只,煅黄研末,每早晨服6g,白开水送下,治久泻。

:石榴根皮,为石榴根部的干燥皮,有人简称为石榴皮(注意与石榴果皮不同)含挥发性生物硷,即石榴皮硷。又含较多量(25%)的鞣花丹宁酸,有驱绦虫作用,可用石榴根皮煎剂(石榴根皮25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服下)注意:石榴根皮煎剂对胃粘膜有刺激性,有胃炎者慎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5-06 21:47:00 

升麻图片

升麻

升麻的中药书图

升麻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

别名:窟窿牙根。

来源:为毛茛科多处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和升麻燎去须根的根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东北、内蒙古等地;四川、陕西、青海亦有产。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结节长块状,表面黑棕色,有数个深1~2厘米的圆形空洞(茎基痕),有的带未净的细根,坚硬刺手,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绿色,中空,四周成层片状。空洞周围及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纹理。气味苦涩。

以整齐肥大,皮黑,内色黄绿,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兴安升麻含多种甾萜类成分及其降体温作用的升麻糖甙等。

功效与作用:解热、解毒,前人经验认为能“升提中气”,可能与兴奋平滑肌的作用有关。另临床观察认为升麻还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北京地区亦有炒炭。

性味:甘辛微寒。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发表、升阳、透疹解毒。

主治: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

临床应用:1、用于解表透疹。麻疹初起,透疹不快时用之,配葛根牛蒡子等,方如升麻葛根汤。但要注意热盛过甚,或麻疹已透,或有呼吸迫促者均不宜用。

2、用于升阳,与益气药同用。用于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中气不足、脾虚泄泻等,作用原理尚未完全明了(前人谓能升提中气),配柴胡后,升提力量较显著。方如补中益气汤。

3、用于止痛。尤其适用于头面部疼痛而偏于风热者,如治轻症头面部神经痛,配苍术荷叶,方入清震汤。治疗胃火牙痛(牙龈炎),配葛根、石膏黄连;又治咽喉疹痛,配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用量:常用量2.4~9g。用量不宜过大,因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容易引起呕吐、头晕目眩等副作用。

处方举例:1、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2.4g,葛根9g,赤芍4.5g,甘草2.4g,水煎服。

2、清震汤(刘河间):升麻9g,荷叶1张,水煎服。

:1、广东、福建、湖南产的一种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呈纺锤形,表面浅灰色,质硬而脆,易折断,具粉性,仅福建和两广使用并有少量出口。

2、甘肃、陕西、云南个别地区以虎耳草科落新妇属植物的根茎及全草作红升麻用。此外,四川产一种毛茛植物小升麻的根茎;贵州产一种菊科植物白头婆的根,称“土升麻”、“杆升麻”,均与正文所述的品种不同。药材外形差异很大,只在当地习销。






















































xiaobai 发表于 2014-05-05 22:11:00 

茵陈图片

茵陈

茵陈的中药书图

茵陈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厘米。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功效与作用: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



























































xiaobai 发表于 2014-05-04 21:45:00 


密蒙花图片

密蒙花

密蒙花的中药书图

密蒙花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蒙花。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落叶灌木密蒙花的干燥花蕾。野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河南、云南、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为多数小花蕾密集而成的圆锥花序,呈不规则的团块状,全体灰绿色或黄棕色,密披短毛茸,单一散落的花蕾呈短棒状,长约3~6毫米,直径约1.5毫米。花萼钟状,先端四裂。花冠顶端稍膨大,亦为四裂。质较柔软而易碎。气微香,味微辛而稍苦。

以灰绿色,花蕾密聚有毛茸,无梗者为佳。

主要成分:成蒙花甙。

功效与作用:除风热,明目(可能以消炎作用为主)。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清肺明目,退翳。

主治:目赤肿痛,翳障。

临床应用:用于眼科,对于急、慢性结膜炎,凡目中有赤脉(结膜充血)、眵泪(多泪和有粘液样分泌物)、目昏(视物不清)、羞明(怕光)者,不论属实症或虚症,均可应用。

属实者配菊花木贼等;属虚者配杞子菟丝子。但总的来说,密蒙花以治疗慢性结膜炎,表现有肝肾阴虚而有热者更适宜,方入密蒙花散。

用量:3~6g。

处方举例:密蒙花散(《局方》):密蒙花、杞子、白蒺藜石决明羌活蔓荆子、菊花、木贼、青葙子等研末,每服9g,饭后以清茶或开水送下,脾胃虚者可加白术末1.5g。

: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等省还有另外一种蒙花。习称蒙花珠。为瑞香科灌木结香树的干燥花蕾。密蒙花为多数花蕾集结成头状花序。全体密披淡黄色有光泽的毛茸。单一散落花蕾呈短棒状,稍弯曲,长约6~9毫米,直径约3毫米(形如辛夷花而细小)。质稍脆,易碎断。气微,味淡。密蒙花除产地部分地区习用外,东北、两广及安徽、江苏等省也有运销,主销外贸出口,京津地区不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5-04 15:21:00 


石膏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石羔。

来源:为矿物单斜晶系含水硫酸钙矿石。石膏常生成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中常与石灰岩、粘土,岩盐共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省应城,以及山东、山西、四川、广东等省。

性状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大小不一。为纤维状结晶的聚合体。全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肉红色。天然横平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并常附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薄泥石层。体重质稍松软,易碎断。用指甲可以剥离。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小碎块可用手捻成细粉。气无味道味淡。

以块大色白无杂石者为佳。

主要成分: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药理作用:清热泻火、解渴除烦。

1、解热。经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热中枢而起解热作用。而且,可能由于发汗中枢同时被抑制,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较持久。

2、镇静。石膏所罕的钙质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故烦躁用之合适;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对高热引起的抽搐也有一定的镇痉作用。

3、消炎。因钙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故有消炎作用。

炮制: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寒。

归经:入肺、胃、三焦经。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谵语狂燥,因胃火引起的牙痛,头痛。为清解胃实热之要药。煅后外用生肌,敛疮,治烫火伤,痈疽溃疡等症。还可作石膏绷带治疗骨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候,为治疗温热病的要药。

1、用于治疗温热病中期和极期的气分实热。凡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热性感染性疾病,有高热、烦躁、大渴、大汗、口干、苔黄、脉洪大,均可用石膏解热镇静,常配知母,方如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如属营分、血分证候,有神昏、谵语、发斑(皮下出血),石膏要加重用,并要加配生地、犀角等,方如清瘟败毒饮。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石膏对温热病过程中日哺(下午4~6时)发热较甚者,更为适用;又温病之烦渴(属细胞脱水),虽饮水也不能止,但用石膏后能解渴(作用原理还未明了);此外,对脑膜炎的高热头痛,用石膏后常可收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2、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余热未退,心胸烦闷,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可用石膏清其余热,并配竹叶、麦冬等,如竹叶石膏汤。

3、用于治疗较严重的外感病(如流行性感冒)发展至有里热症状(如烦躁)。此时单用解表药效力已不够,要加入石膏,放如大青龙汤(用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

至于年长儿童患麻疹反应较剧烈,有高热烦躁时,在应用透疹药(如升麻、西河柳)基础上,加入石膏,亦属必要。

4、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牙周病、牙龈炎等)、口腔炎等,以石膏配熟地、知母,方如玉女煎。

5、用于产后某些热象,如产妇自觉有热,性情焦躁、恶心、呕吐、无乳或少乳,可用生石膏配竹茹、白薇、甘草等。过去认为产后宜温,石膏慎用,但实际上只要辩证准确,配伍得当,也可适当应用。

6、外用治疗火油烫伤,以生石膏粉铺创面,有凉感,并能止痛。

此外,石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只适于体质壮硕,表里俱实,有头痛、便秘、心烦、脉有力者,石膏可用30~60g,配牛膝15~24g,赤芍9g,甘草3g。

对轻症水肿患者,如外有表症,内有里热,表现头寒、头痛、口渴、心烦、尿赤者,也可用石膏配麻黄,表里双解,利水退肿,方如越婢汤。

又煅石膏粉外敷湿疹创面,可减少分泌。

使用注意:1、石膏只用于实证。如体质素虚,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一般不宜应用,必须使用时,应加参(人参或党参)调补。

2、石膏用时须打碎,先煎20分钟。

3、内服均可用生石膏,外用煅石膏。

用量:石膏质重,须用重量,量小无效,内服起码18~30g,在治温热病去实热时,用量尤大,成人用60~120g,幼儿也要用30g左右,一般清热消炎用量较小。

处方举例:1、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伤寒论》:生石膏60g、知母15g、甘草6g、粳米12g,水煎服。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生石膏60g(打碎先煎),知母9g,生地20g,犀角0.6g(研末冲),黄连6g,栀子6g,黄芩6g,连翘9g,丹皮6g,桔梗6g,玄参9g,甘草3g,水煎服。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15g,生石膏30g(打碎先煎),麦冬9g,孩儿参(党参)12g,法夏9g,炙甘草4.5g,粳米9g,水煎服。

4、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打碎先煎),生姜6g,大枣5枚,水煎服。

5、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熟地24g,麦冬12g,知母12g,牛膝9g,水煎服。

6、越婢汤《伤寒论》:麻黄9g,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生姜9g,大枣4枚,甘草6g,水煎服。

注:1、广东钦州湾所产石膏为肉红色块片,表面常附有红色粘土。略似山东产的寒水石,但块层较厚。

2、山东潍坊地产的薄片红色石膏有些地区作寒水石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9 21:30:00 


五加皮图片

五加皮

五加皮的中药书图

五加皮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京津习用的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别名:香加皮、北五加皮、杠柳皮。

来源: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产地:河北、河南、江苏。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全体含白色乳汁。小枝对生、灰黄色,有光泽。叶对生,披针形或长圆形披针形,先端尖,含多数顶端簇生白色长毛的种子。

性状鉴别:根皮呈卷筒状或块片状,外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较粗糙,栓皮常呈鳞片状剥离。内表面淡白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质较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浓烈的特殊香气(有散在大型油细胞),味苦而有刺激性。

以皮厚,片块整齐、内色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南五加皮含挥发油,甲、乙种维生素;北五加皮含杠柳毒甙等,为强心甙。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而强筋骨,可视为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一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强心剂,对心脏的作用于毒毛旋花甙相似。有毒性,应慎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软弱,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1、治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功力偏于下半身,以祛湿为主。凡风湿腰痛、手足冷痛均可用,多配其它祛风湿药和补益药浸酒,即五加皮酒,有镇痛和强壮作用,不仅治风湿痛,而且对脚气病足膝萎弱、肾虚、小便遗溺等也有一定治疗价值。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因北五加皮有毒性,过量饮用北五加皮酿制的酒,有时会引起中毒。广东酿制的五加皮酒药性较和缓,常以红毛五加皮配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续断海桐皮千年健等酿制。

2、治疗轻症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它利尿药如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方如五皮饮。

3、治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弱、行迟。用五加皮15g,配牛膝、桑寄生、续断各7.5g研末,每服1.5g,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口苦口渴者不宜用。

用量:6~15g。

处方举例: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五加皮12g、茯苓皮15g、大腹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

:五加皮品种较为复杂。药材主要有三类:

1、为全国广大地区所用的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即正文所描述的北五加皮。

2、为五加科植物五加及其同属几种植物的根皮,药材名五加皮(南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浙江、湖北等地,性状与北五加皮相似,唯外表面栓皮,多不呈鳞片状剥落,气微弱,不香,味味苦涩。销于河南、山西、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衡阳)、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东北二省产销的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短梗五加的根皮,与南五加相同)。

3、为五加科植物粗叶藤五加(四川产)及红毛五加(云南产)的茎皮,药材名红毛五加皮。性状:呈细长筒状,长短不一,完整的长20~30厘米,厚约0.5毫米。外表面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质脆,易折断。气味微弱。销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并大量出口。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8 21:04:00 


荜拨图片

荜拨

荜拨的中药书图

荜拨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原名荜菝。

来源: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荜拨的未成熟果穗。

产地:印尼、越南、我我国云南亦有产。

性状鉴别:果穗呈圆柱状,有时稍弯曲,长约2~5厘米,直径5~8毫米,少数带有1~2厘米长的果柄。外表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质坚脆,断面稍发红或带白点。清香,味辛辣。

以身干肥发色黑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另含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祛风、散寒、镇痛、消肿。

性味:辛、大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酸水,鼻渊牙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荜拨和厚朴配伍,可治疗胃寒吐涎、吐酸水及心腹冷痛等,与细辛檀香延胡索高良姜当归配伍,可治疗心绞痛。

用量:1.5~3g。

处方举例:荜拨3g、雄黄1g、冰片1g、共为细粉,用少许敷在痛苦牙上可治疗牙疼。

:1、含胡椒硷4%~6%,挥发油1%。

2、过去进口荜拨有两种:①泗水荜拨,主产于印尼的泗水。表面棕褐色,条顺直。谷粒状小突起物紧密,香气浓。质佳。

②安南荜拨,主产于越南。表面棕红色,条弯曲,谷粒状小突起物疏松,香味淡,质次。

云南产的荜拨,性状气味与泗水荜拨相似。品质较佳。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7 18:37:00 


海螵蛸图片

海螵蛸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乌贼鱼骨。李时珍称乌贼鱼骨又名海螵蛸。

别名:乌贼骨、墨斗鱼骨。

来源:为乌贼科海产软体动物乌贼及针乌贼,无针乌贼等多种乌贼的骨状内壳。分布于黄海、渤海、南海及东海。

产地:主产于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其它沿海地带亦有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平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长约10~20厘米,宽约4~8厘米。背部骨质坚硬、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密布的小疙瘩状突起,形居近平行的半环状纹理。两侧边缘一层硬脆皮膜。腹面洁白,有层纹或水波纹状。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微向背面弯曲平行细纹。腹面磨擦时有大量白色细粉脱落。气微腥,味微咸而涩。以块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碳酸钙、磷酸钙、甲壳质、胶质等。

功效与作用:收敛、制酸、止血。

炮制:剁成小块。

性味:咸、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收敛止血,止带,制酸。

主治:吐血、便血、崩漏,带下,胃痛吐酸及外伤出血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制酸止痛。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比较确实,取其所含的碳酸钙等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对减轻吞酸、烧心症和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配合饮食治疗,能促进溃疡愈合。可单用乌贼骨粉,但因乌贼含大量碳酸钙,多服易致便秘,故常配浙母贝,既能防止便秘,又能加强解痉止痛作用,因浙贝母有类阿托品样作用,又能缓泻,方如乌贝散(海贝散)。实验证明此方有制酸作用。

2、用于止血,主要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常用于治崩漏,尤其适宜于兼有湿热白带的病例。常配茜草根同用,方如固冲汤(见茜草根项下)。可用于肺、胃出血,配白芨贝母等。

3、用于止泻,治久虚泻痢而脐周腹痛者,有一定效果。又用于眼科,前人以本品与冰片共研末点眼治目翳;现代用海螵蛸棒(削成铅笔头状,煮沸消毒后备用)浸蘸治沙眼药物,摩擦眼结膜,治沙眼滤泡性结膜炎,有柔和而彻底的刮治作用,并缩短疗程。

:前人的经验认为血枯经闭可用乌贼骨,似乎本品也有通经活血作用,但实际上,乌贼骨的作用仍以收敛止血为主,所谓通经有效,可能是有补益气血药配伍的作用。古方即用“四乌贼骨一芦茹(即茜草根)必丸”治血枯闭经,现代应用此方时,多用其加味,治由贫血引起的经闭。

用量:3~12g。

处方举例:1、乌贝散:乌贼骨90g,浙母贝30g,共研细末,每服3~6g,饭前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2、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加味:乌贼骨12g,茜草根3g,黄芪9g,党参9g,当归9g,熟地黄9g,川芎9g,白芍12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6 23:34:00 

王不留行图片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的中药书图

王不留行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商品种类较为复杂,其原植物来源于不用的科属,药用部分有种子,果实及全草的不同。但大多数地区所有,均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别名:王不留、留行子。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以麦田中生长最多。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无毛。叶对生,无柄,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连合抱茎,全缘。伞房状聚伞花序项生。花梗细长,下有鳞片状小苞片二枚,花萼连合成卵状圆筒,具五条绿色棱翅,先端五裂,花瓣五枚,倒卵形,淡红色。蒴果为宿存花萼所包,卵形或近球形。种子多数,成熟时黑色。

产地:主产于河北、辽宁、山东、山西、黑龙江、湖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种子呈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表面黑色,少数未成熟者为红棕色。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密布细小的疣状突起,并有一条纵沟,一端有一色浅的点状种脐。质地坚硬,破开后,尅见种皮薄,胚弯曲成环状,子叶二枚,胚乳白色。火炒时膨胀爆裂。气无,味淡。

以子粒均匀,充实饱满,色乌黑者为佳。

主要成分:麦蓝菜含皂甙醣类、薛荔含中肌醇、芸香甙、B—固甾醇、蒲公英赛醇乙等。

功效与作用:催乳、通经、消肿、止痛。

炮制:炒至大部分爆白花。

性味:甘、苦、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通经下乳,消肿。

主治: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1、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畅:以王不留行15g,株猪蹄一只,或配炙山甲通草生黄芪路路通等水煎服,方入通乳汤。

2、治睾丸炎:例如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可用王不留行、黄皮核川楝子配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等,方如板王消毒饮。

3、治乳痛:用王不流行15g,配蒲公英30g、白芷6g,水煎服,适宜于乳痈初起,尚未化脓者。

使用注意:孕妇和有崩漏者不宜服。

用量:9~30g。

处方举例:1、通乳汤:王不留行15g、炙山甲9g、通草6g、生黄芪15g、路路通9g,水煎服。

2、板王消毒饮:板蓝根12g、王不留行9g、川连9g、黄芩9g、四叶参9g、生地12g、丹皮9g、川楝子6g、黄皮核4g、海金沙9g、甘草3g,水煎服。

:除正文描述的麦蓝菜种子,在大多数地区做王不留行使用外,部分地区习用的品种还有:

1、桑科隐花植物薛荔的花托(果壳),在广东、广西习用。

2、金丝桃科植物元宝草的全草,在四川部分地区习用。

3、锦葵科植物川黄花稔的全草,在云南(昆明)习用。

4、豆科植物野豌豆及四籽野豌豆等的种子,在江苏、贵州等地习用。其中一野豌豆的种子与麦蓝菜的种子形色近似,唯四籽野豌豆是扁圆球形,体较大,直径3~4毫米,种脐白色;四籽野豌豆是正圆球形,直径2~2.5毫米,种脐棕红。两者均有明显种脐。嚼之有豆腥气。火炒时不膨胀爆裂。

5、本草书籍中,对王不流行的描述,互不一致,可见古代王不留行也不止一种。明《本草纲目》与清《本草疏证》所描述的王不留行系石竹科麦蓝菜,与目前多数地区席习用品香符。关于王不留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已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发表,见《药学学报》7卷2期65页。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5 22:23:00 


锁阳图片

锁阳

锁阳的中药书图

锁阳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宋庞安石著《本草补遗》。

别名:不老药、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

来源:为锁阳科肉质寄生草本植物锁阳的干燥全草,均为野生。喜生于干旱与含盐碱的沙地,常寄于蒺藜科植物白刺的根上。

产地:主产于甘肃、内蒙古、新疆,此外宁夏、青海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锁阳呈圆柱形或条块状微弯曲,长8~20余厘米,直径1.5~5厘米。表面上棕色,皱缩不平,形成不规则的棱皱及沟槽。质较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棕色,肉质,显颗粒性,可见散在黄色维管束小点。气微香,味微甘咸而涩。

以体形肥大,棕红色,断面肉质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水溶性"阝"型甙、还原糖等。

功效与作用:益精状阳、润燥滑肠、养筋。

炮制:切片或切咀用。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固精,润肠,强腰膝。

主治:阳痿早泄,血枯便秘,腰细痿弱,女子不孕等症。

临床应用:锁阳多用于阳虚肢萎,治各种瘫痪,尤其外周性弛缓性瘫痪,足膝萎弱,凡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均可用,但需配虎骨、龟板、熟地牛膝等,方如健步虎潜丸、滋阴丸。

在治疗气虚便秘和促进性技能方面,作用和用途与肉苁蓉同,可以代替肉苁蓉,价格较便宜。其差别是:虽亦能滑肠,但不及肉苁蓉润;虽亦能兴阳,治性机能减退,但不如肉苁蓉常用。

使用注意:性欲亢进和便溏者忌服。

用量:6~15g。

处方举例:滋阴单(《证治准绳》):炙龟板120g,黄柏知母各60g,锁阳、杞子五味子各30g,干姜15g,共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盐汤送下。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4 20:53:00 

钩藤图片

钩藤

钩藤的中药书图

钩藤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本品的刺曲如钓钩故名,原植物来源较多。商品主要有钩藤和华钩藤两类。

别名:勾藤、勾勾、钓钩藤。

来源:为茜草科木质藤本植物钩藤及华钩藤的干燥带钩的茎枝。均为野生。

产地:1、钩藤。主产于广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广东等地。

2、华钩藤。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性状鉴别:1、钩藤。为带茎的钩,茎呈圆柱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茎上有环状的茎节,微凸起,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勾,形似船锚;亦有仅生单钩的,对面为凸起的疤痕,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宽呈扁圆形,直径2~3毫米,先端狭尖向内弯曲。通体光滑而坚硬。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中问髓部呈黄白色,松软如海绵,外圈坚硬,棕红色。气无,味淡。

以双钩,茎细,钩肥状结实,茎的两端与钩剪平(双平头)光滑,色紫棕者为佳。

2、华钩藤。性状与钩藤基本相似,所不同者,茎呈方柱形,有棱,略粗大。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钩的基部稍阔,习惯认为钩藤的质量比华钩藤为好。

主要成分:含钩藤硷及异钩藤硷,均属吲哚类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平肝止痉,其原理为:

1、降血压。作用较明显,尤以混钩(包括单钩、双钩及上下二端相连的枝条)降压作用较强,维持时间也较长,而老枝的降压作用极短暂。一般茎、枝的降压程度与混钩比较相差不显著,但降压维持时间茎、枝较钩为短。

2、镇静。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钩藤的止痉作用与此有关。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钩藤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清热镇惊、平肝熄风。

主治:惊痫抽搐,头目眩晕。

临床应用:1、用于热证抽搐。无论小儿或成分的高热抽搐,都常用钩藤。小儿急惊风尤为多用,在小儿高热而有抽搐倾向者,用钩藤有预防作用,对程度较轻的抽搐也有止痉作用。但对抽搐较重者,钩藤的止痉作用较弱。又单用效力不甚显著,须配羚羊角犀角天麻全蝎,以加强清热,止痉作用,方如羚角钩藤汤。

2、用于肝风晕眩,治高血压所致的头晕眩,取其有降血压的镇静作用。对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帮助。常配桑叶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如肝阳上亢较显著,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则更配石膏清热、茯神镇静,方入钩藤散。

此外,近年来有报道试用钩藤配麻黄,五味子水煎服治痰喘型慢性气管炎,有一定效果,可能主要是通过镇静作用而加强麻黄的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1、前人经验认为钩藤久煮无力,宜后下,一二沸即起。现代实验证实钩藤煮沸20分钟以上,其降压作用即降低,因此,后下是有科学根据的;

2、过去有认为双钩效力比单钩强,但实际上两者无大差别。只要取钩多枝少者药效就好。治小儿急惊风有时单用钩藤。

3、茎枝降压作用与钩相差不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老枝降压作用微弱,持续时间短暂。

用量:6~15g,大剂可用至24~30g。

处方举例:钩藤散(《本事方》):钩藤、菊花、防风党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各13g,生石膏30g,甘草7.3g,共研细末,每服12g,清水煎,去渣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3 21:51:00 


罂粟壳图片

罂粟壳

罂粟壳的中药书图

罂粟壳为少常用中药。载自宋《开宝本草》。

别名:御米壳、粟壳。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壳,其种子、嫩苗亦供药用。均有栽培。

产地: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地区,现国内有种植。

性状鉴别:果壳呈椭圆形或瓶装卵形,有时破碎成片状。外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有11~12条突起的残留柱头,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茎部有短柄。果皮坚脆,木质。破开后内表面浅黄色,微有光泽,并有十几条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点,为种子脱落的残痕,质轻而脆。气清香,味微苦。

以个大、色黄白,质坚皮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壳含吗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罂粟碱及罂粟壳碱,生物碱等。

功效与作用:1、罂粟壳含吗啡、那可汀、可待因,故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2、能降低咳嗽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故有镇咳作用。

此外,罂粟壳还能抑制肠管蠕动而止泄泻。

炮制:切丝,蜜制。

性味:酸、平。

归经:入肺、肾、大肠经。

功能:敛肺止咳、涩肠、定痛。

主治:久咳、久泻、脱肛、便血、滑精。

临床应用:罂粟壳味酸涩,入肺、肾、大肠经。功专收敛,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涩肠止泻,故可治肺虚久嗽,或久泻久痢之症。

1、治肺气不收,久咳不止,常与乌梅等配伍,如小百劳丸。

2、治久泻久痢,可单用,或与木香黄连等配伍同用。

此外,罂粟壳止痛功效亦很显著,对胃脘疼痛,疗效尤佳。由于性极收敛,为治标之药,故泻痢或咳嗽初起者忌服。

使用注意:(《得配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用量:2.4~6g,或入丸、散。

处方举例:1、小百劳丸(《宣明论方》):治劳伤喘嗽不止,自汗者,罂粟壳不拘多少,炒为末,每服6g,如乌梅同煎,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30g,同煎温服。

2、罂粟散(《普济方》):治小儿新久吐泻,不思乳食或成白痢;罂粟壳30g(炒),诃子30,缩砂仁6g,制甘草6g,上为末,三岁服1.5g,米饮食前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22 20:41:00 


白果图片

白果

白果的中药书图

白果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日华本草》,原名银杏。

别名:银杏。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的带内种皮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西、四川、山东、河南、湖北、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或倒卵圆形,两端稍尖。长约1.5~2.5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外壳乳白色或污黄色,木质,坚硬平滑,边缘有隆起的棱脊。内含种仁一枚,种仁扁椭圆形,淡黄色,一端包有棕色膜衣,另一端包有银灰色和深棕色交错的膜衣,干燥后往往脱落。质坚硬。断面粉质。气微,味淡微苦。

以颗粒大而均匀,乳白色,内种仁淡黄色,不霉者坏者为佳。

主要成分:白果肉含银杏醇、银杏酸、氢化白果亚酸、钾盐和糖,灰分含钙、磷、锰、铁。

功效与作用:温肺益气、镇咳止喘、抗利尿。又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能抑制豚鼠结核病,有效成分为氢化白果酸。

炮制:生用捣碎。

性味:甘、苦、涩、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敛肺气,定咳喘,涩精止带。

主治:久咳气喘,遗精带浊,小便频数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肺虚咳喘,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尤为适用,常配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菀等,方如定喘汤。又治湿热带下,配莲子肉、乌贼骨,或配芡实等,方如易黄汤。

使用注意:1、白果有小毒,不可过服,也不可长服,尤其小儿,多服易致中毒,如出现惊厥、发热、不安、呕吐等症状时,宜洗胃,给予镇静剂。

2、生白果降痰消毒较好,熟白果定喘和敛小便较好。

用量:6~15g,生白果用量宜少些(因易致腹胀气闷),熟白果用量可稍大些。

处方举例:1、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肉12g(去壳打碎炒黄),麻黄3g,款冬花9g,姜半夏3g,桑白皮9g,苏子9g,黄芩6g,杏仁6g,甘草4.5g,水煎,分二次服用。

:银杏叶,为银杏树的干燥叶,有效成分为属于黄酮甙元的银杏亭、槲皮素、茨菲醇、异鼠李亭。药理作用为:1、降低血清胆固醇,有一定作用,有效成分为银杏亭。2、扩张冠状动脉。

近年来,银杏叶用于治疗冠心病,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效果。其所含的槲皮素、茨菲醇、异鼠李亭等三种黄酮甙元(称银杏甙元),对改善心绞痛也有一定的作用。用量:银杏叶每日4.5~9g,单用或配川芎红花,方如银川红片(银杏叶9g、川芎、红花各15,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分三次口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14 16:57:00 


木蝴蝶图片

木蝴蝶

木蝴蝶的中药书图

木蝴蝶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云故纸、千张纸、玉蝴蝶。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乔木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此外福建、广东、四川也有分布。

性状鉴别:种子极扁薄,呈椭圆形片状,外种皮除基部一边外,其余三边延长成膜翅状,形如蝶翅,边缘多破裂,长约5.5~8厘米,横径约4厘米,白色有绢样光泽,并有放射状纹理。膜翅部半透明。种子位于偏基部的中间,长径约1.5~2厘米,短径约0.7~1.5厘米。剥去膜皮,种仁呈黄绿色,质脆,胚根明显。气微、味苦,有豆腥味。

主要成分:含二种黄酮甙,为木蝴蝶甲素、木蝴蝶乙素。

功效与作用:润肺止咳、开音,其作用可能为镇咳、消炎。

炮制:生用。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润肺止咳,解郁平肝,收敛疮口。

主治:肺热咳嗽、肝气肋痛、胃痛、疮溃不敛。

临床应用:治干咳、声音嘶哑、咽痛喉痛痛,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而有上述症状者。单味用(以冰糖水或炖鸡蛋冲服)或配胖大海、蝉蜕等,方如木蝴蝶汤。

又可治慢性咽炎、慢性喉炎,配金银花菊花沙参麦门冬等,煎水代茶,日中常服。

用量:1.5~4.5g,最常用2.4~3g。

处方举例:木蝴蝶汤:木蝴蝶2.4g、胖大海6g、蝉蜕3g、甘草6g,冰糖适量,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13 21:30:00 

槐花图片

槐花

槐花中药书图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槐,大多用其果实、花及花苗。槐花之名,始见《嘉佑本草》。

别名:怀花、槐花米。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槐树的干燥花蕾(槐米),或已开放的花(槐花)。多为栽培。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以华北地区为多。

性状鉴别:槐米呈卵圆形或长圆形的米粒状,长5毫米左右,直径2毫米左右,新商品黄绿色,陈存则变为绿褐色。花萼钟状,先端五裂,花冠包于花萼之中,或稍吐露 于花萼之外。已开放的花,花瓣多散落,完整的花朵花瓣5片,黄白色,很薄,其中两瓣较大,近圆形,顶端微凹,向外反卷,其余瓣片长圆形,以花萼绿而厚,无枝梗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槐花米甲素,槐花米乙素,槐花米丙素,另含鞣质,微量芸香甙及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凉血,清热,止血,其原理为:

1、止血。动物实验证实能使出血时间缩短,炒炭后作用更显著。槐米炭中鞣质的含量为生槐花的4倍。

2、降压。槐花液对麻醉狗有显著降血压作用。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炭,槐米生用。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肝,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主治:常用于高血压头晕,痔疮及肠风便血,血痢等出血症。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热证出血,尤其便血,如属痔疮出血,多由于大肠有热而致大便燥结,排便时粪便直接摩擦痔核,使其破裂而流血(以便后滴出鲜血较多见),故 用槐花米配地榆,黄芩,火麻仁等清泻大肠热,通便止血,方如槐榆煎。如属肠风下血(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多由于风热和湿毒所致,兼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须加用祛风理 气药,如枳壳、荆芥、木香、厚朴等,方如加味槐化散(止方适应症与地榆煎基本相同)。

此外,槐花米也用于治高血压病,对于属实证和有出血倾向者较适宜,有降压和减低毛血管通透性作用。单用9~15g,煎水代茶,或配稀莶草。但因药性寒凉,不宜长服。

用量:6~15g,槐花米用量可少些,已开放的槐花用量大些。

处方举例:1、槐榆煎:炒槐米9g,地榆炭9g,黄芩9g,桃仁9g,火麻仁9g,枳 壳9g,甘草3g,水煎服。

2、加味槐花散(《本事方》):槐花米6g,侧柏叶6g,荆芥穗(炒炭)6g,枳壳6g,厚 朴4.5g,木香4.5g(后下)葛根9g,水煎服。

:槐花与槐米效用相同,惟用药习惯不一,有的地区习用槐花。有的习用槐米,也有的两种通用。但提取芦丁,作工业染料及出口则以槐米为主。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11 22:39:00 


柴胡图片

柴胡

柴胡的中药书图

柴胡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分北柴胡和南柴胡二类。

别名:北柴胡别名:硬柴胡、津柴胡。

南柴胡别名:软柴胡、香柴胡、红柴胡。

来源: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

以上两种均为野生。

产地:北柴胡主产于华北、河南。湖北、辽宁、山东、安徽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北柴胡:呈圆柱形,有分歧,稍弯曲。长约5~15厘米,上端直径约0.2~1厘米,尾端渐细,形如鼠尾,顶端略带芦茎。外皮黄褐色或单棕褐色,有细纵纹和横长点状皮孔及支根痕,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柴质。气微香,味淡。

以主根粗大,少支根,黄褐色为佳(河南洛宁产者习称王范柴胡质最好)

软柴胡: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多弯曲,少分歧,长约5~10厘米,直径0.2~0.6厘米。顶端常残留有黑棕色纤维毛须,外皮棕褐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有疣状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或淡棕色,多裂隙,气微香,有油腥气,味淡。

以根条粗、红棕色,质松脆者为佳。

主要成分:主要含柴胡皂甙、植物甾醇,另含少量挥发油茎叶含芦丁。

功效与作用:疏气、解郁、散火,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临床观察其退热作用平稳可靠,但效力仍不及黄芩

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胁痛、开郁调经的作用。

3、抗菌。体外试验队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此外,又具有抑制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作用。

炮制:切片醋炒、鳖血炒。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发热退热、疏肝解郁、升阳。

主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临床应用:1、用于退热。特别适宜于解退弛张热(热度高低不一,早晚波动在1℃以上)、往来寒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就不恶寒,二者交替出现),凡发热性、感染性疾病,有上述热型者均可用柴胡退热。临床较多用于感冒、流感、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腺炎、蜂窝组织炎热症轻时配葛根,发热重时配黄芩,方入小柴胡汤。

2、治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和月经痛。用柴胡治胁痛(如慢性肝炎),取其有镇痛作用。但如肝痛较甚,且有胃肠功能失调,即食后胀满、消化不良、恶心、胸隔满闷,腹痛等所谓“肝气横逆”的症状,单用柴胡力量不够,要配香附郁金青皮等。

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月经不调,肚腹作痛(与精神和体质因素有关的月经痛),也是取其镇痛、镇静作用,常配当归白芍加强其作用,方如逍遥散。

3、治疟疾,配常山

使用注意:凡阴虚所致的咳嗽、清热不宜用柴胡;由于“肝火上逆”(如高血压)所致的头胀、耳鸣、眩晕、胁痛,柴胡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症状加剧,甚至出血。

至于肺结核病,一般应慎用柴胡,但当兼有外感表症,需和解表里时,则可用;兼有肝郁,需解郁时,也可用,此时用量一般是3~4.5g。

:柴胡、白芍常配伍同用,一方面能加强疏肝镇痛效能,另一方面白芍可缓和柴胡对身体的刺激作用。

用量:6~18g,解肝郁,镇静、镇痛,用6~9g。为了加强加热发汗作用,必要时可用至10~18g,还要久煎浓煎。

处方举例:1、逍遥散(《局方》):柴胡9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薄荷3g(后下)、生姜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12g、黄芩9g、制半夏9g、党参6g、生姜6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1、北京尚销一种竹叶柴胡,系北柴胡或南柴胡茎叶根的干燥全草。

2、柴胡属的根都可入药。除南柴胡系狭叶柴胡外,其它各种柴胡,只要是质坚硬的,都称北柴胡。

3、在安徽、山东、江苏地区于春季收竹叶柴胡的嫩苗称”春柴胡“,因地上部分此时尚嫩,故又称”芽胡“或”麦苗柴胡“,主销华东地区,并有出口。京津地区以这种嫩柴胡的根称南柴胡或软柴胡药用(其产地称柴胡头)。

































































木通的中药书图

木通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通草”,市售品原植物混乱。但商品主要分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类。前者主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后者主销中南,西南等地区。此外还有木通科木通。地产地销。

1、关木通

来源:为马兜铃科缠绕性藤本植物木通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吉林抚松、辑安,黑龙江宁安,虎林,辽宁新宾,凤城等地。

性状鉴别:关木通为长条圆柱形,长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直径为1~5厘米,外表皮平滑,淡黄褐色或灰黄色,少数残留有褐色斑状栓皮。有微隆起的节,质坚体轻,折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宽广,导管孔洞排列整齐,射线明显如如车轮状,髓部不明显。味苦。

以条细匀,直径在2~3厘米,色黄者为最佳。

主要成分:含马兜铃酸。

关木通的功效与作用:1、利尿。实验证明,其利尿作用强于淡竹叶,但弱于猪苓

2、抗菌和抗真菌。体外试验,对革兰式阳性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小便不利,水肿,胸中烦热,目眩咽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心火盛(口舌生疮、咽灼喉痛、心情烦躁。睡眠不佳),取其有利尿消炎作用。可清热除烦,配淡竹叶、生地等同用,方如导赤散。

2、用于治疗小便滞涩、尿痛、尿频(如急性尿道炎),取其有利尿和抗菌作用,可用导赤散,或配车前子、萹蓄、茯苓等。

3、用于治疗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均可),作为辅助药。配猪苓、茯苓,方如木通散。

使用注意:木通性极苦寒,前人曾谓其能大泄心肾之气,不可妄投。现代队木通的使用虽已较普遍,但仍应掌握用量,不宜过大。临床上也观察到,一次服木通2两以上时,能引起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引起警惕。孕妇慎用,老人和体弱者药使用木通时,应酌情加党参、白术。

用量:2.4~9g。

处方举例:木通散(《证治准绳》):木通4.5g、苏叶9g、桑白皮6g、猪苓6g、赤茯苓9g、槟榔9g,研末,加生姜薤白,水煎服。

2、川木通(山木通、淮木通)

来源:为毛茛科小木通的干燥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西南、中南地区,以四川、湖南等省较多。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长30~70厘米,直径1~22厘米,外表皮灰黄色,全体有明显规则的纵沟纹。茎上有节,节部较膨大,节间距离16~27厘米。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呈放射性裂皮。裂片上满布小孔。气微味苦。尚有一种绣球藤木通也作川木通用。

以条匀,内外色黄,无黑心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3、白木通

来源:为木通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白木通等干燥茎。均为野生。

产地:四川、湖北、广西、云南、江西、贵州、江苏等省。

性状鉴别:茎呈圆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呈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实,难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中央木部呈黄白色,有车轮状花纹,中心有小型的髓。气无,味苦而涩。

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商品木通的植物来源很复杂。以上三种商品:

1、关木通的原植物主要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

2、川木通的原植物除小木通外尚有毛茛科铁线莲属多种植物:如绣球,藤女萎,小叶铁线莲,华南铁线莲等等。而药材商品,在四川以直径1厘米以上者称大木通;1厘米以下者称小木通。

3、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来源:有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其商品只在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很少外销。江苏以五叶木通之茎作“海风藤”药用。其果实则为药用的预知子,又名八月瓜,八月扎。

按《图经本草》记述,药用木通应以木通科木通为正品。

四川汗产销一种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穆边马兜铃的藤茎,与正文所列川木通内之淮=木通不同,应当区别。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9 21:38:00 


木通图片

木通

木通的中药书图

木通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通草”,市售品原植物混乱。但商品主要分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类。前者主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后者主销中南,西南等地区。此外还有木通科木通。地产地销。

1、关木通

来源:为马兜铃科缠绕性藤本植物木通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吉林抚松、辑安,黑龙江宁安,虎林,辽宁新宾,凤城等地。

性状鉴别:关木通为长条圆柱形,长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直径为1~5厘米,外表皮平滑,淡黄褐色或灰黄色,少数残留有褐色斑状栓皮。有微隆起的节,质坚体轻,折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宽广,导管孔洞排列整齐,射线明显如如车轮状,髓部不明显。味苦。

以条细匀,直径在2~3厘米,色黄者为最佳。

主要成分:含马兜铃酸。

关木通的功效与作用:1、利尿。实验证明,其利尿作用强于淡竹叶,但弱于猪苓

2、抗菌和抗真菌。体外试验,对革兰式阳性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小便不利,水肿,胸中烦热,目眩咽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心火盛(口舌生疮、咽灼喉痛、心情烦躁。睡眠不佳),取其有利尿消炎作用。可清热除烦,配淡竹叶、生地等同用,方如导赤散。

2、用于治疗小便滞涩、尿痛、尿频(如急性尿道炎),取其有利尿和抗菌作用,可用导赤散,或配车前子、萹蓄、茯苓等。

3、用于治疗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均可),作为辅助药。配猪苓、茯苓,方如木通散。

使用注意:木通性极苦寒,前人曾谓其能大泄心肾之气,不可妄投。现代队木通的使用虽已较普遍,但仍应掌握用量,不宜过大。临床上也观察到,一次服木通2两以上时,能引起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引起警惕。孕妇慎用,老人和体弱者药使用木通时,应酌情加党参、白术。

用量:2.4~9g。

处方举例:木通散(《证治准绳》):木通4.5g、苏叶9g、桑白皮6g、猪苓6g、赤茯苓9g、槟榔9g,研末,加生姜薤白,水煎服。

2、川木通(山木通、淮木通)

来源:为毛茛科小木通的干燥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西南、中南地区,以四川、湖南等省较多。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长30~70厘米,直径1~22厘米,外表皮灰黄色,全体有明显规则的纵沟纹。茎上有节,节部较膨大,节间距离16~27厘米。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呈放射性裂皮。裂片上满布小孔。气微味苦。尚有一种绣球藤木通也作川木通用。

以条匀,内外色黄,无黑心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3、白木通

来源:为木通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白木通等干燥茎。均为野生。

产地:四川、湖北、广西、云南、江西、贵州、江苏等省。

性状鉴别:茎呈圆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呈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实,难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中央木部呈黄白色,有车轮状花纹,中心有小型的髓。气无,味苦而涩。

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商品木通的植物来源很复杂。以上三种商品:

1、关木通的原植物主要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

2、川木通的原植物除小木通外尚有毛茛科铁线莲属多种植物:如绣球,藤女萎,小叶铁线莲,华南铁线莲等等。而药材商品,在四川以直径1厘米以上者称大木通;1厘米以下者称小木通。

3、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来源:有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其商品只在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很少外销。江苏以五叶木通之茎作“海风藤”药用。其果实则为药用的预知子,又名八月瓜,八月扎。

按《图经本草》记述,药用木通应以木通科木通为正品。

四川汗产销一种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穆边马兜铃的藤茎,与正文所列川木通内之淮=木通不同,应当区别。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8 23:26:00 


谷精草图片

谷精草

谷精草中药图

谷精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

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佛顶珠。

来源:为谷精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花序。均为野生,常生于水田或池塘旁。

产地:主产于江苏苏州、宜兴,浙江湖州、桐乡、海宁等地。

性状鉴别:谷精草为带花茎的头花序。花序呈扁圆形,直径4~5毫米,下连一细长莛,莛长约15~18厘米。黄绿色,有光泽。无节,上有扭曲的纵形线棱。质柔,不易折断。莛生一珠,灰白色,层层苞片排列较紧密,上附白色细粉。底部有鳞片状浅黄色的花蒂呈盘状,手捻即碎,可见多数黑色或灰绿色小粒(种子)。无臭,味淡,久嚼成团。

以身干,珠大而紧,色灰白,花莛短,黄绿色,无杂质者益。

功效与作用:谷精草水浸剂(1:6)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脆癣菌等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00%的水煎剂对绿脓杆菌作用,有效浓度1:320(试管法)。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较弱。

炮制:拣净杂质,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疏风清热,明目退翳。

主治:目翳、雀盲、头痛、齿痛、喉痹。

临床应用: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胃和足厥阴肝经。凡目中诸病,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

用于风热目疾,肿痛羞明,翳膜遮晴,常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等配伍,或与龙胆草赤芍药配伍同用。

使用注意:血虚病者慎用:忌铁。

用量:9~12g,或入丸散。外用:烧存必研末敷。

处方举例:1、谷精草散(《圣济总录》)治闹风疼痛、谷精草(末)。铜绿(研)各3g。滑石粉1.5g。以上三味,调研匀,每用0.5g,吹入鼻内,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

2、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谷精草60~90g,猪肝60g,加开水炖1小时,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圣惠方》)、谷精草细粉、以热面汤调服。

:谷精草同属植物较多,各地用药不一。河南地区用的谷精草为石竹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带根全草,叶线形,黄绿色,茎细,长约10厘米,呈枯黄色,花小似谷子,膜质,生于茎枝上。由长方形细胞组成,花瓣连合,上端6裂,脉粒而明显,叶肉组织中有多数草酸簇晶,茎上有多数刺状毛茸。该品与正文不同,应注意鉴别。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7 20:20:00 

络石藤图片

络石藤

络石藤中药图

来源:络石藤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1、为桑科常绿攀援植物薛荔的带叶不育幼枝。

2、夹竹桃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植物络石的带叶茎枝(白花藤)。

产地:两种络石藤均产于华东、中南、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1、薛荔络石藤: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5毫米,有分枝。表面棕褐色,节处附近有攀援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断面髓部呈圆点状,偏于一侧。叶互生,或已脱落,叶片椭圆形,革质,棕绿色或黄褐色,全缘;下表面叶脉网状凸起,形成许多小凹窝,气微味淡。

2、白花络石藤:茎枝圆柱形,弯曲,有分枝,直径1~5毫米,表面棕褐色,散生攀援根及点状态突起的根痕。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长卵圆形,淡黄绿色,厚纸质。气微味苦。

两种络石藤的区别

桑科薛荔石藤白花络石藤
1、细长、弯曲,棕黄色。同。
具攀援根(或根痕)。同,但少。
茎断面黄褐色,髓部偏心。断面黄白色,髓位于中央。
叶互生(看叶痕)叶椭圆形,先端钝,革质,背面侧脉显蜂窝型。叶对生,长卵形,先端尖,厚纸质。
味淡。味苦。

两种均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主要成分:络石含络石甙等。

功效与作用:1、祛风通络,可能由于所含的微量强心甙能促进血循环而起作用;

2、凉血消痈:现已证明有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祛风散热,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痹痛,喉痹,痈肿。

:除上列二种外,少数地区又用茜草科穿根藤、豆科山鸡血藤、卫矛科扶芳藤、葡萄科爬山虎作络石藤用,地产地销。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肌肉痛,特别是伴有四肢拘挛,屈伸不便者。常配千年健桂枝桑寄生独活等,浸酒用较好,也可水煎服。

2、用于治疗痈疽和咽喉疼痛,尤其扁桃体炎、咽炎,取其有抗菌作用,常配射干桔梗等,方如络石汤。

使用注意:阳虚胃寒、大便便溏者不宜服,孕妇慎用。

用量:6~15g,不宜多服。

处方举例:络石汤:络石藤15g,射干9g,紫菀9g,木通6g,赤茯苓12g,桔梗4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4 20:31:00 


厚朴图片

厚朴

厚朴中药图

厚朴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紫朴、紫油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落叶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枝皮、干皮、根皮。多为栽培。

产地:川朴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以及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等省。温朴主产于浙江(在温州集散)、福建等省。

性状鉴别:厚朴由于取材部位和加工形状不同,商品分毛根朴、根朴、靴朴、筒朴、枝朴等品种;又根据皮层的薄厚、柴性、肉性以及含油情况等几方面的因素,划分成不同等级,区分品质优务。

1、毛根朴。是从厚朴树较细枝根上剥下的皮层,呈不规则的长条单卷筒状、双卷筒状或破裂长片状。长短不一,约5~5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厚约1~3毫米,弯曲如肠,故又名“鸡肠朴”。外表皮棕色或灰褐色,有较细密的纵皱纹。内表面棕色或紫棕色,略平滑。质韧,断面棕红色,纤维性。气辛香,味微苦辣。嚼之残渣较多。

2、根朴。是从厚朴树主根上剥下的皮层。形太不一,有卷筒状、片块状、羊耳状等形式,皮层略厚,约3~5毫米。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显平滑油润、质稍坚韧。断面紫棕色,颗粒状,少纤维,显油润。气辛香,味辛微苦。嚼之残渣较少。

3、靴朴。是从厚朴树靠近根部主干上剥下的皮层,呈单卷筒状,上细下粗,状如喇叭或长筒靴形故名“靴朴”,又名脑朴或兜朴。长70~80厘米,上端直径约10厘米,下端约15~20厘米,厚约3~8毫米。外表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的刮去表皮则略平滑,露肉部分棕色,带薄皮部分灰白色。内表面紫棕色,略平滑。质坚韧,断面棕色,颗粒状,显油润。气辛香,味辛苦。嚼之残渣较少。

4、筒朴。是从厚朴树主干较粗大的枝干上剥下的皮层。呈单卷筒或双卷筒状,多截成40厘米或80厘米的节段,单卷直径约4~6厘米,皮厚约3~6毫米。外表皮粗糙,灰褐色或灰棕色,常带有明显的节疤痕及灰白或灰绿色花斑。内表面紫棕色。质坚韧,断面颗粒状或显纤维性,棕红色。气香较淡,味苦辣。嚼之残渣稍多。

5、枝朴。是从厚朴树枝上剥下的皮层,形状与筒朴略同,唯皮层较薄,厚约1~2毫米,外表皮灰褐色,内表皮黄棕色。断面纤维性较大,香辣味较小,嚼之多渣。

以肉厚油润,断面紫棕色,颗粒状,少纤维,嚼之少渣,香辣味浓烈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厚朴酚、异厚朴酚、巨箭毒硷;挥发油中含有桢楠醇。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比黄连、黄芩更强。

2、解痉。厚朴煎液能使实验动物离体肠管的紧张度下降,对横纹肌的强直收缩有轻度缓解作用,因其对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末稍有一定麻痹作用,与箭毒作用相类似。

3、健胃。刺激消化道粘膜引起反射性兴奋。

此外,前人还观察到厚朴具有镇痛、镇静和平喘的作用。

炮制:姜制后切丝。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温中下气,燥湿化痰,平喘。

主治:脘腹胀闷,腹痛,反胃呕吐,咳喘等症。

临床应用:为除胀和止泻的重要药物。

1、用于治疗腹胀。主要用于实胀(腹胀而有不便黄短、大便干结、脉滑数有力),其中对谷胀(饮食过度而致消化不良)、气胀(因胃肠功能失调,而致肠内物质腐败发酵,气体产量过多而在肠内积聚,常见于肠炎、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尤为适宜。如属谷胀,可配山楂麦芽神曲等消导药;如属气账,程度轻者可单用存朴2.4~3g(研末)开水送服即能减轻,一般多配半夏茯苓,如半夏存朴汤;肝炎所致的气胀,常在逍遥散基础上加厚朴、大腹皮以减轻腹胀。

至于虚胀和寒胀,其治疗主要不靠厚朴,并应慎用。治虚胀用党参比用厚朴好;治寒胀也只在温补药中酌加厚朴协助。

2、用于治疗泄泻下痢(急性肠炎)。单用厚朴一味,即能止泻。可用厚朴9g(研末),开水送服。每日三次。

3、用于治疗胃实(腹脘胀满、宿食不消、吞酸嗳腐,或有呕吐,相当于消化不良),取其有健胃作用,能消除胃脘实痞,前人称此作用为“平胃”。一般配苍术、茯苓等,方如平胃散;如偏于热者,则配黄连栀子,方如连朴饮;偏于寒者则配豆蔻干姜,方如厚朴温中汤。

4、用于平喘,其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为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常辅助麻黄杏仁,治疗痰饮喘咳,有痰多、胸满、咳喘、苔白腻,多见于肺气肿合并感染,方如厚朴麻黄汤,此方也可治痉挛性支气管炎。

用量:3~9g健胃宜少量,行气及止泻则用量可稍大。

处方举例:1、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制半夏6g,厚朴6g,茯苓9g,苏叶6g,生姜6g,水煎服。

2、平胃散:(见苍术项下)。

3、连朴饮(《霍乱论》):川连3g,川朴4.5g,石菖蒲3g,制半夏3g,山栀子9g,淡豆豉9g,芦根6g,水煎服 。

4、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辩惑论》):厚朴6g,草豆蔻2.4g,陈皮6g,木香3g(后下)、茯苓9g,干姜6g,甘草3g,水煎服。

5、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6g,麻黄3g,杏仁9g,制半夏3g,五味子1.5g,淡干姜1.5g,细辛1.5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在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以一种外形和厚朴相似的树皮作厚朴使用。但其内色呈黄棕色,枯燥而不显油润,柴性较大。气异臭(臭肥皂味),味微苦,而不辣。据知是同科植物木莲或辛夷等树木的皮层,因气味与厚朴不同,不应作厚朴使用。注意区分。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3 21:19:00 

血竭图片

血竭

血竭中药图

血竭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麒麟竭”。血竭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

别名:血竭花、血力。

来源:为棕榈科常绿藤本植物麒麟竭的果实成熟时分泌出的红色树脂。均为进口。

产地:主产于印尼、马拉西亚、索马里等地。

采收加工:果实大如樱桃,其外密被硬质鳞片,鳞片间分泌出的红色树脂,几乎将鳞片全部遮蔽。采集果实,充分晒干(干燥后的树脂甚松脆),如贝壳同入笼中强力振摇,使松脆的树脂与果实分离,而后筛去果实与鳞片等杂质,用布包起,入热水中,使软化成团状,取出放冷即可。

性状鉴别:血竭分原庄血竭两类。

1、原庄血竭:呈不规则的块状。表面紫红色或被有深红色粉尘。质坚脆或松脆、易碎裂,破碎面内色与表色一致,微有光泽。因品质不一,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花序,果实及鳞片等杂质气无,味淡。

以含杂质少,体松脆、断面黑亮、色红者为佳。

2、牌号血竭:现市售商品有手牌和皇冠牌,均系经过加工再制的成品,花序、果实及鳞片等杂质已被清除,并做成定型的团块状。直径6~8厘米,底部平圆,顶部呈钝角四楞形并有纵顺皱褶沟梭。表面暗红色或黑红色,并印有金印牌号。质坚硬脆,易砸碎,断碎面微有光泽及细孔,红褐色。研粉则成鲜艳的深红色。气无,味淡。嚼之有砂砾感。

以外色黑红似铁,断面黑亮,研粉鲜红似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血竭红素、安息香酸等。

功效与作用:止血止痛,活血生肌。动物实验证实能显著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对多种皮肤癣有抑制作用。

炮制:研细粉生用。

性味:甘、咸、平。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活血止痛,散瘀生新;外用止血生肌。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心腹卒痛,金疮出血,疮疡不敛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跌打损伤而有心腹疼痛或出血者,常配乳香没药儿茶冰片等,方如七厘散,此方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

血竭性较辛热而燥热,阴虚血热者慎用。

用量:内服1~1.5g,一般入丸散剂,不入汤剂。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七厘散(成药):含血竭、红花、儿茶、朱砂、乳香、没药、麝香。每服0.21~0.9g,每日1~3次,用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也可外用,以白酒调敷患处。

注:1、血竭溶于醇,不溶于水。

2、传统的鉴别方法,将血竭研成细粉,撒在纸上,以微火烘烤、勿使纸焦,血竭熔化后呈黑红色,对光透视,仍显鲜红色。用火点燃无松香气味、烟有呛鼻感者,品质好。反之则次,或掺有其它树脂。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2 20:16:00 

续断图片

续断

续断中药图

续断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川断。

来源:为川续断科(山萝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和续断的干燥根。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湖南,此外陕西、贵州、云南、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续断呈条状圆柱形,略扁缩,微弯曲,长5~1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皮土褐色或灰褐色,有扭曲的纵皱及沟纹,有少数须根痕和横裂皮孔,新货柔韧,陈久则变硬。易折断,断面部平坦,灰绿色或棕色,中心木部淡褐色,维管束呈放射排列。气微香,味苦甜而后涩。

以根条粗长,无茎芦及须根,质柔韧,内灰绿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续断硷、挥发油、维生素E及有色物质。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续筋骨、活血、安胎。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跌打损伤,痈疽肿痛,腰膝无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及崩漏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腰腿痛,作用与杜仲牛膝相似。与杜仲比较,续断苦温,兼能活血,治跌打骨折损伤较常用;而杜仲甘温,专于温补,对治疗肾虚腰痛和安胎,尤有价值。与牛膝比较,牛膝下行之力较好,续断宣补之力较胜。

1、治腰腿痛(肾虚或寒湿型),足膝无力或筋骨拘挛,常以续断、杜仲、牛膝等同用,方如续断丸。

2、治跌打损伤所致的腰膝或四肢肿痛。在跌打方剂内,加入一味续断,能加强镇痛作用。

3、治月经过多、崩漏而有腰痛、腹痛者,常配艾叶地榆当归黄芪

用量:6~12g。

处方举例:续断丸:续断、萆薢、牛膝(炒)、杜仲、木瓜各60g,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g,分作4丸,每服1丸,每日2~3次,温开水或温酒送下。

:续断古籍说法不一,品种甚乱:陶弘景按桐君采药录谓,续断蔓生,根本黄白有汁......今皆用茎叶......又呼为桑上寄生。又说为接骨树。高丈余,皮主金疮。广州又有续断藤。苏恭谓,今俗用者叶似苧而茎方,根如大蓟。苏颂谓于四棱,似苧麻叶,花红白色似益母草,根如大蓟,谨按范汪方云续断即是马蓟......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本草纲目》谓......但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其者为良焉。《中国药学大辞典》谓系辱形科续断的根。陈仁山药物生产辨云,续断产湖北......名川断。又一种产广东......名西断。

2、现市售续断除正文所述两种外尚有同属植物大头续断(浙江产苣胜子的根)在个别地区也作续断代用品。此外四川和宁夏个别地区以唇形科糙苏的根作续断使用。

3、川续断根,多数条并生,根肥壮,干后呈半角质状,显肉性。续断的根单一,根瘦小,干后柴质,木性格。另外川续断因加工方法不同,品质亦不同,如采后经过熏烤至半干或水烫笼蒸后进行发汗处理,而后再烘坑干燥的,质柔韧,内碴灰绿色,习惯认为品质好。采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的质坚硬,内碴黄白色,质次。

4、苣胜子系川续断科大头续断的种子,也有的认为是续断的种子。种子有四棱,略呈方柱形,长约6毫米,横宽约1.5毫米,两端狭窄,淡褐色,内种仁白色,富油质。气微味苦。效用能滋补肝肾治腰膝无力,四肢酸痛,并有良好的降低血压作用。另外浙江地区尚有一种同科棱拉毛果(起绒草)与苣胜子蕾丝,有的地区也作苣胜子使用,效用是否相同尚待考证。其主要区别为种子灰褐色,长5毫米,四棱中间另有1~2条明显的纵棱线,两端平截而不狭窄。气微,味微苦。

























































xiaobai 发表于 2014-04-01 20:23:00 


天仙子图片

天仙子

天仙子中药图

天仙子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莨菪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野生或栽培均有。

产地:生产与河南、河北、陕西、新疆及东北等地。

性状鉴别:天仙子略呈肾形,两面扁平,直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有细密的网纹,脐点处凸出。气无,味微辛。

以身干、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碱、主要为莨菪碱、阿托品,又含脂肪油、留醇。

功效与作用:1、对腺体、平滑肌的影响。阿托品在使用一般治疗量时,对分泌肌能即呈强大的抑制作用,引起口干及皮肤干燥;较大剂量,可减少胃分泌量,但往往不能降低酸度。治疗量的阿托品,对于平滑肌脏器的正常活动影响很小,但当它们有过度的收缩或活动时,便能表现在显著的松弛作用,故可用于胃肠痉挛,输尿管痉挛及膀胱刺激症状等。

2、对眼的作用。阿托品有散瞳、升高眼压与调节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于虹膜炎及睫状肌炎,使发言组织停止活动,减少刺激而促使痊愈。由于其升高眼压作用,对青光眼患者应禁用。

3、对心血管的影响。阿托品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从而使心率加快。此外,尚能取消迷走神经机能过度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可用于锑剂中毒所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

炮制:生用或醋煮。

性味:苦、辛、温、有毒。

归经:入心、胃、肝经。

功能:定痛、止痛。

主治:癫狂、风痫、风痹、咳喘、胃痛、牙痛。

临床应用:天仙子所含的成分莨菪碱和阿托品,临床上用来治疗癫痫、风痢及胃痛等症。治五癫,常与牛黄、桂心等配伍,如莨菪子散。

使用注意:1、天仙子有毒,内服宜慎。

2、(神农本草经》):“多食令人狂走。”

用量:0.5~30g;外用:煎水洗,或烧烟熏。

处方举例:莨菪子散(《古今录验方》)治五癫、反侧羊鸣,目翻吐涎等症;天仙子100g,猪卵一具(阴干百日),牛黄2.4g,鲤鱼胆2.4g,桂心3g。以上五味,以酒50g,溃莨菪子、暴令干,乃捣令下筛。酒服2.4g,日再服,当如醉,以知为度。忌生葱等。

:天仙子品种较多,我国大多地区使用为正文天仙子。

2、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另用一种进口天仙子,形状与正文有显著不同。陕西等地所用的天仙子,与上述二种也不相同,但注意鉴别。

3、此外,江苏南京地区以水红花子作天仙子药用。按天仙子,应以正文国产莨菪子为正品,进口天仙子须作进一步研究。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31 21:57:00 

枇杷叶图片

枇杷叶

枇杷叶中药图

枇杷叶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

别名:杷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乔木枇杷的干燥叶。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省,福建、江西、湖南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叶片场椭圆形,长15~30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本全缘。羽状网脉,中 脉载叶背面极为明显。叶面光滑,有光泽,棕绿色或棕黄色。叶背淡灰绿色或棕绿色,密被毛茸,叶柄极短。叶革质,较脆。气微,味微苦。

以叶片大而肥厚,棕绿色,叶背毛密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乌索酸、齐墩果酸、苹果酸、柠檬酸、鞣质、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咳、和胃止呕。其作用为镇咳(与所含苦杏仁甙有关)、祛痰、健胃。

炮制:刷去毛茸,切丝生用火蜜炙。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主治: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为清解肺热胃热的常用药。

1、治肺热咳嗽,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咳出,或咳时有胸痛,口渴咽干,苔黄脉数(可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取其有润肺止咳作用,常配菊花杏仁茅根川贝等,方如枇叶汤,用枇杷露亦可。

2、治胃热噫呕(呃逆火噫气作呕)、胃脘胀闷,配布渣叶香附条芩鸡内金等。方如杷叶止呕汤。

附:1、枇杷叶入药要先刷去其绒毛。据报道,其毛与叶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绒毛并不含有致咳的或其他副作用的成分,去毛主要是防其吸入刺激气管粘膜而产生咳嗽反应;

2、蜜炙枇杷叶治咳较好,姜汁炙枇杷叶(或生枇杷叶)治呕较好。

用量:9~15g。

处方举例:1、杷叶汤:枇杷叶12g,杭菊9g,北杏仁9g,川贝9g,生地12g,茅根24g,甘草4.5g,水煎服。

2、杷叶止呕汤:炙枇杷叶(姜汁)12g,布渣叶15g,香附9g,条芩6g,鸡内金6g,淮山药15g,葛根9g,水煎服。

:习惯认为广杷叶大而肥厚,品质较好。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30 20:49:00 


葛根图片

葛根

葛根中药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中分为粉葛根和北葛根两种。

别名:甘葛,粉葛根。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草质藤本植物葛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粉葛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品。北葛根主产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粉葛根:块根圆柱形或切成瓣块状,有时可见残存棕色外皮,切面有数条明显的筋脉,断面显筋脉环纹。全体洁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酸苦。

以色白粉性大,纤维细为佳。

北葛根:土黄色,粉性大,纤维性特强。质次。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包括葛根黄酮、葛根素、大豆黄酮等),淀粉等。

作用与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强力的解热作用。

2、扩张心冠脉。用葛根总黄酮在麻醉狗冠状动脉内注入,有较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静脉注射也有一定作用。又实验证明,葛根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反应有抵抗作用。

3、增加脑血流量。葛根黄酮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内注射,能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又葛根黄酮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脑血流量。

此外,临床观察认为还可能有收敛消炎、缓解肌肉痉挛作用。

炮制:切片或块,生用。

性味:甘、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退热,生津止渴。“疗肌解表甘葛先而柴胡次之”,见《药性赋》。

主治:表症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热病口渴,消渴,斑疹不透,脾虚泄泻。

临床应用:1、用于解表。最适宜表症而又有颈、背部挛缩紧张感者(所谓“项背拘急”或“项背强”,如流行性感冒。因葛根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又有解热作用,常配麻黄桂枝等,方如葛根汤。

2、用于生津。通过解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从而达到生津止渴目的,在风热温而引起无汗口渴时,用之最适宜。

3、用于止泻。适宜于治疗热泻(约相当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取其有收敛消炎作用,常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属于脾虚泄泻,可在补益脾胃的方剂内加入一味煨葛根,对增强止泻作用有一定效果。

4、用于透疹。须与升麻同用。

5、用于治疗高血压。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较好,但降压作用不明显,须于降压药配合同用。

6、用于治疗冠心病。取其有扩张心冠脉的作用,用葛根片,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疗效。

7、用于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由内耳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神经感觉性聋,用葛根片,有一定疗效。

用量:6~4g,葛根总黄酮每日量约100~300毫克,分2~3次服。

处方举例:1、葛根汤(《伤寒论》):葛根6g,麻黄4.5g,白芍9g,桂枝4.5g,生姜9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2、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9g,黄芩9g,黄连6g,甘草3g,水煎服。

3、葛根黄酮片(北京冠心病协作组):每片含葛根总黄酮100毫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片,疗程4~12周,治心绞痛。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9 23:21:00 

灯心草图片

灯心草

灯心草中药图

灯心草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

别名:灯草、灯心。

来源:为灯心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野生于湿地及沼泽边缘,亦有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苏州,吴县,四川宜宾,云南陆良,富民,此外浙江,福建,广东,贵州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全草,用刀纵向划开皮部,将髓与皮分离,取出髓后捆扎成把晒干。

性状鉴别:茎髓呈细长圆柱形,似粉条。一般长约50~60厘米,亦可达一米余。直径2~3毫米。表面白色或淡 黄白色,有细纵沟纹,体轻入水不沉,质极轻软,轻压略有弹性。易折断,断后白色,无空隙,气微,味淡。

以色白,条长,粗细均匀,有弹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阿拉伯聚糖和木聚糖。

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有利尿作用。

炮制:切断生用或朱砂拌。

性味:淡、平。

归经:入心,小肠经。

功能:清心热,除烦利水。

主治:热性病(如发烧或心火)之口渴,小便不利及尿路感染之淋浊病,小便困难,尿时涩痛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心火,但力量较单薄,只适宜病情浅者,或辅助其它清热利尿药用。小儿因心热而烦躁、夜啼,可用灯心一扎,水煎服(用朱砂拌制过的朱灯心更好)。成人因心肾不交心火过盛,肾阴不足而引起的兴奋型神经官能症而夜睡不宁或失眠,可用一味灯心(或配淡竹叶)煎汤临睡前服。

用量:1.5~3g,或小儿一扎,成人三扎。

处方举例:灯心竹叶汤:灯心草3扎,淡竹叶9g,水煎服。

:1、四川所产之灯心草栽培者品质较好,剥去皮后当地称灯心。未除去外皮者称灯草。野生品质较次,茎细,不能剥取髓心。

2、贵州等地所产者,茎细,髓心小,不能剥取。

3、苏州所产灯心草,品质最好,其外皮为制作蓑衣的原料,而茎的髓心为副产品。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8 21:22:00 

熟地黄图片

熟地黄

熟地黄中药图

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

别名:熟地。

来源:为生地黄的加工品,目前熟地加工方法,有加酒蒸和不加酒蒸两种。

1、加酒蒸。将干生地洗净闷半天,使皱褶舒开,再洗去皱褶中的泥土,晒至6~7成干,放缸内,用酒浸润(每50kg生地加黄洒25kg),使黄酒浸渗于生地之中,放入蒸罐中隔水加热,连续蒸48小时,然后上下翻动一次,再蒸24小时,取出,阴凉即成。

2、不加酒蒸。将生地洗净,清水闷透,使皱褶舒开,放蒸锅内或蒸桶内,蒸72小时取出阴凉即成。

性状鉴别:形态基本与生地相同,唯经过久蒸,内外均呈墨黑色。体形略皱被压扁,油润柔软而显粘性。气微香,味甘微苦。

炮制:切片或炒炭。

性味:甘微温。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滋阴养血,温补肝肾。

主治:肾阴不足,腰酸腿弱,耳鸣目眩,肝血不足,妇女崩漏,月经不调,阴虚咳嗽,消渴等症。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7 22:14:00 


生地图片

生地

生地中药图

生地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生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怀庆、武陟、孟县等地。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或长条形,纹锤形,全体扭曲皱缩,大小不一,直径1~5厘米,长5~15厘米。每支重量10~125克。表面灰棕色,多皱褶及沟纹,粗糙。质地致密,断面紫黑色或乌黑色,油润有光亮。气微 香,味微苦甜。

以肥大,质致密沉重,断面油润,紫黑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量地黄素、梓醇、多种氨基酸等。

功效与作用:1、止血:动物实验证实,生地的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可见中医在止血方剂内应用生地是有根据的。

2、强心、利尿: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较显著,主要作用于心肌。由于有强心、利尿作用,故有助于解热。

3、降血糖:作用显著,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也能使正常家免的血糖量下降。

炮制:1切片;2炒炭。(炒至起鼓枯松)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滋阴、凉血。

主治:阴虚发热,热病伤阴,烦渴、骨蒸,斑疹,吐衄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性疾病。有舌绛、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证候的,可用生地配玄参、麦冬等清热,方如增液汤。所谓增液,并不是真正能够增加体液,只不过是通过清热而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譬如釜底抽 薪,去掉了热源,水分蒸发自然减少。

2、用于治疗血热而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茅根芦根;治尿血,则配木通车前子;治痔疮出血,可配槐角地榆,方如凉血地黄汤。但如血证因阳虚、气虚引起,或因出血两致阳虚、气虚,则不宜用生地。

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在养阴清热方剂内,生地常不可少。一般配鳖甲地骨皮知母等。治疗阴虚所致喉痛(慢性咽炎),可用生地配甘草薄荷山豆根等。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可用 生地60g煎水饮,或加瘦猪肉60~120g同煮汤服。

4、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皮癣等)。配蒺藜白鲜皮防风等,方如生地消风饮;或单用生地,每日90g,煎成300毫升,分1~2次服完。如为“血热”所致的疮疤, 则用生地30g,夏枯草15g,水煎服。

5、用于治疗糖尿病。以生地配天冬杞子等为基本药,再随证加减。

6、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显性关节炎。用干生地每日90g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毫升,分1~2服完。可使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使用注意:1、生地性凉,用于清热凉血;熟地性温,用于补血滋阴;故虚寒者用熟地不用生地,有熟者用生地不用熟地。当清热而又要照顾体虚时,可生、熟地并用,方如百合固金汤(治肺痨咳血)、当归六黄汤 (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治阴虚发热盗汗,唇燥心烦)。

2、生地多服会影响消化功能,为防其腻滞,可酌加枳壳砂仁。对少数有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的患者,要用间歇用药法,以减少副反应。

3、气血虚弱的孕妇,或胃肠虚弱、大便稀烂者,不要用生地。

用量:9~30g

处方举例:1、增液汤(《温病条辩》):生地24g,玄参30g,麦冬24g,水煎服。

2、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生地18g,当归7g,赤芍9g,黄连3g,枳壳3g,黄芩4.5g,槐角9g,地榆12g,荆芥6g,升麻3g,天花粉12g,生甘草3g水煎服。

3、生地消风饮:生地18g,川芎3g,大风艾9g,白鲜皮12g,蒺藜12g,防风9g,水煎服。

4、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生地9g,熟地9g,玄参15g,麦冬9g,当归9g,白芍9g,川贝9g,桔梗6g,百合24g,甘草6g,水煎服。

5、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生地15g,熟地15g,黄连6g,黄芩9g,黄柏6g,黄芪18g,当归6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6 21:09:00 


石楠藤图片

石楠藤

石楠藤中药图

石楠藤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

别名:爬岩香、丁公寄、丁公藤、石南藤。

来源:蔷薇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石楠的枝叶。

产地:江苏、浙江。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约30厘米,直径0.4~1厘米,枝顶端具叶。表面灰棕色,有腊样光泽,具纵皱纹,有多数半月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易剥落,木部黄白色,气微味淡 。

以嫩枝、条匀、外皮灰棕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野樱皮甙、又含游离的氢氰酸。

功效与作用:1、祛风、舒筋活络。从临床观察,有利尿作用。

2、健胃。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肾经。

功能:壮筋骨,去风湿。

主治:腰腿疼痛,软弱无力。

临床应用:1、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而偏于寒、有腰膝疼痛、下肢无力者较适宜,常配其它祛风湿药补益药,方如石楠藤汤。

2、用于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头痛,配白芷藁本等。

3、用于治小儿疳积腹胀,取其有健胃作用,常配黄连鸡内金陈皮等同服。

用量:9~15g,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石楠藤汤:石楠藤15g,海桐皮30g,五加皮9g,骨碎补12g, 续断15g,当归9g,杜仲12g,水煎服 。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5 22:24:00 

石楠藤图片

石楠藤

石楠藤中药图

檀香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别名:白檀(老山檀)、黄檀(新山檀、雪梨檀)。

来源:为檀香科半寄生性植物常绿小乔木檀香树的干燥心材,国外进口。

产地:主产于印度、印尼、斯里兰卡、马来亚、澳大利亚、古巴、菲律宾等地。

性状鉴别:白檀:呈圆柱形或稍扁,长50~100厘米左右,两端锯口平齐,直径10~20厘米。表面暗淡黄或黄棕色,光滑。质细密坚实,难折断。气异香,燃烧时更浓烈,味微苦。

黄檀:呈棒状,长约30厘米,直径约6~7厘米。表面黄白色,光滑。质亦细密坚实。香气不及白檀浓烈。

现市售檀香多来源于工艺品生产单位,大部分为工剩余的边角碎料,形态不一。气味与檀香相同。

以木质细密坚实,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a-及b-檀香醇。

作用与功效:理气止痛,其作用之一为健胃。

炮制:镑片,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温中理气,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噎膈,气逆,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由气滞而致的胸腹疼痛,包括胃寒引起的痉挛性疼痛、小腹虚寒疝痛,以及心纹痛。常配其他辛香理气药如砂仁、枳壳、沉香等,加强镇痛作用。治心纹痛可配丹参,方如丹参饮。如果没有檀香,一般也可以用降香代替。

用量:1.5~3g,宜研末冲服务。入煎剂则用3~4.5g,后下。

处方举例:丹参饮,丹参30g、檀香、砂仁,各4.5g,以水一杯,煎七分服。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4 21:35:00 


胡椒图片

胡椒

胡椒中药图

胡椒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别名:玉椒、古月。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多为栽培。果实成熟后除去外面黑皮,而呈灰白或黄白者即为商品中的白胡椒;其未成熟,不去黑皮的即为黑胡椒,一般多作食品供调味而不入药。药用白胡椒。

产地:主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海南岛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白胡椒为圆球形的果实,直径3~6毫米。外皮灰白色或淡黄白色。一端有一微小的疙瘩状,凸起,另一端有一微凹陷的细小圆脐,两端间多有9~12条分布均匀的浅色线纹。质坚而脆。破开面微有粉性。外皮很薄,里面分两层,外层为灰棕色或黑色,内层为白色,中间有细小空心。气特异,并有峻烈的辛辣味。

黑胡椒为近圆球形,直径同白胡椒。表面暗棕色或灰黑色,具网状皱纹。余同白胡椒。

两者均以粒圆、个大、气味峻烈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挥发油含向日葵素,二氢葛缕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

功效与作用:升压作用和健胃作用:正常人将胡椒0.1g含于口内而不咽下,可以升高血压13.1毫米汞柱,但过10~15分钟后,又复原,对脉博无显著影响。相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内服可以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散剂,所含胡椒碱曾用解热和驱风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对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的作用,对吸虫及线虫作用不明显。

炮制:拣净杂质,生用,捣碎。

性味:辛、热。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除阴寒、暖肠胃止痛,下气消痰。

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呕吐反胃,泄痢。并解食物中毒。

临床应用:胡椒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用,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久食气大伤,须以他药佐之为宜。

1、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白胡椒粉与葡萄糖粉配伍成散剂服。

2、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或吐清水,胡椒粉调服。

3、据报道,胡椒对治疗肾炎,慢性气管炎喘息有效。外用:对治疗牛皮癣,湿疹,座疮过敏性皮炎有效,一般无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1、阴虚有痰火者忌服。

2、《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处方举例:1、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几粒,乳香3g。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汤下。(《寿域神方》)。

2、治反胃及不欲饮食:制半夏、胡椒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择方》)。

3、治缺钙抽搐:白胡椒20粒,鸡蛋白2个,将上药焙黄研粉,分成十四包,每日1包,每日1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人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坠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皆忌之。绿豆能解毒。”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3 23:00:00 


蒲黄图片

蒲黄

蒲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分净蒲黄与草蒲黄两种。

别名:蒲棒粉、卜黄。

来源:为香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苞香蒲水烛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或带有花药、花丝的混合物。野生于浅水沼泽或溪池水边。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其它地区大部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净蒲黄:为鲜黄色的细小花粉粒,呈粉末状态,质轻。用手捻之有滑润感而松散,遇风飞扬,投入水中浮于水面。用放大镜观察,呈扁圆形小颗粒。气微,味淡。

草蒲黄:为花粉、花药及花丝的混合物,呈棕黄色,除粉末状花粉外并丝毛状纤维性花药及花丝,显粗糙、轻泡而不光滑,手捻易成团。气微,味淡。

净蒲黄以鲜黄色,粉细,质轻,光滑,不含杂质者为佳。

草蒲黄以棕黄色,含花药,花丝,不含其它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固甾醇、异鼠李亭。

药理作用:1、止血:为收敛性止血药,能缩短出血时间;

2、收缩子宫,故能行血消瘀;

3、利尿:临床观察有利尿作用。又动物试验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

炮制: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除热,行血,消瘀,利水,炒炭止血。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尿涩作痛及一切血症。

临床应用:为常用的祛瘀药和止血药。

1、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恶露不下、小腹作痛,常配五灵脂,方如失笑散。此方行血散瘀止胀痛和清除恶露的效果比较确实,可作为化瘀的基本方。对其它瘀痛也适用。如产后因子宫收缩不良而出血,可配丹参、炮姜炭等止血。以上两种情况无法祛瘀或止血,蒲黄所起的作用大体上主要为收缩子宫。

2、治疗血淋,蒲黄是常用药,协助小蓟、滑石等,或配冬葵子、生地,治膀胱炎或尿道炎引起的血尿、小便不利、尿道作痛。方如蒲黄散。

3、用于治疗便血属慢性结肠炎者,大便浓血样、腹部闷痛,可用炒蒲黄配五灵脂、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此外,生蒲黄末用蜜糖调敷,可治疮疡之肿痛。

使用注意:1、蒲黄生用行血祛瘀,炒用收敛止血(但生用也能止血)。一般用生品较多,出血兼有瘀血者内蓄者,可生、炒各半同用;

2、蒲黄用于实证出血适宜;

3、蒲黄能收缩子宫,故孕妇慎用。

用量:4.5~9g可研末冲服。如入煎剂,则包煎较好。

处方举例:失笑散(《局方》):炒蒲黄3g,生蒲黄3g,炒五灵脂6g,研细末,水酒各半煎数沸后饮服。

蒲黄散(《证治准绳》):蒲黄、冬葵子生地各15g,共为细末,每服3g,水煎温服。

注:净蒲黄与松花粉类似,易混淆。但松花粉为淡黄色,质较重而更光滑易流动,颗粒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圆球形,气微香,味带油腻感。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20 23:28:00 


骨碎补图片

骨碎补

骨碎补中药书图

骨碎补为较常用中药。见于《开宝本草》。因能治折伤而补骨碎故名。根状茎密被棕褐色小鳞片,状似姜块,遂有猴姜之称。

别名:猴姜、申姜、毛姜。

来源: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槲蕨及中华槲蕨的新鲜或干燥根状茎。附生于树干及岩石上。均匀野生。

1、槲蕨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呈扁平条形,多弯曲而有分枝,长短不一。长4~1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柔软如毛,黄棕色。经过火燎者鳞片多已脱落,显棕褐色至暗褐色,两侧及上面具突起的圆疤状叶痕。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淡微涩。

以棕色,条肥大者为佳。

2、中华槲蕨

产地:主产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根状茎较直而细长,分枝少,长5~17厘米,宽0.6~1厘米。外表小鳞片黄棕色,易脱断,脱落后黄色至淡棕色。质硬,断面黄色。余同槲蕨。

功效与作用:补肾镇痛、活血壮筋。

炮制:沙烫、去毛、切咀。

性味:苦,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续筋骨、活血止痛。

主治:腰膝筋骨酸痛,外伤瘀血作痛,肾虚久泻,耳鸣,牙痛。

临床应用:1、治肾虚牙痛、齿龈出血(牙周病等)。骨碎补有增强体质作用,可配牛车肾气丸同服。如齿肿红龈充血、疼痛、可用骨碎补配地骨皮石斛各12g,甘草3g,水煎服。如有齿槽脓肿形成,甚至溢脓,则配玄参、露蜂房。

2、治跌打损伤,尤其肌肉、韧带扭伤和闭合性骨折,取其有活血镇痛作用,可配其他活血祛瘀药,方如接骨散,此药外敷能加速骨折愈合。此外,也可治肾虚久泻、耳鸣、足膝痿弱。

使用注意:由实火、血虚等所致的牙痛不宜用。

用量:3~9g,补肾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接骨散:骨碎补、血竭、硼砂、当归乳香没药续断、自然铜、大黄、土鳖虫,各等分,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敷患部。

:1、骨碎补: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多鲜用。北京以干燥原药材切成1厘米咀者称申姜,沙烫去毛后,切成3厘米段者称骨碎补。天津则申姜、骨碎补通用。

2、骨碎补的植物来源不一,据《中药鉴别手册》记载,共有2科7种,药材性状基本相似,除正文所述为大多数地区习用外,水龙骨科近邻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及骨碎补科骨碎补,大叶骨碎补在不同地区匀作骨碎骨使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8 23:28:00 


贝母图片

贝母

贝母中药书图

贝母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因来源和产区的不同及其性状的各自特点,商品主要有浙贝、川贝、平贝、生贝四大类。

1、浙贝母

别名:大贝、珠贝、元宝贝、象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干燥的鳞茎。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的鄞县、奉化象山等地。

采收加工:立夏(5月上旬)前后采挖。洗去泥土,摘除心芽,分成二片呈元宝状(商品“元宝贝”):个小的,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球贝”),分别放入特制的“木闯笼”内,悬空挂起,进行闯动,使贝母相互摩擦约20~30分钟,将

表皮擦净。至贝母有极少的淡黄色液汁外溢滴下时为度。然后每百斤贝母加石灰粉或贝壳粉3~4斤,使灰粉均匀地粘在贝母之上,以吸上擦出的浆液,再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1)元宝贝:均为单一的鳞瓣,半圆形,外凸内凹。高约1.7~2厘米。直径约3~4厘米,厚约0.6~1厘米。外表面黄白相兼,显粗糙如泛碱状或被有白色粉末。内表面凹陷部分黄棕色,质坚实。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气微,味较苦。

(2)珠贝:鳞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高约1~1.5厘米,直径2~3厘米,略如算盘球故称“珠贝”,由于2~4片鳞瓣及芽心组成,外层两片较肥厚,内层鳞片幼,中间带有芽心。白色,气味同元宝贝。

以鳞片肥厚,粉质、坚实、色洁白者为佳。

性味:苦寒。

归经:人心、肺经。

功能:清肺热化痰,止嗽,解毒。

主治:外感及内热咳嗽,肺痈,肺痿,乳痈,发背及一切疮疡肿毒。

2、川贝类

包括松贝、青贝、炉贝三种。

(1)松贝

别名:尖贝、珍珠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干燥的鳞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洼、若儿盖、毛儿盖、黑水,理县、马尔康等地。过去集散于松潘,故称“松贝”。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等地亦产。

采集加工:6~7月积雪融化后采挖。洗净泥沙,用矾水擦去橡外皮,再用硫黄熏数小时,而后用无烟微火烘干或晒干。也有不经水洗,先薄摊于烈日之下暴晒,待贝母收干起粉,再筛除泥沙,将贝母放入麻布袋内,轻轻闯动,撞去附着物和表皮。然后用硫黄熏数小时。再烘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

松贝:是川贝中最小的一种,如豆如球,故又有“珍球贝”之称。桃形、苡米形或圆椎形,颗粒均匀、完整。高约0.4~0.8厘米,直径约0.4~0.1厘米,均由两片鳞瓣合抱而成,一瓣特大略呈马蹄形;一瓣特小呈披针形。小瓣被大瓣包裹

并略凸陷于大瓣之中,俗称“怀中抱月”。顶端钝尖,均为闭口而无芽孔或开裂,底部略平坦,能放平坐稳。底部的中心有残留的褐色根蒂,除根蒂外,全体白色或微带黄色。质坚实,光润而显粉性。将两个鳞瓣剥开后,中心仍有更小的鳞瓣。断面白色显粉性颗粒。气微,略微苦。

以粒小,均匀,完整,质坚实、色白而有光泽者为佳。

(2)青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卷叶贝母等种贝母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果洛;西藏昌都、山南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贡山、中甸等地。

加工方法:同松贝。

性状鉴别:鳞茎略呈桃形,大小不一。直径0.6~2厘米,高0.6~1.8厘米。外层两鳞大小几乎相等,相对合抱。顶端钝尖而多偏斜,多为开口呈孔状或微开裂,残茎及幼小的鳞瓣多吐露于孔口。底部略平坦,一般多能放平坐稳,根蒂略凹陷,残留有黄褐色根痕。全体淡黄色,较光洁,显粉性质坚实但不及松贝。剥开两瓣可见幼鳞瓣一二枚及茎芽一枚。断面白色。气微、味苦。

以鳞茎均匀完整,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3)炉贝

别名:知贝。

来源:为梭砂贝。干燥的鳞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那曲的索县、巴青、比如、加黎等地。过云多集散于康定(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这里设炉造箭,故地名为打箭炉)故名炉贝。

加工方法:同松贝。

性状鉴别:鳞茎呈棱形或心脏形。高约1.5~2.5厘米,直径0.8~1.8厘米。外层两瓣几乎相等,单鳞瓣形如马牙或白贝齿。顶端较瘦尖,均呈开裂或开口状。底部偏斜,钝尖或钝圆,根蒂亦向外突出,不能放平坐稳。全体淡黄白色或黄褐

白色相兼,形如虎皮,故又有虎皮贝之称。质亦坚实,剥为两瓣可见幼鳞瓣二三枚及残留的茎芽一枚。断面白色,略显粗糙,亦显粉性。气微,味甘苦不一。

以鳞茎完整。均匀,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3、平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贝母干燥的鳞茎。野生与栽培。

产地:主是于黑龙江五常、尚志、吉林大华甸、抚松、临江以及辽宁等地。

采集加工:6月上旬,地上部枯萎时,挖取3~4年生的鳞茎,炕干;将炕烧至温热(最高40℃)于炕上薄铺一层柴草灰(为吸收水分),把贝母均匀地排列在炕上,不可重叠,再盖一层柴草灰,约炕一昼夜,即可干燥。干后筛云柴草灰,再炕或晒一日即可。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形。高0.5~0.8厘米,直径1~2厘米。外层两鳞茎较肥厚,大小相似,相对合抱。顶端平坦,中心略凹陷,呈敞口状,可见内层鳞茎一二枚合抱而生。底部根蒂褐色,亦略凹陷。全体白色或黄白色。质颇坚实而显光润。断面白色,粉性。气微酸,味微苦。

以鳞茎均匀,皮细坚实,粉质者为佳。

4、生贝

别名:伊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伊贝母干燥的鳞茎。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水定及博乐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

采收加工:在6~7月间挖取,洗净晒干即成;亦有洗净用盐水浸泡后再晒干,色较白。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球形,大小不一。高约0.8~1.5厘米,直径1~2厘米。外层两鳞瓣大小相似,相对合抱。顶端呈开口状、孔形或开裂,孔口多含有残留的茎杆。底部略平坦,根蒂多平凹,亦有微外突者,一般能放平坐稳。表皮粗糙,黄白色或黄褐色。质略疏松。断面白色或黄白色,亦显粉性。剥为两瓣可见幼鳞一二枚及残留的茎杆一枚。气微、味苦。

以鳞片肥厚,色白,坚实,有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主要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另有次要者为贝母新碱、贝母芬、贝母定碱、贝宁替定。此外,还含有贝母醇。

功效与作用:开泄肺气、除热散结。其作用为:

(1)镇咳。贝母素甲、乙对小鼠有较明显镇咳作用。

(2)阿托品样作用。低浓度下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又有使实验动物瞳孔扩大;促进肠蠕动。

(3)升压。有一定降血压作用。

(4)兴奋子宫。贝母素甲对家兔子宫有较强大的兴奋作用,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更敏感。

炮制:磨粉或捣碎,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心、肺经。

功能:润肺化痰,清肺热,除肺燥。

主治:阴虚肺燥的虚症咳嗽,吐血及虚劳咳嗽等症。

临床应用:1、治热咳,急性者较适宜,如风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之咳嗽,有口于喉痒,痰稠色黄者,可用浙贝配连翘、牛蒡子、山栀皮、蒌皮等,方如蒌贝汤。又可配桑叶、杏仁、菊花、牛蒡子、方如桑杏汤(见杏仁项下)

2、治瘰疬(颈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配玄参、牡蛎,方如玄参牡贝汤(见玄参项下),或配玄参、牡蛎、夏枯草、生地,方如颈淋巴结炎方。前人认为浙贝有散结作用,但其原理尚等进一步研究。

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作为乌贼骨的辅助药,处方和治疗原理参考贼骨项下。

4、治痈肿,尤其乳房炎,作辅助药用,配银花菊花蒲公英等。

附:1、浙贝与川贝比较:浙贝药性较燥烈,而川贝药性较缓和,气味不浓,小儿用之颇合适。浙贝清热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急性风热咳嗽,川贝润肺化痰作用较好,多用于慢性虚劳咳嗽。2、前人认为贝母反乌头,现代一些实验初步证明贝母和乌头混合给药后,实验动物并无严生反应。

用量:一般9~15g,治瘰疬可用至18~30g。

处方举例:1、蒌贝汤:瓜蒌皮9g,浙贝9g,牛蒡子9g,连翘9g,山栀皮6g,桑叶6g,花粉9g,薄荷5.5g(后下),水煎服。

2、颈淋巴结炎方:浙贝18g,夏枯草15g,生地15g,玄参15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服。

注:1、川贝类在商品上习惯认为松贝、青松最好;炉贝较好;平贝亦好;生贝较次。

2、除上述的贝母外,甘肃省产一种岷贝形太与松贝相似,有的小鳞瓣不生于合抱的中心,而生于大鳞瓣的前后,前面呈“怀中抱月”形,后面有一浅纵沟为小鳞瓣脱落的痕迹,亦有的两个鳞瓣基本相等,开口较大合抱而生。还有陕西的太白贝、浙江的东贝、湖北的板贝等多种贝母,但产量较少,多地产地销。

3、贝母因富粉性,在加工烘干时,温度不宜超过40℃,否则容易湖化,堆积过厚会自行发热产生阴碴,晒晾时,翻运过勤及反复揉擦也会使贝母“熟熥”,干后均会形成油子或僵瓣,使贝母品质降低。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7 23:18:00 


牛蒡子图片

牛蒡子

牛蒡子中药书图

牛蒡子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恶实。

别名:牛子、大力子、鼠粘子。

来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成熟果实。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柄,叶片广卵形心脏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边缘波状或齿牙状。表面绿色光滑,背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于枝端呈伞房状。总苞呈线形,先端延长而成钩状针刺,向四方开散,成为带刺钩的圆球。子房下位,一室。瘦果略呈弯曲的长倒卵形,灰绿色。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以东北产量大,浙江桐乡产的称“杜大力”,质量佳。

性状鉴别:瘦果倒卵形,外皮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棱,表面可见紫黑色斑点。下端有一凹窝为国柄痕。外皮坚硬,易嗑开,破开后可见子叶两片,富油性。气微味苦。

以粒大饱满,灰褐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牛蒡甙,又含脂肪油20~30%。

功效与作用:1、利尿解热。2、抗菌;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等有较显著的抗菌作用。

炮制:炒用。

性味:辛、苦、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和解毒作用,尤其适宜以下两种情况。

1、风热而又咽喉肿痛(如咽炎、上呼吸道炎),配以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有较好治疗作用,方如牛蒡汤。

2、风热而又便秘,即既有表症,又有里症(如流行性腮腺炎而又大便干结),用牛蒡子表里双解,颇为合适,因牛蒡子除能解表外,又富含油质,服后可以通便,即一般所谓“滑肠”。

此外,还可用于透疹治疗疮疡。

使用注意:凡泄泻、痘症虚寒、气血虚弱,都忌用牛蒡子;即使在风温表症需要辛凉疏散,但如表现有大便便溏者(大便不成形,水分多,排便次数多),也不要用。应改用薄荷、蝉蜕较合适。

用量:4.5~9g

处方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6g,荆芥6g,薄荷3g(后下),防风6g,大黄3g,生甘草3g,水煎服。治感冒、咽喉肿痛。

:牛蒡子的叶片、药材称大夫叶,有散风止痒,消炎解毒的效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6 21:45:00 

通草图片

通草

通草中药书图

通草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植物来源复杂。商品主要分空心通草和实心通草两类。两者同等药用,以前者为主。

1、空心通草

别名:大通草,通脱木。

来源:为五加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性状鉴别:茎髓圆柱形,长约30~50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洁白色,有纵向纹理。中央有直径约0.5~1厘米的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后可见排列整齐的间隔。体极轻而疏松,浮于水,并有吸湿性。易折断,折断面平坦,显银白色闪光。气无,味淡。

以条粗壮,色洁白,中央有薄膜者为佳。

2、实心通草

别名:小通草、通草棍。

来源:为旌节花科小乔木植物通条树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茎髓。均为野生。

产地:四川、湖北、江西、广西、山西、甘肃等地。

性状鉴别:茎髓呈细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4~1厘米。表面白色或微黄色,平台,无纵向纹理,质松软,可弯曲,手捏能使其变形。断面洁白色,无空心。水浸后外表及断面均有粘滑感。气无,味淡。

以条均匀,色白,无霉斑者为佳。

主要成分:空心通草含肌醇。

功效与作用:1、利尿。

2、促进乳汁分泌。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利尿清热,通气下乳。

主治:湿温尿赤,淋病,尿闭,水肿,乳汁不下。

临床应用:1、用于产妇乳少,为下乳常用药。常配王不留行穿山甲,如下乳方。

2、用于湿温症,有烦渴、小便不利,配滑石生地淡竹叶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用量:3~6g。

处方举例:下乳方:通草6g,炙山甲9g,王不留行9g,水煎服。如能加猪蹄90g,同煎服则更佳。

:1、将大通草用特制刨刀旋成纸状,然后切成9~10厘米的方形片,称“方通”,多做手工艺品。在切方通时,切下的边缘称为通草丝。

2、实心小通草的来源极为复杂,凡旌节花科及其同属的植物如水凉子,卵叶旌节花,柳叶旌节花,云南旌节花,四川旌节花等的茎髓,均作小通草用。商品上不易区分。有的地区如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湖南、湖北等地,还用蔷薇科植物棣棠花的茎髓作通草药用,其茎髓与通条树的茎髓类似,仅表面颜色较深,多呈黄白色,有浅纵沟纹或纵纹。质较硬,手捏不易变形,水浸后无粘滑感。

3、云南和四川使用另一种实心通草,茎髓呈圆柱形,直径1.5~4厘米。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浅纵纹。体轻质较致密,手捏之不易变形,水浸后无粘滑感,无气味。有的认为系通脱木老茎的茎髓。原植物未详,尚待进一步考证。

4、江苏、浙江产一种梗通,其来源为豆科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合萌茎的去净外皮的干燥木质部。商品性状呈圆柱形,上端尖细,直径1~3厘米。表面黄白色,不平坦,隐约可见同心环纹,中央有小孔。无气味。过去多折成小段当瓶塞用,在通草货源不足时也作通草药用。

5、在湖南、湖北、云南还用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喜马拉雅青荚叶及华青荚叶等的茎髓或枝髓作小通草药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4 22:24:00 

松节图片

松节

松节中药书图

松节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

别名:油松节。

来源:松柏科植物常绿乔木油松马尾松的含油节疤。

产地 :全国有松树处皆有产。

性状鉴别:多为圆片状或不规则的块状。两端有刀痕或锯痕,显年轮,黄棕色或红棕色,体重质坚,易燃。燃烧时冒黑烟,并有油渗出。有松节油气,味微辣。以色红油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树脂、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祛风燥湿。其作用可能为镇痛。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祛风燥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疼痛或外伤肿痛。多用于洗药,内服者较少。

临床应用:适用于筋骨、关节风湿痹痛,配入复方或单用浸酒服,方如风湿二方。

与桑枝比较,两者都能祛风湿,但松节祛风湿偏于寒者,桑枝祛风湿偏于热者,各有所长。

用量:9~15g。

处方举例:风湿二方:松节12g,半枫荷30g,鸡骨香12g,豆豉羌9g,当归13g,熟地15g,水煎或浸酒服,治风湿骨痛。

:江苏、山东、四川、贵州等地用松树树脂干因病变而长出的瘤状物作松节入药。湖南、湖北、河南以茯神木作松节入药。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3 21:50:00 


海藻图片

海藻

海藻中药书图

海藻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落首、海带龙、马尾藻、乌菜。

来源:为褐藻类马尾藻科,多年生海产植物羊栖菜(小叶海藻)或海蒿子(大叶海藻)的干燥全草。

产地:羊栖菜:主产于福建、浙江、广东。海蒿子:主产于山东、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1、羊栖菜。全体卷曲皱缩成团状。棕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带一层白盐霜。质脆易折断。用水浸软后松散膨胀,肉质,粘滑柔韧,基部固着器纤维状似根。主干圆柱形丛生,直径2~4毫米,长10~40厘米。叶呈线形或棍棒状,长3.5~7厘米,先端盾形,有时膨大,中空成空泡,全缘。生殖托圆柱形或长椭圆形,有柄,丛生于叶腋,气腥、味咸。

2、海蒿子。形态与羊栖菜相似。用水浸软后,主干圆柱形,表面密生短刺突起。有多数分枝,叶形大小差异很大,披针形、倒卵形或线形。长者达25厘米,短者仅2厘米,宽者达2.5厘米,狭者只1毫米。宽叶表面有黑棕色略突起的斑点。边缘多有锯齿。气囊球形或椭圆形,有时顶端具小尖,有短柄,生于最终的分枝上,气味同上。

以上两种均以黑褐色,条长、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羊栖菜含碘、褐藻酸、甘露醇等;马尾藻含碘,粘液质,多糖类。

功效与作用:清燥热之痰火、软坚、利尿,作用原理与昆布大致相同。此外还有抗凝血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害有抑制作用。

性味:苦、咸、寒。

归经:入肝、肾、胃经。

功能:软坚、消痰、清热利水。

主治:瘿瘤瘰疠,疝气,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临床应用:1、治瘿瘤,作用和适应症与昆布相同,方如海藻玉壶汤加减。

2、治慢性颈淋巴结炎,除配入昆布消疠汤外,还可以配大生地或配风栗壳(栗子壳)、屈头鸡(广东中药)等,方如海藻栗壳汤。

3、作保健药用,可与紫菜海带等轮流煎汤常服,对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属肝阳上亢者,有一定帮助。其作用是否与降压和抗凝血(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使用注意:昆布、海藻多服一般无大害处,但脾胃虚寒、肾阳衰弱者慎用,高血压病属寒属虚者不宜用。

用量:单用15~30g,一般用9~15g。

处方举例: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9g、浙贝9g、连翘6g、昆布9g、法半夏6g、青皮3g、浮海石9g、当归6g、川芎3g、海带9g,水煎服。

海藻栗壳汤:海藻12g、昆布9g、屈头鸡9g、栗子壳6g,水煎服,如能加瘦猪肉共煎汤更好。

:除以上两种外,还有同科植物海黍子、鼠尾藻和闵粤马尾藻,有些地区也作海藻使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2 22:11:00 


花椒图片

花椒

花椒中药书图

花椒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蜀椒、川椒、巴椒、汉椒。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种子(椒目)均供药用。商品中分两大类,一是青花椒,原植物主要为香椒子,另一种是红花椒原植物主要是花椒。此外,尚有多种花椒属植物的果实在各地混用,药用以青椒最为普遍。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青椒呈裂开两瓣状,裂口如八字形。直径3~4毫米。表皮灰绿色至黄绿色。外皮不平坦,满布小疙瘩。基部有果柄断痕,壳内面黄白色光滑,偶含有黑色具光泽的圆形种子(椒目)。壳质较脆,易折断。香气浓厚,味麻辣。

红花椒,个较大,直径4~5毫米。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壳内面黄色。其它与青椒相同。

青椒以色青绿、皮厚、香气大、无细梗及椒目者为佳。

花椒以身干,色红,无梗及椒目者佳。

主要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0.7%(贵州产)、2%~4%(甘肃产)、4%~9%(广东产)。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

青椒(东北产)的果实含爱草脑、佛手柑内脂及苯甲酸。爱草脑是果实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约占90%。

花椒的功效与作用:1、花椒所含牻牛儿醇,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离体兔小肠,低浓度时作用不恒定,大剂量能抑制肠运动。给大鼠口服后,能抑制胃肠运动,对大肠运动则影响不大。接近死量时则有泻下作用。小剂量口服,对大鼠有轻度的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可抑制尿排泄。

2、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8/kg,兔静脉注射则为50mg/kg。动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此死之原因则由呼吸极度困难所致。

3、牻牛儿醇对豚鼠蛔虫有驱虫作用。另报道,花椒烯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效力较地卡因稍弱;在豚鼠之浸润麻醉中,效力强于普鲁卡因。

炮制:除果皮及椒目,生用或炒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肺、肾经。

功能:散寒除湿发汗,通血脉,暖胃消食。

主治:风寒咳嗽,留饮宿食,腹痛虫草疾,呕吐泻痢,蛔虫、蛲虫,疝气,阴痒湿疮。

临床应用:花椒辛温,善祛阴寒之邪,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为治脾虚寒要药,借其辛辣之性,而有驱杀蛔虫之功。

1、用于脘腹冷痛,寒湿泄泻之症,脘腹冷痛,常与党参干姜等配伍。如大建中汤:寒湿泄泻,可与苍术陈皮木香等配伍。外用:治脘腹冷痛、将花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止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蛲蛔之症;常与乌梅同用,并可根据症候可相应配伍生姜榧子等。挟热者可与黄连黄柏等配伍。

3、用于皮肤湿疹瘙痒,可与地肤子苦参白矾等配伍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用量:1.5-4.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水煎洗患处。

处方举例:1、大健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干姜120g,人参60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金匮要略》)

2、椒茱汤,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用热汤泡洗有不能己者;花椒、吴茱萸蛇床子各30g,藜芦15g,陈茶1撮,烧盐60g。水煎熏洗。(《医级》)

:1、江苏所产一种“小花椒”,表面无小疙瘩,而有小凹坑,如陈皮之外皮。体稍小,肉较青花椒为薄。果实由1~3个小果组成。有八角茴香之香气,麻味淡。

2、贵州贞丰所产“花椒”裂口较小,椒目多为两半圆形组成。味较青椒麻辣。

3、湖北襄阳所产“花椒”形如小梅花骨突,外皮有少数小疙瘩及皱纹。由4-6小果组成,小果常从顶端裂开,内有一卵圆形黑色种子。捏碎则内外皮分开,外皮表面棕黄色,内皮黄色或黄白色光滑。香气较淡,味辣微麻。





























































xiaobai 发表于 2014-03-11 21:48:00 


甘松图片

甘松

甘松中药书图

甘松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香松。

来源:为败酱草科植物甘松香的根茎。均为野生。商品中以川甘松香气浓者为佳。

产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南坪。此外,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干燥的根茎弯曲如虾,上粗下细,长约5~13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2~4个分体中柱。体轻泡。有特殊的浓郁的香气,味甘而略带苦。

以身干、主根肥壮、气芳香、味浓,条长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根茎含马兜铃烯-1(10)-2——酮、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甘松新酮、广藿香醇等。

功效与作用:甘松有理气止痛之功。

1、有镇静中枢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则有毒,1.5/k~3.75/kg可致死。

2、甘松并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具有一般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但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

3、甘松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在给豚鼠喷射组织的胺前、后,应用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拮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诸风脾郁、腹胀痛、风疳、癔病、脚气、痔漏。

临床应用:甘松醒脾畅胃之药,治心腹卒痛,消脘腹胀满,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1、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有温而不燥,甘而不滞之功,治脾阳虚,可与三柰配伍同用。

2、治霍乱转筋,甘松为必要之药,可与附片、黄连吴茱萸等配伍,治真寒霍乱,极有捷奏之效。

使用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用量:2~4.5g;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患处。

处方举例:1、香松汤(《普济方》)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

2、治神经性胃痛及各种肠胃疼痛(《四川中药志》):甘松香木香香附、沉香。煎水服。

3、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江西(《中草药学》):甘松18g,广皮4.5g,水500毫升,浸于热水中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

:云南亦产一种甘松,为同属植物大花甘松香,与甘松的区别为:植物较矮,花茎一般高15~20厘米;叶较宽,呈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较大;花萼亦大,子房被毛。生药形状与上种相似,但较粗大,长约13厘米,直径约1.5厘米,基生叶残茎多,多呈纤维状,呈灰棕色;根茎较长,四棱形,常数个连在一条主根上,香气较弱。质量较差,故使用不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