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真实含义指能自省改过者为圣贤
2015-08-10 | 阅:  转:  |  分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真实含义指能自省改过者为圣贤圣贤在古代是指那些有能力明道理有影响的富贵之人,多指德才兼备的高官或政治学术开创者。人非圣
贤,孰能无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
有比这更好的了。一般人使用这句话时,常常是表达原谅犯错者。然而,这句话好像给人一种圣贤无过错的观点,其实不是这样的。圣贤和普通人一
样,常犯错误,所不同的是:圣贤能时常自我反省改过,而一般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当然,经常读圣贤书的学士,也能自我反省改过。在古代先贤和
先圣的代表就是璩伯玉和孔子,学士的代表就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璩伯玉身为宰相,被后人奉为先贤,时常犯过错,但坚持时常改过;颜回是孔子赞
赏的最好的学生,也是一位改过的贤者。由此可看出,圣贤不是不犯错,而是经常反省改过。所以,对于那些有过错之人,要断除内疚自苦的不良习
气,要高兴于自己能知过,更要高兴于自己能改过。下面是论语的对璩伯玉和颜回的记载: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
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
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
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论语·宪问篇》;《论语·雍也》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颜回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
回配享。
献花(0)
+1
(本文系yjwright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