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底飞出的恋曲

 我的天堂111 2015-08-10
 

心底飞出的恋曲

——读张志平新书《西柏坡之恋》有感

商棠

读张志平新书《西柏坡之恋》有感
《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左上角者)等张志平编著的书籍。



     高山流水,故乡情深;此身相许,赤子之心!   

    张志平对西柏坡、对平山的感情,是儿子对母亲的赤诚;读一读他的新书《西柏坡之恋》吧,那是从儿子心底飞出来的,唱给母亲的恋曲。

    2011年11月,《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歌唱平山和西柏坡的300多首诗词,敦请大陆和港澳台300多位书法名家书写;诗文情真意切,书法异彩纷呈,二者相映生辉,美轮美奂。

    透过《西柏坡之恋》,可以看到一位终日奔走于家乡山山水水之间的身影,一路走来,一路歌唱,不辞辛苦、不知疲倦。这个人就是张志平——平山文化忠诚的守望者和极尽所能的推介者。

    农历龙年春节刚过,我和张福堂老师到张志平办公室拜访。他正在筹备《西柏坡之恋》研讨会,20多本近年来他编著的有关平山文化的书籍,摞在办公室的地上像小山一样。《新中国从这里起来》、《难忘的岁月》、《历史的启示》、《最忆西柏坡》、《感受西柏坡》、《风雅西柏坡》……每一本书都是张志平心血和智慧以及对家乡热爱的结晶,是他几十年对平山文化感受、吸收、凝炼之后,奉献给家乡最珍贵的礼物。

    像往常一样,张志平讲起平山和西柏坡来,便滔滔不绝,言语之间,流露着真切的感情,听得我们也心潮起伏。

    “约3万年前,旧石器人类从这里走来;4000多年前,先商始祖从这里走来;2300多年前,战国中山从这里走来;60多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多年的寻访与研究,张志平对平山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每每谈起,都如数家珍,热爱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张志平说,以先商、战国中山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岗、黄水库建设为代表的奉献精神、以太行山和滹沱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敬业集团及白鹿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时代风采……海纳百川般汇聚成博大厚重的平山文化。这是平山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平山的儿子,能用一生的精力来传播和弘扬平山文化,是幸运的。

    “谁有我家乡风韵”!浓浓的乡情凝成深深的热爱,深深的热爱又化成了诗词千阙。“滹沱水长柏坡美,太行山高平山红……” “东冶稻子西冶的米,古月烧饼走山西。大吾庙上粉条菜,回舍的油鬼很传奇。南甸的灌肠盐碱面,营里的烙饼夹着吃……”他每得佳句,总是愿意在第一时间分享给朋友们,即使是深夜或凌晨。他身边的朋友们,几乎都收到过他用手机发来的诗歌。张志平爱人曾说过,他夜里经常突然起身开灯,找出纸笔狂写一阵子,像着了魔一样。

    张志平是着了魔,他如痴如醉地走啊走,熟悉的小村走了一遍又一遍;如痴如醉地写啊写,写出新书一本又一本。情满于胸而溢于笔端,对平山、西柏坡,他有无尽的爱恋,于是便有了无尽的表达;每次表达,都激情澎湃,都热血沸腾。

    张志平是我所敬重的师友,我和他熟悉,是从他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以后。那时候,我也刚从平山县到省会工作。到了周末,张志平常常叫上我回到平山,揽名胜、寻古迹,访野老、追历史,谈文化、说风俗,抒胸怀、赋诗章……

    记得我们初到省会时,一日我在秦皇岛开会,收到张志平短信发来诗作《秋雨天桂诗》:“红叶疑是香山景,九天银河落洞中。暮色千重黄栌冷,空山万里松柏生。好诗吟成白云句,挚友唱和雨中松。金顶初登风先至,寺高月深看新晴。”我感其身在石门,情牵平山,吟成《梦柏坡》和之:“一别柏坡赴石门,几多往事萦梦中。绿波夜夜枕边唱,红日朝朝湖面升。春风初染水边柳,冬雪又妆岭上松。极目高楼西北望,长空雁叫天正晴。”这样的短信唱和,经常发生在张志平和平山的朋友们之间。10多年来,我们一起攀天桂山崖、钻驼梁松林;登榆树关明代长城、赏瑜伽山宋代大佛;访孟家庄抗战老人、寻滚龙沟英雄传说……

    直到今天,张志平依然是稍有闲暇,便回到平山,约上几位本土“文化人”,畅游畅谈,为光大平山文化奔走、呼号,这样的行走与寻访,张志平已经坚持了40多年。

    张志平的几十年的努力推动和宣传,增进了平山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了平山。他的每一首诗歌、每一本著作,就如同一群不停歌唱的子规鸟,给这片古老而光荣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春色满山花满川。  

    现在,《西柏坡之恋》就放在我的书桌之上,每一次翻阅,每一遍欣赏,不仅一次次神游家乡的秀丽山川、品味家乡的悠久历史、感受家乡的多彩文化;还会引起很多很多回忆,很温暖、很感动……

 

读张志平新书《西柏坡之恋》有感

2011年夏天作者与张志平先生合影


大道不孤写江山——《西柏坡之恋》导读

    “客舍中山一鲁生,横刀立马故乡情。

          惠车凿壁成大道,泼墨诗书任驰骋。”

          身为平山人的香港《文汇报》社社长的王树成,如此赞曰。

         “为可爱的平山半生心血写青史,建精神之家园柏坡十年谱华章”。

       亦是平山人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这般称道。

     “有史识和诗心,再加情感,其文其人,也就有了境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如此感叹。

         祖籍圣人齐鲁地,

        一腔慷慨燕赵情。

        中山无数沧桑事,

        尽在此君掌握中。”

       作为朋友,蛟潭月影,如此喟叹。

       此人即非平山籍人士张志平也!

       数十载奔走于平山大地,“爱得深沉、难舍难分”(志平语)几十年追寻西柏坡,解读西柏坡,成果颇丰。

         无论是当西柏坡纪念馆馆长,还是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那深爱平山地,钟情西柏坡的情感,炽热得让人敬佩。

           多年来,他致力于西柏坡及平山地方革命史、古代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沉甸甸17本著述,厚重重200万文字,却是只为平山、只为西柏坡而作。

        诚如志平言:“人一辈子有许多事做,而我只做‘西柏坡——平山’这一件事,就够了。”

             这精神,这执著,这境界,如今还有几人能持?

           这敬畏,这感悟,这成果,如今竟有几人能有?

           一部被誉为“诗词文赋,古语今言,均直抒胸臆,尽见拳拳之心,蕴得精神风流”“颇有异彩”(陈晋语)的书——《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精品集》问世,捧读之余,欣喜异常。

            这三百余位书法名家,各显才艺,正草隶篆,恣意挥洒,将志平千余首吟咏平山大地诗词文赋中的三百余首,精心泼墨,直弄得个“诗书一体,雅趣辉映,称华彩扑面,庶几当之”。

            约三万年前,旧石器人类从这里走来;四千多年前,先商始祖从这里走来;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中山从这里走来;六十多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就是平山!就是志平呼为故乡的平山!

           悠远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红色的记忆,这肥沃的土壤浸润着这齐鲁来人,他感慨万千:“四十年,我在故乡平山完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

         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养育了他,也成就了他。他把平山视如亲亲故乡,那一首首“平山记忆”、“故乡吟”、“插队记事”、“西柏坡记忆”、“中山怀古”......那痴情,那激情,那钟情,竟教生于斯长于斯土生土长的平山人,也自愧不如!

         自诩“嘉阳书生三分气,一醉写诗二十年”,他踏遍了这2648平方公里的寸寸角落,他走过了717个村寨的659个。

         说起平山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革命历史,他如数家珍;论及西柏坡今昔掌故,博大精神,他更是了如指掌;议起战国中山,亦是真知灼见,研究深入......            

         “数枝桃杏映天井,一弯古月照冷泉”,这一联诗里的“桃杏”、“天井”、“古月”、“冷泉”皆山乡小村,竟被他拿来入诗,浑然天成,雅趣横生。不是对故乡“爱得深沉”,这诗情,这灵感,哪里寻得?这岂是那只会拼凑平平仄仄的酸酸文人,能醒得的诗情韵律?

             平山那几万年前的沧桑蜕变,几千年前的古国更迭,几十年的风云会集,你尽可在这《西柏坡之恋》的书页中,细细品读,慢慢感悟。

             切莫只醉心于这众多名家墨宝的神采、气韵、意境,单揣摩这难得一见的精品之用笔、结构、章法;也莫轻轻把这些诗词文字,看做文人墨客茶余饭后消遣,附庸风雅。

          他那“历尽繁华看沉浮,自将忠诚写人生”的抒怀,那“三番家破故国在,独留一石记乾坤”咏史,那“壮志凌云,一代英雄开伟业;箴言在耳,两个务必传精神”的记事,都合了唐诗人白乐天的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忆西柏坡”,他捧出一个诗意的西柏坡;“谁有我家乡风韵”,他抒发了行走平山,寻找历史,品读山水,对这片故土地的眷恋;“自将忠诚写人生”,表达了他对革命前辈和文化名人的崇敬和颂扬;“思君心如旧”,体现了他重情笃义、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别样心思上心头”,吐露了他顿悟历史、感触人生的胸怀和情思;“文章万世赋为重”,他用“赋”的形式,对平山的灵山秀水进行描画的探索。

         宋诗人梅尧臣有言:“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这诗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书法,附丽于诗文,更见几多风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才是《西柏坡之恋》的亮点和看点。

         欣闻志平还有动静,一大批抒写平山的著述,正在撰写中,《考古平山》、《平山村庄考》、《中山文化论》..... 

        言必称平山,文皆述平山,情尽系平山,恰如陈晋所言:“压上一生做的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传承文化,积累智慧。哪个民族,哪个国度,不需要这样的人和事呢?真可谓,‘大道不孤’。”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我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为故乡平山地,为红色西柏坡,为战国古中山“压上一生”!


 感受乡恋

   《西柏坡之恋》是张志平先生继他的十七本西柏坡专著后推出的面目一新的集诗词与书法于一体的大部头新作。大气恢宏,格调高雅,字里行间一种浩然正气喷薄而出,你不得不用心灵去阅读去品味去与之对话,然而读完以后获得的审美愉悦却是犹如与家人话说家乡事那样的亲切与自然,而这,正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仅取篇首《乡恋》中的句子:

   “只想亲吻

    这片土地

    那想到

    她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真真切切的客观写照。

   作者俯下身来深情地亲吻这片土地,倾听心声,熟谙气息,搜集挖掘逸闻轶事,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如获至宝。平山县712 个村庄,只剩40个村庄还没有去过。他的走访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走遍每一个村庄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对每个村庄的村名来历、历史沿革、姓氏、人文掌故,神话传说一一了如指掌,并且全部吞到肚子里。他能随口说出那个村挨着那个村,这个村的主要姓氏,主要干部和知名人物。他采访过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多少年以后都能叫出名字来。可以说,他是平山的活地图、活字典,活县志。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把吞下去的资料经过深加工经过再提炼经过几度升华后再吐出来,吐出华美篇章,吐出洋洋十七本书。每一本书出版后,他亲自挨村发送,送给村干部,送给小学老师,走到哪送到哪,逢人就送。家乡的书要让家乡人看,他想听听家乡人的反应。所以十七本书才能像十七层阶梯,一本一个台阶。去年的《追寻西柏坡》不同于以往的叙事为主,而是凝聚了作者一腔激情,尽情挥洒,文采飞扬,绚烂之极。《西柏坡之恋》则从为文的绚烂转而归到诗的平淡,读来如叙家常,是之前十七本书沉淀出来的心境,是诗的化境。

   《西柏坡之恋》是诸多书法名家用不同的书体来书写文本的大集成艺术品。书写过程是对文本的诠释过程,是锦上添花,很古典也很有新意,一般人很难想到,能想到也做不到,志平想到了并且做到了。我们很幸运,在这本书里,既可以从书法的线条中去寻找文本的深层解读,还可以从文本的字面去欣赏书法的线条表达。 “乡恋”的书写刻意选择了十五岁的平山籍少年书法家王伏天,她于相当功力中透出的稚嫩恰恰巧妙地托出了一位至诚君子对家乡热土“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表达得既得体又到位。作者将其放在篇首,足见是深思熟虑后的匠心独运。

    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吞吐之间的华美转换。他无限深情的亲吻这片土地,吞下了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吐出来的是这片土地的锦绣和辉煌。志平先生数十年不懈努力奔走呼号,使西柏坡纪念馆取得了今天在同业中的骄人地位,而西柏坡也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给了他“整个春天”。    

    作为平山人,我感谢志平先生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作为朋友,我祝贺他攀到这样的艺术高峰;作为多年来在他十七本书里啄米的受益者,我想说:大道不孤从者众!我是您忠实的追随者,永远!

    如果说《西柏坡之恋》是一斛珍珠,我先取“乡恋”这一颗来赏读,已觉满室有光!


画意诗情入眼来

——品读张志平先生《西柏坡之恋》

 

[转载]画意诗情入眼来——品读张志平先生《西柏坡之恋》

“我是一片绿叶/随风飘零/只想亲吻这块土地/哪想到她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只有回到太行山,我疲惫的心境才能得到片刻的宁静……”信手拈来的句子,读来隽永,亲切,意味深长,里面含着浓浓的乡情。

在他的笔下,这样的句子俯首皆拾,那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如水,似烟,像三月山崖初开的杏花,若小桥流水人家之上的淡淡的白云。

这就是张志平先生,一位把全部身心系在平山的一位领导,一位前辈,一位师友的创作风格。他用心爱着这山,这水,用情亲吻着这土地,这一草一木。他写滹沱河,“太行山上,望滹沱千里,七月流火星带雨。放眼黄泥滩,稻熟桑麻晚,柴扉落鸡鹅,芦花秋水鱼正欢。”一幅绝美的山水风情画跃入眼帘。在他的诗词中,恣意挥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乡土,构成了中国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整体背景,张志平先生诗歌创作中的乡土意识源自于他的乡土情怀。在他的诗作中,“河流”、“村庄”以及与之相类似的词语和意象比比皆是。“雨落冶河正春分,云过光禄又一村,难得东冶风景好,绿肥红瘦更销魂。”这种美,是一种客观价值,它需要诗人主体心灵的发现,而爱却是一种主观价值,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心理能力。

40年间,张志平先生走遍了平山48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用脚步丈量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作品中,一系列跋涉的数字让人崇敬之至:爬上了80多座高山,探访了12条河流的源头,翻过了几百个坡坡岭岭,走进了650多个村庄,访问了200多个革命先辈和文化人士,创作了15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和1000多首风格各异的诗歌。其中《平山记忆》、《故乡吟》系列诗歌都是他行走平山的最好见证。

“久居闹市双鬓老,露滑零桐岁月稠。天桂儿时梦,滹沱不了情。”“太行山,最忆西柏坡。窗前石榴红似火,屋后松柏泛绿波,何日再重游。”他在生活中捕捉诗情,用质朴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风格,在自然的韵律和节奏感中表达崇高的情感。他从一枝一叶之中,从惯见的事物中去挖掘诗意,从而表达得更加深沉、更富有情感。他的诗作注重情境,像小词、小令一样节奏轻灵,像徘句一样提炼意象。善于抓住生活中极富生命力的美感,捕捉人与对象之间刹那的情思,单纯、浓缩、含蓄而又情思悠远。

平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西柏坡,是新中国的摇篮,当年一代伟人曾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两个务必”的鸿篇巨制。张志平先生曾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他心头有着浓浓的柏坡情思。用他的话说,“踏着山间曲曲弯弯的石径,抚摸着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树,探访着那些散发着伟人气息和体温的农家小院,吸吮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粗粝稻米,一串串的诗歌也自心底飞出。”他追寻着先辈的足迹,叩动开那块红色历史的门扉,一点一滴寻觅那段红色历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了最为珍贵的、有价值的研究史料,由而诞生了《最忆西柏坡——平山九章》、《非凡岁月:西柏坡——平山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史录》、《感受西柏坡》、《追寻西柏坡》等经典著述。

平山还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商代始祖契就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一度虎踞龙盘,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五个千乘之国之一。志平先生虔诚地撩揭着那段扑朔迷离古老历史的神秘面纱,奔走呼号建立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中山怀古》系列诗词便是他倾心研究中山国文化的生动体现。

作为平山——西柏坡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者、传播者和发挥者,张志平的编研成果和诗文创作著述等身,有口皆碑。 “诗人天职是还乡”,张志平先生说,“人一辈子有许多事做,而我只做‘西柏坡—平山’这一件事,就够了。”

志平先生的诗乃学而有得。他坚持读书穷理,受伟人风骨教化,得前辈人格滋养,追求自然天趣、清词丽句,养成了寂然凝虑、悄然动容的诗歌创作心理,奠定了博大精深、大气磅礴的诗人品性。

“此爱长留天地间”、“谁有我家乡风韵”,“思君心如旧”,“别样心思上心头”,“自将忠诚写人生”……经过六年的时间,张志平先生又辗转南北,拜访名师,寻求墨宝,使他的诗词与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旭宇等300多个名家的墨宝成功合作,诗词书法珠联璧合,洋洋大观,美轮美奂,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志平先生的《西柏坡之恋——张志平诗词暨名家书法集》横空出世,其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当创作的内在动作变为一种事业行为,则诗坛之幸,家乡之幸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