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微丝泪 2015-08-10

假如有人试图研究中国的性文化,必定会提到一场叫ChinaJoy的盛会。毕竟也只有在一年一度的CJ之上,才会有这么多的歌舞升平、性感女郎和青春荷尔蒙……它们是整整一代人的话题,也承受了史无前例的争议和抨击,而其中的焦点莫过于光鲜亮丽的Showgirl们,毕竟,在她们身上,似乎永远汇集着许许多多的“不自重”。

也正是因此,拉斯维加斯Showgirl有理由值得大书特书。最初巴黎的Showgirl们完全是本色表演,但到1950年,夜总会不仅将姿色作为选拔标准,还会对姑娘们进行系统的形体培训。“夜总会对Showgirl的投入,包括美容、塑身、舞蹈训练和人际关系课,成本几乎完全超过了她们的工资。”一名叫罗斯曼(Rothmann)的作者写道:“其结果是,当年的Showgirl大多身材挺拔、体格苗条,集性感、优雅、精致于一身……假如你是懵懂少年,一定会想,她们是上帝创造过的、最完美的女人。”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1952年,拉斯维加斯一家夜总会的Showgirl戴拉·斯特朗在化妆镜前

但外表总具有欺骗性,Showgirl光鲜背后就是伤痛,它深藏于被高跟鞋包裹的脚趾。劳拉·张伯伦今年快70岁了,30年前从一家夜总会退休,她曾就读于纽约的芭蕾舞学校,后来因为拜金来到了拉斯维加斯。今天,她仍能记起应聘时的景象:“经理扔给我一双高跟鞋,说:‘穿上它,站60分钟!’那双鞋的鞋跟有30厘米高,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我患上了脚趾囊肿,最后是骨骼错位,医生说,我的脚骨必须打断重接才有治愈的可能。”

尽管几乎因工作残疾,但谈起旧日时光时,劳拉总是难掩兴奋,毕竟那是Showgirl们的黄金时代:当时,即使初来乍到的新手也至少有700美元的周薪,这还不包括奖金、福利和纷至沓来的小费。“我们从不刻意讨好观众,相反,是观众倾家荡产来讨好我们。”劳拉·张伯伦回忆说:“因为在观众看来,我们就是那个年代的维纳斯。”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1960年代,一名拉斯维加斯Showgirl在表演道具间

好景不长,1970年代后,Showgirl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家用电视和录像机的普及和推广,令夜总会不再是提供情色表演的唯一场地。《花花公子》《阁楼》等杂志的崛起,进一步令风月场的收入受到了蚕食。

从夜场到展会

因此,夜总会Showgirl的处境不再炙手可热。即使为数不多的从业者,也只是将其当成通往明星之路上的一块垫脚石。巨大的压力和微薄的薪水,让许多人放纵于性和毒品,与之一道烟消云散的,还有她们作为男性焦点的醒目位置。

然而,一个毋庸争议的事实是:男性总是用下半身思考。在夜店Showgirl悄然退场的同时,商业展会又让这个职业迎来了转机。1970年后,汽车、运动用品、电子产品等产业相继崛起,它们又都拥有强烈的性别指向性。拜其所赐,许多夜店女郎也摇身一变,她们和商业模特一道,逐渐成为依附于企业的表演者。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图为1971年,英国伦敦奥林匹亚车展上,一名“无上装”的女模特吸引了无数镜头。此时,漂亮姑娘们也将卖肉场地从夜总会转向了商业展会中。

在商战中历尽沉浮的经理人,即使厌恶风月场的轻薄浮华,也必定深谙美女营销之道。后者在欧美国家并非新事,1900年代初,一家肥皂企业将年轻女郎印上了包装盒,随后销售人员惊讶地发现,仅这项改动,就让肥皂销量较往年翻了一番。

到1970年代,Showgirl表演、商业展会和美女营销彻底完成了融合。1971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上,一名叫唐纳德·斯图尔特(Donald Stewart)的记者发现:“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在于展台:提供前台服务的不是严肃的经理人,而是衣着入时的年轻女孩,她们负责答疑解惑、进行产品介绍,但客户们拿走的往往不是产品传单,而是这些姑娘们的联系方式。”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1971年CES战部分工作人员合影,事实证明,她们的着装不过是放纵前的拘束

斯图尔特并不知道,论整体风格,那一届的CES不过是欲擒故纵的前戏。在初战告捷之后,许多Showgirl便开始了忘乎所以的脱衣秀。1974年,一位叫乔纳森·格罗斯的记者造访了CES的新会场,发现其中的氛围已让人无法淡定。也正是从这次报导中。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如果某位Showgirl的胸围超过了D罩杯,并且只穿着比基尼短裤,那就不要指望她代言的是什么高质量产品。”

1986年,有人发明了一个形容Showgirl的新词——“Booth Babe”,翻译成中文是“展场宝贝”,这个词被认为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并且反映了广大观众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其中当然有对Showgirl的非分之想,就像他们的父辈和祖父们一样;但另一方面,其背后也有对“胸大无脑”的强烈鄙夷。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并不理解Showgirl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将其视为厂商雇佣的工作人员。那么既然如此,她们就有理由表现得“像个讲解员”,而不是像花瓶一样对产品进行单调和呆板的展示。

勉为其难的拥抱

在新兴产业用性感女郎进行营销的同时,只有一个行业显得颇为淡定,这个行业就是游戏。尽管自人类拥抱文明以来,文化产品与性的联系总是如影随形,但游戏却置身度外,仿佛很是淡定:历史上,第一张裸照只比第一张照片晚了1年,第一部裸片比第一部电影问世晚了9个月,而人类第一部传世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性描写。但直到1980年代,程序员们才蹑手蹑脚地开发成人游戏,而厂商用Showgirl进行展会推广,则还要再等到下一个十年。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2006年E3上的两位Showgirl,但说到对她们的态度,游戏公司一开始是拒绝的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游戏都被看作孩子们的玩具,据1986年的调查,玩家中超过50%是未成年人,因此任何“精神毒品”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甚至焦虑。面对公众压力,电玩企业很少起用模特,同时,使用Showgirl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即被扣上“虚假宣传”的帽子。

这一点与软硬件的机能限制有关。就算Showgirl美得足以倾倒众生,但在1980-1995年的技术条件下,游戏最终呈现的,只不过是简陋的3D模型或是花花绿绿的像素——接下来,不难想象玩家们的失望。1995年后突如其来的“互联网泡沫”,更令浮躁的Showgirl文化备受指责。

直到2000年,Showgirl才迎来形象改变的临界点。此时的媒体的一样,它们开始为自己曾打压过的事物发声。“存在即有合理性”“Showgirl已经成为游戏文化的一部分”“Showgirl对产品形象是一种补充”这些冠冕堂皇理由背后,是游戏宅男们被压抑许久的青春躁动。随着媒体防线崩溃,形形色色的Showgirl充斥了E3等各大电玩展的舞台。但许多开发商却对这种潮流表现出了担忧。

2006年的E3结束后,一条消息让玩家大惊失色:2007年的E3,将由全球游戏玩家的年度狂欢,缩水成产业人士的私人会议。面对质疑,E3主办方总裁道格拉斯·罗文施泰因(Douglas Lowenstein)做了这样的解释:“这不是什么倒退,它是一种阶段性的进步。现在游戏展的商业曝光度已经足够高了,而我们想做的,是为E3增加一些必要的格调,让它看上去更像奥斯卡或格莱美——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要反对呢?”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E3对Showgirl的禁止,标志着欧美游戏产业在宣传策略上的一次重要转变

罗文施泰因的举动绝不是心血来潮,正如不少厂商的抱怨的那样:聘请商业模特的出席E3的成本,几乎再搭建大半个相等规模的展馆相等。同时,此举也迎合了游戏界急于摆脱“低俗”定位的需求——毕竟在当时,厂商也只有将作品打造成为“第九艺术”,才能吸收更多投资资本。E3此举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今天,我们的确可以说,这一“壮士断腕”的举动已经得到了回报——直到今天,它依旧作为专业性最强、内容最“纯粹”的电玩展而广为人知。

虽然2009年后,Showgirl又在E3重新登场,但已然不是展会主角,唯独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她们却逆势生长,并找到了兴旺发达的沃土。

从“西风压倒东风”,到“东风压倒西风”

严格地说,Showgirl在中国并非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从民国时期的美人挂历,到汉武帝年间卓文君的当垆卖酒——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在“食色性也”的问题上,国内消费者和老外其实毫无区别。就游戏产业来说,Showgirl也很早便现身于大中华地区。最早的Showgirl来自于1996年台北电脑展,硬件大厂Intel利用这种宣传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在大陆,伴着“与海外接轨”的洪亮口号,Showgirl很快也从争议话题,逐渐成为CJ上的一大特色。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1996年台北电脑展被认为是中国Showgirl的起源,尽管以今天的标准看,这些姑娘们根本入不得大爷们的法眼

平心而论,在最初两届CJ上,Showgirl的地位不过如此,这是因为厂商还残存着一星半点的理想主义,而玩家又还对国产游戏还存在幻想。从2002年到2014年,Showgirl在展会上的地位愈发抢眼,到2014年其数量突破了300人,并形成了一个炒作与演出的系统循环,关于“贵圈真乱”的报导也层出不穷。在纸醉金迷的浮华背后,真正体现出的却是国内厂商的技不如人。在这样一个不幸的大前提下:“性营销”的作用就立竿见影得多。

通过暗示Showgirl与游戏的联系,你成了游戏的用户,就仿佛是拥有了她们的胴体本身——这就是国内Showgirl营销的基本法则。当然,现实是骨感的,除了能让宅男想入非非,恐怕没有什么游戏展比往届ChinaJoy更让人失望透顶——就像是Showgirl脸上的浓妆一样,这种现象本身掩饰的,不过是许多难以直面的瑕疵与污点。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Showgirl们的扎堆登场固然满足了宅男们的幻想,但也难免引出一个问题:游戏产业真能用姑娘们的大腿撑起来么?

最终,在长年的喧闹之后,我们迎来了暴露度最低的一届ChinaJoy。你可以说它是最无聊的一届,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一个游戏展和它背后的产业要想成熟,就必须提供实质性的内容。今天三大电玩展:E3、科隆、TGS的成功也足以充当证明,其中偶尔有穿着暴露的佳丽,但多半是持入场券的玩家,而厂商雇佣的Showgirl则严格保持着底线,这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它满足了核心玩家和看客的不同需求。

总而言之……

总而言之,不管Showgirl被扣上怎样的帽子,我们需要正视两个事实:首先,它确实是消费者需求的产物,也注定不可能符合某些道德卫士们指定的、病态的标准,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高颜值=高人气=高收入”更无可厚非,因为美女经济早就是通行全球、屡试不爽的营销法则。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当一切变异成为“美色经济”,甚至成为将产品引入歧途的毒瘤时,“食色性也”便不能成为这种无下限营销的开托。

姿势分子:性、资本、荷尔蒙 Showgirl的历史你懂?

在有关部门厉行净网风暴以来,已经有太多的圈内公司和圈内人倒在了色字头上的那把刀下,从快播、友加再到屡被约谈的门户网站,再到本届CJ,游戏圈若依旧任性地同“美色经济”捆绑到底,自食其果的恐怕将不只是一两个。Showgirl是必要的,但Showgirl不是一切,但愿下届国内游戏展上,人们将不再为Showgirl该露多少争吵,也祝愿参展的国产游戏不再被口水淹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