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前淮河流域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

 昵称14979747 2015-08-10
者围绕“淮河文化与区域生态发展”主题,就淮河流域文化和淮河生态建设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本报特选登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淮河流域属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适宜,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活动足迹,至距今一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在淮河主干流沿岸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创造出独特的区域文化,显露出多彩的文明曙光。史前的淮河流域精神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宗教的发展

  史前时期的淮河流域相关遗存和遗迹已发现不少,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在祭祀活动中所举行的仪式和相应的活动等。例如在双墩遗址、定远侯家寨遗址的刻符中就发现了多件不同式样的太阳纹,其中间划出小圆圈,四周刻有放射性直线或三角纹;在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纺轮上也有类似放射状图案;尉迟寺遗址瓮棺上刻符一般解释为日、火、山,也可说明尉迟寺人对太阳的崇拜之情。对龟、鸟的崇拜也是淮河流域较突出的现象。龟为“四灵”(《礼记·礼运》)之一,在史前的占卜活动中龟或龟形器被大量运用,作为媒介将天与人沟通起来。贾湖、大墩子、刘林、花厅等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晚期遗址中,均发现墓葬中有用龟甲随葬现象,并有数枚小石子包含其中,墓主多为男性。 “淮”字甲骨文是一种鸟的象形,在尉迟寺一组房屋门前广场出土的一件“鸟形神器”,顶端立有一只鸠鸟,淮滨的沙冢遗址则发现了一件长尾红陶鸟形小塑像,这些遗物皆可能与当时的崇鸟习俗有关。祖先崇拜主要反映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如萧县金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其埋葬分布集中于一条带状地层堆积中,并广泛分布一些烧祭的痕迹,与祭祀祖先或神灵有一定关联。也可表现在对男性的生殖崇拜上,像双墩类型文化中就发现有类似男性生殖器形状的陶釜支架。

  祭祀活动大量存在于淮河流域史前不同时期。 《礼记·祭法》有“除地为墠”“封土为坛”“掘地为坎”一说。对于这些祭品的处理,主要采取燔烧、瘗埋或灌注的方法。其中用动物献祭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龟、狗、猪、牛等为最常见的用祭动物或动物组合。贾湖遗址有专门的龟坑或狗坑;尉迟寺遗址中发现大汶口晚期的小型祭祀坑4个,坑内多埋有陶器、兽骨、零星人骨、龟甲等,各坑一般置一具完整的家猪;平粮台城址内一祭祀坑发现一大一小两头完整的牛。至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像在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的一处大型祭台,由灰、黄、白三色土人工铺垫而成,面积近两千平方米,其间还分布着与祭祀活动相关的祭祀坑、烧祭面等,并出土有动物骨骼和大量的陶礼器。

  人牲与人殉的出现是淮河流域距今五千年前后出现的新特点。在花厅大汶口文化墓地8座大墓,共发现18具殉人,最多一墓殉葬5人,绝大多数为幼童和少年,通常置于墓主人脚头一侧,与猪、狗混在一起。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牲甚至是随意处置的“乱葬坑”现象较多见,如永城王油坊遗址一座建筑基础的土墙下,发现用于奠基的三具儿童骨架,呈一字形顺墙排列。

  原始宗教仪式活动需通过某些法器进行。淮河流域普遍发现的内带小石子的龟甲,除兼具发声功能外,也可能与占卜活动有关,尤其是贾湖龟甲内石子还有深浅两种颜色,被摇出龟甲的不同颜色石子的数量无疑具有一定表意功能。在永城王油坊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已经发现有卜骨,表面有火灼烧的痕迹,这当是占卜的结果。尉迟寺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的几件七足镂空陶器,造型奇特,也或被认为与祭祀所用法器有关。

  二、音乐的出现

  中国传统乐器分为“八音”,在商周时期就已成熟,进而在西周时期发展至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在早期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套成熟的乐理知识的产生必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出土乐器来了解音乐的产生、发展,也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不能忽视的层面。淮河流域音乐滥觞甚早,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九千年的骨笛为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乐器,也是乐阶最为完善的乐器之一。骨笛由丹顶鹤的翅骨制成,管上有数量不等的等距圆孔分布,最早期为五孔骨笛,后逐渐发展至八孔,分别可以吹出四至七声的音阶,甚至变化音阶,达到较成熟的阶段,可以较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另一类乐器陶鼓,文献中称之为“土鼓”,是另一类本地多见的乐器种类,在距今七千年前后的淮河流域首先开始出现,较之其他地区的陶鼓,不仅数量多,且类型更加丰富、复杂。石磬也或是史前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尚书》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用之石,就是出自“泗滨”的“浮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