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美华人圈里,“东方不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四款车的统称

 看见就非常 2015-08-10

“东方不败”是金庸先生在小说《笑傲江湖》中所刻画的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虽然所占 笔墨不多,但她(他)绝世的武功,以及为练神功勇于挥刀自宫勇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提醒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追求个人巅峰的道路上保持了知难而退的清醒意识。关于她(他)的无数凄美爱情故事也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搬上大小银幕,留下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佳话。同时她(他)还以她强大的个人魅力为促进中泰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被泰国某行业奉为祖师爷。

在北美华人圈里,“东方不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四款车的统称。这四款车是:丰田佳美(Camry,又译作凯美瑞),丰田花冠(corolla ,又译作卡雷拉 ),本田雅阁(Accord),本田思域(Civic,戏称作刺猬壳),排名不分先后。称它们是“东方不败”,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挥刀自宫减少了防撞梁,如果真是如此它们不但不能练成绝世武功,而且会因为根本通不过碰撞试验而被踢出美国市场。“东方”是因为两田都是日本品牌,日本属于远东,“不败”是因为它们连续数年高高在上的销量和二手市场上极低的折旧率。它们只是日本车在美国乘用车市场成功的代表,日产的AltimaVersa,马自达63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1918年冬季的某一天,美国密歇根州的大部分地区飘起了鹅毛大雪,但是这个冬天好像一点也不冷,至少亨利福特(Henry  Ford)先生是这么认为的。坐在位于Highland Park工厂里那个既不算宽敞也不怎么明亮的办公室里,工厂里的机器全速运转所发出的隆隆声正源源不断的传到办公室里,传到福特的耳中,福特点燃了一只雪茄,深吸了一口,然后微闭双目让自己陷在那张破旧但舒服的单人沙发里,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因为这些噪音,在福特耳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在美国庞大的公路网上行驶的车辆中,已有一半的车是福特公司生车的T型车,而这些噪音,正在为亨利福特谱写着汽车史上最为传奇的一章。1918年的日本则不是那么平静,米骚动带来影响还在继续发酵,此时的丰田还只是一个刚成立生产自动织机的小作坊,丰田喜一郎和“丰田的销售之神”---神谷正太郎都还在茫茫人海中相互寻找,等待命运的召唤去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王国;而日本汽车界最大的传奇---本田宗一郎才刚刚读完小学,每天晚上还会为去年第一次见到的飞机而兴奋的无法入睡,他还不知道的是他日后的成就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上。

1975年,丰田超越大众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品牌。1998年,佳美和雅阁开始了对北美乘用车市场前两位的垄断,花冠与思域也总是名列前茅,宣告两田对美国的乘用车市场的征服。2003年,占据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宝座长达72年之久的福特被丰田超越。五年之后,丰田又打破了77年的历史,超越通用成为世界第一。

幸福来得并不容易,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两田为首的一众日本公司开始尝试在美国出售汽车时,美国三大正如日中天,来自德国的大众也凭借物美价廉的甲壳虫打开了美国市场,技术的落后,审美的差异,造车理念的不同,让这些尝试变得举步维艰,一部长篇励志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各路英雄粉墨登场,码头工人大罢工,日元升值,石油危机,关税提高,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大和民族的坚韧与团结给这部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关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MBA的教材。时至今日,故事似乎还意犹未尽,世界第一之争现在是三足鼎立,第二季想必更加精彩。

 

 

沃尔沃以安全著称,宝马用操控当卖点,美车的特征是宽大舒适,德车的印象是工艺精细,日本车靠什么征服美国市场呢?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是以东方不败为代表的日本车从默默无闻到众口皆碑的绝对法宝。口碑这件事儿除了时间的累积别无他法,最好的宣传就是那些已经在路上奔跑了十年,二十万公理以上的准老爷车们还在欢快的奔跑着。大家都知道美国车价低,甚至有些车型是腰斩了国内的价格,但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美国的人工要比国内高出数倍,所以大部分制造工序由机器完成的汽车便宜,但是需要大量人工的修车就是天价了。在很多在国内认为不那么严重的事故中,车辆直接就报废了,不是因为车辆毁坏太严重,而是因为修车的费用超过了车本身的价值。我有一位朋友,他刚买不久的新车在停车场被一辆拖车撞了,发动机和变速箱都一点事儿没有,保险公司说报废吧,按新车价格陪你,但是我朋友认为他还出了购置税,手续费什么的,不同意报废,坚持要维修,结果保险公司花了几乎新车的钱帮他修好了。其实对于新车车主来说,修车还好,因为大部分厂商有所谓的“bumper to bumper warranty”,也就是整车所有部件的质量保证,在一定里程年限里,任何部件出了问题,全部免费维修,当然车主还是得抽出时间去4S店。 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靠奖学金过日子,以二手车为目标的穷学生来说,那修车绝对是 噩梦。初到美国的我和大部分长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热血青年一样,对一段历史念念不完,对一个国家耿耿于怀,所以不买日本车是我坚定的原则。特别是当我看到东方不败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和中国超市停车场里千篇一律的面孔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原则。于是我花4500美金,买下了一辆七年新,不到十万迈的绅宝(SAAB)轿车。看着同学们纷纷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着更老,里程更高的东方不败时,我不禁坐在绅宝的真皮座椅里,打开天窗,一边听着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轰鸣,一边窃窃自喜。噩梦就此开始,突然有一天,绅宝无法点火,经过若干天的等待和千百次的尝试之后,终于成功了,于是直接开到4S店,花了1000美金维修。第二次,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突然熄火,事发地点离家约100公里,好在下了高速,与车上朋友奋力将车子推到路边,尝试点火,死活不行,最后叫了拖车,送到最近的修车铺,被告知只能大概修一下,不能彻底修好,于是花800美金修成凑合能开,再次直接开到家附近的4S店,花费1000美金修车。第三次,引擎灯亮,换氧传感器,1000美金,刚修好不久,水箱漏水,又是1000美金。于是,在拥有绅宝一年之后我果断的以2500美金的价格出手,买车的黑哥们儿看见天窗的时候很是激动,欢天喜地的开走了。第二辆车,我花1万美金,买了一辆三年新,五万迈的花冠,此后五年,它陪我从东部到中部又回到东部,除更换雨刷轮胎等消耗品外,没出过任何问题,也省了不少心。东方不败即使有了机械故障,维修也有优势。据一位修车的师傅讲,日本车的发动机仓安排比较简洁合理,所以维修方便。如果 有了问题,大部分路边的中国修车店就可以维修,比美国店靠谱而且价格更公道。我的绅宝因为是欧洲车,所以配件昂贵而且只有4S店可以修。于是,以东方不败为代表的日本车凭借着皮实难用的特点在二手车市场逐渐占据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方不败的起价是低于同级别美系和欧系车型的,比如福特的fusion(现款为蒙迪欧),福克斯,雪佛兰的迈锐宝,科鲁兹,大众的帕萨特,捷达,而二手车又相对保值,于是新车市场上东方不败也逐渐占据上风。

在美国,燃油经济性大部分时间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十年前的美国,一加仑汽油(约3.8升)最便宜的时候是1美元,大部分时间在2美元徘徊。今天的美国,油价在3美元左右,曾经达到过4美元以上,即便如此,油价对于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每当油价上涨的时候,怨声载道,仿佛油价已经高到不能承受,然后还是该怎么开怎么开,该买大排量还是买大排量,这就是典型的美国人。有一款车算是例外,丰田的普锐斯(Prius),它的热卖正是凭借出色的燃油经济性,但是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是它混动车先驱的名头和环保节能的理念。如果一个人打算买一辆福特的金牛座(Taurus),然后一个丰田的销售跟他说,买普锐斯吧,空间,价格都差不多,每年还可以帮你省几百块油钱,中国人有可能会动心,美国人基本上还是会选福特。如果销售换一种说法,你知道一辆金牛座一年要比普锐斯多消耗多少汽油,多排放多少尾气吗?你知道臭氧层被破坏的有多严重吗?你知道温室效应吗?你知道酸雨吗?普锐斯比金牛座还贵1万,你觉得值吗?这个美国人多半就动心了。虽然丰田在美国属于标准的平民品牌,环保的标签明显增加了普锐斯的高大上指数,开一辆普锐斯出现在满是奔驰,宝马,凌志,沃尔沃的停车场,你也可以不屑的说一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还有一个导致东方不败热卖的原因可能与汽车本身制造水平并无太大关系,那就是外形。东方不败各代的外形总体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中庸。中庸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非常难以企及的境界。像法拉利,宾利,奔驰G6X6这样的梦幻车型注定只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中庸不需要木秀于林,堤高于岸,所以躲过了强风大浪,中庸需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假设有一对儿夫妻打算买车,老公是狂热的越野爱好者,喜欢亲近大自然,没事去各种无人区的极限地带撒野,一心就是奔驰G,路虎揽胜,最差也得是大切诺基;老婆则是速度与激情的忠实粉丝,一说车那必须是5秒破百,贴地飞行,布加迪、帕加尼、柯尼塞最好,兰博基尼,法拉利凑合,底线也得是保时捷。于是两个人为了买什么车争得不可开交,直到有一天,佳美的出现才把他们拉回到现实,买车除了喜欢,还得看看价格。分歧无处不在,结果无非就是妥协,中庸的选择永远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对卖车来说,够了。

操控算是日车的弱项,不过操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驾驶感受,所以很难客观的进行比较。对于很多人来说,加速是操控里面很重要的一项,但是加速度和经济性很多时候是鱼和熊掌,特别是日本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狭小的国土上生活,很难像美国人那样动不动上个大排量,所以加速注定不是日车的普遍追求。

即使在美国,也依然有人提出日车的重量,钢板厚度会对安全性有负面的影响。我觉着既然有碰撞试验,还是相信科学吧,变形吸能比单纯靠增加钢板厚度靠谱,万一撞车,只要人没事就行不是吗?

初入美国的时候,日车用低价打开了市场,也树立了低端品牌的形象,今天能和福特,雪佛兰,克莱斯勒,道奇平起平坐,已经是品牌的极大提升,在性价比依然是最大卖点的情况下,丰田,本田的平民形象已很难有所突破,也正因如此,丰田,本田,尼桑分别创立了凌志(Lexus),讴歌(Acura)和英菲尼迪(Infiniti)的高端品牌与来自欧洲的BBA,沃尔沃和美国本土的林肯,卡迪拉克竞争。在这个级别的市场上,日车相对弱势,性价比还是日车最有利的武器,不过对于这个级别的目标消费者来说,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性价比更多吸引来的是那些经济条件还不足以购买豪华车但是又对豪华品牌情有独钟的人,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丰田本田尼桑品牌培养的消费者。我个人认为,日车在这个市场还是任重道远,真正的豪华品牌不会打性价比这张牌。我认识的几个学生时代时两田的忠实粉丝,在拿到了高薪以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欧洲豪华品牌作为他们两田的代替品。

对于美国市场上各个日车品牌的短评:

丰田:名副其实的巨无霸,除了凌志还有针对年轻人的品牌 Scion,产品种类极为丰富,基本各种车型都有,依靠佳美,花冠打下的市场基础,Rav4 等也是热卖车型。不过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产品的水准参差不齐,总是有些车型默默的离开了产品目录。

本田:本田汽车的规模其实比丰田小很多,产品少而精,可能摩托车那边维持世界第一消耗不少精力。我的疑问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本田和其他品牌之间的横向合作很少,几乎没有任何新闻,不知道本田自己的研发能不能应付其他厂商们间互相控股,取长补短的合作模式。

尼桑:走丰田的路子,但是走的没有丰田好,不是说车比丰田差。在市场格局已经形成的前提下,没有大的突破,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改变这种格局。

马自达:没觉得操控怎么好,但是zoom-zoom的理念卖得不错,已经深入人心。新款车型设计都很漂亮,有效的吸引了外貌协会的会员们。遗憾的是再无转子发动机的量产车。

斯巴鲁:最近这几年发展极快。森林人和傲虎已经给斯巴鲁积攒了数年的口碑,又逢美东地区冬天大雪不断,斯巴鲁全系配备的全时四驱成为可靠的卖点。被丰田收购不知是福是祸,希望斯巴鲁能保持特色,也希望早日国产。

三菱:三菱已死,有事烧纸。

对于日车,我不反感,也没什么特别的偏爱。出于实际的考虑,很多时候日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出于梦想,很少有人会把日车作为首选。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品牌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大家的质量也只在伯仲之间,车辆制造设计的差异只是各个制造商对于车的理解不同,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也是市场的需要。对于未来的汽车市场,谁有科学技术优势谁就会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没有出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之前,市场发生震动的可能性很小。特斯拉只是一个尝试,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是硬伤,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其中的一个,特斯拉只是一个搅局者而不是一个颠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