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地名考一:流黄酆氏之国

 负鹏载舟 2015-08-10

《山海经》地名考一:流黄酆氏之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原文】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考据《山海经》地名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的地名现在全部漂浮着,没有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就是必须首先在《山海经》原文中找到一个现在仍然存在的确凿无疑的地点。上文的后稷葬在《山海经》里有不同的地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说明后稷葬的传说是有争议的.

我确定用众所周知的雁门山。在远古的大禹时代,人们就发现大雁每年南迁北归必经这里。出了雁门不远就是古代著名的解羽之山,大雁飞过此地开始解羽,就是脱落旧羽长出新羽。代州位于今太原的东北.这些地标不会错.而本文要讨论的流黄酆氏之国就在代州和雁门山的西邻.

雁门山作为地理标志的另一个特征是:从馒头山经雁门山的雁门关向西有一条内长城和著名的万里长城相接。当年的周穆王西巡昆仑就是从这里出境的。据《穆天子传》记载:“北至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

根据原文记载,代州北面是高柳,高柳的北面就是山西内长城的要塞之一的雁门关。周代的始祖后稷死后就埋葬在这一带。据记载后稷被安葬在一个叫做稷泽的湖边,四周“山水环之”。为什么安葬在湖边呢?因为大禹传下过一个丧法: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后稷是死于稷泽边的黑山。

我在《消失在远古的“冀湖”》一文中说:“山西人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湖区,自古至今的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山西曾经是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千岛之湖。”至少在代州这个地方除了稷湖以外,还有北边的瀚海(又叫北海)。当然,因为大禹的疏通和地质条件的变化,今天我们已经看不见这个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瀚海湖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误以为瀚海就是内蒙古西部的沙漠,这是误解。《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关于北海的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流黄酆氏之国和代县高柳雁门关隔着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就是吕梁山,隔着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就是黄河的西河。所以《山海经》说流黄酆氏之国在后稷坟墓的西边。这个流黄酆氏之国到底怎样划定疆界呢?我们可以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可以看到黄河从银川向北到临河市转向东流,到包头市转向南流,流到陕西榆林市正好形成一个正方形的三条边。这个正方形地域的第四条边就是从榆林到银川的古长城。这一个四方四正的地域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流黄酆氏之国。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当时还没有长城呢。

现在我们来验证这一个推论:

首先这个地域紧邻“后稷葬西”。其次,这个地域基本符合“中方三百里”的描述。也就是说,这个流黄酆氏之国是一个周边都是三百余里的部落。这个流黄酆氏之国就是我们现在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它的地理特点是:海拔在1500米到2000米,中部高四周低,南北各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沙漠,南边是毛乌素沙漠,北边是库布齐沙漠。西部紧邻黄河边有一座山叫桌子山,是整个区域的海拔最高点,2149米。所以《山海经》里说“中有山”,准确地说是“西有山”。

至于文中的“有塗四方”,应该是说环绕这个流黄酆氏之国的周边有一条环形的道路,因为三面环黄河,南面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现在我们给远古的流黄酆氏之国定位:它东边西边和北边三面是黄河,南面是道路(塗)。左邻是冀州,右邻流沙。这个流黄酆氏之国如果按照《禹贡》的划分,应该是隶属于远古的雍州。

这个推论和《山海经》的记载非常吻合,所以我们借此可以继续论证相关的其他的地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