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字

 黄毅弘 2015-08-11

根据现有材料,普字的最早形体是篆文,作图1。许慎《说文解字》:"普,日无色也。从日,从并(bìng,今为"并"的异体字)。"并字用二人肩挨肩站立表示并列。如果并字表示并列,那么"普"就是两个太阳并列。但是天上只有一承店霸嫌个太阳,没有两个太阳。一个太阳都能放射强烈光芒,两个太阳肯定就不是"日无色"了。 所以,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并"在"普"字中不是作形旁,而是作声旁。

"普"的声母p和"并"的声母b皆唇音,上古不分轻唇重唇,b、p同音,发声部分相同;且"并"上古音属阳部,"普"上古音属鱼部,二者属于"阴阳对转"的关系,故可谐声。"普"字形结构应是从日并声,是形声字。普字本义不是"日无色也",应是日光普照恋放榆,引申为广大、全。

有人认为普字上部不是义为二人排列站立的并字,当是古替字。替字,金文或作图A(中山王鼎),由两个立字构成,表示两个人站立,一前一后,后者被前者代替,义为废弃、罢免。篆文写成两个立字平列,便与并字混同。普字出现的时间比替晚,沿用了古替字的讹变形体作为构件,与替字变同步。因此,普字应是从日、㚘(替)会意,表示太阳被月替代遮挡了,造成地球上在晴朗的白天广大地区不见日光的日食现象,义为广大,普遍。

战国以前表示广大这一意义用"溥"字。战国用"普"字。在地球这个范围之内,无论广大还是局部,扩展到极致,就是整个、普遍了,这成了普字用得最多的意义。

〈形〉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普,日无色也。——《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同时进行。,篆文并,同时进行日,太阳照射),表示太阳同时照射在不同物体上。造字本义:动词,日光同时照射在天下万物之上隶化后楷书篆文字形中的“并”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普,日無色也。从日,从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普,白天日光灰淡,不显光影色彩。字形采用“日、並”会义。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的词汇分类

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①本义,动词:日光同时照射在万物之上。  本义消失

②形容词:无所不在的,处处皆然的。  普遍 普通    普天下    普天同庆    

天之下。——《孟子 · 万章下》 

天一统,于是定矣。——《三国志 · 吴主传》

③副词:无处不在地,全面地,全。  普查 普及 普选    普法    普度众生  /  科普    阳光普照

施明法。——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秦始皇本纪》


普【普】(pǔ

  “普”,会意字,从並,从日。

  “並”即“竝”,甲骨文为二人并排站立,是并列、相同、全部;“日”为太阳、阳光。“普”为二日相并,意为太阳之光可照十方,无远不及,无所不至,无物不受,所照物类之全、所照地域之广无与伦比。因此,“普”为周遍、全面、广大。阳光普照,无论草木、动物、土石皆可承受;人人都能看到太阳,人人都能得到阳光,人人都有权享受阳光。阳光照物没有偏私,不分优劣,把众生视为平等,故云“日並”。“日”“並”又为“与日相并”寓意:可与日并列的为德泽遍及众生的人;可与日并列的即是普度众生之佛。

  太阳的光辉能耀及宇宙,故“普”可引申表示广大、宽广。《广韵·姥韵》:“普,博也,大也。”《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的功德,就好像天一样高,像地一样宽,照耀天下。《诗·大雅·韩奕》:“普彼韩城,燕师所完。”意思是已经建成的韩城是多么宽广,这都是燕国人的功劳。在现代汉语中,“普”的这个义项一般用“溥”字来代替。

  由广大之意,“普”又引申指普遍,全面。《玉篇·日部》:“普,遍也。”《易·乾》:“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巨龙出现在田间,说明美德昭著、广施无涯。孔颖达疏:“龙德在田,似圣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古人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它的出现象征着世上已经有圣人出现,而且圣人的德性和恩泽能够遍施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由“普”字构成的词语很多。“普遍”是指全面,广泛而有共同性;“普查”是指全面的调查;“普及”是指普遍传播;“普及本”是把一些本来深奥难懂的书籍附以一定的注解、说明之类,以便普通大众也能了解,从而可以在大众当中普遍发行和传播;“普施”是指普遍施与;“普恩”是普施的恩泽等等。

  《世说新语·排调》:“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普天同庆”意为普天之下的人们共同庆贺。南朝宋元帝司马睿的皇子出世,是皇室的大喜事,因此皇帝对群臣遍加赏赐。大臣殷洪乔在谢恩时故意开玩笑说:“皇子诞生,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但是微臣我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功勋的,这么重的赏赐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于是皇帝大笑:“这件事岂能让你有所功劳呢!”《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普天之下广阔的土地,每一块都属于周王;每一块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是周王的子民。

  日光能照到天下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个动物,自然没有什么特殊可言。因此,“普”又引申指普通、平常、一般。“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人”是指与任何集团无利害关系或成员关系的人,或是区别于某些特殊类型的个别人物的人。《新唐书·吐蕃上》:“其俗谓彊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为赞普。”吐蕃人将丈夫(成年男子)俗称为“普”。这里的“普”是一个表示普通、一般的通称。

  佛教中有“普度”的用语,指广施法力,超度众生,也指广行剃度。“普度众生”是佛家用语,指以一种广大无分别的慈悲心,解脱众生的悲苦,使登彼岸,到达解脱境界。后来把指引世人信奉佛教、修心养性也称作“普度众生”,又可进一步泛指救济帮助群众,也可作“普济众生”、“普济群生”。佛教认为,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他有普度众生的法力和德行,可以与日相并;他是以他的智慧和对众生所怀有的慈悲心,以坚定的意愿和果决的行动,在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去度脱众生。



普玛彭古遗迹

在南美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的一处荒原上,有一处古老的巨石遗迹,被称为普玛彭古遗迹。在当地人的传说中,普玛彭古遗迹修建于一万多年前,现在已经倒塌,只剩下散落遍地的巨石碎片。也正是这些巨石碎片,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古代拥有先进精细技术的证据。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神秘的巨石

这些大石头方方正正,每个都有近百吨重,它们被切割得非常光滑整齐,有的甚至能割破手指。这些巨石的原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岩石,目前已知能加这种岩石的工具只有比它硬度更强的金刚石。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在普玛彭古遗迹,人们发现这些神秘巨石有完美切割的直角,还有一些石头上布满钻孔。有科学家表示,我们现在将石头处理成这样的方法也只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先进的激光技术,另一种是使用大型的金刚石切割工具。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打出规则的圆孔,即使用现代技术都很难办到。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考察发现,修建普玛彭古遗迹的岩石都来自于距离遗迹一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古人是怎样将这些巨石拉到这里的呢?

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讨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巨石是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采石场被切割好后,用原木滚动的原理运送进来的。在古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猜测中,也有原木滚动运输的说法。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但学者们似乎忽略了一些事实,先不说金字塔上的巨石最重只有60多吨,而普玛彭古遗迹中的巨石有好几块都达到了上百吨;只说普玛彭古遗迹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上,就算用现在的货车都不能把它们拉到这么高的山上去。

建造用途

在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军队的驻扎,许多士兵将这些巨石当成训练的靶子,以至于现在很难在遗迹中找到一块完整的石板了。但从石块上存在的石孔和石槽来看,它们原先应该是一个搭建在一起的整体。从高空上看下去,这些巨石碎片就像是散落了一地的积木块。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科学家在这里研究了很久,却仍然不知道这些巨石是用来做什么的。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这些巨石是万年前一群从天而降的巨人建造的。这和玛雅文明传说有些相似,玛雅文明的巨石神殿也是传说中的巨人建造的。

如此多的巨石为什么会散落一地呢?科学家在对遗迹附近勘测时发现了更多更小的碎石,像是爆炸过后产生的碎片。也就是说,普玛彭古遗迹遭到了爆炸的摧毁,许多完整的巨石被炸成粉末散落在四处。

一万多年前的普玛彭古巨石遗迹,科学家:古代先进精细技术证据

有人猜测是当初普玛彭古遗迹的建造者为了掩盖他们来到这里的痕迹,或者为了掩盖这个巨石遗迹的具体作用,在离开的时候破坏了遗迹。既然真相被掩盖,我们就更难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建造者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古代文明根本无法搭建出如此庞大的建筑。但正是在那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出现了连现代技术都不一定能做得如此精细的巨石。所以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地球留下的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