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宁晚报·数字报刊

 宜净心斋 2015-08-11

 每一个去过古城遗址的人,都会被它的古朴和寂静所迷倒。探寻泥土下那些微小的陶片、铁器或碎裂的青砖;以及那些有秩序的生土城墙所构成的时空,这就是人类宏伟业绩的起因和基础。青海的众多古城遗址,以它独有的魅力展示着古代各个时期城邦居民的日常生活或抵御外族入侵的军事要塞。

颓然向着苍穹的断壁残垣,承载着民族的基本文化习性与民族精神。消失之谜,破解之谜,激发人们探古求知的欲望,这些古城遗址是青海少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兼具军事城堡和驿站的

柏林嘴古城遗址

湟源县是历史上唐蕃间主要交战场所。在湟源县博物馆后院石刻堆中,媒体记者看到了唐蕃界碑的碑首,据说发现于现日月山上。碑首螭龙盘绕,是典型的唐代碑刻风格。

柏林嘴古城,位于湟源县寺寨乡上寨村贡家营,南面山脚下即为扎草公路。山顶海拔约3200米,山体巍峨,扼于路口,考古专家认为是唐蕃之战中的军事要塞,山顶尚存少量石墙基址。柏林嘴古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北高南低,南端与北端高差约20—30米;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75米;城墙残宽1—2米、残高0.5—1.1米。城墙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峭壁,北与大梁山相连。古城东北部最高处有一夯筑哨台。另外,在古城东、西及中部筑有烽火台各一座。城墙采用石块及沙土夯筑而成,城内原有建筑已破坏,地面散布残砖、陶片等。考古专家从普查采集到的瓦片、灰陶片、残铁器等遗物推断,柏林嘴古城为唐代遗址。

考古专家们在柏林嘴古城附近一村民家中,见到了采集于城中的“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唐宋钱币,为古城的时代找到了依据。或许古营盘城曾兼具军事城堡和驿站两种功能。

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黑城子古城

家乡在民和县的马继文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的老家就在黑城子,小时候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古城墙上追逐,在城垛之间捉迷藏,在宽宽的城壕里疯跑,也常常听得老人们讲古城的历史,说那时战事激烈,这黑城子城是一夜之间筑起来的,筑城的军民无数,牙洒河的水曾被干渴难挨的筑城人喝干了。后来,敌军从正北面的营盘岭上居高临下,用“跌水箭”(从高处向下射箭)攻破北城墙(现存古城遗址北城墙坍塌最为严重)。千年古城,历经沧桑,当地人对古城的历史,所知晓的也仅仅是这些片言只语。

青海的黑城子古城位于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红合岘村;与黑城子自然村北面相连的台地上,城外有护城壕,宽25米,深3—5米。城内散见灰陶片、瓦片等。根据夯土层和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属于宋代城址。这座城东西方向的视野特别开阔,西望毛墩山(当地人对祁连山脉东段支脉拉脊山的称谓),苍翠如黛;东望远处甘肃省永靖县辖地,山岭重重;正南面不远处是红合岘岭,被当地人称作“塌坡头巷”的一条古道逶迤而来,如一条丝带从岭上铺下来穿过黑城子,这是历史上 “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

众多黑城子古城之谜

民和县博物馆从1982年起至今已先后三次组织专家对黑城子古城进行了考察,要说黑城子古城,得先说说北宋时期曾统治河湟、洮岷地区近百年的吐蕃唃厮啰政权。

细考唃厮啰政权,外交上的政策是依附东方的宋王朝,交好东北的辽国,共同抗击北方的西夏。而作为唃厮啰政权军事驻防的黑城子古城为什么称为“黑城子”,我们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关于“黑城子古城”马继文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黑城子古城在国内不止这一个。辽宁北票市黑城子,属辽代古城遗址;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子,属西夏古城遗址;甘肃靖远县黑城子,属宋代古城遗址;还有宁夏固原黑城子、青海化隆黑城子等等。这些遗址从东北到西北一线,沿当时辽、夏、吐蕃与宋的边界线,大致存在于同一历史截面上,且均以“黑城子”命名,我们不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但潜意识中觉得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默契。

汉代西海郡城址

古三角城

海晏三角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所属海晏县境青海湖东北水草丰盛的金银滩上,距西宁市90公里,当地称为“三角城”,为汉代西海郡城址。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在全国设置了东海、南海、北海三郡,只缺一个西海郡。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曾派中郎将平宪等人给羌人带去大批财物,当时游牧青海湖一带的卑禾羌在首领良愿等率领下,对西汉臣服,带领部下12000余人西走,让出了西海一带的草原,这样王莽就在今海晏县筑城设立了西海郡,郡下辖修远、监羌、兴武、军虏、顺砾五县,并分设驿站和烽火台。居摄元年(公元6年),西羌首领庞恬、傅幡等带兵攻伐西海太守程水,西海郡复落入羌人的手中。翌年春天,王莽派护羌校尉窦况率后反攻,破西羌,遂重新控制了西海郡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当时已篡西汉皇位的王莽,被农民起义军杀死,他所建立的新朝崩溃,西海郡也随之废弃。东汉永元年间也曾一度设置,后又废弃。

海晏三角城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四门尚能隐约可见。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教授到这里考察,在城内采集到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铢钱等钱币,以及东汉时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作当》铭文瓦当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城里还出土了一尊石虎,虎座正面阴刻铭文“西海郡始建国口河南”九字。从古城内发现的遗物和出土石虎所刻铭文内容来看,与《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在今海晏县建立西海郡的位置是相符的。

明代万历年间的 苏家堡古城

苏家堡古城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苏家堡村东2000米处,古城东西长约475米,南北宽约395米,四面均有马面。据《西宁志》载,此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有游客这样记述苏家堡古城:来到了乡里人谓之“土观”的苏家堡遗址。墙垣是夯土建筑,占地面积颇为壮观,据说原来有30多米宽的护城壕,现在已全部平整成田,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中间有一两块绿油油的洋芋地,穿梭其间,很难再想象出当时30米宽的护城壕是个什么概貌了。在一处城墙的残断处,我们几个人很轻松地登上了宽阔的城墙,城墙宽可容五六人并排,我想沿着城墙走一圈,走了一段才发现,因为城墙好几处残破,要想走完一整圈,得费很大的周折。

有关四方城的建造,苏家堡的百姓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木匠刘大帅率北川48庄百姓,修建了苏家堡。一个木匠召集48村的村民修建规模如此之大的一处军事要塞,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显然不可能,这样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明朝的军事建制中,军队中的确有一种被称为“幕将”的将官,老百姓口中的“木匠”或许正是“幕将”之误,由此看来,四方城很有可能是由军方组织当地百姓修建的。至于修建后,为什么城内没有人居住,却是一个至今没有破译的历史之谜。

西北民族融合的见证 保安古城

保安古城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保安城内村内,该城北与城外村及下庄村为邻。南与新城村为临,东靠沿东山,西濒保安河及隆务河。古城呈长方形,东西316米,南北190米。城墙采用黄土夯筑,残高8米,基宽5米。北城墙中部建有马面一座,长12米,宽9米,高8米,城四角修有角楼。据史书记载,为明代修筑的保安操守所,清代沿用。城内现残存有明清时期驻军营房,保安营都司衙门,药王庙、关帝庙、民居等古老建筑。古城南北开二门,有城隍庙、菩萨庙、北祖师殿、钟鼓楼、戏楼、拜殿等。

保安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万历二年进行改建。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安城不仅是历史上一座雄踞西北的边关重镇,也是西北民族融合的见证。保安城所在的湟水、隆务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自西汉宣帝年间就有中央政府的驻军把守。明朝中期,西海蒙古人屡犯边境,神宗皇帝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下令在保安城所在地增加防御人员,在铁城山北麓扩建城堡,命名“保安”,并在热贡地区招募600兵骑屯守。

保安古城周边保留有古城墙、都司衙门、明清兵营等40多处历史遗迹。城外的铁城山上,仍清晰可见昔日烽火台及明清两代兵士驻守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

保安城位于民族聚居和迁移的农、牧区交汇处,自汉朝以来,汉、西羌、鲜卑、吐蕃、蒙古、土、回等民族你来我往,相互联姻,长期在这里交融共处,并孕育了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保安族。保安族民族文化融合了中亚伊斯兰文化、西域突厥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村里的老人告诉媒体记者,城内村至今仍有银匠、铁匠、皮匠、木匠、毡匠、画匠、剪纸匠人等众多艺人,据考证,清末,都司衙门就曾设学堂,这所学堂成了当地的第一所官办学校;城内村清同治十年进士王化行从甘肃环县做官回村之后,更是开办私塾,招营务子弟入学,教授四书五经等孔孟之道;民国初,湖南人杨逢春办学教授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绘画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明代以后,保安城长期是黄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现在的保安城虽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古城内汉、藏、回各族居民友好相处,团结和睦,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