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临床秘方(45~49)

 寂寞在繁衍 2015-08-11

四四、治慢性肝炎秘方(18首)

44.1二甲调肝汤

【来源】何炎燊,《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田基黄各30克,太子参、茯苓、黄芪各18克,白芍、女贞子各15克,糯稻根须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消症、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方解】此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多次修订而成,乃“奇之不去则偶之”,所谓复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症之实证,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证,故用药宜各方照顾。且久病虚羸,不耐猛峻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本方取山甲、鳖甲血肉有情之品,入肝络以通其瘀滞,以缓消其症;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白芍、女贞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腻;又用糯稻根须,既是稼稻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燔灼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本方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颇有实效。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如锥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怀山药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疗效】临床屡用,颇具效验。

44.2燮枢汤

【来源】焦树德,《中医杂志》(4)1984年

【组成】北柴胡9~15克,炒黄芩、炒川楝子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2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2.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黄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白天与睡前各服1次。

【功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方解】此方着重于调转枢机,故名“燮枢汤”。方中柴胡条达疏发,推陈致新;黄芩降泄清热,二药相伍,升清阳而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故用为主药。半夏降逆和胃;白蒺藜下气行血。二药辛温入肝,寓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此四药为辅。片姜黄行血中气滞,散结除满;皂角刺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破瘀消积、行血散肿;炒莱菔子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助消化而除胀满,运中焦而健脾胃,是为佐药。泽兰泄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长期右胁(或两胁)隐痛、脘闷腹胀、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脾肿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者,均可使用。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

【加减】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等;如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用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陈皮各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竹黄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用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阻,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元参12~20克;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可改为30克;每逢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部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黄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

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口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用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角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逐渐加入。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若能随证加减,坚持服药,每获显效或痊愈。

44.3补气养血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生黄芪、首乌、白芍、川续断各15克,当归、丹参、黄精、生地、五味子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气、养血、柔肝。

【方解】方中黄芪、黄精益气生津;当归、生地、白芍、丹参养血柔肝;首乌、川断滋肾填精;白芍与甘草伍用,功能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还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诸药合而为方,补气血,滋肝肾,用于气血两虚型肝炎患者,有助于肝功之恢复。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型者。证见心悸、气短、全身无力、面色苍白、消瘦、精神不振、右胁隐痛,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

【加减】如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克,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克;舌质淡者,加白芷9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板、鳖甲各12克;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克;脾肿大,加生牡蛎15克,地龙9克;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克;牙龈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佳。

44.4健脾补肾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党参、川续断各15克,白术、茯苓、白芍、当归、五味子、菟丝子各12克,川厚朴、香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补肾。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去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川续断、菟丝子滋补肝肾、通调血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止痛;川厚朴、香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五味子敛肺滋肾、补益心神,且有降酶作用。本方对脾肾两虚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脾肾两虚型者。证见午后腹胀,食欲不振,下肢轻度浮肿、腰腿疼痛、足跟痛、体倦无力,大便溏泻、小便多,舌苔薄白或无苔,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滑。

【加减】若有腹泻,加苍术、芡实、诃子肉各9克;腰腿痛、足跟痛,加牛膝、生薏苡仁、仙灵脾各12克;夜尿多,加鹿角霜、女贞子各12克;腹胀甚,加冬瓜皮12克,木香4.5克;肝区隐痛,加桑寄生15克,木瓜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44.5滋补肝肾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北沙参、白芍、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各15克,五味子、首乌、黄精、当归各12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用】滋补肝肾。

【方解】方中北沙参、黄精益气养阴生津;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芍与甘草相伍,名芍药甘草汤,功擅缓急止痛;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近代研究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川续断,菟丝子、女贞子、首乌皆滋补肝肾之品,合而投之,其效更彰。本方有滋气阴、强肝肾、填精髓、壮筋骨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者最为合拍,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肝肾阴虚者。证见腰腿酸软无力、劳累则肝区痛、睡眠多梦、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有时盗汗,舌净无苔,或舌质稍红,脉沉细弦。

【加减】若腰痛甚,加狗脊、桑寄生各15克;盗汗多,加生牡蛎、生龙骨、浮小麦各15克,乌梅9克;失眠重,加远志、百合各12克;梦遗滑精,加芡实、补骨脂、诃子肉各12克;肝区痛重,加草河车9克,黄连4.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44.6舒肝解毒汤

【来源】张羹梅,《临症偶拾》

【组成】鲜茅根30克,鸡内金、焦枳壳、赤芍、白芍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8克,川石斛12克(先煎),平地木、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柏子仁18克,生麦芽30克,生甘草、软柴胡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

【方解】肝炎之发生是由于湿热之毒所致,病转慢性,毒邪未清,肝肾耗伤,故方用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解肝毒,且平地木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板蓝根清热解毒,与白茅根配合使湿毒从小便而出;柴胡、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即四逆散)以疏肝解郁;女贞子、旱莲草(即二至丸)以益肝肾。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舒肝郁、益肝肾、解肝毒之功。故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证见右胁胀痛、头晕目花、神疲纳呆、腰酸乏力,脉弦细,苔薄根腻质红。

【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黄柏;有瘀阻者,加桃仁、红花。

【疗效】曾治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10余例,皆有显著疗效。未见有反复发作者。

44.7加味抑肝散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当归身9克,川芎片6克,双钩藤、北柴胡、白术片、云茯苓、清半夏各9克,广橘红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健脾,活血平肝。

【方解】此方(抑肝散)原出王肯堂《证治准绳》。后人加入半夏,橘红尤有显效。日冢大冢敬节有方解云:“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祛痰饮。根据以上目标,应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妇女更年期障碍之神经症;中风、夜啼、疲劳证、四肢痿弱证、妊娠性呕吐、小儿痫症等。”诸药合用,共奏舒肝健脾,活血平肝之功,故用治慢肝,效果颇佳。随证加入瓦楞子,味咸性寒,朱丹溪谓化痰积、消血块。橘叶苦平气香,能宣胸膈逆气、消肿散毒。二药均入肝胃,合之其力尤峻。

【主治】慢性肝炎。肝区胀痛、肝大、肝功能不正常。

【加减】此方以后投予肝炎久不愈、功能不正常、胁痛脘闷、肝稍肿大,证属阳虚者,加入瓦楞子12克,橘叶9克,效果尤迅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44.8疏肝理脾汤

【来源】熊寥笙,《医方新解》

【组成】柴胡、白术各12克,香附9克,党参15克,泽泻9克,首乌、丹参各12克,三七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血、行气止痛、健脾除湿。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白术健脾除湿,共为主药;香附理气疏肝;首乌补血养肝;党参健脾益气,均为辅药;丹参养血活血,三七活血化瘀,泽泻利水育阴,皆为使药。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理血,行气止痛,健脾除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具有保肝、健胃、利尿、扩张血管、镇静镇痛等作用,故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主治】胁肋胀痛、心烦失眠、脘闷食少、大便稀溏、神疲肢软等症。可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亦可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加减】临证随症加减,方为善治。湿热未尽,宜加茵陈、玉米须;阴虚内热,以银柴胡易柴胡,再加玄参、麦冬;食滞不化,酌加鸡内金、麦芽、山楂。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44.9加味一贯煎

【来源】方药中,《浙江中医药》(2)1979年

【组成】沙参15~30克,天冬、麦冬各9克,生地24~30克,当归、姜黄、金铃子、柴胡、广郁金各12克,丹参、鸡内金、夜交藤各30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肾养肝、养血活血、疏肝解郁。

【方解】方中沙参、二冬甘寒滋阴,清金制木;生地甘苦御寒、“通心”、“入脾”、“归肾”(《本草逢源》);夜交藤甘平入心肝、养血安神;当归入肝,可“济肝之急”,“理肝之郁”,“以助血海,使血流行”(《药品化义》)。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养阴益血、滋肾补肝作用。丹参苦降行血、微寒除热;鸡血藤苦微甘温、补血行血;姜黄苦温入脾,郁金苦凉入肝,可行气解郁,通化血瘀。四药相伍,寒凉相济、补行兼施。薄荷辛凉散发;金铃子疏肝止痛;柴胡理气以反佐阴柔。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肝、活血养血、疏肝解郁之功。本方较柴胡疏肝散为柔、较一贯煎为刚,适用于以阴虚为主、兼见气滞血瘀之迁延性、慢性肝炎。

【主治】迁延性、慢性肝炎。证属阴虚气滞者。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44.10加味黄精汤

【来源】方药中,《浙江中医药》(2)1979年

【组成】黄精、生地各24克,夜交藤30克,苍术、白术各9~12克,青皮、陈皮各6克,甘草6克,当归、柴胡、广郁金、姜黄各12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健脾、益气化瘀。

【方解】方中黄精甘平、入脾肺、填精髓、益气不燥、养阴不柔;佐生地、当归、夜交藤以滋肝肾、益阴血;苍、白二术补脾健脾;青、陈二皮理气破滞。诸药配伍为方,于理气之中益气,健脾之中加以运脾,养血之中酌加活血,滋肝之中兼予达郁,使邪去而不伤正,补而邪不滞。适用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兼有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之迁延性、慢性肝炎。

【主治】迁延性、慢性肝炎,证属肝郁气虚者。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血瘀明显者,加丹参、鸡血藤。同时在运用本方与上方加味一贯煎时,若个别症状突出者,则给予加减:肝区刺痛重者,配用失笑散或金铃子散,肝区隐痛,绵绵不已者,配用芍药甘草汤;腹胀者,加消胀散;食滞者,加焦山楂、六曲、生谷麦芽;便溏者,生地用量酌减。如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波动较大,加升麻(重用)。一般隔日1剂,或服2日停1日。服药期间,一般不再服其他药物,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疗效】多年使用,获效良好。

44.11益气补肝汤

【来源】蒲志孝,《新中医》(3)1979年

【组成】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芍9克,枳实4.5克,厚朴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补肝。

【方解】方中黄芪与党参配伍能补肝脏生升之气,其中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不升最宜,故为主,应重用。气弱血必不足,故辅以归、芍养肝之体以助肝用,且有阳生阴长之义,增强益气之功。肝气弱而不疏则气必留结,少用枳、朴助参、芪以散其结,可以起到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升而有降的作用。

【主治】胁肋满闷、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易怒、懒言、精神不畅,喜悲恐、善太息、腹胀、不思食、食则胀甚、嗳气、振战、口干酸苦、不思饮、视力减退、头痛而昏重、巩膜微黄,脉沉细或弦数,苔白腻或黄腻。可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妇科疾病。

【加减】阴亏加枣仁、枸杞、首乌、知母、玄参;血络不通加丹参、地龙、甲珠;胁痛加郁金、姜黄;发黄加茵陈、姜黄(瘀血发黄不在此例);瘀热甚者,加栀子、茶叶;虚阳上越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出血加藕节、地榆炭、仙鹤草;慢性肝炎加白术、丹参、鸡内金、生麦芽、黄精、山楂、山药、茵陈、茯苓、枣仁(《新中医》(3)1990年)张雪琴报道:用治妇科疾病,乳头抽痛,加荆芥、防风、当归、川芎;子宫下垂加柴胡、川芎;产后恐惧加龙齿、牡蛎、枣仁、枸杞子、朱茯苓。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44.12附龙舒肝汤

【来源】陆震,《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淡附片30~120克,龙胆草、莱菔子、白蒺藜各9克,石决明30克,女贞子、广郁金、当归身、炒于术各9克,干姜6克,粉丹皮9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中附片、干姜、甘草、石决明先煎2~3小时,然后纳入诸药再煎1小时,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阳益阴、培土荣木。

【方解】临床所见,肝病必系于胃,脾胃病必系于肝。脾胃伤则肝也伤,脾土被侮则肝亦自病。从而气机滞阻,郁而为热,热留为湿则肝病成。脾湿肝热乃肝病之本。以疏肝去瘀、清热利湿、通化气血经络为主要原则。脾胃既和,肝肾得养,木涵而后繁荣,盖其理也。故本方以附子、龙胆草两药为主,附子用量较大,其热能软坚,辛可散结,温可化滞,配以於术,生姜、能祛湿中之阴邪,化阳开结,阳伸湿去;龙胆草泻肝胆实火而清其上腾之焰,清下焦湿热以肃其下气之气,与附子相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温通清泻,各得其宜。配以滋阴潜阳之白蒺藜、石决明、女贞子,养血活血之归身、丹皮、广郁金;降逆和胃之莱菔子、生甘草,以增强君药之功,其效尤著。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60克,生黄芪15~30克;湿热重者,加绵茵陈15~30克,焦山栀9克,炒酒黄芩3~9克;湿阻加法半夏、云茯苓各9克,川厚朴3克;纳呆加怀山药,炒枳实、法半夏、炒麦芽、炒谷芽等;阴虚肝旺,加龟板30克,炙鳖甲30克,炒杭芍9克等;肝肾两亏,加炒川续断、厚杜仲、枸杞子各9克;外感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各9克,炒川黄连3克,炒酒黄芩6~9克。

【疗效】治疗39例,痊愈(肝功能试验正常、主要症状消失、恢复工作3个月以上情况良好)17例;基本治愈(肝功能试验正常、证状基本消失、试行恢复工作未发现异常)14例;进步(肝功能试验好转、一般症状减轻)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4%。

44.13加味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半夏、生姜各9克,鳖甲、牡蛎各15克,红花、茜草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以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2~4个疗程。

【功用】疏通气血,软坚消痞。

【方解】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尤其如此,即整个疾病过程中,“毒”和“虚”贯彻始终。方用柴胡、黄芩疏肝解郁、清解余毒。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培土抑木;半夏、生姜和胃健脾、消肿散结;茜草、红花活血通络;牡蛎化痰、软坚、散结;鳖甲《本经》谓“主心腹癥瘕块积,寒热”,《大明》云:“去血气,破癥结,恶血”,故为消癥、散瘀、益阴之上品。诸药合用,共奏疏通气血、软坚消痞之功效。

【主治】肝炎邪衰,气病及血,症见面色青黑不华,右胁作痛如针刺,尤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腹胀,体乏无力,肝脾肿大,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而涩者。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疗效】屡用多验,效果较多为理想。

44.14柴胡鳖甲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鳖甲、牡蛎各15克,沙参、麦冬、生地、丹皮各10克,白芍12克,红花、茜草各9克,土元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具体煎药方法可采用:头煎5分钟,二煎15分钟,三煎50分钟。这样可避免因久煎破坏柴胡的疏肝调气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药时间短暂而熬不出补益中药的有效成分之缺陷。

【功用】滋阴软坚、活血化瘀。

【方解】病至肝炎晚期,正气衰惫,毒邪式微,疾病的关键已不是毒邪,而是正虚(此指阴虚)和病理产物——瘀血癥块,治当以扶正、软坚、活血为主。因此方用柴胡舒肝、调气、解毒;鳖甲、牡蛎软坚、散结、化癥;沙参、麦冬、生地滋养肝阴;茜草、红花、土元活血化瘀;丹皮活血凉血;白芍养阴柔肝。诸药合用,共奏解毒、软坚、活血、化症之功。

【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阳性;亚急性肝坏死,而症见肝脾肿大疼痛,夜间加重、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弦而细者。

【疗效】多年应用,坚持服药,常收良效。

44.15荣肝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炒苍术、木香各10克,茵陈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香附、佛手各10克,山楂、泽兰、生牡蛎各15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解】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机复杂,易于反复,难于根治,问题是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祛邪易伤正,扶正易恋邪。故治当祛邪扶正并施,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方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荣木;苍术、木香醒脾化湿;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香附,佛手舒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楂、泽兰、王不留行活血化瘀;牡蛎软坚散结。诸药合用,脾土得健,湿浊得化,热毒得清,瘀血得解,而收本固标去,正复邪祛之效。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者。

【疗效】多年应用,若能坚持治疗,注意调养,多能根治。

44.16温肝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温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方解】古谓:“肝无虚证”,阳虚更为少见。故临床治疗肝病,多宗泻法,少用补益,温补阳气更为罕见。有云:“有是证用是药”,为治肝病又备新法。故方中以附子、紫河车温补肾气;黄芪、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香附、茵陈清疏肝胆;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杏仁、橘红开肺气、化痰水、通三焦。考本方配伍讲究、严谨,如附子与紫河车、归芍相伍,温阳之效不减,辛燥伤阴之弊则无,黄芪、党参与香附、橘红相伍,甘温益气而无滞中之弊,疏肝化痰解郁而无耗气伤中之害;茵陈与白芍相伍,清利肝胆湿热而不伤阴血,养血柔肝而不碍湿除。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使肾气旺、脾气健、肝气舒、邪毒解、则肝炎可消、硬化可软。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弱。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44.17舒肝开肺汤

【来源】印会河,《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生牡蛎(先下)各30克,广郁金、桃仁、土元虫、紫菀、桔梗各10克,川楝子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舒肝开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胀。

【方解】方中柴胡、当归舒肝养肝;赤芍、丹参、郁金活血化瘀;川楝子疏肝止痛,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结;土元虫、牡蛎能磨化久瘀、软坚消积;紫菀、桔梗宣肺通便,通利三焦,畅气消滞,从而消除腹胀。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胀。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卓著。

44.18加味异功散

【来源】方药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苍白术各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青陈皮各10克,黄精20克,当归12克,焦楂曲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柴胡、姜黄、郁金各10克,薄荷3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至300毫升为宜。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2小时温服。每服2剂,停药1天,每月共服20剂,或间日服1剂。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药。

阴虚患者服用本方注意中病则止,不宜长期久服,亦可在服用养阴方剂过程中间断服用本方。

【功用】健脾和胃,养肝疏肝,养血和血。

【方解】方中党参、苍术、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加苍术,健脾益气,运湿和中;黄精、当归、丹参、鸡血藤养阴补血和血;青陈皮、焦楂曲、柴胡、郁金、薄荷、姜黄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理气活血之功。本方既补脾土、荣肝木,又畅肝气、调血脉,故为治疗肝病之良方。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症见胸胁满闷、胁下隐痛、纳呆纳少、便溏,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濡细等。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肝乘,气滞血瘀者。

在上述肝病患者中,虽见有阴虚证症状,但服养阴剂后,胃脘不适、纳差便溏者。或当前虽见有阴虚证症,但询问病史,素体脾虚者均可用之。

【加减】肝区疼痛剧烈者,加金铃子、元胡各10克。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效果颇著。

四五、治肝炎恢复期秘方(3首)

45.1青碧散

【来源】关幼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黛10克(包),明矾3克,草决明、生山楂各15克,醋柴胡、郁金各10克,丹参、泽兰各12克,六一散15克(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1粒,每日2~3次。

【功用】祛湿化痰,舒肝利胆,活血化瘀。

【方解】肝炎后肝脂肪性病变,系肝炎后脂肪代谢紊乱,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成。故方用青黛、明矾除湿、清肝、退黄;青黛配六一散专治暑热痰湿;明矾配郁金即“白金丸”,擅祛风痰。又明矾味酸入肝、燥湿祛痰,早在汉代仲景就创“硝石矾石散”,方治黑疸,取其消瘀痰除湿浊的作用。青黛入肝清热凉血,配合郁金、柴胡疏肝,更能加强利胆之功。草决明清肝热,生山楂祛瘀消积化脂。丹参与泽兰相伍调肝脾,化瘀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诸药合用,共收化痰、活血、清利肝胆之效。

【主治】肝炎后肝脂肪性病变。临床以肝炎恢复期由于过度强调营养所致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食欲亢进,仍极度疲乏,不耐劳作、大便不调(次数多、不成形、不畅通),舌质暗,苔白,脉沉滑为特征。

【加减】若见有肝热、头晕目眩(血压常波动或一直偏高者),属于实证者加苦丁茶、生槐米;血压显著升高并伴有头痛者,加生石膏;若属大肠湿热、大便黏滞不畅者,加川军(大黄)、瓜蒌、白头翁、秦皮、焦四仙;若见明显乏力、动则气短汗出、面肢浮肿,证属脾虚气弱者,加葛根、党参、苍术、玉米须、泽泻;若见失眠、腰膝酸软、劳累后肝区疼痛加重,证属阴虚血亏者,加何首乌、黄精、枸杞子等。

【疗效】长期应用,疗效卓著。

45.2健脾舒肝丸

【来源】关幼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组成】党参、怀山药、炒苡米、陈皮各12克、草蔻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郁金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2丸,日服2丸。

【功用】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方解】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旺盛,首乘脾土,所以《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郁脾虚之证,治当疏肝健脾,因此方用党参、山药、炒苡米健脾利湿,培土荣木;陈皮、草蔻行气开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合党参益气血;柴胡、郁金舒肝理气,合陈皮行气和胃。综观全方,重在调和肝脾,使湿热之邪无法残存,也不至于内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病后,胸胁胀满、纳食不香、身倦乏力者。临床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消化机能未完全恢复者。

【疗效】临床应用,每获效验。

45.3滋补肝肾丸

【来源】关幼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乌15克,熟地10克,女贞子、川续断各15克,陈皮10克,旱莲草、浮小麦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2丸,日服2次。或做蜜膏,每服1匙(10克),日服3次。

【功用】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解】乙癸同源,肝肾相关。肝木得肾水之涵养则荣,失之则萎。生理相关,必致病理互累,肝病累肾,此即子病及母,而致肝肾同病,阴血耗伤。所以肝病日久,不能一味治肝,还应补肾,此水旺木荣、肝肾同治之理也。所以,方中以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川断滋补肝肾;当归、首乌、熟地补肾养血安神;五味子、浮小麦补五脏、敛心气;陈皮和胃理脾。诸药合用,重在滋补阴血、强壮肝肾以扶正固本,使余邪无法残留,病必自愈。

【主治】肝病后,腰酸腿软,头晕失眠,倦怠纳呆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见有体虚、消瘦,神经衰弱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附记】上选3方,均为北京名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恢复期善后调治之有效经验良方。笔者随证选方,验之临床,多获效验。对于巩固疗效,促进早日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四六、治肝硬化(臌胀)秘方(13首)

46.1软肝煎

【来源】邓铁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方解】肝硬化属中医癥瘕、臌胀范畴,病因不一,病理复杂,但不外乎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瘀积于腹内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补而不燥,气阴双补,甚为合宜;楮实子擅治水气蛊胀,配菟丝子补肝而益肾,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意;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土鳖虫、鳖甲皆灵动之物,活血软坚化癥;萆薢则助四君以祛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之功。

【主治】肝硬化。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疗效】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46.2育阴养肝汤

【来源】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各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板20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头煎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上午7~8时分服。

【功用】育阴养肝,化瘀消癥。

【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癥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疲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结消癥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癥之效。凡早、中期肝硬化,舌质偏红者均可用之。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良方。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苏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泽泻各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麦冬各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瓜蒌仁15克;精神萎顿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但须坚持治疗,其效始著。

46.3软肝汤

【来源】姜春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大黄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参、鳖甲、炮山甲各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两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方解】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或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剂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加减】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牡丹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根、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胀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药,用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血;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颇佳。

46.4化瘀通气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赤芍、丹参、当归各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红花、桔梗、紫菀、蟅虫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方解】方中以柴胡、当归、丹参、赤芍、郁金、楝子、桃仁、红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开肺气、利三焦以开气道、消胀;牡蛎软坚消肿;蟅虫化久瘀、消积块。诸药相伍,共奏化瘀软坚、开利三焦之功。

【主治】肝硬化(气臌),证见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不以饥饿为增减,一般晚间为重,渐变腹部臌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一般不厚,脉弦。

【加减】晚期肝硬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浮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时干,脉细数者,本方加椒目、葶苈子各9克;体虚加阿胶9克(化冲);便实加大黄9克(即加味方)。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上两方均为“抓主证”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后见腹胀为主证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时病人未发现有肝炎病史,而腹胀顽固,诸药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盖有一部分“隐性肝炎”,症状既不明显,体检又不及时,俟积之既久,则“肝性腹胀”既已形成,而检查肝功,则又可以处于正常值的范围之内,似此,则同样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疗效。

凡由气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显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湿、攻下逐水等法为优。但因此病终系古来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应,用现代西医观点说,肝的破坏,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则肝的代偿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对人体应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较困难。然否待考。

46.5白金汤

【来源】胡源民,《辽宁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白花蛇舌草、怀山药、党参各30克,鸡内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肝功、软缩肝脾、治肝保肝。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党参、山药健脾和胃,是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佐以女贞子补肾养肝,使生化有源;鸡内金性平效广,功能消食补肾,更能消痞软坚,缩软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对肝硬化之的,众矢齐发,力专效宏。

【主治】肝硬化。

【加减】如邪热偏盛,加蒲公英、金银花、半边莲;血证明显,加参三七、仙鹤草;脾虚腹胀泄泻,加白术、茯苓;畏寒、舌质淡,脉沉细,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征,去甘草,加十枣汤。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可靠而快速。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46.6软肝缩脾方

【来源】赵绍琴,《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生牡蛎各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本方每周服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功用】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方解】肝硬化早期表现胁痛、腹胀、癥瘕等证(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证”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癥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挟杂之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证。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绝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之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佩兰、姜半夏各10克;心烦失眠、性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鹅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三棱各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阴阳气血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吴茱萸各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贞子各1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同时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46.7复肝丸

【来源】朱良春,《当代名医临床精华》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后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用】益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解】方中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用以扶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癥,和营通络;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山甲片去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着眼于肝血郁滞、瘀凝脉络的主要病机,采用扶正祛邪、消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又以丸药小剂量常服之法,补不壅中,攻不伤下,可使癥积潜移默消,促使肝实质的改善和恢复。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侮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细等。

【加减】肝郁脾虚,配合逍遥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脾肾阳虚,配合景岳右归丸、当归补血汤加减。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肝硬变病非一日,虚实兼杂,但标证急时,治宜缓图,收效虽慢,常服必日见其功,渐至痊愈。本方亦为肝硬变初愈之善后良方。

46.8茵布治肝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绵茵陈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术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鳖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灵脂、蒲黄各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

【用法】水煎服,两日1剂,分4次温服,(一日服两次)。如无不良反应,可续服两月,至肝区不痛,肝脏变软,肝脏缩小停药。

【功用】止痛,软坚。

【方解】肝硬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临床见证各有侧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轻,则着重治肝。故用茵陈、槐角治肝炎而消黄疸;三棱破血中之气;莪术破气中之血;海藻、昆布软坚散结;鳖甲入肝除热散结而养阴;夏枯草补肝散结解热而泻火;五灵脂入肝经和血止痛;蒲黄入肝经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肿核;旋覆花消结治肝著;赤芍泻恶血而除肝火。凡肝炎日久,肝脏肿大、坚硬作痛、肝功能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

【主治】肝硬化,肝区疼痛较重、肝肿较大、脾胃症状较轻者。

【疗效】屡用皆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属肝炎、肝硬化及并发腹水或续发黄疸的,都应遵守下列禁忌:①饮食方面,禁食各种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葱、蒜、虾、蟹、鲤鱼、鲇鱼、黄颡鱼、猪头、猪蹄脚、羊肉、牛肉、狗肉、鸡、鸽等。②生活方面戒绝房事、忧愁、怒恼。

46.9苓桂健运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炒枳实、白术各10克,淡吴萸5克、陈皮10克,黄连炭5克,瓜蒌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如无不良反应,可连续服一月,至症状消失后停药。并守上述之禁忌,虽病情严重,也可望取得显著疗效。

【功用】健运中焦。

【方解】肝硬化影响脾胃受损,脾胃病重,肝病较轻,则着重治疗脾胃。故方用白术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渗湿,陈皮理气,半夏燥湿痰,瓜蒌祛热痰,桂枝通阳,吴萸下气温中,黄连苦降燥湿开郁,山楂酸温消滞磨积,生姜和胃健脾,厚朴散满,枳壳宽中。此方合苓桂术甘汤、左金丸、枳术丸、小陷胸汤、二陈汤和橘枳姜汤,组成此方,以温中通阳、健脾益胃、理气化痰、消胀进食。凡脾胃失运、脘痞拒按、嗳饱气逆、二便不调,常服此方,都能获效。

【主治】肝硬化,脘中痞痛胀满、纳少神疲、大便不调、胃肠症状严重、肝区症状较轻者。

【疗效】临床屡用,常服有良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似加。

46.10健肝生化汤

【来源】赵兰堂,《新中医》(3)1976年

【组成】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怀山药30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生白芍18克,龙胆草6克,川连9克(或生栀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炒枳壳9克。

【用法】上药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时,慢火煎至500毫升,复煎时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再浓缩至500毫升,晚入睡时1次服用。每日1剂。以15剂为1疗程。

【功用】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解】方用党参、怀山药、炒白术健脾益气,补而不腻,以提高血浆蛋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当归、丹参、白芍、活络通脉,以改善门脉循环;川连、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枳壳、青皮健胃利气。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硬化。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加减:如肝胆郁热型,本方去白术、当归、丹参,适当选加茯苓15克,郁金、川军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15克;肝郁脾虚型,本方去胆草。党参增量,并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肾阴虚型、本方去白术、胆草,适当选加何首乌、女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鳖甲30克。总之应根据辨证中的侧重而灵活应用,不必拘泥原方。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46.11养肝饮

【来源】杨干潜,《新中医》(4)1984年

【组成】生枣仁、茯苓、生麦芽、菟丝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干(冲焗),莲须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温服,复煎当日再煎再服,每日1剂。

【功用】清养肝阴,宁心和脾。

【方解】本方根据广东已故名老中医郭梅峰清养肝阴法的经验制订而成。方用菟丝子、莲须、枸杞子、蕤仁以滋养肝阴。肝为阴中之阳,故以知母清热;茉莉花疏肝达木;甘草缓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麦芽兼能疏肝、健脾开胃,使后天得健,肝体得养;君以枣仁清养肝阴,酸敛安魂,与上述养阴药协同可肝肾并养,水木同滋,效力更强;又与麦芽相伍,能食能寐,则各种慢性病证自能日渐好转。故本方实仲景酸枣仁汤之变法也,特去川芎之刚,而入柔剂矣。故本方治肝虚肝郁,可代逍遥散类而无辛燥伤阴。

【主治】肝硬化。

四七、治肝硬化腹水秘方(12首)

47.1加味阴骘丸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苍白术各60克,川厚朴、炒枳实、旋覆花炭、煨三棱、煨莪术各60克,醋炒鳖甲90克,绵茵陈120克,炒槐角、广陈皮各60克,败酱草90克,赤白芍各60克,红饭豆120克,昆布、海藻、槟榔各60克,干蟅虫(土鳖)30个,干蝼蛄(土狗)30个,蒲公英、地丁各120克。

【用法】共炒焦,研极细,另用皂矾120克,入500毫升醋中,加热溶化,再加入粟米1000克,拌匀,晒干,入锅内慢火炒成炭,待烟尽,俟冷,隔纸将粟米炭摊地上,约2小时许以去火气,研极细,再合入上药末中共研匀,后用白面粉750克加醋与水各半,打成糊,和令为丸如小豆大,晒干,备用。每次服30粒,饭前用糖开水送下,每日服3次。如服后胃中有嘈杂样感可只服20粒或10粒,待反应消失时,每日加服5粒,逐渐加至每次30粒,最多每次不得超过40粒。如服1料后,病势减退,可照方配制继续再服,以愈为度。

【功用】疏肝理脾,活血消瘀,清热利湿,软坚散结。

【方解】本病治法,与水肿病根本不同。唐·孙思邈有“治蛊臌以水药,治水臌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的论断。但未指出病根在肝。著者曾治愈本病几例,其方全以前人治黄疸及肝病的基础上立法,解放二十多年来,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病人的走访,对方药的探索,检查得失,总结疗效,更作了多次改进而始成。本方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为主导。因肝藏血而主疏泄,肝病则血瘀气滞,不能疏泄脾土,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又不能制约肾水,致水气泛溢入肠胃之间,成为腹皮绷急、静脉怒张之腹水臌胀病。治法当以健脾益胃而资其运化机转,更以破血消瘀,散其坚结,而复其疏泄功能。其机制是使瘀血消则新血自生,脾胃健则运转正常,水道自利。故方是宗周益公的阴骘丸,用利湿散满、健脾益胃之平胃散,消瘀活血之醋煅皂矾;补脾胃、利小便之粟米,用醋浸炒炭为主药。助以治肝著之旋覆花,及治黄疸之茵陈与槐角;佐以消瘀行气、破结攻积之三棱、莪术、鳖甲、枳实、赤芍;败毒消肿之地丁、蒲公英;软坚利水之昆布、海藻;使以逐水通络之蟅虫、蝼姑等药,和令炒研,醋糊为丸,而具上述之功效。凡肝硬化腹水臌胀重病,只要元气未败,如能坚持服用此药,更守上述禁忌,可望转危为安,以至完全治愈。

【主治】肝硬化腹水(臌胀),证见脘腹坚硬胀满如鼓、肝区时痛、腹壁静脉怒胀、肢体出现明显蜘蛛痣及红斑掌、四肢干瘦、食少、溺短、神疲体困、动则气短作喘,或黄疸日久失治,则正气衰竭,发生肝性昏迷而致死亡。

【疗效】屡用屡验。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47.2臌胀消水丹

【来源】李昌源,《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甘遂粉、琥珀各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粒,于空腹时用大枣煎汤送服,间日1次。

【功用】行气逐水。

【方解】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所致。腹水形成是肝硬化进入晚期的标志,是影响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功能的主要因素。本着《内经》关于“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本丹行气逐水、前后分消,水去则经隧通、气血行,诸证即可缓解。故本方以甘遂泻腹水而破瘀血为主,辅以枳实破结气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气而暖脾肾;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经络;麝香通诸窍而活血滞。上药装入胶囊,枣汤送服,其旨在顾护脾胃,免伤正气。诸药合用,滞气散则腹水消,气血脏腑可望恢复。

【主治】肝硬化腹水。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附记】本方攻下遂水,药力峻猛,仅为“急则治标”权宜之法,宜谨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诫,水去其六,即换用疏肝健脾、温肾利水等法以巩固疗效,不可蛮攻以伤正气。

47.3肝硬化腹水治疗验方

【来源】张琪,《临床经验集》

【组成】海藻40克,二丑各30克,木香15克,川厚朴50克,生姜25克,槟榔20克,白术25克,人参15~20克,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泻下遂水,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二丑,又名牵牛子,苦寒有毒,有泻下、遂水、消肿作用,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药物。海藻、槟榔、厚朴、木香行气利水,专为攻邪而设。但肝硬化病人体质日耗,气血不足,不任一味攻伐,故方中用参、苓、白术益气健脾,保护正气。诸药合用,相辅相成,攒助为功。合成攻补兼施之剂。

【主治】肝硬化腹水(单腹胀),具有以下证候者,腹部膨大、腹水、小便少、身体消瘦、面色黧黑,舌质紫苔白,脉弦缓或弦细,肝功能明显异常者。

【加减】肝硬化高度腹水,审其人形气尚实,体质尚健者,可于本方内加入甘遂5~10克,大戟5克,以峻逐水邪,通利二便,消除腹水。如果畏其峻而不用,则贻误病机。

【疗效】临床屡用,颇多效验。

47.4五参四皮饮

【来源】魏长春,《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丹参、党参、苦参、玄参、沙参、丹皮、黄芪皮、地骨皮、青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养血活血,利水消胀。

【方解】证属久病正虚、气血失调、阴虚内热、水邪内停。故方以丹参、丹皮清热活血散瘀;沙参、玄参、丹皮、地骨皮养阴清热;党参、黄芪皮益气健脾扶正;青皮、苦参疏肝化湿。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固本治标之功。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见腹膨胀痛,时有潮热,舌深红,脉弦细,证属阴虚气弱,内热水停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佳。须对证选用,其效始著。

【附记】方中入苦参、寓意颇深,值得玩味。考《本经》谓其“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既能消癥块,又能逐水邪,且能开结退黄,故最适合于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的治疗。

47.5甲术消臌汤

【来源】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9克,茵陈、丹参各20克,莪术、党参各15克,炒白术、炙黄芪各20克,仙灵脾15克,醋鳖甲30克,五味子15克,大腹皮、猪苓、茯苓、泽泻、白茅根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调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

【方解】肝硬化的病理改变突出为肝络阻塞、血瘀肝硬、肝脾肿大。肝病虚损严重,肝功能代偿失调,可致腹水潴留,形成肝硬化腹水。其主要表现“虚”、“瘀”交错的病理特点。因而在治疗上,强调补虚和祛瘀。补虚,重在补脾以绝水源,补肾,重在补阴,以期水生涵木、肾旺肝荣,乃治本之法。祛瘀,一是软坚消癥以除癥瘕;一是“血不利则为水”,瘀化水行,腹水可消,乃治标之本。故方中以柴胡舒肝理气,配茵陈清热利湿解毒,以除余邪;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以绝水源;仙灵脾、醋鳖甲补肝肾、温肾阳、滋肝阴、消癥瘕;泽泻、猪苓、茯苓、大腹皮、白茅根利水消肿;五味子合鳖甲滋阴补肝,使利水而不伤阴;丹参、莪术养血祛瘀、消癥、软肝。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肝肾、培土利水、祛瘀化癥、利水消肿之功。方中鳖甲尤为治肝腹水必用之品。

【主治】肝硬化腹水。

【加减】若肝病虚损严重,可加重培补脾肾之品,白术可增至40~60克,另外加仙茅1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祛瘀之品。一般是轻重药并用,有时加重丹参、莪术等药之分量,再加赤芍、三棱、元胡、郁金等。

【疗效】多年应用,随证加减,坚持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47.6软肝化癥汤

【来源】李昌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泽泻、鸡内金各10克,白芍、淮山药、丹参、姜黄、茵陈、板蓝根各20克,茯苓15克,三七6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逐水化瘀,补益脾肾,养血疏肝。

【方解】肝硬化属疑难病症,不仅病情重、病程长,且常伴有严重之并发症。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其病变多在血分的特点,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行气逐水、疏通经络、调理气机之法以改善肝脏代谢。补脾益肾以固本,养血疏肝以通脉络,攻补兼施以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根据辨证分型,在基础方上加减化裁,药证合拍,故易收捷效。故方中以茯苓、淮山药、鸡内金,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利水治本;当归、白芍酌加河车粉滋补肝肾,填精补血;佐以三七、丹参活血化瘀;茵陈、板蓝根、泽泻酌加二丑逐水以治其标。全方扶正祛邪,对纠正蛋白倒置,肝脾肿大以及促使表面抗原转阴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主治】肝硬化腹水。

【加减】上方为基础方,临床辨证分型加减:脾肾阳虚型加太子参、焦白术、河车粉;湿热蕴结型去淮山药、白芍,加焦山栀、碧玉散、田基黄、大黄、金钱草、二丑;肝郁气滞型加柴胡、青皮、枳实、川楝子、延胡索;瘀血阻滞型,加川芎、甲珠、鳖甲、二丑、猪苓、泽兰;寒湿困脾型加制附片、川厚朴、苍术、白术;肝肾阴虚型加生地、女贞子、麦冬、山萸肉;便血、衄血加地榆炭、丹皮、犀角粉;腹水消后加白术、黄芪;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有黄染者加田基黄、金钱草。

若腹水严重,小便不利者,当佐以膨胀消水丹(见方47.2),并随时注意肝功能及电解质、血氨等情况,以避免伤正。

【疗效】多年应用,若能坚持治疗,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47.7商陆二丑汤

【来源】董漱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潞党参15克,焦白术12克,西砂仁,广木香各4.5克,花槟榔10克,江枳壳6克,广陈皮5克,焦六曲12克,云茯苓15克,福泽泻12克,商陆根15克,黑白丑各4.5克,腹水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功用】益气调脾,渗湿行水。

【方解】本方系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加减而成。方中以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化水湿;砂仁、木香、槟榔、陈皮、六曲宽中理气;泽泻、二丑、商陆根、腹水草渗湿行水,使腹水由小便外解。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培土制水之功。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见胸痞纳差,脘腹胀满,饮食不化。水溲短少,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腻,质瘀,脉细濡滑。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水湿泛滥者。

【加减】大便通行不畅加生军9克(即生大黄,后下);腹部膨胀不减加川椒3克,甚则加舟车丸9克(分2次吞服);胸闷呕吐去黑白丑,加半夏、藿香各9克;口黏纳呆苔腻去泽泻,加厚朴5克,鸡内金9克;小溲不利,去枳壳,加车前子15克(包);大便溏薄,日有多次,去槟榔、白丑,加大腹皮9克,香谷芽12克;下肢凹陷性水肿,可加陈葫芦皮30克(煎汤代水)。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随证灵活加减,效果颇佳。

47.8温阳利水汤

【来源】巴坤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熟附子10克(先煎),紫油桂6克(后下),潞党参、生白术各15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10克,上沉香6克(后下),泽泻、猪苓、茯苓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温运肾阳,健脾益气,化气利水。

【方解】膨胀水肿多本虚标实,虚为肝脾肾功能受损,实属气滞水聚。肾阳虚,脾气弱,不能温化水湿,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形成水肿,脾弱肝虚,疏泄不用则气滞臌胀,故气水运行障碍求本之治在于温阳。温阳利水汤以温运肾阳、健益脾气为主法,配伍疏利调节水气运行以达肿退胀消。主药熟附子、肉桂均辛热,善于补火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现已知二药具有强心、增进血液循环、消退细胞水肿、提高体温、促进排尿等功效,为阳虚水肿历用有效之品。辅药党参、白术健脾燥湿,增强主药助阳化气之力。佐药两组:一组辛香行气、通利三焦,使气行水行。其中木香芳香辛散温通,对脘腹气滞有特效;沉香行气而温寒暖肾,大腹皮以下气宽中利水见长。一组淡渗分利、退肿利水,使蓄贮水液下排。其中茯苓利水健脾可宁心;泽泻利水性寒能泄浊;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本方温阳利水脱胎于真武汤,温化水湿取意于五苓散。

【主治】晚期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型)臌胀、水肿;肝脾肾受损,气滞水聚,症见腹胀腹水,尿清短少,足肿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紫,脉沉细虚弦或微。

【加减】心悸怔忡者,红参5克代换党参,加白芍12克;畏寒肢冷不著者,去熟附子,肉桂剂量可酌减;胀满甚者,去熟附子、潞党参,加槟榔、郁李仁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①腹水甚者,配用甘遂3克,研末敷脐,隔日一换,效果尤佳。②本方治肿胀,以舌淡、脉沉微、畏冷、便溏为标准,可不论其因属肝、肾、心,均可用之;③本方对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心衰性水肿等均可加减应用,能起消胀退肿的临床效果;④坚持治疗,必日见其功。要守方用药,灵活加减,其效始著。

47.9清热达郁汤

【来源】段英廉,《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大生地35克,公丁香、干姜、生远志、黄芩、桂枝、蒲公英各10克,知母20克,甘草8克,大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

【方解】方中生地配丁香,意在平调先天之阴阳,兼顾后天,并宣达其经络,疏散其郁热。生地得丁香之热,则滋阴不寒凝;丁香得生地之寒,则助热之性减而助阳之力存。生地之量大,取其滋阴精,并借丁香以助化生阳气。实有阴阳并调之效、达郁清热以兼顾后天之功;干姜配知母,二药均入中焦脾胃,一热一寒,一扶阳一补阴,寒而不凝,可益阴消郁热,共奏平补后天之阴阳,宣通脉络,清达郁热之功;远志配黄芩,辛温宣通之远志可使苦寒之黄芩清热而不凝滞,苦寒之黄芩可使辛温之远志散达而不助热,共奏宣通窍道而达郁热之效,而使阴阳俱调;桂枝配蒲公英,实为苦寒与辛温并用,以奏辛温而不助热,苦寒而不闭络,具有宣通表络、温通血脉、助心阳、清郁热、解毒利湿之效。大枣配甘草合奏补益中气、调补后天之力。总之本方10味药,实为5对药协调作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因而本方适用范围甚广,对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久治未愈的沉疴痼疾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主治】沉疴痼疾(如各种血液病、肝硬化、腹水、水肿、水毒证、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等症)。总之中医所云阳气郁闭的郁热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的疑难杂症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47.10苍牛防己汤

【来源】方药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苍术、白术、川牛膝、怀牛膝、防己、大腹皮各30克。

【用法】上方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浸透后煎煮。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2次,首煎50分钟,二煎30分钟,煎成后两汁混匀,总量以250毫升~300毫升为宜。

一般分2次,饭后2小时服用。如腹胀甚不能多进饮食,药后腹满加重者,可少量多次分服,分4~5次服亦可,但须在一日内服完1剂。

【功用】健脾、活血、行水。

【方解】方中以苍术、白术补脾燥湿治其本,以川、怀牛膝益血活血、缓肝疏肝以利补脾;以防己、大腹皮行水利尿以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活血利水之效。用药精当,量大力专、收效颇著。

【主治】水臌(肝硬化腹水)。

【疗效】多年应用,坚持治疗,疗效显著。

47.11活肝汤

【来源】姚公树,《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金钱草、车前子、茯苓皮各30克,炮山甲、泽兰各10克,大腹皮12克,丹参、山药、泽泻、黄芪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化瘀,益气健俾,利水消肿。

【主治】肝硬化腹水。

【加减】脾虚湿重者,加苍术10克,厚朴6克,薏米15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去黄芪,加四逆散;瘀阻于络,胁下痛甚,肝脾均大而质硬,加土元、莪术、三棱、红花,肝阴不足,血分有热,加水牛角、生地、旱莲草、丹皮;湿热两盛,加龙胆草、半枝莲、苦参。

【疗效】治疗观察50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显效占70%,有效占20%,无效占10%。

【附记】又邓铁涛教授用民间验方——二甘散治疗肝硬化腹水,颇有效验。药用:甘草、甘遂等量。用等量之甘草煎浓汁浸泡已打碎之甘遂,共泡3天3夜,去甘草汁,将甘遂晒干为细末,每服1~2克,用肠溶胶囊装吞,于清晨用米粥送服。功能攻逐泻水,力强,不宜重用多用。仍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47.12养阴利水汤

【来源】吴涵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龟板25克,鳖甲15克,阿胶10克,生地、麦冬各15克,大腹皮25克,茯苓30克,泽泻、泽兰、白芍各15克,白茅根20克,翠衣25克,枇杷叶1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除阿胶外用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以文火煎煮30分钟,滤汁去渣。再将阿胶烊化兑入。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阴利水,化瘀散结。

【方解】方中二甲滋阴益肾,消瘀散结;阿胶滋肝肾而清热;白芍敛阴柔肝养血;麦冬养阴生津;茯苓健脾和中、利水渗湿;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泽泻、白茅根、翠衣养阴利水、渗湿泄热;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消癥。首3味药含动物胶质蛋白、角蛋白、胶元等,能降低白蛋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枇杷叶保柔金、肃治节、澄浊气、通观全方,养中有散,泻中有补,养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正,化瘀散结,且可清热养血,而防突发血证之变。

【主治】肝硬化腹水(水臌),证属肝肾阴虚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验之临床,确有卓效。所谓“养阴易恋湿邪”,然“有是证,用是药”,不必拘泥。

四八、治黑疸、湿疸秘方(2首)

48.1黑疸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附片9克,黄芪15克,甘草6克,党参、玄参各9克,肉苁蓉15克,龟板胶、鹿角胶、丹参各3克,红花、当归各9克,枳实6克,生姜3片,广木香3克。

【用法】每日1剂,附片先煎2小时,再加入诸药,煎成取汁,再加入龟板胶,鹿角胶烊化后服之。每日分2~3次服用。

【功用】滋补气血,补肾填精,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附子补命门真火;黄芪补气;甘草解毒;丹参、当归养血活血;红花活血化瘀;党参大补元气;玄参、肉苁蓉滋阴补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阴阳以生气血;枳实、生姜、广木香芳香健胃,帮助消化。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证,临床症状多属于中医阴虚的范围,除用上述方药外,天冬、玉竹、黄精、麦冬、知母、龙眼肉、大枣、石斛、坤草、赤芍等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之药物,均在可选之列,要分辨寒热,观病机之进退,灵活运用,往往治疗时,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主治】黑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加减】浮肿者,减甘草用量至3克,加茯苓15克,车前子9克(包煎);浮肿严重、尿少者,加泽泻、猪苓各9克,浮肿缓解即停用;心力衰竭或心力衰弱者,加红参3~9克,玉竹6克;血压低者,加大枳实用量至15克;腹胀者,加厚朴、乌药各9克,鸡内金6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6克,柿蒂9克,山楂6克;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9克,枣仁9~50克;大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苡仁、山药各15克;大便干燥者,肉苁蓉加至50克;便秘者,加火麻仁9克;性机能减退者,加巴戟天、补骨脂、蛇床子、枸杞子各9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48.2软坚治疸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沙参15克,麦冬12克,柴胡、半夏各9克,黄芩12克,赤芍15克,川军3克(便稀者用熟军),枳壳9克,川金钱草60克,山豆根30克,黄柏15克,广郁金9克,赤小豆30克,丹参15克,蒲公英、生牡蛎各30克,蟅虫、栀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固本,软坚退黄。

【方解】方用沙参、麦冬两补气阴,以培其本;令大柴胡汤利胆舒肝,以退黄疸;川金钱草,郁金利疸退黄;山豆根、蒲公英、黄柏、栀子、赤小豆清肝解毒;牡蛎、丹参软坚活血,以消癥积。诸药相伍,共奏补气固本、软坚退黄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黑疸,症见面色黧黑、目珠黄染、头昏烦躁,甚至神志不清、狂言乱语、腹胀大有水,舌平滑苔中黄腻,脉沉细,小便色深,大便灰白。

【加减】神昏加菖蒲9克,并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1~2丸,便实加芒硝6克(分钟)以软坚利疸。

【疗效】治疗2例(西医诊为癌变),均治愈。

四九、治脂肪肝秘方(1首)

49.1降脂益肝汤

【来源】蒋森,《中医杂志》(4)1989年

【组成】泽泻20~30克,生首乌、草决明、丹参各15~20克,生山楂30克,黄精15~30克,虎杖12~15克,大荷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利湿;大荷叶升清降浊;草决明、虎杖清肝经之热;丹参、生山楂行肝经之瘀;佐以首乌、黄精滋养精血,使之利湿而不伤阴,活血而不耗血。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

【主治】脂肪肝,症见体胖、肝大、肝区不适、腹胀、乏力、尿黄、舌苔黄腻。

【加减】如腹胀明显者,加炒莱菔子;恶心重者,加半夏;右胁疼痛较重者,加白芍、龙胆草;服药后大便每日超过3次者,减少虎杖、首乌剂量;服药后吐酸水者,加乌贼骨,或减轻山楂剂量。

【疗效】治疗38例,服药4个月后,结果:临床治愈19例(占50%),显效13例(占34.2%),有效4例(占10.5%),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而对照组29例,总有效率为79.3%。38例中治后,肝脏回缩至肋缘下者32例(占84.2%),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者28例(占7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