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桂成妇科证治经验 3

 寂寞在繁衍 2015-08-11

本病治疗以止痛为核心治疗,因其病理机转的虚实两端,实则不通则痛,采用温通法,得温则行,寒得温则散,瘀得温则化之,所以温通为治痛经常用大法、其次止痛之法,夏师认为其一宜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欲其通也,必须温之,首选之药如肉桂、艾叶、制附片、炮姜、吴茱萸、小茴香、川芎等。其二止痛,凡活血化瘀药,如大黄庶虫丸,用虫类药化瘀止痛,还有三七、血竭、石打穿等均属此类;再是理气止痛,如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石打穿、景天三七等止痛之品;其三镇静,前人曾有“诸痛疮疡,旨属于心”之说,因此疼痛与心神关系极为密切,凡心情紧张、恐惧,对疼痛敏感者,其痛必剧,因此安定心神,药用镇静,亦为要着,如钩藤、紫贝齿、青龙齿、琥珀、延胡索等重剂皆有此效,宜加入痛经方中;其四降低前列腺素含量,缓兵之计解子宫痉孪性收缩,才能真正地缓解痛经。根据临床观察,延胡、乳香、没药、钩藤、琥珀等所以能止痛,还包含着有程度不同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

痛经偏重于寒湿者,可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之吴茱萸汤加味,药用吴茱萸、川桂枝、当归、赤芍,细辛、、藳本、干姜、防风、木香、炙乳没等,痛剧者属加入全蝎、蜈蚣等品,肝经郁火证一般应用《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而临床上因其疼痛剧烈者,常加入金铃子散,即金铃子、延胡索等,如小腹冷感者。反佐肉桂或吴茱萸轻量。虚证性痛经,就临床来看、主要两个方面:一是阴血亏虚,脉络失养,宜重用归、芍,加少量甘草;二是阳虚气弱,出现气虚壅而不畅,在温阳补气的前提下加木香、,延胡索即可;如属气虚下陷之坠痛者,黄芪,党参必须重用,稍稍加入柴胡、升麻之类。

治疗原发性痛经,夏师认为服药时间颇为重要。经间排卵期及行经期是月经周期中两次重要的转化时期,适时用药,收效较好。尤其是经间排卵期服补肾调气血药极为重要,如能使功能恢复正常,将大大减轻行经期的腹痛。 

临床他对原发性痛经具体证治方法是:

(1)肾虚瘀证:当见有月经后期,经量少,经色紫红有血块,经行期第一日腹痛剧烈,伴腰酸膝软、小便清长、初经后即有月经不调史,舌质偏红、苔白、脉细弦等症状,治用化瘀止痛,补肾通络法;痛经发作时,用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加减,药如艾叶6克、香附10克、吴萸6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官桂5克、炒五香脂10克、炒玄胡12克、石见穿10克、枳壳12克、益母草12克、路路通12克。月经干净后,以补肾育宫汤加减,炒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淮山药15克、熟地10克、川断10克、菟丝子10克、紫河车10克、茺蔚子15克、川芎6克、肉苁蓉6克、柏子仁10克;由月经干净后7天服至经前3天停用。若伴胸脘不舒,纳谷欠佳,去熟地、山药,加用广郁金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小腹空坠、隐痛不已去柏子仁、熟地、加黄芪10克 盖母草15克。

(2)气滞血瘀证:当见有行经落后、量不多,色紫红或紫暗、有小血块、经前小腹作痛,胀痛或重坠感明显、拒按,胸闷乳胀,烦躁或抑郁,口唇紫色,脉细弦,舌苔薄黄。治用理气疏肝,化瘀止痛法。对偏于气滞,用加味乌药汤加减,乌药10克、制香附10、克炒玄胡10克、青皮1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广木香6克、枳壳10克、炒五灵脂10克、山楂12克。偏于血瘀,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5克、延胡10克、五灵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乌药、青皮10克、制香附10克、炒玄胡10克、枳壳10克、丹皮10克、甘草3克。经前3天、至经期,水煎分服,每日1剂。若头痛眩晕加白蒺藜10克,勾藤15克;肝郁脾虚便者去当归,加炒白术10克,炮姜5克。子宫过度后倾后屈,经血难以顺利排出致痛者,服药同时每日采用膝胸卧位1—2次,每次15分钟,以纠正子宫位置,减轻痛经程度。

(3)寒湿证:即有月经落后而至,经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一般于行经第一天小腹阵发剧痛,得热则舒,形寒怕冷,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沉细。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法治之;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用吴萸6克、炒当归12克、川芎6克、党参10克、肉桂6克、炒玄胡12克、艾叶6克半夏10克、阿胶9克、炒赤芍10克、生姜3克、炒五灵脂10克。经前经期水煎水服,每日1剂。如有胸胁胀痛加柴胡6克,青陈皮各6克,枳壳10克;关节酸痛加川桂枝5克,制附片6克,鸡血藤20克。

(4)气血虚弱证:常有后期或先期,经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红,无血块,经期及经后小腹隐痛、坠痛,绵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昏心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经行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养血缓急止痛法;方选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15克 、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当归1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5克、熟地10克、川芎5克、生炙黄芪各10克、炒玄胡10克 、 益母草15克。本证应重用党参、黄芪以益气生血。夹有血块腹痛者加失笑散10克,花蕊石15克;便溏严重,腹痛较著去当归、川芎,加煨木香6克,补骨脂10克,炒谷芽10克;夜寐不能,心脾虚者,加炙远志9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0克、大枣5个。

(5)肝郁化火证:常有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偏多,色紫红有血块,夹有粘液,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热灼性痛,刺痛,胸闷烦躁,口苦口渴,乳房胀痛,触痛,溲少便结,舌质红、苔黄、脉细弦等症,治宜清热解郁,化瘀止痛法,方选宣郁通经汤加减;药用赤白芍各10克、炒当归10克、丹皮10克、柴胡5克、炒山栀9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五灵脂10克;经前3日开始水煎服,每日1剂,经行则停。如有胸闷腹胀加青陈皮6克、,乌药9克,头眩目晕加天麻、菊花各9克。

(6)肝肾不足证:常见有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量偏多或少,色红无血块,小腹隐痛,头昏腰酸,夜寐差,舌质红,脉细弦等症,治宜调补肝肾,养血止痛法,方选调肝汤加减;药用山药1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炒当归10克、山萸6克、巴戟天10克、川断12克、甘草3克、枸杞子10克。经行服至经后3日停。腰骶疼痛加杜仲15克、狗脊12克,少腹疼痛引及两胁疼痛加川楝子6克、延胡索12克。本证虚则不荣则痛,主要是肾气不足或肝肾亏损,急则止痛之后,要顾护肾气,帮助子宫发育,为治本之法。

以上证治当中夏师认为,原发性痛经其治疗的重点,尤其是青春后期,着重补肾调周。经后期,滋阴养血,以归芍地黄汤加减,奠定月经周期中转阳的物质基础。然而其重点应掌握月经周期后半期的调治,即经间排卵期,经前黄体期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经间排卵期,是重阴必阳、阴转化为阳的重要时期,转化顺利,气血活动顺畅,排出卵子、阳气始旺,这是月经周期中的节律活动,也是阳长的奠基时刻。一般来说痛经与有排卵有关,之所以有关者,缘排卵期及行经期的转化尚有欠顺利之处,经间期治疗之所以重要,不仅是阴转阳的顺利,关键还在于转阳,为阳长的奠定基础。阳长之健康,包括经前期补肾助阳在内,即有补阳的不足,又有调节阳长之有余,调节孕酮分泌,即一般所谓双相调节作用,一般在经间排卵期,运用兵补肾促排卵汤,药用炒当归、赤白芍、淮山药、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紫石英、紫河车、红花、川芎等品;经前期再从上方去川芎,加入钩藤、制香附或炒柴胡、五灵脂、琥珀等类药物;行经期再予辨证施治。亦可以采用药物抑制排卵,控制孕酮分泌。因为考虑到青春发育期,多采用补肾调气血方药,使之功能发挥正常,届经前或经期,注意使子宫局部血液流畅,防止其局部痉挛性缺血,注意?生素B6类及其摄入,利用维生素B6促进镁离子(Mg++)透过细胞膜,增加胞浆内Mg++浓度,治疗原发性痛经,一般每日量200mg,4周后可见红细胞镁含量增加。也可与镁——氨基酸化合物合用,每种各100mg,日服2次,治疗4—6个月,痛经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呈进行性下降。

近年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仍以子宫痉挛性收缩和病人剧烈疼痛密切相关,故缓和子宫挛急不必为止痛直接方法,药物一般如在各证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痛剧他药无效时加入蜈蚣、全蝎、地鄨虫等虫类解痉止痛药。其他可采用温针炙、针刺血海、三阴交,温炙气海、关元、子宫穴。

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多因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肾气未盛、肝肾亏虚、子宫发育不良,或体态因素,子宫形状屈曲,颈管狭窄,或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胞脉失养,不荣而痛;再则多因寒湿积于胞宫,或情志伤肝、气滞血瘀、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此种疾患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所以矛盾显露,诸种病因而致病理各种变化,骤然发病,在非行经期,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冲任,胞宫气血局部变化,故不表现出疼痛。然而平时期的治疗并非比行经期治疗而不属重要,所以提倡“治未病”的观点,利用中药在排卵期促进阴阳顺利转化协调阴阳,维持经前期阳长至重高水平,以利于行经期转化。或针对致痛因素,拟治本之法,缓解这些促使子宫局部产生疼痛变化因素,达到止痛治疗之目的。所以夏师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其治疗,归纳起来即:经行者及经期止痛为治疗之权宜之计,而经后与平时期调整肾与诸脏之间阴阳平衡,加强肝肾涵养之功,促进脾胃生化之源,交济心肾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消除病源,达到从根本上治疗之目的。

[病案举例] 洪某 女16岁 学生,月经来潮前一、二天,鼻衄,色鲜红伴有乳房胀痛。经行量少,色鲜红 ,无血块,两少腹疼痛,腰酸,头痛目胀,口干苦,心中烦,舌红、苔黄,脉细弦数。此乃肾阴不足,肝火炽盛,载血上行所致。治宜清肝泻火,降逆止血为先。顺经汤合宣郁通经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生地、白芍、丹皮、淮牛膝各10克,茅根15克,延胡索6克,荆芥炭6克。服上药3剂后,经前鼻衄止,经量增多,腹痛、头痛诸症均减轻。经后,投予滋肾柔肝之品,方用二至地黄丸加减,治疗3个月后,经前鼻衄、经行腹痛未见复发。肝经郁火,本在于阴虚。其疼痛在于郁与火互见。郁则气滞,逆则化火,火盛灼伤胞脉、胞络或迫血妄行,故伴全经。治当看重清降,而经后期应从肾阴治疗,方能巩固。

[病案举例] 盛某 女 28岁 已婚。经行少腹痛已6年,婚后3年未孕。妇检无异常。痛经起于经期淋雨之后,经行小腹痛剧,痛时欲滚,拒按,得热稍缓,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减,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涩。乃为寒凝胞宫,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妇人良方》温经汤加减:当归、赤芍、红花、丹皮、香附、延胡索、三棱、五灵脂、蒲黄各10克,益母草30克,肉桂3克。经前经期服上药7剂,当月腹痛即减,经后改服艾附暖宫丸,下次经前及经期以原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腹痛已愈,5个月后特来告之,已妊娠2个月。 此寒凝胞宫、气滞血瘀型痛经,经前经期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治则,祛邪为主;经后以温肾调气血,扶正为主。临床使用,屡见效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