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桃花源记》—皮影戏与动画的结合
2015-08-11 | 阅:  转:  |  分享 
  
《桃花源记》——皮影戏与动画的结合关于皮影戏和动画之间的关联,可能有人会说,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动画是一种娱乐文化,二者根本就不搭边,
其实不是的。皮影戏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上下千年来一直在传承发扬,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都有皮影戏的身影。甚至在许多中国动画作
品中都可以看到皮影戏的存在。下面先来科普一下皮影戏吧,这种老式的中国传统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旧时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人偶和场景,通常是由民间艺术利用手工,雕刻彩绘
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表演时,艺人一边操纵戏中人物,一边用当地的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乐器和弦乐表演,在过去没有动画电视
机的年代,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一个。它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艺术品。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社区居委会经常
会有一些老艺人无偿组织表演,爷爷奶奶就带着我去听戏看皮影,可以说,皮影戏就是童年回忆啊。但是现在,几乎已经找不到这些民间艺术老人了
。皮影在经历了国家历史的变迁后,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新鲜事物,开始积极的了解国外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出国
,使得我们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濒临失传。央视拍过一个关于传承中国民间艺术的公益片,每次播放我都会认真的看,看到一些民间艺术仅剩下一个白
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坚持,心里触动很大。这些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东西,为什么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呢?说到皮影和动画的渊源,那不可谓不深。拿大
家最为熟悉的国产动画《葫芦兄弟》来说吧,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觉得里面的人物身上有皮影戏的影子?令人欣慰的是,曾制作出中国首部3D动画
电影《魔比斯环》的环球数码,在被无数观众质疑这部片子的“国产性”时,它又推出了一部“中国味十足”的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这部短
片一经面市,便捧回了日本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优秀奖。《桃花源记》无论从各个方面分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素材就不说了,来
源于从小就倒背如流的陶渊明老人家的大作。同时片子还汇集了皮影、剪纸、国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符号,又通过电脑动画技术
丰富而生动,让国际评委们感到震惊不已。大家应该都知道,2006年的《魔比斯环》是环球数码动画人5年磨一剑的作品,其导演、动画监制皆
是国际一流的,但是上映后却票房不佳。后来的这部《桃花源记》,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却让人似乎回到了怀旧的小时候,中国传统的民间
艺术并没有因为新兴产业和数码科技的发展而过时,它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仍在那里。《桃花源记》看似是部中国传统动画片,但实质却与之大不
相同。它的导演陈明(IDMT教育顾问、艺术总监,《魔比斯环》艺术导演、制作总监)曾这样定义《桃花源记》: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脑新技术的
完美结合。再以国人十分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部动画由上美厂制作,用的是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拍摄时需要美术一张张地把剧情画出
来,画面的空间感不强。《桃花源记》的人物采用皮影的表现形式,但却不需要人工一个个把人偶和场景制作出来,而是通过电脑三维技术,合成了
皮影的视觉形象。短片中的桃花、山石、林木,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的形式,同样也是利用电脑生成的,无需挥毫泼墨。皮影、木偶和国画,在
表现人物方面是存在局限性的。《桃花源记》借助电脑三维技术,使角色的形体动作更加流畅,画面表情更加丰富,细节性更强。在制作时,动画师
刻意体现皮影的视觉效果,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了国外观众强烈的新奇感。从而了解,中国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找寻到自已历史文化
发展中的长处,大胆的尝试增添了动画的趣味性,为中国动画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还传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无论这部动画放在哪里
,都会被人一致的认定:这是中国的。如今,环球数码仍然在坚定地走中国动画复兴之路,除了《魔比斯环》《桃花源记》之外,还有运用了中国传
统水墨画结合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短片《夏》;下图:水墨动画《夏》——浓郁的中国风还有根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改编而成
的《促织》,和深受小朋友们喜欢的三维动画冒险电影《潜艇总动员》系列。一直在为传承的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做出努力,坚持着自己的风格并且努力开拓自己作品新的特色。如今,它已经培养了3000多名CG人才,走向世界各地,继续我们动画人共同的事业。
献花(0)
+1
(本文系小王子80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