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颢·读书 2015-08-11
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内容提要]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厌学现象,尤其在新生中较为常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厌学行为产生的七种内在心理原因、六个非智力因素特点及对改变厌学行为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厌学 动机 非智力因素

一、大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行为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通常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如在思想上表现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理想淡漠,信念丧失,没有追求,没有奋斗目标,整天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精神空虚;在学习上表现为态度马虎,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少学为好,不学为妙,没有恒心,缺乏毅力,经常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学习纪律,对学习没有兴趣,浪费时光。而这些行为后面均各有其不同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趋向于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可见动机是行为的内动力,是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学习活动的动机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即缺乏学习活动的内动力。分析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大致有以以下几种:

(一)排斥心理

正在就读的高中生,都怀着各自的理想、追求,为自己将来要上的大学和学习的专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但这些与现实总会有些差距。高考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或对学校不满,或对所学专业不满的情绪滋长,学习动机遭到挫折,而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去接受现实,投入学习,而是怨天尤人,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即从心理上排斥学校或排斥所学专业,这种心态诱发了厌学行为的产生。

(二)放松心理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极大地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升学而煎熬,长期的疲劳得不到缓解,压抑的能量无处释放。而大学不同于高中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上课之余,拥有高中较多的自由时间,供学生自己掌握和支配。被督促和束缚惯了的学生一进入大学校门,便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有一种失落感。放松心理的产生是学生由中学到大学后,不能将高中时的升学目标转变为学习中的求知目标,身在大学却找不到大学的一种必然表现,同时也是高中学习的紧张压力,在大学中的延缓反应,而厌学行为则是其表现方式。

(三)逃避心理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应该说是学习基础比较好的,而且也是有一学习能力的,但从内在动机来看,就不一样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在大学五彩缤纷、各种活动较多的环境中,往往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以外的活动中去,对学习却不主动,形成一种上课不能积极思考,课后不学,逃避学习的心理,

(四)补偿心理

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使许多学生不仅无暇娱乐,甚至连基本的睡眠也难以保证。升学的强大压力使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神经尤如上紧了的弦,一触即发。一旦考上了大学,大家都松了口气,学生更是有了一种久压之后,被解放的感觉。尤其是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又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面对大学中较多自由时间和名目繁多的社团活动的诱惑,无法不动心,大有要将高中的损失补[回来的补偿心理。这种补偿心理也滋生了厌学行为的产生。

(五)焦虑心理

在中学时代,学生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同学之间只有成绩优劣之外。进入大学后学生之间又多了院系间冷门或热门专业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贬值,脑体倒挂,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中因专业性的不同使毕业生的出路大不相同。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的认识判断偏差,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了也是自学,或学了也用不上,由此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厌学,无法静下心来去学习。

(六)恐惧心理

高中时的教与学,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其内容、深度及范围都相当有限,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并且老师对同一问题多仔细讲解,让学生重复练习。而到了大学,老师或是只讲要点,不详细讲内容,或是以讲重点为主,非重点自学,很多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由完全依赖老师讲解的学习习惯,到听课与自学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自我寻求相结合很不适应。大学学习内紧外松的气氛和学习内容多而深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始料不及而又毫无准备的,此情此境,使部分人学生由此而对大学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滋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

(七)自卑心理

许多考上大学的学生在高中时都很优秀,而大学由于面向全国选拔人才,可以说是人才荟萃之所在。中学的优秀生在大学中未必还是优秀生,在新的环境中,不经过努力和调整想保持优秀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大学中的同学位来自全国、各省、市、县,他们在知识能力、特长、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差异,他们都经过了严格地选拔,曾经也都是各个中学的佼佼位者。而高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往往受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内,连续十几年的学习,身边的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正是大学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使得每一个初到大学的同学都面临着一个新环境污染中的自我生新评价与准确定位的问题,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一味追求以往的优越感和高分数,不仅不可能,还会因为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而认为自己不如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优越感被挫败,产生自卑心理,滋生厌学情绪

二、产生厌学行为的非智力因素

在一切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些智力因素去执行,还要有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和促进。

(一)学习动机弱

动机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不仅能引发个体活动,还维持个体活动,并引导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失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活动动机的强弱与其对所从事活动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和对活动结果如何估计(效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学习动机的强弱则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估计紧密相关如果学生有把握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对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价值估计也较高,其动机力就强。具有强烈士墓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迷惑,能刻苦努力,自然也会实现自我对成绩的期待;反之,如果学生对取得好成绩的期待低,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无用,学习动机就弱,其表现为学习无劲头,注意力缺乏指向,易为外界因素所左右。其兴趣看似广泛,实际毫无中心。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前,学习成绩必然会不理想,由此对学习产生恐惧、逃避心理。有此学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分配不公,知识贬值,复杂的脑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承认,知识分子收入低,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无用,而对学习结果的价值估计很低,也导致学习动机过弱,产生学习上的焦虑心理,排斥心理,从而厌学。从学校方面看,在评选先进,评定奖学金色及推荐就业等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缺乏演绎功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考试制度不完善考试方法落后,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考试纪律不严,使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有机可乘,从而产生学而无用,学与不学一个样。既而产生厌学情绪。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主要原因在于目标缺失。高中阶段以考大学为唯一目标,拼命学习,一旦大学考上,就算目标实现。由于没有及时树立起新的、更为远大的学习目标,造成目标缺失,目标消失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活动减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向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等腰三角形非学习活动中转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缺乏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个性倾向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由于大学的学习内容广而深,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要取得好成绩都是很不容易。而大学生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一群,人人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在学业上竞争很难像高中那样保持优秀,出人头地,一些大学生常因成绩不理想而灰心,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当出现败绩时,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而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这种心理倾向,常常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和外部原因(如工作难度、运气)。内外部归因还可分为稳定原因(如能力、工作难度)和不稳定原因(如努力和运气)。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如对于失败,一个人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归因于能力,这样就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后果。归因于不努力的便会履历努力以挽回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便不愿再努力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薄弱是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需要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用坚强的毅力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意志力强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自学有较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意志力弱的学生则往往缺乏学习目的,学习时常是被动的应付,很易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而最后只能是失败。如因自制力差而无法抗拒玩乐的诱惑,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因无人督促而产生的放松心理,因害怕困难产生的恐惧心理,都会导致厌学行为。

(四)焦虑水平不当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焦虑是指当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不安的情绪状态。耶基斯与多德森定律提示了焦虑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焦虑与学习成效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函数关系,朴焦虑比较弱的时候,学习成效也比较弱,随着焦虑强度的增加,学习成效也逐渐上升,当焦虑强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效果,这时,再增强焦虑的强度,学习成效逐渐下降。因此,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焦虑过低者对学习没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习效果不好;而焦虑过高者则囚唯恐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而整日奔波,且忧心忡忡,对成绩十分敏感,过分的焦虑抑制了思维的发展,使其考试怯场,错误率增加,显得呆板而缺乏灵活性。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松紧适当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中因焦虑水平不当,由对学习的过高焦虑或过低焦虑而引起的厌学行为也时发生。

(五)无止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行为、成绩、自身价值、人际关系的认识。通市口我意识山学生的白尊心、口信心有密切的关系,对自己有较客观的认识,持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学生,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敢于承认现实面面对不足,能够在中等或较高水平上完成学习任务。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学生,或者夸大自己的缺陷,或是掩盖自己的不足,没有信心利勇气去面对现实和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无能为力,还可能因此而白暴臼弃。大学生中的一些厌学行为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尊自信不足,自卑自贬过极而产生的。

(六)不良的学习习惯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大学学习的内容加深,进度加快,缺少督促,需要独立,或多或少都有些不适应。尤其是自小就没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更足如坐针毡。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习惯于被老师、家长耳提面聆,重复讲解,监督敦促,面对大学学习所要求的独立生活,独立求知,独立追求却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也难怪在十几年的学习中,时间是由人安排的,读的书是指定的,学习是被动的,到了大学,还是用高中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来应付学习,结果是学习中屡受挫折,学习目的不明确,尽管听不懂的课越来越多, 却不知自习时间干什么,久而久之,低年级的基础没打好,还谈什么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无法在大学有所收获的。而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因没有学习的内动力,无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产生厌学行为。

以上我们从心理原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厌学行为所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怎样改变大学尘的厌学行为。

三、改变厌学行为的几点措施

(一)学习目标的转移。

高中时是以升学为口标,而进入大学后则以求知创新为口标。这是由大学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探索性、独立性、创新性等特点,是以求知为目标。

(二)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

有了求知目标,目标转化为需要,学习主体被激励,形成学习动机。当然动机不能过弱也不能过强。耶基斯与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足一种倒u字型的函数关系,动机过弱或过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不降,多种活动都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大学生要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客观要求。这样,学习动机才能保持在一个最佳水平上。

(三)培养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需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利发展起来的。当一个人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需要时,相应地就会产生某朴学习兴趣,于是就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必须强化学习需要:积累知识经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知识经验为条件的,有知才有趣,无知便无趣。因此,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不必苦恼,只要踏下心来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增加,专业兴趣便会逐渐产生,而且逐步增强。

(四)意志力和好习惯的培养

如果你能天天坚持跑步或人大坚持写日记的话,不出一年,你会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当然这里不是单指跑步和写日记,只要拟定一个计划,有始有终的去完成它,你就已经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受习惯的支配,坏习惯毁人一生,好习惯将终身受益。因此,如果我们总要受习惯支配的话,就让好习惯支配我们,而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得有坚强的意志力的支撑。只要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如何看待“问题学生”

近来,很多教师抱怨“有些学生越来越感到不好教育了,学习不用功,还喜欢惹事生非,逃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怎样才能消除这些问题,让这些学生象其他学生那样学习、生活呢?这是每个教师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归纳起来,“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压力大,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尽管现在提倡抓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压减负,但目前很多学校实际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学生面临的仍然是周考、月考、期中、期末、升学考试等,学生真是苦不堪言。而绝大部分学校仍然直接以教学效果来考核教师,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自然是教师的光辉难以惠泽到的地方,学习上失去了自信,又缺乏教师及时与他们沟通,使他们越来越感到在学校的压力,进而产生逃避的思想。

二是心理压抑,家长责任心差。有些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在同学、老师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内心压抑,而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置若罔闻,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由于两口子赌气或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气。孩子有苦难言,连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也没有。久而久之,学生便自我封闭,进而自暴自弃。而家长呢,一发现学生出了问题,不是疏导,而是拳脚相加。甚至有的家长把责任全推给学校。“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你多给我们管管吧。”“问题学生”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是社会环境影响。现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学生的影响特大,尤其初中生,他们正处于第二个断乳期,善于模仿,而自制力又差。上网游戏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几乎每个假期开学都有因上网而使学生逃学的事件发生。并由此而引起学生偷窃、说谎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针对如此种种的“问题学生”,我们该如何入手呢?

首先,要创造条件,培养兴趣。学校和家长就要给他们创造各种条件,多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活得充实有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安排学习好的学生与他们同桌,结成对子,帮助其补习功课,减轻学业压力。在课余,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等。

其次应给他们以平等和信任,树立他们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心。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听听他们心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尤其家长要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感到在父母眼里“我还是一个有希望的孩子” 。

当然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还需多种渠道,我所在的学校实行了包干制,即:每个任课教师承包一到二个,从思想,学习,活动等各方面个别辅导,培养兴趣,使他们摆脱原来的阴影,向着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种方法在我们学校已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题学生”的转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配合,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