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知识——历代玉器的鉴定

 私家图书室 2015-08-12


『琢玉』
历代的琢玉特点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及制作工具的制约和影响,反映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古玉器的制作工艺方面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没有使用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琢玉手段和技术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做工朴拙,线条粗糙.在雕纹方式上,采用'双钩阳文',即在玉坯上不铲去'底子',而是以在纹饰周围磨出沟槽的方式突出纹饰,因此纹线和隔钩的底子一样高低.而且由于琢刻工具的原因,沟槽呈斜切的浅沟.
商周由于使用青铜等材料,琢玉水平大为提高.钻孔大多采用单面钻,孔洞光洁圆润.纹饰线条较新石器时代流畅多了,而且较多使用阳文线条,即剔除花纹以外的地子,呈现浅浮雕的效果.
春秋战国出现铁器.制玉工具也得到改进,因此所琢玉器纹饰繁密精细,往往以纤细的单阴刻线组成繁密的图案,并常以压磨法使纹样略微突起.
汉代琢玉工艺最具鲜明特征的是所谓'汉八刀'技法,用斜刀寥寥数刀刻划对象的主要特征.
唐代玉器琢工刚劲有力,浑厚质朴.宋代则柔和纤秀,精工细致.另外,透雕技法也运用较广.
辽金元的琢玉风格粗浑厚重,线条粗犷,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不太注重磨工,故器物表面往往留有钻痕或刀痕.元代高浮雕技法使用较广,并有技艺精湛的作品存世.
明代玉器讲究抛光,故器物表面光润;但不注重磨工,往往留有做工痕迹.阴刻线条多带方折,比较粗疏.扁平的器物常以多层透雕.浮雕等手法并用,底纹喜用透雕云纹,这是明代独有的雕法.玉雕则采用阴刻或浅浮雕的技法.
清代琢玉技法阴刻.阳刻.浮雕.透雕.圆雕等无所不有,线条流畅,柔和细腻,注重磨工,不见做工痕迹.但清代晚期技艺下降,制造粗制滥造比比皆是.


『纹饰』
历代各个不同时期制作的古玉器,基本上都具有自己那个时代特定的纹饰内容和风格.因此,掌握古玉器上的装饰花纹图案,是鉴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玉器大多为素面,少数有简单的阴刻线纹,但太湖流域的良渚玉器是个特例,玉琮等器物上的神人兽面纹,线条繁密,精细绝伦.
商周玉器的装饰风格特点是,严谨简练.概括性强,写实与抽象结合.夸张与变形共存及图案化.纹饰图案主要有蟠螭纹.龙纹和云龙纹等.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往往布满器身,细密工致,纹饰图案龙纹.乳钉纹.蚕纹.蒲纹.谷纹.绳索纹等.
汉代以勾云纹最多见,另有谷纹.蒲纹.蟠螭纹.乳钉纹.龙凤纹和兽面纹等,亦为常见.
唐代玉器纹饰主要有缠枝花纹.人物飞天和十分细腻的鸟兽纹.
宋代由于仿古玉器的大量出现,仿古纹饰之风复又流形,另外,侧重于现实生活的题材大量涌现,动植物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植物花卉开始成为重要的装饰图案,如牡丹.卷草等.
元代玉器流行纹饰初龙纹和螭纹外,常见的有龟鹤祥云.犀牛望月.胡人戏狮.莲花鹭鸶等.
明代玉器纹饰最为盛行的是吉祥图案,如松竹梅纹.云鹤纹.麒麟纹.八宝纹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山水人物及刻字,亦为前代所少见.
清代玉器初仿古纹饰外,新创百子图.九老图.耕织图.竹林七贤.刘海戏蟾.凤传牡丹.岁寒三友等,纹饰丰富多样,并出现御制诗及各种铭文.
明代龙纹玉带板,和田玉质地,以减地深挖的雕刻手法,高浮雕飞龙,四角雕刻吉罄、寿桃、花卉,刻工粗犷,具备”粗大明“的显著特点。背面原本平素无刻工,现有的“丹凤朝阳”图案为清代加刻,可想而知此带板在清代时已为人珍爱。整件物品玉质带有入土特征,带有沁点沁斑和牛毛纹,工艺精细、古朴、开门,古代玉质包浆一目了然,时代特征非常的明显,非常的漂亮!


沁色
未经入土的传世古玉极为罕见,入土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侵入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迹化,出现了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
沁色的深浅、形状是鉴赏、也是辨伪的一大要点,需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不是所有的'出世古'都有沁色,而现在众多古玩摊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古玉',是运用高新科技产品人工染色的产物。
人工染色虽可乱真,但细心辨析还是能准确识别的。如伪造的'鸡骨白'干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温润感;人造血沁仔细嗅来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发掘得到的玉器中未发现有此种沁色,至于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腻感很难消除。此外,观察色沁处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处,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径。
现在的古玩市场上,仿制品极多。主要仿制对象为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玉山形器、玉带钩;战国的龙形纹玉佩;汉代的各种龙纹、螭虎纹的小件器、玉佩饰、玉鸡心佩;明代的子刚(冈)款玉佩等。玉辟邪、玉龙、玉马也是仿制者较多伪造的对象。现代仿古玉器者也掌握着几手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的染色技术,他们一般喜欢把小件器通体染成烟垢色,也喜欢在玉璧、玉辟邪上人工染上土黄色和灰黑色。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琮仿造者最多。一般均为乳白色料制作,并经常有裂纹。粗看之下除材料与良渚文化常用玉材不同外,几乎可以乱真。但仔细观察即发现这些赝品的纹饰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照搬已出版的出土玉器图录刻成的,因此显得呆板而无古意。孔内也不见台痕,玉琮表面更不见任何轻微的弧线琢痕,手感光滑平坦。我们应该记住,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的琢治是依靠非金属工具完成的(据专家研究它们是竹片、竹管、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管对钻技术,由于旋转时的磨擦作用使得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对钻时往往很难准确无误,在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的内圈直径才2厘米,却是由八九条直线环接而成,外圈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掌握了这些特点,你不会受骗上当,听信摊主之言,徒寻烦恼。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
ID:bbsartron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