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张旭《古诗四帖》中的线条连接(四) ■庆 旭

 东方竹马 2015-08-12



 读 帖 


张旭《古诗四帖》中的线条连接(四)


庆 旭



  第四个段落“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图1)



图1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一)实连、虚连、搭连交替出现的综合连

  “问棘花”(图2)三字为虚连、搭连组合而成的综合连。写好这个组合,其一,书写状态的把控要得当,主要是心理状态要自在、沉稳、不激不厉;其二,书写速度不可过快,其间诸多线条,无论长短曲直,其内部都有一定程度的起伏波动——直线能直中寓曲、弧线有不规则的方向改变;其三,用笔力度控制得当,提按笔要尽可能地精准——“问”字起笔逆向铺毫,渐提中锋使转;“棘”字提按自然交替;其四,二字之间的连接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如此造成了“棘”字首画异化为明显的短弧线。“棘”字优雅的左下收笔与“花”字首画遥相呼应,虽然铺毫运行,但是笔锋入纸的瞬间还是明显地露出呼应的痕迹。



图2

  (二)虚连(连接横画)

  “应逐”(图3)之间的连接由粗而细,自在舒缓,有一个略带弧形的自然过渡,临写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两个字的整体节奏都以舒缓为基调,“应”字所有构形线几乎都呈现一定的波动起伏,说明行笔速度不会太快;二是结构的疏密对比形式。“应”字左上疏朗右下紧密,对比明显。“逐”字左紧右松;三是字形(外轮廓)有特色,“应”字为椭圆形,“逐”字为纵势长方形。



图3

  (三)以虚连为主的综合连

   “上元酒”(图4)三字采取两收(“上元”)一放(“酒”)的结构形式,连接方式也为字内断开,字外连接,且都为虚连式。“上元”二字连接紧凑——“元”字的首点与横画相离较远,相反与“上”字的笔势、气息合一,究其因是“上”字的点造型与“元”字的首画(本来的短横此处作右下斜点处理)在书写过程中存在一种惯性。从线形分析,此字组的运笔速度应为安静舒缓式。大约是因为右部“棘”字开阔字形的影响,“元”字收笔匆忙,有一种行笔还未到位就匆匆转折的感觉。



图4

  (四)实连(连接横画)

  “同来”(图5)二字有一个明显的节奏点,从外在的线条形迹上也可以看到,即“来”字圆钩收笔处的断点。从“同”字的顺势起笔开始,一路圆线使转,到与“来”字的实线连接,再到圆钩的提笔处,从既有的书写经验上看,其运笔速度并不是极速的——“同”字右部外框圆弧线的内部有一定的波动,这也直接造成线条走向的微小变动。遗憾的是《古诗四帖》中对这种外框的偶然化处理方式,在时下的草书创作中竟被一大批草书追风者引为一种新型的时尚,好像不这样“怪异”地变个方向,别人就不清楚自己的取法是从狂草大师张旭而来,这是有问题的。古人经典的高妙处就在于自然二字,学者应更深入地看到其精神气质处,而不是故作形态。应该说,这种线条内部的波动是一种优游的态度,速度较快的圆转一般来说有一定的定势,标准化较强,如怀素《自叙帖》中常能见到这样的圆弧线。“来”字的长竖也采用这样的用笔方式,亦呈微小的弯曲状态,如果速度较快,则多为直向性,《自叙帖》中的“来”字便如此。



图5

  (五)实连(连接横画)

  “蔡家”(图6)的连接线较好地体现了圆转与方折的对立统一。“蔡”字的收笔向右不作放势外转,而有戛然而止的态势,以一个非常圆转的形态向左下稳健运行,这个“稳健”就标明了速度的状态,是指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控制得宜。但是在与“家”字的主体线连接后,即刻迅速以等同的用笔力度方折右行,完成其余的线条组合。只是在翻转笔锋下行后,取下按笔势,线形宽厚。


图6

  综合言之,第一行五字间的连接方式为连——断——断——连。从字形看前三字放势,后两字收势。首字“问”的开放笔势很明显由前面“齐侯”而来,有一种意犹未尽,重新开始的感觉。调整笔锋后,在入纸的瞬间迅速铺毫,右向连续顺向使转带出“棘”字,完成二字组合。虽然“花”字独立,但其首画起笔与上一字收笔笔断意连,所以这个字组为虚连和搭连的综合连。因“花”字收笔为一个不作下引的圆点,所以,从节奏看,“应逐”二字完全有别于上面的三个大字——字形迅速缩小,笔致变得温和。由线条形式(笔道的宽度)可推知本行五字以按(“问”)——提(“棘”)——按(“花”)——提(收缩的二字连“应逐”可看作一个组合)的笔法为之,临写时可以有意识地强化这种感觉。

  有了第一行的连断方式,第二行五字在字字连接方式的选择上自然采取另外模式:连——连——断——连,显然是为了避免雷同。与第一行开头“问”字顺应其前的笔势而来相似的是,本行开头“上元”二字也是由第一行尾部“应逐”的舒缓情绪而来,甚至包括下面的“酒”“同”“来”,笔道的宽度几乎相当。临写的关键有三个方面:首先,平和的气息由上而下,未有明显顿挫。虽然分为两个字组,但流贯之势溢于纸面,毫无滞碍;其次,本行单字多纵向取势,唯一的“同”字的圆势造型不但不突兀,相反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不阻碍行气的连贯;第三,本行的“S”形行轴线的布局需心中有数。

  第三行三字与第一行的“问棘花”用意相仿,用笔与字势都为放势,只是连接方式为断——连式。“访”字作为独立的个体与其下的“蔡”字既无实连,也无虚连、搭连,不但如此,本身的线条结构线之间也不作任何引带萦绕,厚重、凝练、沉稳、静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此处的“访”,就可以看作一个“字眼”,正好与前后连贯的线条流形成对比。

  把本段三行作为一个局部的整体来看,就会发现三行之间,一、二两行的字势左右开展明显,中间一行多上下取势。如果在临近两行空白处的中间画出一条竖直线,我们会发现,总会有字例的边廓线与竖直线相交。这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临帖时除了把握住单字形象、线条的质感、连带形式外,还要注意整体观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