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怜生在帝王家

 cntagu 2015-08-12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说起同治帝,给人的印象首先就是慈禧的傀儡儿子,然后是传说中不光明的死法。在慈禧的光芒下,他最大的存在感,可能就是给了慈禧名正言顺当政的理由。可是当剥去所有外衣和偏见,你会发现,他也曾是一个天真少年,他也曾立志过要做一代明君,他也曾想过夫妻恩爱好好过日子。可怜生在帝王家,更何况还有一个有手段、有魄力、又有无限野心的亲生母亲,一切从一开始便已注定,无从选择。




幼年登基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1856年(咸丰六年),载淳生于储秀宫。


1861年7月,咸丰帝病危,作为咸丰帝唯一活下来的儿子,载淳是毫无疑问的继任者。原本朝臣商议议定,公告天下将年号改为“祺祥”,并根据咸丰遗嘱由八大顾命大臣共同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并不甘心被权力边缘化。


当时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三股:以八大顾命大臣为代表的朝臣(朝臣势力),以奕?为首的诸位亲王、郡王(帝胤势力),再就是皇帝和两宫太后(帝后势力)。三股势力相互抗衡,最后,帝后、帝胤势力联合成功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拿获八大臣并分别革职、赐死、斩首,废除“祺祥”年号,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治天下之意。



读书逸事


这时的载淳作为一个孩子,平时的生活内容最多的就是读书,和所有孩子一样,他的玩心也很重。为了将他培养成大清一代明君,师傅们可谓是费尽心机。但要说他玩劣不堪、不学无术也不尽然。


一次,贪玩的同治帝把师傅李鸿藻气得直掉眼泪。看到老师掉泪后,同治用手盖住书上的“君子不器”中“器”字的下半部,向老师请教。李鸿藻见成了“君子不哭”,便也破涕为笑了。


同治四年,李鸿藻入内阁,升任军机处。由于政务繁忙,不能再教皇帝读书了。为了不耽误同治的学业,两宫皇太后为他另选了一位老师,那就是翁同龢。翁同龢当时只有二十六岁,头脑灵活,讲课生动。他为小皇帝讲授明代张居正编写的《帝鉴图说》,很快引起了同治极大的兴趣。当他讲到“唐宪宗拒收贡品”,同治听了,说道:“大臣的贡献皆取之于民,我亲政后一定效法宪宗,不接受大臣的贡物。”翁同龢听了很是欣慰,将小皇帝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以上事例说明同治皇帝具备一代明主的素质,他的学业不断地进步,政治才能也日益显现,这种良好的势头却在他即将亲政时戛然而止。



学业渐荒


同治九年,慈禧突然开始关注皇帝的学业,在召见军机大臣时,当众斥责皇上:“读不成句,认字不清。”此后很长时间,慈禧连连召见同治的师傅,抱怨同治学习差,斥责他们“督教不严”;隔几天就把同治叫到身边考一考。同治与慈禧本不亲厚(根据清朝祖制,任何嫔妃都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同治自小由慈安抚养),又很是惧怕,在她面前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慈禧便冲他大发雷霆。


关于同治学业退步的原因,翁同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盖督责过严,故诸事拘泥,其实不至如是也。”再加上慈禧曾许诺“皇帝典学有成即撤帘,归政同治”,那么,为了不放权,不归政,皇帝“典学无成”也成了最好的借口。总之,慈禧只有批评从无表扬的行为扼杀了同治皇帝的学习兴趣,从此视学习为畏途,越来越叛逆,开始变得游手好闲。



爱情不顺


因为贪恋权力,慈禧以载淳“典学未成”为由,不断拖延载淳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载淳17岁时,婚姻才提上议程(同是少年天子,想想康熙11岁时便已大婚,同治确实是晚婚了)。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各有想法。


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载淳本人喜欢前者,又因有慈安作主,他便选择娶阿鲁特氏为皇后,但也纳了富察氏为慧妃。


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皇后是如此女子,同治帝很是欢喜,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就是这样一段和睦的婚姻,最后还是出了变故。只因慈禧对这个儿媳妇十分不喜。


选后一事,慈禧一直耿耿于怀,看见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满腔的不快。于是,她不许同治和皇后同房,还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又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



放浪形骸


恋既不易,离又不能。正处青葱岁月,却过着尴尬苦难的夫妻生活。想振兴大清业绩,恢复先祖荣耀,但时代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母后不允许。傀儡之身,任由摆布。即使噤不发声,还是动辄得咎。面对着无望的前途,同治帝选择了自暴自弃、游戏人生。


于是晓事太监、无良侍从带他到宫外作风月之旅,他常留恋忘返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在一条不归路上渐行渐远。花街柳巷的欢闹像毒品一样,让他欲罢不能,这里有着宫廷中永远没有的东西。他可以选择,可以遗忘,即使是是一晌贪欢。



早年崩逝


如此自甘堕落的生活方式很快便有了后遗症,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关于病因,学者们莫衷一是,有说是天花,也有人说是花柳。病因如何在此且不做探讨,不管怎么说同治帝得上了不治之症。


在他死前,皇后阿鲁特氏还冒险去看他,夫妻相怜,其场面令人唏嘘。《我的前半生》曾记载这事: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被慈禧知道。慈禧大怒不已,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之”,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自己是偏妃出身,一直引以为憾,皇后的话无疑揭了她的伤疤,便立刻叫人杖责皇后。皇后哭喊开来,同治帝闻讯却无力阻止,气得一时晕厥过去,御榻前一阵慌乱,慈禧这才下令免了皇后的刑罚。


经这一遭,同治帝病情加重,1875年1月12日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亦随之而去,至于她是怎么死的,也有着多种说法,但都属于自杀。这时的慈禧倒是没有再加阻拦,将二人合葬在惠陵地宫,他们终于可以相聚相守了。



纵观同治这一生,实是可悲可叹。幼年丧父,母亲那里除了训斥更是毫无温情可言。过早的登基,又让他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心爱之人,也无法守护。虽有皇帝之称,却无皇帝之实。同是任人摆布,比起光绪,也许更是痛苦难言,因为造成这一切的是他的亲生母亲,一个对他来说本应是最亲的那个人,一个连恨都不能恨得彻底的人。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文|梅小西

如您对此类故事多有涉猎,欢迎投稿,故事年代不限

投稿邮箱:gudianshucheng@feetan.cn


全球通史:Quanqiushi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为您一一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