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炎帝赤帝蚩尤关系考证(2篇)

 负鹏载舟 2015-08-12



神农炎帝赤帝蚩尤关系考证(2篇)

作者:武陵君

 

帝蚩尤与神农的纠葛——兼论二帝史迹

    提要:炎帝与神农实为二人。神农是发明农业的农皇,也代表一个时代。炎帝本义为南方天帝,从蚩尤开始以此为官号。商代以神农为赤帝,而周代神农又被推为“九皇”。因此,现存先秦及汉的古书中,炎帝指蚩尤,排在神农与黄帝之间。从刘歆班固开始混淆二人事迹。
     关键词:炎帝  神农  蚩尤

     我国在上古时代发明了制定历法用的一套理论,叫“三正五行”,也称三皇五帝。这已在前面几篇文章里论述过了。从蚩尤开始将天帝中的“炎帝”称号用作自己的官号,从此天帝与人帝便混在一起,至夏代开始,人们以三正五行之名比附人间之三皇五帝,即孔子所谓“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故三正五行之天帝名与人间之三皇五帝之名就相混了。而且从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可知,此三皇五帝之名还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系统,如:没有永恒的“炎帝”,它在不同时代可用来称呼不同的帝王,若不以变的观念来研究,古史便会乱成一团。本文拟分清神农与炎帝的史迹,以便澄清古史,请专家指教。

                一、汉以前古籍中神农不是炎帝
神农是教人农耕的农皇,生活在母系氏族。《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因为神农处在母系氏族,因而决不可能算出其父系世系。所以,司马迁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1]后人将神农编出世系来,且说传8世或17世至黄帝时,而且多数在位达100年以上,甚至达140年。察中国5000年之历史,在位最久的也不过60来年[2],世上岁年最长的也不过140岁,岂有在位达140年之久的帝王?究其因,实属道士所为。西汉时,黄老之学盛行,正如《淮南子·修务》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之后能人说。”道学为了与儒学、佛学争高低,便仿佛学编造世系,犹韩愈为儒学编世系。观宋以来之“炎帝陵”,共祭三人:一曰神农、二曰赤松子、三曰张良[3]。此三人全系道家所尊之祖师。《南岳仙道记》云:“赤松子出任雨师以后,经常和神农在一起,两人相处很融洽,时间久了,成了知交……。”《史记·留侯世家》载有张良慕赤松子事:“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4],可见,所谓“炎帝陵”实为神农之陵庙也。
神农虽然被纳入道家祖师,仍不失为我们伟大的始祖。他不仅是农皇,而且是商业、音乐、医药之祖。《易·系辞下》有神农“日中作市”的记载,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引用此处时,擅自加上“是为炎帝”一语,误。《新书》、《淮南子·修务》、《本草经》等有神农尝百草,寻找可食之物以充饥,从而发展医药和谷物的记载。《本草经》、《南岳仙道记·神农挥鞭》还有神农南下寻药的记载。《孝经□命诀》、《说文》等有关于神农制作音乐的记载。神农之史迹还见于《吕氏春秋·爱类》、《文子》、《管子·轻重戊》、《春秋元命苞》、《春秋命历亭》等等。所有这些古籍,在记载神农时,全然看不出“炎帝”的痕迹,因此,神农决不是充满血腥气味的,与黄帝打仗的炎帝。又有很多古籍,如:《三□》、《尚书大传》、《潜夫论》、《春秋运斗枢》、《补史记·三皇纪》、《风俗通》等根本不称神农为“帝”,而称之为三皇之一。
今人所引先秦古籍《列子》、《世本》,将炎帝、神农氏合在一起,则分别是晋代、清代之人误作也[5],不足为信。该二书原书已失,司马迁曾引过此书,未见此类观点,亦可为证。退一步说,即使不是误作,也不能说明炎帝等于神农,而只是说炎帝属神农氏族。
《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明确告诉我们:神农与炎帝为两人,炎帝排在神农与黄帝之间。《汉书》、《帝王世纪》、《路史》等后世史籍将“炎帝”冠于神农之名上,将二人的事迹混在一起,谬矣。若指“炎帝”为第一代神农,那么,传8世或17世,活500余岁的神农还能与黄帝打仗?若指以后的神农,又缺乏神农之盛德及史迹。
实际上,在现存汉以前的古众多古籍中,炎帝只是一个,那就是与黄帝作战的蚩尤。宋代罗泌的《路史》虽然将“炎帝”之名冠于历代神农之上,又将神农传17世或8世两种说法与《蚩尤传》同载《路史·后纪四》中,但对黄帝与炎帝(蚩尤)打仗的这段史实说得很清楚,亦可正《逸周书·尝麦》之错漏。该书云:“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神农]之裔也……帝榆罔立诸侯,携□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逸周书》作四方)。司百工,德不能驭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于诸侯”。罗苹注云:“《史记》言炎帝欲侵陵诸侯,《大戴礼》言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后周书》云炎帝为黄帝所灭,《文子》亦谓赤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皆谓蚩尤。而书传举以为榆罔,失之《集仙录》(道士所为也──引者注)云黄帝克榆罡于阪泉,黄帝非与榆罡战也,至《[帝王]世纪》遂谓黄帝与神农战而炎帝克蚩尤,非也。陆德明(著有《经典释文》──引者注)云:‘神农后第八帝曰榆罡,时蚩尤强与罡争王,逐榆罡,罡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此得之”。这里,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蚩尤姓姜,号炎帝。《史记集解》也云“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孔安国也曰:“九黎君号蚩尤”(九黎即华夏族的群众,详专文)。天之炎帝是南方之帝,对应地上的蚩尤。广言之,古之南方大体包括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及以南地区。[6]
那么,究竟是谁最先将神农与炎帝混为一谈的呢?还得从东汉说起。班固《汉书》以五行相始终之学术,认为神农居伏羲(木)、黄帝(土)之间,为火德,又受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商以神农为赤帝”的影响,因此,便将炎帝之名挂在神农之上,将蚩尤与神农的史迹相混,并将古帝王按次排列[7]。班固的根据有二:其一是《易经》,他说:“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而《易经·系辞》是孔子著作,又经后儒篡改发挥,有所失实。正如班固自己所说:“《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智]刑以强,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周人迁其行序,故《易》不载”。可见,凡是不合儒家之“尊王”思想,用武力、智巧建立的政权,如共工氏、秦嬴氏,儒生们是不加记载的。蚩尤凭武力征服诸侯,赶跑榆罔天子,封泰山,号炎帝,实为一代君王,可是不合儒家思想,孔子曰:蚩尤是“庶人之贪者”[8],因而《易》不加记载。其二,班固引《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把郯子的那段活“……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理解为“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将同时存在的五帝理解成前后相受的五帝。所以班固之言不足为据也。
五帝并存,一则可由《吕氏春秋·荡兵》为证,书云:“黄炎故用水火矣……,五帝固相与争矣。”二则可由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为证。该文说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据《淮南子·天文》、《吕氏春秋·春纪》可知,青帝就是太昊,亦即“第八世”神农榆罔。后世所谓五帝依次相代乃按五天帝相生之序相代,非指人帝。
神农及其后代也称太□,“□,从日”[9],不从白(后人写作“□”,误。本文为打印方便改作昊),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有人说炎帝崇拜太阳,非也。神农崇拜太阳也,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炎帝只崇拜火,有火德。《山海经》有“夸父逐日”的传说,非逐太阳也,而是逐太□榆冈也。夸父是炎帝之后[10],与其父蚩尤逐榆冈,争帝位,最后被黄帝大将应龙一同处死,所以《山海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
炎帝,氏神农,又是感神龙而生[11],可见神农即神龙,古书《神龙本草》又作《神农本草》,可见“农”(神农)、“龙”(太昊)相通。《三坟》称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轩辕为地皇。《说文》卷四羌字注:“东夷从大,在,人也”。“ 昊”,“皇”也(如《辞源》释“昊天”即“皇天”),可见“人皇”就是“太昊”,大,今又作太。总之,先秦至汉代的古书中太昊是神农。于是我们可以纠正班固排错的帝王顺序了。
班固:太昊──伏羲──木德;炎帝──神农──火德;黄帝──轩辕──土德;
改正:太昊──神农──木德;炎帝──蚩尤──火德;黄帝──轩辕──土德;……
从班固开始,世人便将炎帝之号与神农混在一起。今人丁山根据对古史的精细考察,写成《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并明确指出:“炎帝即蚩尤”。但错误由来已久,难于让人接受。
在黄帝文化圈里(按《史记》包括夏、商、周,均是黄帝后裔),蚩尤被描绘成“乱臣贼子”“牛鬼蛇神”,因此,要澄清炎帝之史迹,主要应参考炎帝后裔,如:姜尚建立的齐国,以“赤帝之子”自居的汉高祖所立之西汉的文人的著作,如:《管子》、《新书》、《淮南子》、《盐铁论》、《史记》等等。

                      二、汉以前古籍中炎帝就是蚩尤
笔者发现炎帝与蚩尤从生至死,包括所属部落,直系亲属,出生地点,劳作地点、职业、战场、人物特征及坟墓完全相同。
其一:出生地及旱年活动地一样。《龙鱼河图》、《路史》等云:蚩尤出于“羊水”。“羊水”者,炎帝出生地“常羊”(或作“尚羊”)之水也。(《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路史》、《逸周书·  尝麦》又云“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今陕西岐山之南有太白,地上的太白对应天上的金星和少昊帝,可见,少昊之地在今四川陕西一带。在少昊之地,有三水皆于“羊”有关,一名嘉陵江(《辞源》称为古羌水),一名汉水(《说文》称漾水),一名岐水(《水经注》称为姜水)。古代地名随人迁徙,这三河实际上皆为羊水也。它们还反映了蚩尤(炎帝)的活动轨迹。首先,羌水是蚩尤的出生地,《水经注》云:“羌水又称‘强水’”,《说文》云:“强”,虫也,从早(《辞源》作“虫”“蚩虫也”),可见强水者,蚩尤之水也,从《帝王世纪》“有蚩尤氏强,与榆罔争帝”可知:“强”乃蚩尤之名。蚩尤的祖先从虫,而从蚩尤(炎帝)开始生活在牧羊之地:常羊,羊水。所以,“强水”又名“羌水”,“羌”字从“羊”又从“人”,“人”是东夷太□的标志(《说文》:“东夷从大,大,人也”),所以,“羌”是东夷太□之后与西方“羊”地相结合的产物。其后,蚩尤又在汉水长大,故汉水定名为漾水,养育之水也。又其后,始立为诸侯,居岐山,所以蚩尤又称为岐伯。(《管子》载黄帝六相,云“蚩尤明于天道,故使为当时”,掌天文历法,而《三□》载黄帝六相,将掌管天文历法者说成是岐伯,其他五相名称同,可见蚩尤又谓岐伯也)。因此,歧水便称为“姜水”,《国语·晋语四》云:“炎帝长于姜水”因以为姓。《辞源》“姜通强”,可见,姜水也称强水,亦为蚩尤之水也。
其二,同是有□氏之孙,同属太□部落,都是太□神农之后。《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神农氏(《水经注》引作炎帝),姜姓也,母云任姒,有□氏女,登(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而蚩尤也是有□氏之后。《说文》:“□,虫也”,又云“蚩,虫也”。上文证炎帝属太□神农部落,蚩尤也属此部落。孔安国称蚩尤是“九黎君”[12],是“两□集团的重要成员”[13],属同族也。太□是东夷人,都于陈,蚩尤却生活在西方,何也?原来,太□部落有一支活动在西方。《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者,□也”[14]。太□从“龙”,蚩尤从“虫”,何也?“龙乃鳞中之长”[15]也。今嘉陵江边有巴中。
其三:活动范围一样。《淮南子·时制》:“南方之极……赤帝(炎帝),祝融所以司,万二千里”“南到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而蚩尤:“宇于少昊”“受庐山之金作五兵”“伐空桑”“封泰山”“战涿鹿”“处南极”,皆系炎帝之境。
其四:从事的工作一样。《管子》曰:“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平天道,故使为当时”,《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当时”、“火师”(掌司火星)都是从事天文历法工作。《尸子》亦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工作地先在岐山,黄帝制伏蚩尤后,将其安排在南方任职,工作地在南岳。《南岳志》云:“衡山者……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淮南子·天文》等书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地上的衡山对应天上的玉衡星座──引者注),其神为荧惑”。地上的炎帝与天上的炎帝对应。
其五:与黄帝打仗的地点一样。《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路史》云:“阪泉氏蚩尤”。《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而《归藏》、《新书》等言:“黄帝与炎帝争于涿鹿之野”,其实,阪泉,涿鹿,均系今河北涿部[16]。
其六:炎帝与蚩尤的“罪名”一样,司马迁笔下的炎帝、蚩尤为一人。《史记》载蚩尤的罪名是“强暴”,炎帝的罪名是“侵陵诸侯”,这结合在一起,便是同一罪状。《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言:“以九伐之法正邦……暴内陵外,则坛之……”可见,炎帝蚩尤所犯的暴内陵外罪是九大罪状之一。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分别出现了炎帝、蚩尤两个名字,人们长期以为是两个人。其实,司马迁深谙写史之道,他在以炎帝为本位时,则呼黄帝为轩辕。后来,黄帝“逐禽杀”炎帝,则书为“杀蚩尤”,岂可书为“轩辕杀炎帝”?那样,轩辕黄帝不就犯了弑君之罪?孔子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17],一国不可同时有两帝。所以时而称炎帝、时而又称蚩尤。这与时而称轩辕,时而称黄帝同理。因此,绝不能把炎帝与蚩尤当成二人。
其七:打仗都用“火攻”。《管子》云:“炎帝作钻燧取火”。《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而《路史》云:“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辉以逐帝,帝弗能征,乃帅诸侯责子后爱暨风后、刁牧神皇之徙,较其徙旅脍以曷小颢而弭火灾”(附:据此蚩尤也称小颢,因少昊之地,故称少昊也)。
其八:汉高祖认为炎帝(赤帝)即蚩尤。汉高祖以赤帝之子自居则祀蚩尤。《史记·封禅书》:“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半粉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后四岁,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代的皇位也因此而称作“炎祚”。汉代也称为“炎刘”、“炎汉”[18]。而且《史记·高祖本纪》还载,刘邦也是其母刘媪感神龙而产。
其九:蚩尤之冢即炎帝之陵。三国魏人王象撰《皇览》,载历代帝王陵寝,无炎帝陵,但有蚩尤冢。其冢所体现的特征是炎帝的特征:“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阴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为何要“七丈”?为何有“赤气”?为何要“十月祀之”?皆炎帝特征也。《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云:“其曰丙丁(火曰也──引者注),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数七……其祀灶……天子乘朱辂,驾赤骝,衣朱衣,服赤玉”。据五行学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十五。地为土,所以地上的五行各加土之数,即火二加土五为七[19],所以冢高七丈。为何十月祀之?《史记·天官书》索隐:晋灼云:“(火星)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官,司无道,出入无常”,《淮南子·天文》也有同样的解释。考察各本所用历法,皆夏历也。刘邦也因此“十月还军灞上”,“以十月为年首”。
其十:与火星相对应的炎帝,体现了蚩尤的特征。在古代,人们已观察到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在地球上看,这五颗行星无规则可言,时快时慢,忽前忽后,若隐若现。古人企图通过对这天象的变化,来推测天象“暗示”的人间祸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即此类学术。正如司马迁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20]《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郑玄注中侯□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考察蚩尤之德,正合五星中的火星。所以,《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记·天官书》均将炎帝时应火星。《淮南子·天文》也说:“其帝炎帝……其神为荧惑(火星别名)”。在古文化里,蚩尤不仅是“主兵”之人(《史记·封禅书》:“兵主,则祀蚩尤”,《吕氏春秋·荡兵》:“蚩尤作兵”),又是“主法”之人(《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这反映在天象中,就是火星主罚。《史记·天宫书》云:“察刚气(集解·索隐均释为“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曰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人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要窥见人间的祸福,最主要的要观察火星的位置。所以,古天文工作者定名为“火师”或“火正”,炎帝蚩尤就任过“火师”。还有一种慧星名为“蚩尤之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21],集解:孟康曰,蚩尤之旗是“荧惑之精也”,蚩尤是荧惑(火星)之精!可见,蚩尤就是与火星相对应的炎帝。而与黄帝相对应的土星则是一颗“福星”,这与火星恰成鲜明对照。“天官”火星只有一颗(大火星,又称大辰星,不是火星),它只和地上的一个帝王相对应,那就是炎帝蚩尤。
其十一:炎帝、蚩尤的形象都是“人身牛首”、“牛鬼蛇神”。《帝王世纪》云:“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或曰:此中炎帝指神农,牛与农业有关,非也。神农之时用耒耜,尚无牛耕,春秋战国后才有牛耕。炎帝“人身牛首”来源于蚩尤打仗时戴头盔。《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立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帝仰天而欢,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黄帝杀蚩尤,使“身体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其状率为兽形”,“龟足蛇首”(蚩尤是巴人的后代,巴者,大蛇也。蚩尤又曾居岐山,《水经注》引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引者注),“人身牛□,四目六手”、“齿长二寸”、“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冀州旧乐名‘蚩尤戏’,其人两两三三戴角而相抵”。《路史》引《演义》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画,见龟足蛇首,疾其里人,遂立祠齐魏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尚不用牛头”。此外,蚩尤还有鬼的形象。《潜夫伦·五德志》云:“任姒生赤帝魁隗”,《路史》云:“(蚩尤)乃驱罔两,兴云雾……以肆志于诸侯”,该书注引:“《通典》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盐铁论》:“轩辕战涿鹿杀两□蚩尤”,“两□”者,魉□也[22],丑化蚩尤之辞。总之,牛、鬼、蛇、神,皆谓炎帝蚩尤。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为黄帝败将,因此而得到了牛鬼蛇神之恶谥。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汉以前的古书中炎帝就是蚩尤。从班固《汉书》开始,将二人史迹相混,因此,我们研究上古史应分清蚩尤与神农的史迹。
(说明:本文曾以《炎帝就是蚩尤》为题,刊于《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6期上,《新华文摘》1998(3)摘要,《生活文摘报》(1998年6月10日)报道。本文作了修正。)
参考文献:
[1) 史记(三代世表)[M].
[2] 绎史(炎帝纪, 引《帝王世纪》及其后所附的注释)[M].
[3] 1985年5月1日酃县人民政府《关于募资修炎帝陵的请示报告》。
[4] 黄至安,康佩仁. 南岳仙道记[M],海南出版社, 1995.
[5]
辞源[M], 列子[M], 世本[M].
[6] 淮南子(时则训)[M].
[7] 汉书(律历志第一下)[M].
[8][12] 史记集解(五帝本纪)[M].
[9]
辞源[M], 说文解字[M].
[10] 中国文化史辞典[M],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1] 绎史[M]引
帝王世纪[M];潜夫论(五德志)[M].
[13]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4][18][22] 辞源[M].
[15] 说文解字[M].
[16] 水经注(十三、漯水)[M].
[17]礼记(曾子问)[M].
[19] 礼记(月令)[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0][21] 史记(天官书)[M].

作者刘俊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史学教授。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1999年被评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三年后验收合格),同年升为副教授。1999—2000年在南开大学访学,师从朱凤瀚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师从裘士京教授。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科技史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株洲神农炎帝文化研究会理事,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中国》之《学术周刊》(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网站)有 “刘俊男文集”。主持省级课题2项,厅市级2项,四次获省、市政府科研奖。(原题《炎帝就是蚩尤》,载《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3摘要)
——————————————————————————————
     郑莉:蚩尤和炎帝的关系考
     对于蚩尤,我国不少著名的史学家和神话学家都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由于个人使用的文献资料的不同,对蚩尤这个人物的研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蚩尤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本文试图通过大量汉、苗两族的文献和神话传说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蚩尤和炎帝活动地域上的交叉重合点
     从汉族古代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蚩尤和炎帝在活动地域上有太多的重合点。《淮南子·时制》载,炎帝的活动区域,“南方之极……赤帝(炎帝),祝融所以司,万二千里。”“南到交趾,北至幽都,东至砀谷,西至三危。”而蚩尤,“宇于少昊”、“受庐山之金作五兵”,“伐空桑”、“封泰山”、“战涿鹿”、“处南极”,皆系炎帝之境。具体地说,两者在以下几个地域的活动是交叉重合的。
     (一)羊水和姜水
     《归藏》云:“蚩尤出自羊水。”《国语·晋语四》云:“炎帝以姜水成。”古水名多不加偏旁,姜去偏旁即羊水。姜姓部族居羊水,为记其母族之所出,故加女旁曰姜姓,其水曰姜水,但羊水是古字。
     (二)古冀州
     《述异记》卷上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云笈七卷》卷一百《轩辕本纪》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尸子》卷下载:“黄帝斩蚩尤于中冀。”《路史·后纪四》载:“(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而炎帝的活动范围正好就在古冀州一带。据专家考证,山西的高平、陕西的宝鸡都曾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炎帝以姜水成”中的“姜水”,即“歧水”,就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即在古冀州境内。
     (三)山西太原
     蚩尤和炎帝都曾在山西太原一带活动。《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述异记》卷下记载:“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山西太原,这个地点说明蚩尤和炎帝神农氏有着密切联系。
     (四)阪泉和涿鹿
     《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黄帝和炎帝大战的地点“阪泉”与黄帝战蚩尤的战场“涿鹿”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史记·五帝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
为黄帝。
     这一段中记载了两次大战,一般认为蚩尤和炎帝不可能是一个人,但是还有其他的史料记载黄帝和炎帝大战的地点也是在涿鹿之野。如《新书·制不定》中记载:“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归藏》中说:“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再如《新书·益壤》中记载:“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而后代的历史地理学家们对于阪泉和涿鹿两个地方的考证,更加证实了炎帝和蚩尤是一个人的观点的可信度。如《史记·五帝本纪》对阪泉和涿鹿这两个地点做解释时说:“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晋太康地理志》云:‘上谷有涿鹿县。’”《正义》说:“涿鹿故城在(涿鹿)山下。”《括地志》云:“涿鹿故城为妫州东南五十里。”据考古调查,涿鹿故城址,位于矾山镇三堡村北,为不规则的夯土城,平面略呈方形。《魏土地记》云:“正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太平寰宇记》也说:“涿鹿山下有涿鹿城,城东二百步有阪泉。”涿鹿和阪泉均在今河北省境内。从上面的史料和地理资料中可以看出,涿鹿和阪泉是在同一个地方。《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志》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据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这说明此两次大战实际上是一次大战,大战的主角炎帝与蚩尤是同一个人。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更重要的是,《魏土地记》载:“涿鹿城南六里有蚩尤城。”有人调说,蚩尤城遗址“在今矾山镇龙王塘村南河谷中,旧有蚩尤庙及蚩尤像,至清朝末年,残存城墙颓塌如土埂,近世平整农田,其迹已除。现在唯存蚩尤泉及蚩尤兵寨”,“南寨尚存一些寨墙,中寨的西墙尚存,北寨有蚩尤祠三间”。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两场战争实际上都是蚩尤和黄帝的战争。再加上前面列举
的《归藏》、《新书》中记载黄帝和炎帝的涿鹿之野打仗的史料,可以说炎帝和蚩尤是同一个人的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所以,“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五)荆州和厉山
     蚩尤被公认为苗族的祖先。《战国策·魏策二》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其它记载,如《史记·吴起列传》云:“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韩诗外传》卷三云,有苗氏不服者,“衡山之南,岐(当为‘汶’之讹)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这些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即三苗聚居于洞庭、彭蠡之间。关于洞庭、彭蠡所在之地,则存在着不同看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案载:“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兹,湖名,在江州得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兹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这是一种流行的解释,多为后世舆地册籍所袭用。要言之,即在今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另一说法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按:淮,正义释为“读曰汇,今彭兹湖也。”三苗不仅活动于江汉、荆州一带,甚至南及南岳、丹水、苍梧、南海之地。而炎帝呢,《水经注》云:“(漻)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社农社。”又《汉唐地理书钞》辑《荆州图记》云:“永阳县西北三百三十里厉乡县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县,《礼
》所谓烈山氏也,后春秋时为厉国。穴高三十丈,长二百丈,谓之神农穴。”厉乡,又名厉山,今湖北随州厉山镇,距离荆州仅190多公里。盛襄子《湖南苗史述略》中说:“考黄帝时的中国版图,南尚不过江,舜征苗野葬苍梧,禹时三苗之国,尚保有洞庭、彭兹之地,而神农后之厉国,又为南蛮之一。”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都曾经在湖北、湖南活动过。《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这更加证明了蚩尤和炎帝活动地域的一致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的观点。

      二、蚩尤和炎帝同为苗族人的祖先
     在汉文献资料中,最早明确地把蚩尤与苗民联系起来的是《尚书·吕刑》: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究,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法。杀戮无辜,爱始为淫劓、(耳刂)、杨、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指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吕刑》又作“甫刑”该文作于西周的周穆王时期,认为蚩尤始作祸乱并滥施“五虐之刑”,因而蚩尤及其苗民被黄帝所诛灭。值得注意的是“若古有训”的提法,这说明该传闻当来自更古的年代。又《史记·殷本纪》引《汤浩》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与,有状。”《素隐》曰:“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所形状,故黄帝灭之。”由此可见,《吕刑》的古训,当来自《汤浩》。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处于夏末商初之际,可见远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汤业已确认苗民的首领人物蚩尤是古代有影响的人。以往的学者认为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他们仅仅从汉民族的古代文献典籍中寻找论据,其实,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些苗族的传说和文化风俗,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苗族简史》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其首领。”“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结合苗族有关蚩尤的大量的民间传说,确认蚩尤为苗族显赫的先祖,当是无可置疑的。
     在苗族的民间文学中保留的大量的关于蚩尤的神话传说,都说明蚩尤是苗族的先祖。《西部苗族古歌》有三十多首是唱叙蚩尤的强盛和蚩尤失利被迫迁徙的历史。其中,《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召玖副篙之歌》叙述古时候苗族(古歌称“髳”)住在“东方大江边”,土肥粮丰,人畜兴旺。后来,“沙召玖帝敖”来攻打。“沙召玖帝敖”意思是“沙族那位年轻的姑爷”,“沙族”即夏族,称之为姑爷,表明苗汉先民的亲戚关系。沙族来攻打,打不赢,就和谈,这时,苗族放松了警惕,被打败,便牵着牛渡过浑水河(即黄河)来到笃那依摸(即长江)边,后又被打败,不断向西南迁徙。《苗族迁徙歌》说,古时候,苗族住在“直米立”(即今河北),建立城池(蚩尤城),生活美好。首领叫格蚩尤和格娄尤老。后被沙召玖帝敖攻打,格蚩尤老败,迁徙。渡黄河,到长江边,后又迁到贵州的黔西、大方一带,依附于彝族奴隶主,奴隶主的姑娘出嫁,苗族陪嫁到威宁、赫章一带。古歌叙述蚩尤和苗族迁徙脉胳清楚,与多种资料相印证,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古歌中的格蚩尤老即蚩尤,“格”是词头,无意义;“尤”和“尤老”,苗语音译,意思都是“首领”、“尊敬的老爷爷”之意;“蚩”为氏族部落名。《续夷坚志》卷四云:“华州界在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阚”与“格”、“革”近音,古人用汉字记苗语时,可能按汉族姓氏习惯,把“格蚩尤老”的“格”记为“阚”,认为是姓。其实不然。不过可以看出古人记“蚩尤”和“阚”姓,都是用汉字记苗语。苗族古歌《格炎爷老和格池爷老》中的“格池爷老”也就是蚩尤,这是翻译上的问题。贵州大方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徙》,详细地叙述了苗族先民在黄河北岸与黄帝进行的多次战争,很残酷,但最后失败了,被迫迁徙。这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史书。中部苗族即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用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蚩尤与黄帝战争的历史。古歌唱道,苗族第一个始祖叫姜央,他与雷、龙、虎、蛇等都是蝴蝶妈妈生的兄弟。枫木变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计宇鸟来孵蛋,才生姜央众兄弟。众兄弟长大了,争当大哥,姜央用火攻,制服众兄弟,当了大哥,后来兄弟分家,龙管水城,雷丨管天上,虎管森林,姜央管平地。雷公霸占了耕牛和家产,姜央去向雷公借牛来犁田,后又将牛杀来祭祖了。雷公报复,从天上下来劈姜央,姜央原有准备,便将雷公捉到,关到铁笼里,雷公得水,破笼逃跑上天,下大雨,发洪水淹姜央。姜央上天去与雷公斗,迫使雷公消了洪水。这一神话表面看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实则是蚩尤与黄帝战争的曲折反映。姜央又叫姜炎、告炎(即炎公)也就是蚩尤。苗族各地许多古歌都把苗族历史追溯到长江中下游“三苗”时期和更早的居住黄河中下游的蚩尤时代,而从这些民间传说中也可以看出,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
    而炎帝与苗族的关系,韦昭说:“三苗,炎帝之后”;贾透说:绪云氏,“炎帝之苗裔”。这些都说明了炎帝是苗族的祖先。此外,在苗族的民风民俗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佐证。《述异记》载: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蚩尤变“人身牛蹄”,“出自羊水”。苗族为蚩尤之裔,今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载的水牛角银冠,与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堂屋的中柱上祭祀,表明了炎帝的“人身牛首”、蚩尤的“人身牛蹄”和当今苗族对水牛角的顶礼膜拜的关系,这也足以证明三者的族源联系与文化史的一脉相承。在苗族民间的“椎牛”祭祖活动中,炎帝是被作为苗族先祖神来祭祀和歌颂的。歌颂炎帝的功绩有二:即派猫狗取谷种、教苗民种稻粟和普及火技,所以称他为炎帝。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戴的水牛角银冠和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火塘左边的中柱上进行祭祷,很明显,都是“人身牛首”这一母题的牛耕稻作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和具象,是苗族先民早期牛耕稻作经济的产物。这种文化符号表明早期苗族先民对“用水牛耕种稻田”获得美好生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的记忆、归纳、抽象和积淀。这个高挂的水牛角与装饰在头顶上的水牛角银饰,具有“人身牛首”符号具象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那个时代苗族的族徽。这种对水牛角与水牛角银饰的顶礼膜拜,正是历史文献所载“炎神农,人身牛首”含义的写照。显然,“人身牛首”的神农与“人身牛蹄”的蚩尤,属于同一人类集团,同为苗族人的祖先。

     三、蚩尤和炎帝部落都以牛以图腾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天中记》卷引《帝系谱》曰:“神农牛首”。这说明炎帝族是以牛为图腾的。而蚩尤恰恰也是以牛为图腾的。《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耳鬃如剑戟,头有角。”又说,“蚩尤兵头有角,与轩辕(黄帝)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中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存也。”苗族流传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上的利剑将龙兵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九帅(指蚩尤手下的九个军事首领)被铜宝剑砍落在水中后,仍以牛头上的牛角帽与二龙公和雷老五奋战。”这与《述异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并可互相证明。而更重要的是,贵州西部的苗族,至今仍保留有幼儿戴牛角帽的习俗。此外,“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汉文献资料、苗族的传说与习俗,以及“尤”字铭文的象形意义,这四者的合一,足以证明“牛”是蚩尤部族的图腾标志。又根据民俗学的常识,祭祀先祖禁用图腾之物,这一点,在《述异记》中也有确证,其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 E31
      四、蚩尤和炎帝都主管种植农耕和疾病
     《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教人种植,给人治病。同样,蚩尤也是这样。《述异记》中记载:“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为祠。”这个风俗后来流传到朝鲜,据《东国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时王家‘观象监本朱砂,榻天中赤符,进于大内,贴门相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贴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这一点两者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讲述了蚩尤曾在“岂茫岂冒”(苗语,意谓崇山峻岭)向一位名叫“老生翁”的人拜师学艺,因而蚩尤“掌握了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此外,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则是专门叙述这一方面内容的。蚩尤精通医药这一点,在汉文献资料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在苗族传说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至于农耕,我们可以从牛图腾看出来,蚩尤和炎帝的时代是原始农业刚刚出现的时代,蚩尤和炎帝部落以牛为图腾,说明他们当时已经进人了农耕时期,牛图腾可以说是农耕部落的特殊标志。
五、蚩尤和炎帝都会用火
     《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姿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诱:丙丁,火,日也。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管子》云:“炎帝作钻燧取火。”《淮南子·汜论篇》中说:“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高诱注:为火德之炎帝神农注帝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 ”《吕氏春秋·荡兵》曰:“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淮南子·兵略篇》曰:“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上述资料都表明炎帝主火。而蚩尤也主火。《拾遗记》云:“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路史》云:“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辉以逐帝。帝弗能征,乃率诸侯责子后爱即风后、刁牧神皇之徙,较其徙旅脍以易小颖而饵火灾。”这说明蚩尤和炎帝在打仗的时候都善于用火攻。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的论点。其实,早在汉代,汉高祖即认为炎帝(赤帝)即蚩尤。汉高祖以赤帝之子自居则祭祀蚩尤。《史记·封禅书》载:“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半粉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后四岁,天下已定,令诸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代的皇位也因此而称作“炎柞”(《礼记·曾子问》),汉代也称为“炎刘”、“炎汉”。汉高祖之所以要祭祀蚩尤,是因为他以赤帝子自居,而他认为赤帝即炎帝,就是蚩尤。但也有文献可以证明蚩尤是炎帝的后代,如《遁甲开山图》云:“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路史·后纪四》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说明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但从古代典籍中,我们无法找到蚩尤是炎帝的直系子息的证据,倒是《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气生祝融。”那么即使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也应该是在祝融之后,而炎帝和黄帝是兄弟俩,这正如《国语·晋语四》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新书·制不定》云:“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按照此记载,蚩尤至少应该晚于炎黄四世以后,怎么可能与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地盘而打仗呢?所以我认为蚩尤应该就是炎帝。
参考文献:
[1]汉·刘安.淮南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袁坷,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M].陈桥骚点校,上丨海:上丨海古籍出版社,1990.
[5]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丨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6]吕思勉.先秦史[M].上丨海:上丨海古籍出版社,19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