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学特级教师的反思【转载】

 蕙籣留香 2015-08-13

     这些日子以来,常常反思自己前二十年的教育,最深的感触乃是:以前的日子,都是在浑教乱教凭着感觉教。

      时光被浪费得太多太多了。

虽然枉得了很多奖,收获了很多荣誉,写了很多文字,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评为了“特级教师”,似乎在99%的时间里也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但这些,都并不能掩盖我对教育的误解。

感谢北京,感谢人大附,感谢我遇到的那位“神仙校长”,感谢岁月和成长,在我还不算太老的时候,觉察到了自己的误区,让我还有时间去纠正去尝试,去重新学习做教师。

首先要重新学习的是爱和尊重。

在以前,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不懂得“爱和尊重”的。在初初听到刘彭芝校长把人大附中的腾飞归结为“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露的奉献”的时候,我还很不以为然,觉得这太浅薄直白,无甚独特之处。后来,慢慢的,经历了这些年的磨砺,历过挫折哭过长夜之后,在亲眼地看到了身边的那些优秀的人在如何真正地亲身实践“爱和尊重”之后,我才渐渐懂得:世界上最难的课题,需要终生学习的课题,还是那一个字:爱。

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这些知识,课本上真正是没有的,它只存在的生命的内核之中,它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它的难,难在于真正的爱是“自然流露”的奉献。这“自然”和“奉献”二字,是“爱”的最高境界。

我以前的爱算“自然”的爱吗?不算。因为我太斤斤计较自己的荣誉得失:我的班必须是最优秀的班级,我教的学生必须要考第一名,我的每一个孩子必须都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总之,我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围绕着一个目的:我的业绩必须是第一流的。

我其实,爱的是我自己。

因为这样的爱,所以我的教育中充满了要求、指令、强迫、虚荣、压制,甚至暴力……当然,这些东西都被穿上了各种各样的漂亮的外衣,别人无从得知,就连我自己,除了被自己感动之外,也不能发现自己的残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过是我的工具:虽然,我很珍爱这工具。

根本的问题乃是:我总是问自己要什么,而很少,甚至不问学生要什么。

我不敢问,或者说,不愿意问。因为一问了,事情就变复杂了,就可能朝我的目标的相反方向去了。

比如我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全班性长跑。当初就有学生反对,说他们讨厌长跑,更愿意打球等等。当年我很不屑,总以为学生是在偷懒,于是苦口婆心鼓励学生“打球也需有长跑的底子”等等,和家长联合起来“强迫”学生跑。现在想来,这些做法是不对的。

如果是现在,我会让学生选择锻炼的方式。锻炼是必须的,但不一定是长跑。而当年,因为我自己的爱好,我把这爱好强加给了学生并多年为此津津乐道。

如果是一位真正懂得“爱”的老师,他会在这些班级的共同时间里,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用更多的技巧,更更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孩子们去了解长跑,体验长跑,然后爱上长跑。

如果毕业的时候有孩子还是不喜欢长跑,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会不惊不扰,不焦不躁。

我不敢问,或者说不愿意问,还因为,我不愿意等,我等不起。三年之内,或者更短的时间内,我需要拿出成绩,我需要把这成绩拿给周围的人看,给领导看,给社会看,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地赞叹:王君这老师,真棒!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一边努力建设着班级图书馆号召“班级图书馆永远不闭馆”,一边从来不给学生减轻任何学业负担,因为我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下降。这是要命的事情。我绝不愿意承担这样的后果。虽然我深深地知道经典阅读的效力发挥不一定在当下,我还很早就把李希贵校长的话抄在笔记本上:

     

    一项面向未来的教改,一项着眼于孩子终生发展的实验,就必然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如果连眼前的考试也全部能够应付,它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关注明天。

     

   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应试的重视。说得尖刻一点儿,我是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中期利益,长期利益全部都要关注,还自以为自己“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为了这样的“爱”,于是我设计了大量的班级活动。这些活动都很靓,很感人,很有震撼效果,似乎也很有教育意义。但最后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让孩子们接受我的全部理念和目标,让他们去为我的教育目标而奋斗。我“坐收渔利”。

   记得初到北方的一次主题班会,谈的是“纪律和自由”的问题。我们,或者说,我,把这个班会设计得异常精美热烈。孩子们全情参与,班会热闹蓬勃,想来得一等奖是肯定。但我们的那位神仙校长最后只淡淡地评价了几句。他说:大家讨论得那么激烈,但为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教科书上的那个结论呢。为什么没有一个同学愿意提出相反的意见呢?如果我们的班会都是在热热闹闹之后最后统一在老师预先设定好的一句话上,这个班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时我很惊讶甚至讨厌校长的“矫情”,现在想来,错的,还是自己。

   我是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了。而且还高明得学生和我自己也无从知道。

   当我们的教育中只有我们自己的梦想时,教育就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当我们的教育中仅仅只充满了要求、训导、必须、一定的时候,教育就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当我们永远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他们做决定,帮助他们躲避错误,甚至越俎代庖为他们决定人生时,教育就不会真正开始

       ……

    幸而我还不算太老,有足够的时间去为当初的失误承担责任。最好的承担方法乃是:从现在开始,在我的教育中,渗透“新的文化”。

   前些日子婧雅传来下面的文字,号召全校老师共同建设学校的“新文化”。这些关于“文化”的阐述,字字入我心怀。我赞同!深深折服!虽然我知道实践这样的“新文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我知道,它是对的。如果不这样做,不挣脱一切这样去做,中国教育,就永远匍匐在地上。中国人,就永远只是“爱自己”的一群人,我们无法真正爱孩子。

       我很庆幸自己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因为,这不仅关乎到孩子们的幸福,也关乎自己的幸福。一个会爱的人,其实是拥有了一种很健康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要急功近利地快速获取某些利益的时候,我们必然是焦躁的,我们的教育中必然只有分数和当下的荣誉,于是,解放、开发、创造、成长、平等、自然、人性等等词语,必然就成为水中花和镜中月。我们除了让学生痛苦或者平庸,驯良或者暴力之外,我们自己,也会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

    道理很简单:在控制、管制之下,我们首先失去的,一定是自己心灵的安宁平和愉悦和圆满。

      害人──

     必先害己。

 

 

[附关于新文化的阐述]

 

1、新文化首先是学生的文化;

2、新文化必须体现出三个关键词:自然的、人性的、成长的;

3、新文化不是专制、控制、囚禁,而恰恰是引导、点燃、激励;

4、新文化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与此对立的可能是有"毒性"文化

5、新文化基于人本,强化的生活和生命意义;

6、新文化一定是主张自由、自主、自立乃至于学生自治;

7、新文化强调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8、新文化主张多元评价,人人成为最佳的

9、新文化认同下列理念: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成长;

10、新文化是知、思、行合一的文化,是把孩子引入大海,而不是引入水管;是在心灵上写诗,而不是施暴;新文化给予人一生有用的东西。

 

解读:

  课改说穿了是改文化——变传统的控制、管制、囚禁为点燃、激励、唤醒。这应该成为学校新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果说教育的支撑是思想,那么文化应该成为学校的魂魄,改造学校文化,便是为学校招魂、铸魂。

  遗憾的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依然有学校在煞费苦心地专注于为学生编制一顶顶的金笼子,他们打着弘扬国粹的幌子,以课程为儿童负责的名义倒行逆施,忘记了教育原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与其说我们是在倡导改造文化,不如说我们是在鼓励换一种管理思想、营造一种生长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关系,或者干脆说——为成长提供一个条件,而不是去野蛮侵占、开采儿童世界,扼杀儿童的自然天性,粗暴剥夺儿童的经历、体验和创造,或者专门与儿童作对

  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从儿童出发,学会了认识儿童,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因此,我的结论是学校文化必须是儿童的文化,而非校长、教师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