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为什么不愿走进心理辅导室

 nangongcunfu 2015-08-13

学生为什么不愿走进心理辅导室

 

  教育部官网日前公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同时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但在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2015年08月11日13:05   

一学期又一学期,无数次走过学校二楼的心理咨询室,总看见这扇本来应该向学生敞开的门却紧紧地关闭着。每一次走过时,总要停留在这扇喷了绿油漆的门前,静静阅读门上那张色彩清爽的张贴画上的文字:“心灵氧吧。这里是你心灵的休息空间!这里是你心灵的救护站!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人间的喜怒哀乐!不离不弃,永远站在你一边。风轻云淡,来去随心。”文字下方是咨询时间说明:咨询时间,周一到走五,中午13:00~14:00。下午16:15~17:15。每次咨询时间4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接受预约。但是我知道,这个“心灵氧吧”几乎很少迎来学生,我也几乎没有没有看见有学生走进去。

从学生心理咨询需要的角度说,中小学必须办好心理辅导室。但是,最现实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也不是心理辅导室的硬件建设问题,而是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咨询问题。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不少家长宁可带着孩子去社会心理机构咨询或治疗,也不让孩子选择学校的心理辅导。如今,官方对学生隐私提出保护等要求,就能解决问题?学生就会毫无心理负担地走进心理辅导室?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建设了硬件设备齐全的心理辅导室,也配备了有合格资质证书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就是没有多少学生走进去咨询,更不要说主动接受心理疏导或治疗了。这说明,在一些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起来。

事实上,不少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处于长期闲置状态,门可罗雀,大门紧闭。针对对这种现象,笔者曾于2010年3月给中国教育报写信《让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敞开》,反映过相关问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即使开着,也很少有学生进去,原因很简单,学生担心一旦进了心理咨询室就有可能被他人说闲话——看,那个学生有问题。谁愿意在别人眼里成为“有问题的人”呢?正因为如此,有些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去校外心理咨询。后来,笔者理解到,其实有不少学校按照办学规定,既开了心理健康课程,又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心理咨询室却被搁置起来,成了一间毫无生气的空房间,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就被闲置起来了。

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些文件的印发,对指导和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教育部官网公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当然也是为了指导学校进一步做好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可是问题在于,印发印发文件,公布公布指南,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普遍问题。

因此,我们在忙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如何解决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心理障碍,需要想想心理辅导室建在哪里更科学更合适,需要想想建立怎样的程序性管理制度更能起到保护学生隐私权的作用,等等。

罗素在《罗素论幸福》一 书中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过去单纯靠道德法则对付的教育问题,现在能以间接、科学的方法解决。”罗素所说的间接的科学的方法就是指通过心理咨询的方法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他的话对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

心理问题是学生遇到的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只有心理健康课程而缺乏心理咨询实践活动,怎么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呢?(马得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