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河源头一亩泉,千百年来,甘甜的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喷涌而出,经府河一直流入白洋淀,它曾是保定市饮用水水源地。然而,近几十年保定工业发展,过度开采导致一亩泉干涸。今年,南水来到保定,地下水将全面禁采,保定人心中的一亩泉就要回来了。8月7日,燕赵都市报记者获悉,为保护一亩泉,恢复一亩泉水生态,保定将重新调整一亩泉保护区。 【往昔】 过量开采让北方“小江南”从1965年干涸至今 吕大爷是一亩泉村村民,在一亩泉村生活了七十多年,他见证了一亩泉的演变。在吕大爷记忆中,儿时的一亩泉是一副美好的景象:泉水清澈、鱼虾成群、芦苇丛生,还有人从白洋淀划船来一亩泉捕鱼。 一亩泉发源于保定西北郊的一亩泉村,村中的地下水丰富,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了一亩泉河,河水向东一直流到白洋淀。清澈的河水,带来了成群的鱼虾,和香浓的稻米,养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作为保定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一亩泉在干涸之前,保定南半城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喝着它长大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亩泉凭借其优质的河水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孕育了众多工厂的发展。但也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一亩泉村村主任杨志强说:“自1956年在一亩泉打了第一口井支持保定工业发展之后,过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就开始了。” 保定市水利专家吴梦哲介绍:“1956年后,陆续在一亩泉打了38口井,每天抽20多万吨水,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据《保定市水利志》记载,1965年,一亩泉700年来首次断流、干涸。这一干涸,就再也没有恢复。 【今朝】 曾经的一亩泉成为一潭“死水” 8月7日,燕赵都市报记者来到一亩泉村采访。 临近一亩泉村,路边是一望无际的桃林,树上挂满了粉红的桃子。为保护一亩泉不受污染,这里没有发展工业,种植果树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村西口的一亩泉河,河水只有一厘米深,暗绿色的河水几乎不流动,一阵风吹过,河水晃起几圈波纹。一座石板桥横跨河道,桥下布满了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在一亩泉源头,曾经喷涌而出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一亩泉成为一个半足球场大小的一潭死水,水面布满了一层厚厚的浮萍,混杂着落叶和塑料瓶。鲜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粉荷,与水面形成鲜明对比。“府河源头一亩泉”的石碑格外显眼,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亩泉往日的风采与富足。 现在的一亩泉 【保护区】 重划保护区首先要控制污染 为保护一亩泉水源区地下水水质,2014年2月20日,《保定市一亩泉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将一亩泉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规定》中写道:“各级保护区内禁止利用渗坑、渗井和裂隙排放、倾倒含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它废弃物;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实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水源;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 2015年8月7日,记者从保定市环保局获悉,为保护好一亩泉,保定市环保局近日协调水文地质专家及省环保厅有关处室,对一亩泉水源保护区进行了重新研究,准备对2014年出台的《规定》进行重新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将更加科学,对保护一亩泉水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西大洋水库现在每天向保定市区供约25多万方水。而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按照“优先使用长江水”的原则,可以置换出这些水库水按情况补给一亩泉。一亩泉河道已与两大水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连通,这样省下的西大洋水库的水就可以作为生态补水,补给一亩泉。 而关于一亩泉的保护,水利专家吴梦哲认为,保护一亩泉水质,首先要控制的就是当地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治理。 记者从保定市政府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了解到,2009年,保定市水利局实施了两库连通和大水系工程开始向一亩泉补水。到2012年监测的地下水位的数据显示,一亩泉地下水水位埋深由2005年的44.02米上升到32.53米,水位上升了11.49米。 燕赵都市报首席记者李冬寒、实习生杨云磊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