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齐派印 王新元 齐白石先生不仅是位伟大画家,更是一位金石家。很多人认为,白石老人能刻出那么美妙的印,基于他的画好。我不这样认为。他天生有把握画面、印面全局的能力。他的印风,都是从全局入手,大胆落刀,抓住一个主题,用他特殊的篆法妙用空间。 可能白石印中的一些精神与我个人审美喜好有某种暗合,我特别喜欢白石老人的印。在初学篆刻时,刻齐派印只能是学皮毛,追求形似。后在韩天衡老师的指点下,?了秦汉印一课,又把明清时期有代表性人物的印,一家一家学,共用了八年时间,刻了几千方印,后来又回到齐派印。 现在再看齐派印,又有不同以往的认识。比如我刻有“感谢吾师白石翁”朱、白文各一方,以白文为例:首先在章法上形成强烈疏密对比,把“感”字中宫收紧,让“心”字紧贴上口,留出“心”下面一块红,让这块红与“师”字下面、“翁”字下面留红成呼应。再如:“谢”字左旁“言”中心放底,让“身”、“寸”中心上升,收紧上部,放松下方,形成疏密。齐派印的很大特点就是敢于用三角形,这是其它流派印罕见的,汉印更忌三角形。一方印中出现三角形就很难统一,因为三角形很跳跃,很抢眼,会把整个印面破坏。我这方印中一下子用了很多三角形,首先“感”字右边几个三角形,“谢”字中间的“身”下三角形,“吾”字中间三角形,“白”字上出三角形,“翁”字下方羽中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处理成大小、疏密、角度不同,使之有机统一起来,并把“师”字左边和“石”字左角,处理成一定的锐角与三角形,产生呼应和律动,这样三角形不仅不往外跳,还在整体印中产生一定动感,又和谐统一。 再如白石印中的代表作“三百石印富翁”。此印起初我以为右上角的缺失是自然折损,或摔坏的。出于好奇,我就将残缺部分根据白石老人的惯用手法将其补上。仔细看,它完全失去了平衡,右上太空、太散。这证明他刻完后发现此处有问题,便大胆切去这个角。从这方印章看出,他老人家在刻印中,也有很多偶然之作,但他有很强的后期纠错能力。 齐派印章有一大特点就是“痛快”。白石用刀,单刀蓄力长驱,排山倒海。我曾经临刻的白石老人的一方印“夺得天工”,用刀大胆、果断、不拖泥带水。“夺”字笔画作折扇状放射形,极富创意的布局,打破横笔重叠,又将“夺”字重心左移,“得”字刻意重心下移,由此中间两小块留红呼应左边“天工”两字的大片留红。真是妙哉! 一方印章的美丑,取决于开始的创意。如果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去构图,有时不像篆刻,会变成木刻、图案、装饰画。所以,印章艺术强调的“印画”,就是把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变成有篆刻意味的作品。“印画”的过程就是把复杂的透视、三维、前后等关系用中国最简单的“阴”、“阳”来表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互为依赖。也就是印学中常说的“知白守黑”,我的作品不管是朱文、白文、元朱文、铁线,还是写意齐风,都在阴阳处理上做文章。另外,我在处理一些写意性的作品时,把有意识的关注用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看似随意,甚至有偶然得之的效果,实为精心布局,举重若轻。 方寸之间,大有天地。十几年来的篆刻生涯,我努力用不同的方式拓宽篆刻疆域,让古老的篆刻艺术更具时代新风。 诸多艺术圈、时尚界人士莅临展览现场,参加这个展示时间只有八个小时的展览。“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秀,而是传统书法与现代时尚的一次探索性呈现。 王新元書法篆刻創作并不是普通意義上跨界,他是有准备的專業水平的書法篆刻藝術家。2010年,他與我一同參加中國美院博士研究生考試,因為那時他忙于同期的上海時尚節,所以沒能如愿到美院入學博士,但他對書法篆刻的研習并未因此而止步,反而更加精勤!今天這里展出他整套心經原石和印拓,在朱白文的構成和篆法中得到相當成熟的体現,在「感謝吾師白石翁」和「驚鴻」印作中,對冲刀嫻熟運作,以及邊款刻畫已達到專家水平。他在書法創作上各体兼能,尤善篆書。今見他的大篆巨作曹植「洛神賦」,在運筆結字上從容厚重,包括落款草書,整體氣勢恢宏,如吳昌碩大篆石鼓文般,完全沒有票友或跨界玩家的作派,儼然是内行!除此之外,他今年參加2015書非書大展的代表作「霾頭苦練、霧是人非」,以水墨的樣式呈現一種創作實驗,這又體現他在傳統書寫技法成熟后,對當代藝術的一種有益嘗試。今天展覽開幕活動的人氣很旺很潮,各界名流很多,以書會友,打通藝術的心靈之窗,以音樂、服裝、T台等形式融洽書印的邊界,從新元兄的書印創作展演可以望見一種海派而世界的文化境域,在當今書坛罕見而寶貴、奢華而真率,令人振奮!祝賀新元兄驚鴻一瞥、瞬間永恆的藝術魅力!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 ——王新元心中的书法气象 李超德 人生总要有几次华丽的转身。也许是瞬间,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是顷刻,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对于经历风雨的智者,转身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策略,也是壮士断臂的决绝和勇气,更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和成熟。 我和新元大学同学至今三十多年,虽然相差三岁,但情同手足,兄弟相称。文革结束以后,我们都是沐浴着光明、面拂着春风,是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得益者。我们因艺术而结缘,为真理而奋斗,为理想而跋涉。我们曾经沧海,英雄相惜,同呼吸,共命运,确有“激扬文字”的豪迈和“把吴钩看了”之情怀。作为同学、同道,我几乎见证了他近三十多年来所有的人生经历和重大事件,也一直将其奉为是我们同辈人的楷模与标杆。 新元的人生有着太多的精彩,他做什么像什么。在大学学生会当主席的日子里,我们身居陋室,粗茶淡饭,风雨同舟,意气风发,一起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学毕业,当新元又一次踏入社会,北上京城,原本远大的抱负,换来的却是拿起针线做起了服装,但他励精图治,历经磨难,奋发拓展,从色彩缤纷的T型台走来,用不羁的艺术才情,在国际、国内的时尚舞台上抒写了当代中国时尚风潮的无数个浪漫。我想他的那本《把服装看了》就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我和新元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时尚流行是一个善意的阴谋”。当表面的时尚与流行再也不能满足自己心灵的需求时,转身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新元作为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在其顶峰之时,他悄然离去,连衣袖也没有挥,更不想留下一片云彩,决然地回归心灵的故国家园。他虽然由北而南,身居繁华的大上海,但他铅华褪尽,动中思静,淡然入定,静而忘我,沉浸在浩瀚的书法与篆刻世界之中。他遍访名师,不耻下问,上走京城,下游苏杭。他碑、帖兼修,疏放有度,气跋胸怀,真实地回到了心中的家园。自那以后,新元的书法,从二王,摹石鼓,写礼器,书艺大进。甚至,书道中有人勉励新元要有“北追白石翁,南逼吴昌老”的意气。 人生总要有几次华丽的转身。新元转向了“书”坛,书艺有法,艺以载道。书法,从古至今原本是读书人的必备技能,写一好手字说不上是什么高深的绝技。但是,字如其人,则为传统文人的门面,字的好坏成为文人的面子。然而,当书法成为独立门类当做艺术来看待的时候,虽然也遭遇到远有郑振铎、近有冯友兰等巨匠的反对。但书法在当下确实赋予了它独具意蕴的艺术内涵。我喜欢“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这句话,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此话虽短,却包含了两层意思。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静照忘求”的境界越加高远,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进而达到人生的升华。这种至诚至美的审美观照方式促使人们在山水中返观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新元浮华之后有静观,他领悟力极强,十年寒暑遍临碑版、拓片,静读晋、唐帖本,取各家之长,练风华之骨,思自我之变。我和新元不一样,写字画画随性而作,在我的身上更多的是骨子里的文人气象和温情主义理想。而新元身上充满着张力、矛盾与冲突,心中既怀有文人的情怀,又凝聚着壮士的使命。我曾经细细地观摩过新元的书写过程。他写楷书、小篆时,静如处子;他写行书、石鼓时力拔山河;他刻元朱体时下刀谨慎;他刻齐派风格时刀刀见力。或咫尺之间,或宏阔之幅,新元时而涓涓细流,时而驰骋疆场。我今天用“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来借喻和赞美新元的书法作品,是想诠释新元书法背后那种看尽浮世奢靡之风的俊逸和气象。他怀中有道,思有所想,这个“道”是大道,是心中的气象,是摒弃了小文人心态的大格局和大场域。一篇心经,可以写出了内心的宁静,而洋洋大观的“洛神赋”,直入云霄,写出的是却胸中的大视野、大气象。 人生需要有几次华丽的转身。新元几乎已经实现人生的这种蝶变,也可以说完成“争罪”之涅槃,他未来要有更大的格局,必以“静照忘求”为追求。许多伟大人物每一次的转身都是思想的成熟、智慧的选择、价值的体现,使得艺术生命在转身间绽放。书法本身仅仅是书写工具和媒介,但上品的书法靠的是作者的书学功力,靠的是内外兼修,书法的表象之外确有大的乾坤,大的道义。练字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不说头悬梁锥刺股,也可说是冬练三九,夏习三伏。“书”涉及到技与艺,“学”溶入其中更多的内在元素,它融合了学识、修养、内涵、性情于一身,它不仅陶冶人的情操,更能净化人的心境。书风之变自晋唐以至清,乃至当今,日趋追求外表之华而少内在之神韵,造成现今练书者众多,上品者少的局面。从而,书风不古及笔法失传,变写字为画字、做字,“书法断层”之叹不绝于耳。甚至所谓“丑书”盛行,更有如赤膊上阵、打把势卖艺的江湖一派,将书法推向绝境。而新元之字,得古人碑版、书帖技艺传习之道。习书之道,强调“大德不可逾,小德有出入”。先辈们的高深学养和治学态度,成就了书坛风流。在象形汉字的书写方法上积历史传承之功,以各自的运笔习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风格。新元之书,即是能用内心的修炼和娴熟用笔流利地在纸上写出各种风格的楷、行、隶、篆。从浮华的尘世,来到心灵的净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个人价值观的另一种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先贤巨匠以他们的转身之姿,绽放出了生命的异彩,构成了艺术史的蔚为大观。新元有看长城内外、挥斥方遒的气魄,在书法上必有“公孙舞剑”之功。昔日吴人张旭,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情激荡, 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韵。新元内心的壮士情怀,演绎出的大气象,像生命中不息的火焰,总在不经意间停留,前进每一次的蜕变总是在转身间完成。 人生需要有几次华丽的转身。新元的书斋起名“雪庐”,所谓“映雪勤读,立雪尊师,以雪为庐”是也。如果说新元以前在中国时尚界兴起的是激浪涛天、风起云涌的话,今天他则追求的是“澄怀观道、静照忘求”至深至美的意境。东晋王羲之、谢安、宗炳等名士在游玩山水之间体味亦诚尽矣,诚能妙写的境界,体会自然界中清朗、澄澈、明净、空灵的和谐之美,达到一种空明澄澈的审美情趣。以一种宁静淡泊、器朗神隽的人生态度,品评自然之美,向往一种从容淡定、闲云野鹤般的超脱、从容、宁静、气雅的逍遥生活,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高自然之道,达到哲学意趣的意境之美。今天的新元置身于繁华的世界里,发现的不正是佛禅里的性空之说和道家的虚静之意?。对性空之说有体悟,眼中没有杂物,心里无杂念就没有什么可以被尘世所迷惑的了。性空和静照追求的都是同一思想境界,《过香积寺》里心性和定神,空静虚寂,空的是尘世杂念,理悟的是自然之道,大象之学,体会生命和大自然的融合。我想“静照忘求”就一定是新元所要求的真经了。 琴声悠扬,那用石鼓文笔意写就的巨幅“洛神赋”,我真是期待着。 2015.7.5午后写在姑苏城东儒丁堂 作者:李超德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致的美学 ——王新元篆书的艺术特征 张瑞田 书法怎么写,写什么样的书法,始终纠缠我们。曾几何时,流行书风、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的提法此起彼伏,一方面丰富促进了我们对书法的理解,一方面让我们对书法的本质迷茫和无奈。后来,二王、丑书、击活唐楷、新魏碑等词语,再一次让我们眼花缭乱。书法何为?书法何在?思来想去,还是不得其解。 艺术欣赏,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本身。只要艺术作品的勃勃生机依然让我们感动,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就不会出现实质性问题。 这样的感觉适合面对王新元的书法。 在书法创作方面,王新元以篆书、楷书胜。我在一些重要的书法展览上所看到的王新元的书法作品,基本是这两种书体。后来知道王新元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篆刻家,自然体会到他的篆书的分量了。 与王新元没有见过面,也就没有机会向他请教书法、篆刻的学习问题和创作问题。好在对他的书法作品不陌生,认真研读,悉心体会,或许能够找到认识王新元的精神路径。 我是认同书法欣赏和创作的多元化选择。寒郁、荒疏、野逸是一种美,整饬、庄严、俊朗也是一种美。读王新元的书法,明显感觉到他的书法属于后者,以他细致的笔触和明朗的心境,展现在精致的美学话语中。 王新元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生命的感慨,对人世的体悟,影响了王新元的书法创作——审视、认知篆书认识的本质,维护古文字特殊书写性的结构尊严与线条意趣。 程式化的精美与精致,是我们理解篆书的开始,学习篆书,不厘清这一点,肯定是缘木求鱼了。但是,仅仅认清篆书的程式化是不够的。尤其对书法家来讲,熟知、领会了篆书的结字特点,还不能实现书法创作的艺术理想。一切艺术都是感性的,他对创作主体与作品风格的个性化要求十分强烈。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只能产生没有个性的作品,而没有个性的作品,当然是平庸的作品。 王新元深明此理,投入一定的时间培养自己识读篆书的能力,奠定了书法创作的基础。同时,他又临池不辍,感知毛笔的弹力与线性,日积月累,形成了篆书书写的艺术意识。王新元不追求篆书的淋漓尽致与慷慨高歌,他愿意把自己的书写回归篆书的常态,也就是篆书应有的挺拔、高贵。他尊重自己的心性,把自己对古文字的理解,化成篆书创作的文化动力。篆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与人类的青少年相辅相生。尽管农耕文明有诸多的限制,当篆书出现,就意味着一个完整文明的成熟。王新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书写篆书,他能够感受到文明成熟时期的自由与宁静,谨严的道统,制度的威仪,与篆书在一个时空中重叠。王新元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他倾听心性的律动,目光与一条飘逸的线颉颃,笔端维系远古精英的思想表述,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心一意地在点与线、情与理、古与今的交织中,使腕下的篆书洋溢着生命的情感和诗一样的韵致。 驾驭篆书的高超能力,也是王新元对书法本体把握的结果。王新元的楷书、草书依然可圈可点,值得深思玩味。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介入",使得他游刃有余,在篆书创作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当代作家、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2015-06-08 20:48:51 一位总是有独特创意和想法的人 写在“驚鸿——王新元书法篆刻展 ”开幕前 瞿志豪 喜闻我的好朋友王新元先生将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举办以“驚鸿 ”为主题的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因为这是一次打破传统习惯思维的艺展,他将用时尚手法融合古老书法、金石艺术,使传统忽然充满时代气息,现代精神,她一定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使书刻古而不古,标新又具传统。 新元留给我的印象:大凡是他认定想做的事,再难也一定去完成它,不仅如此,而且还能做到轰轰烈烈。这反映了他学习、做事的毅力和能力。 王新元第一专业不是书法、篆刻,他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于苏州大学。学生时代他就表现出特别有创意、有想法、有才华的人,所以同学们喜欢他,选举他为校学生会主席。他当主席期间,校友评价是:学生工作丰富活跃,社团活动花样繁出,同学们欣赏他的组织能力和他的那股热闹劲。 大学毕业后从事了服装设计专业。他老老实实地从一个普通设计师干起,但是不久就凭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聪明才智,慢慢地在服装领域做出了名堂,八七年在香港学习期间就被一家香港著名时装公司聘为时装总设计师,接着自创北京新元时装公司,九六年又与国内著名品牌杉杉集团合作、出任服装总设计师。 新元有一个持点,在接受一个新内容前 ,是耐得住寂寞的,一个阶段他认真了解时尚的国际发展走势,卧薪尝胆,认真向同行学习,卧薪藏胆,不断增长自己的羽翼。一旦他认为成熟了,他固有的豪迈性格马上会驱使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凡响。在时装行业,他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搞出了一场场在全国乃至东亚都有影响力的时装大秀,谁也不会想到他组织的这些大秀,动则几十上百名摸特儿,一场“百年时装”竟然动用一千多名国内名模和二百多名舞蹈演员、歌星,还在全国多个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确实在时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他说:“我要干就干他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他能够做到,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他作了一场又一场的秀,达到了演绎或诠释了中国与世界近百年来时装沧桑之变。因而曾一度成为中国服装时尚界的领军人物。 正在他的时尚事业做得如火如荼,与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又沉寂了,时尚界不知道他去哪里了。这次他陷入一个非常深刻的思考:作为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我的时尚事业应该去凸现中国的文化元素? 中国的文化元素从哪里进入?他选定了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锲入点。为了做到这一点,新元开始了他新的八年沉寂。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性格又非常豪迈,他做事从来不喜欢小打小闹,他辞去了二个总设计师职务,也辞去了其它所有的社会虚职,谢绝参加一切评委邀请和电视采访,一头扎进了传统艺术的海洋。他购置了大量纸、墨、笔、刀,石和各类工具书籍,他买了能够买到的专业书家、金石家所要阅读的书籍,开始向传统艺术叩门问经了。他书法拜王冬龄先生为师,他可以一天写掉一刀宣纸;篆刻拜韩天衡先生,有时也与我切磋。他的学习干劲令我吃惊,热情和干劲几乎可以用颠狂来形容,经常可以不吃,不喝,不睡,除非到了生理极限。有时候一月不见他,在他若大的书房一角会迅速垒起半人高的练习废纸或一堆刻过的石章。 他确实是个有悟性的聪明人。有一次我去看他,他对我说:“我不能够再这样简单用劲了,必须要正规地加强书法与篆刻的理论学习了,理论上不去,书法、篆刻水平是上不去的”,“我要扩大视野,会遍全国高手,向他们学习、请教”。果然过后不久,他真的去了北京做了一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又做了一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的访问学者,二年带回了厚厚的十大本读书笔记。自那以后,他的艺术进步非常迅速。行草认真临写二王,篆书主攻石鼓,隶书在礼器、石门二碑中游走;印章侧重在先秦和汉印上做功夫,也不乏向近代名人学习,他对白石印风有特别地感应,他刻白石一路是既得形又得神,在印友交流时大家都认为他刻的有些印章已可与白石先生乱真。 新元这个阶段给我的深刻印象:真的沉下,虚心学习一如他学服装设计,耐住寂寞,不搞形式。他还将''虚名易得,实学难求。''专门书写斗方大字挂在自己书房作为鞭策。 这次展出,是新元在沉寂八年后的第一次闪亮蹬场,犹如他二十年前的第一次时装秀。在将要进行的展览中,我们会看到他的与众不同,一幅占展厅252平方米主墙上会有他用石鼓笔意创作的巨幅《洛神赋》片段大作;可以看到近五百平方米的展厅里游动着二十个模特,在她们身上穿披着足有近三平方米的一个大篆字,它们书写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与美貌的人体融为一体,著名钢琴家孔祥东现场助演,古典与现代通过模特款款的如行云流水般的脚步全场走动,使传统与时尚形成艺术结合的美,在展出中,他还借助现代喷绘技术的帮助让一些照片变成巨幅图样,使参观者产生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如是等等,这些都是只有过时尚秀训练的新元创造出来。 经过八年的沉寂,新元终于以新的形象和状态亮相了,尽管现在还与他自己设定的目标有距离,但是他毕竟已经跨出了第一步,我祝他成功。 作者为:来楚生入室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