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六经气化论

 寂寞在繁衍 2015-08-13

刘渡舟 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 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 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 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 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 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 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 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 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 气之标也。”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 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 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神出鬼没,变化万千。 但是它有规律可寻,这就是“气化学说”—门知识了。 阴阳为标,它说明了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是六气所派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以后,才 能起到客观实际之应用。 在六气之本,与阴阳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的,则叫做“中气”。 “中气”,乃是阴阳表里之相合的产物。因为它在表里之间存此一格,因此它有节制六气, 平衡阴阳的作用。 本气、标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或互 相支持,或互相颉颃,使气达到化育万物,品类咸彰之目的。 人的脏腑阴阳,经脉互相络属,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络属 而为一合;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相络属而为二合; 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互相络属而 为三合; 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经互相络属而为四合; 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 而为五合;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经互相络属而成为六合。 中医学中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髓。它将阴阳毫不保留地与一定的物质相结合,叫做“阴阳应象”。所以六气配阴阳,脏腑配阴阳,只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已。把这个道理明白了, 我们再讲“气化”学说“从本”、“从标”、“从中见”的具体内容,似乎就比较容易一些。 《至真要大论》 对气化而有“从本”、 “从标‘、 “从中见”的一定范围。 那么, 什么是“从”呢?“从, 当随从讲”,也就是跟随的意思,言六气为本,阴阳为标,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为中气,抟 之为一,分之为三。在分析病症,指导临床,对气化学说三个方面,而不是随意排定,它有 一定格式与摊派的理论。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 乎中也。” 由此来看,“从”,是有原则的,分层次的,而有范畴与规定的。 少阳、太阳从本,其理论在于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阴阳标本之气相同,而 无差别之处,所以少阳应从本气之火,太阳应从本气之湿化。 以上提示我们, 治少阳病要抓住火, 治太阴病要抓住湿。 至于少阴, 太阳从本从标的道理, 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 太阳本寒而标阳, 两经的特点是“标本异气”难求一致, 不能归于一方。 所以就有或从本,或从标的两种证情先后出现。 结合《伤寒论》的太阳病而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必恶寒”,言“恶寒”在发热之先。根据临床观察,即病者,必先恶寒,不即病者,则多见 发热。 恶寒先见,乃是动了太阳的本寒之气;发热在后,则是动了太阳的标阳之气。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为什么太阳病的恶寒,跟随的如此之紧?因为太阳 的气化是本寒,病随本寒而化,所以恶寒而为突出。 以上将古人的气化学说,从标、从本、从中见的道理与模式大致地论述了一个梗概。 我认为对气化学说,亟须改进的问题有二:一个是五运六气要大众化,要推陈出新,不能 始终不变地“模式化”,而使人难于接受;第—是本着“善言天者,必应之于人”的原则,就应 该把气化的原理联系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从中可以发现气化具有互补性、颉颃性。最 要紧地要以 《伤寒论》 的精神而互相印证, 用六经六气的学说推动气化学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太阳经病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 标两从之说。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 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少阴之气为 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这个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 闭表抗邪的功能。可以说,“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 系。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 29 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 姜附子汤证;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气化不利而有干丝万缕的内在 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现象,陈修园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为病,有气 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 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 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人入浴汤时,首先出现的不是热,而是洒然寒,然后则发热。根据《阴阳大论)所说,中 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名曰温病。 凡即病之伤寒则以恶寒为先,阳郁之发热则在恶寒之后。恶寒则从太阳之本化,发热则从太阳之标化。所以《伤寒论》的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仲景对恶 寒与发热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对本、标气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二、阳明经病 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湿化。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阳气太盛,必用阴 加以节制,方使气平而无病。为此,乃有随从“中见”之湿化颉颃其燥气。燥得湿,相济为美。 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燥湿不得其平反而为病。阳明之中气为湿,若湿气不及,则不以从 中而化,而反从本燥之化,抑或从标阳之热化。这样,就成为湿化不及,燥气太过,便可发 生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出现。 阳明病的热证:在于上者,热与气郁,则见心中懊侬,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 则热伤气阴,而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则热与水结,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病的实证:“潮热”“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谵语,大便操结,脉沉紧,舌燥苔黄。 至于阳明而从“中见”之湿化,反映在阳明病中则非常突出,例如第 187 条的“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 便坚者,为阳明病也。”陈修园注:“阳明与太阴之气相为表里,邪气亦交相为系。伤寒阳明 脉大,今浮而缓,阳明身热,今手足自温,是为病不在阳明而系在太阴。太阴者,湿土也, 湿热相并,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热得以下泄,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已过,唯八日 值阳明主气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阳明。胃燥则肠干,其大便无有不坚者,以为阳明也。” 他又说:“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 殊不知阳明从中见太阴之湿化乃为正局。而不从标、本之化也。所以本节论述中见太阴湿 化之典型者,而陈氏反解为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病,勿乃干虑之—失欤?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阳明病,燥则从本,热则从标,湿则从中见也。所以古人指定,从中 见之义, 让我们从湿的对立之气, 去认识燥热之病。 何况阳明病开宗明义而以三种阳明立论, 首先提出“太阳阳明为脾约”,脾之阴液而为胃之燥气的约束不前。再观阳明中见湿化各证, 对比论证能不令人玩味无穷也。 正如张隐庵所说:“阳明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 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病中见阴湿之化也。”张氏虽然论寒湿,而湿热诸证亦自在言 外。三、少阳经病 少阳本火而际阳,中见厥阴风木。因少阳标本同气,故从本气之火以概其标。然少阳为始 生之阳,其气萌芽,向上向外,生长不息,最畏抑郁气机,而为发病之原。另外,少阳之气 初出于地上,虽然生机盎然,稚阳犹柔,必须藉赖中见之厥阴风阳温煦,以助少阳生、升之 气。 少阳病的口苦、咽下、心烦等热证,是从少阳之本,火气之所化也,其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乃是少阳甲木气机郁勃不舒之象;至于头目眩晕,又是中见风木之气的病机反映。 最有意思是少阳与厥阴两经在发病中,其证候不即不离颇多近似,反映了两经的内在联系。 如少阳病的咽干,与厥阴病的消渴;少阳病的心烦,与厥阴病的心中疼热;少阳病的默默不 欲饮食,与厥阴病的饥不欲食;少阳病的喜呕,与厥阴病的吐蛔;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与厥 阴病的燥热 胜复。两经在证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处。由此而论,少阳为病不但从本,亦未尝不从中气之 化。四、太阴经病 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因其标本气同不悖,故太阴从本湿之化以概其标。 太阴既从本气之湿寒,中阳不运,则中焦清浊失判。正如第 273 条所说:“太阴之为病腹 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脾主腹。太阴为病,无论来自传经,或因寒湿直中,或寒凉损伤脾阳,而使脾阳不运,寒 湿内阻,表现为腹张满;在腹满的同时,还常见腹痛,因属虚寒,故喜温喜按。脾与胃互为 中气,寒湿困脾,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故见下利;寒湿犯胃,浊阴不降,胃气上逆,故而 作吐。脾运不健,胃气中滞,所以饮食不下。下利本属虚寒,下利甚,则虚寒越甚,上述诸 证也就愈重。病属虚寒,法当温补,若疑其胀满为实而用攻下, 则脾阳受创,寒湿更加凝结, 病热上移,则见胸下结鞭。 如用气化等说分折,太阴湿寒邪气得以猖獗无制,亦必是中见阳明燥化之气不及,阳不胜 阴,故有脾家寒湿之病变化生。 《太阴病篇》第 278 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 去故也。”钱璜注:“缓,为脾之本脉也。手足温者,不至如少阴、厥阴之四肢厥冷,故曰系 在太阴。然太阴湿土之邪郁蒸,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其湿热之邪气已从下泄,故不能 发黄也。如此而至七、八日,虽发暴烦,乃阳气流动,肠胃通行之徵也。下利虽一日十余行, 必下尽而自止。脾家之正气实,故肠胃中有形之秽腐去。秽腐去,则脾家无形之湿热亦去故 也。此条当与《阳明篇》中,伤寒脉俘而缓……、至八九日,大便坚者,此为转属阳明对比 互看。”它最深刻,最明确证实了气化学说阳明与太阴的“中气”为病的关系,燥湿转化的微 妙之理,阴阳彼此往来之变。如识气化之理则言下即悟,不识其理则寸步难行。谁云《伤寒 论》而元气化学说也? 五、少阴经病 少阴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因其标、本之气寒热迥异,故少阴气化应本、标 兼顾,寒、热两从为难。所以,后世注家反映少阴之为病,总不外乎寒化与热比两类。 少阴寒证:第 282 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也。虑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程应旄注: “少阴病, 治之不急, 延至五六日, 下寒甚, 而闭藏彻矣, 故下利。 …… 虚故引水自救,非徒释‘渴’字,指出一‘虚’字来,明其别于三阳证实邪作渴也。然而此证也, 自利为本病。溺白,正以徵其寒,故不但烦与渴以寒断,即从烦渴,而涉及少阴之热证,非 戴阳即格阳,无不可以寒断,而从温治,肾水欠温,则不能纳气,气不归心,逆于隔上,故 欲吐不吐,肾气动膈,故心烦也。” 少阴热证:第 303 条曰: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若属阳虚阴盛的,则以但欲寐,晤少寐多为主,若属阴虚阳亢的, 必见心烦,不能卧寐。因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心火要不断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不断上承 以济心火,少阴心肾水火能以交通既济,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衡状态,从而维持 人体正常的活动。而今少阴病肾水亏虚,心火无制而上炎,阳不入阴而躁扰,就要发生心烦 特甚不 能卧寐之证。其证既属阴虚火旺,必见舌质红绛,苔净而光,甚则鲜艳如草梅,脉数而细, 小便必黄。 上述之寒化与热化两类证候,反映了少阴为病而有从本、从标两从之情况,事有必至,理 有固然,此所谓气化学说也。少阴病除从标、本气化以外,也与中见之太阳发生关系。例如:第 316 条的“少阴病,小 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治用真武汤;第 293 条的“以热在膀胀,必便血也。”可见少阴 勿论从寒从热而与中见之太阳膀胱仍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之关系。六经的“中气”之化,至 关重要,它能颉颃、仲裁六气之太过与不足、阴阳之盛衰也。 六、厥阴经病 厥阴的本气为风,标气则属于阴,中见之气则为少阳火。古人认为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 之少阳火气,这因为两阴交尽,名曰厥阴,阴气到此已极,极则尽,阴极则阳生,故从中见 少阳之火。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地存在。 第 326 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 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为病的最后阶段,为三阴经之末,病至厥阴,则阴寒极盛。但是事物的规 律,物有必反,物穷则变。故阴寒盛极,则有阳热来复,也就是阴尽而阳生,寒极则生热。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从中见少阳之火化。少阳为—阳之气,乃是阳气萌芽,奠定了阴尽阳生 的条件。所以厥阴病的持点是阴中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姿态出现。又由干阴阳有消长,寒 热有胜复,故厥阴病又可表现为寒证、热证以及阴盛亡阳的死证。 厥阴病从本气之风化者,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从标阴寒化证者,如干呕吐涎沫,头痛; 从中见少阳火化者,如呕而发热。 厥阴病以阴阳错杂为病机,以阴阳不相顺接论厥逆;以厥热多少论阴阳进退。 阴阳为六气之所化生,张仲景撰用《阴阳大论》 ,焉有不用气化之理。所以气化学说有机 地与六经辨证论治结合,反映六气阴阳的幽微玄妙变化难极。使人读之如饮甘露陈酿,沁人 心脾,拍案叫绝。转帖: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刘渡舟 转帖: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刘渡舟 --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辩证的纲领。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比如 大将建旗鼓, 使士卒望之而知趋, 方能压住阵脚, 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 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由是观之,六经 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辩证的对象和范围。我认为,六经辩证方法,原 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 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柯氏把六经辩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 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辩证的范围。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 类疾患, :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一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 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辩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 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辩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 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辩证之目的。 然而,辩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 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因为辩证之法是从六 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这就为辩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候的产生, 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的变化的规律。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 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若有虚证 也就必有实证。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 的统一。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 纲”辩证。 八纲辩证是源于六经的, 两者的关系只是有体用之分, 而没有本质的不同。 懂得了这个道理, 对六经与八纲辩证的综合就打下理论基础。 以上介绍了六经辩证的意义、和八纲辩证的关系,它为讲述下文提供了方便。 一 太阳病的提纲证 太阳, 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吴崑说: 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 其气向外, 故主表而又主开。 表,指人体的表层,包括了皮毛、腠理的部位。太阳之脉上达风府,下达腰肾,籍赖肾督的 阳气资助条件,故为诸阳主气,而能总六经、统荣卫,为一身之外藩。 《灵枢 本脏篇》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说明了人体的水脏、 水腑、水道的气化功能,而有敷布气、津,充养于体表,起到既滋润而又温煦的双重作用。 为此,凡风寒等邪犯表,则太阳必首当其冲。此时正邪相争于表,故其证候表现正如第 1 条(据赵本《伤寒论》条文号码为准,下同)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柯韵伯对此条认为“观五经提纲,皆指内证,惟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由此可见,本证 的脉浮,是邪客于表,气血向外抗邪的反映,所以它是表证的纲脉;头项强痛、恶寒则是表 证的纲证。能把脉证都提高到“纲”的高度去指导临床,就有辩证论治的作用。现在,先说太 阳病的纲脉――浮脉,浮脉主表,这是任人皆知之事,但要提高到表之纲脉认识,则不见的 受到人们的重视。请看本条是先论脉而后论证,脉在证之先,就反映了脉的重要重要地位。 比如说:患者有头痛、恶寒的症状,看起来很象表证,如果其脉并不浮的,就很难说它是太 阳病,当然也就不能采取发汗的治法。由此说明,凭脉辩证,脉在证先,也是不容忽视的。 为此,凡已经切到了浮脉,那就不论它是什么病,也不要管病程多久,都应先考虑这个病是 否为表邪不解?抑或由于表邪不解所引发的各种疾患。必须认真分析,千万不要发生差错。 然而,浮脉也有不主表的时候,那属于另一个问题。但是,必须立足于表证而分析,才不致 迷失方向。 我在浮脉主表的问题上, 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记得过去看过一个头痛发热的病人, 切其脉浮, 这本是外感的发热, 此时轻轻一汗就会治愈的, 然而, 由于我对浮脉主表这个纲领没有抓好, 所以就没有用发汗解表之法,反误用了一些寒凉药品,结果造成了误治。类似这种情况,尚 不止个人,故有总结之必要。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一教训,方使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对浮脉主表的实用价值 更有切身的体会。从此,我在浮脉主表理论指导下,治疗过水肿、气喘、痛痹、痒疹等证, 皆按表证发汗之法取得了疗效。也只有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后,我才对太阳病“浮” 为表之纲脉有了新的认识。 “头项强痛”的出现,是和太阳受邪以后,经

脉气血不利有关。 《灵枢 本脏篇》说:“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故太阳经脉受邪,可出现头项强痛之证。然 而,三阳皆上走于头,惟太阳经,独络脑下项,为其所专。故以“头项强痛”而为太阳病的证 候特点。另外,太阳主表,而表又莫高过头,故反映表邪,较它处而实为灵敏。例如第 8 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张仲景以头痛与否,以测知经 邪的去留,就说明头痛的重要性。如推而言之, 《伤寒论》提到头痛一证的,不下 11 处之多, 其中属于太阳病的就占了 9 处,这也说明了头痛确是太阳病的一个重要标志。至于“恶寒” 则是表证的最后一证。它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病理反映。根据伤寒学者们的研究,凡文中“而”字下的证候, 都带有关键的意义。 如“无汗而喘”的“喘”, “不汗出而烦躁”的“烦躁” 等证皆是。所以“而恶寒”的“恶寒”,就成为表证的关键。 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凡证见“恶寒”的往往意味着表不解。正如第 164 条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查本条是在“叠经治疗”之余, 而恶寒一证仍在的,就不能先治其痞,而应先解其表,因为恶寒不罢,是表证未解的原故。 返回来,再看第 48 条的说法:“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 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这里说的“不恶寒”,反映了表邪已罢,而病由表入里,内传阳 明。这就说明作者根据以上两条的“恶寒”去留,而关系到或汗或下之分。为此,抓住“恶寒” 的表证之纲,确有指导临床之价值。 综上所述,太阳病的脉证提纲,确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又应该看到,脉证之间并非孤 立的,而有其相互联系,如其人脉浮,又应有头痛,或者是恶寒。故不可把脉证孤立起来看 待,这样,方有利于辩证论治。 二 阳明病的提纲证 阳明, 指的是足阳明胃经。 两阳合明名曰阳明, 吴崑说:阳明有受纳阳气的作用,其气向里, 故主里而又主閤。 里,在此指胃肠,它是燥热之邪,内与糟粕相结,而不能排出体外的病变。 第 180 条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条张仲景不以证候为纲,而以“胃家实”的病理 为纲,其涵义包括:一是阳明病所包之证为广,非片言支语所能道尽,二是张仲景有意识突 出了一个“实”字,也就达到了抓纲之目的。清人尤在泾有感于张仲景胃家实的提法,他说: “盖阳明以胃实为病之正,以攻下为法之的”。他的话一锤定音,道破了阳明病的要害。 阳明胃属腑,其生理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即饮食入则胃实,通过胃的腐熟和消化,则使代 谢物下移于肠,此时则肠实而胃虚,只有始终保持这种胃肠的虚实交替的程序,才符合阳明 腑以通为顺的生理。若胃肠燥热,而使津液干涸,糟粕结滞,变成燥屎而不能排出体外,这 就使肠实而胃满,腑气不得通顺畅达,则可形成阳明病的燥实诸证。 由此来看,阳明病是因热成燥,因燥成实,故有大便秘结不通的发病特点。大便既然不下, 故又可产生腹满不减,绕脐作痛,疼痛拒按等腹部症状,这也是胃肠实证的必见之候。 阳明既燥热内敛,则閤势已成,势必逼津外出,或见于手足濈濈然汗出,或腋下汗出如洗, 或逼津偏渗而小便反数,抑或逼津下渗而大便下利清水,色纯表而味极臭秽。津液被劫而外 亡,肠胃更无以滋,则大便转燥转甚,故为燥屎已成之征。燥屎虽不能出,然腑气时转,故 又有“转矢气”的证候特点。 阳明为盛阳,抗邪力强,若胃气与燥热相争,每于申时则发潮热。潮热,热来有信,按时而 至。此热一见,则大便每多成燥。夫胃络于心,心主神志与语言,故阳明燥实之证,多见神 昏谵语等候。总的来说,阳明病以实证为主,故以不大便、腹满疼痛、热迫津流、失气潮热、 神昏谵语为辩证根据,其脉则以紧而有力,或沉迟有力,舌苔则见黄燥, ,或生芒刺为准。 通过以上的证候,反映了阳明以胃家实为主,这样才能突出阳明为病的特点。从而达到了阳 明病提纲证的具体要求。 三 少阳病的提纲证 少阳,指的是足少阳胆经。少阳位于胸胁,居于表里之间,叫做半表半里部位,它能转输阳 气,犹如枢轴,故少阳之气主枢。 少阳胆而附于肝,内寓相火,性喜疏泄。若少阳受邪,则气郁而火动, 迫使胆液上溢则口苦, 消灼津液则咽干;风本上扰而为目眩之证。正如第 263 条所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 目眩也”。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辩证中的重要 性。 《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有火,则多口苦,故口苦反映 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然口苦的证候,在于医生的问诊,如不问,病人往往不说,临证之时,望勿疏忽。咽干与目眩,临床易被轻视而不察知。殊不知它的辩证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余曾治一慢性肝炎患者,审有口苦与胁痛,服用小柴胡汤。一日患者语余曰:服药后胁痛等 证大减,且头晕目眩之疾,竟同时得廖。从此方知仲景所列之提纲证,无一不从实践中来, 洵非虚语。 四 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脾居中州,运化水湿,它有敷布阴气的作用,故太阴之气主开。 太阴为病,脾阳不运,寒湿内因,发为腹满,呕吐,腹中冷痛,大便作泻,而饮食不下。正 如第 273 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 结硬。”夫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主閤,其大便秘结而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 为虚证;阳明病之腹满疼痛,在于大便之不通;而太阴病之腹满疼痛,则在于大便之下利。 然三阴经病,皆有下利,惟“自利不渴,属太阴也”。故太阴病,虽吐利互呈,然必以大便下 利,方为太阴病的提纲证。为此,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 下利益甚的,应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 五 少阴病的提纲证 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吴崑认为:少阴若精气充满,则脾得其禀而能开,肝得其助而能閤, 故少阴之气主枢。 病至少阴,累及根本,而阴阳两伤,故脉来微细,而证见精神不振“但欲寐”。正如第 281 条 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夫微主阳虚,细主阴虚,微在细前,反映了少阴 病虽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但欲寐”指欲睡而又不能睡,为阳虚阴盛之象。尤在泾说: “夫少阴者,三阴也,阳于是乎入,而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脏,而其为病实 为少阴为然。 。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者。”由此可见,阳证 变阴,传入少阴,则阳脉之浮而大者,则转为微而细,而目不瞑者,则转为但欲寐矣。用此 以辨少阴伤寒,而更为紧要,切不可忽视。 曾治一位唐姓患者,年逾古稀,冬月患外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成药羚翘解毒丸, 前后共进六丸,感觉精神疲惫,手足发凉,乃浼余诊。持脉未久,患者即侧头合目思睡,其 脉不浮而沉。余告病家曰:老人阳虚,又屡进辛凉之药,则使肾阳先拨,而阴霾用事,恐生 叵测,乃急投四逆汤补阳消阴,其病得愈。 从此例看,“但欲寐”诚少阴病之提纲证,古人信不我欺,为此,临证之际,无论何病,凡切 到微细之脉,见到欲寐之证,便可断言,病已由阳入阴,由盛转衰,而急温少阴之法,则不 可失之交臂。 六 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两阳交尽,名曰厥阴。”吴崑说:厥阴有受纳阴气的作用,故厥阴之 气主閤。 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 肝内,而厥阴热证,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 出于表为少阳。”以上可见,柯氏只说出了厥阴的热证一面。然厥阴为病,似又不能尽属热 证。何以见之?因为厥阴病是病发于阴,故不能离开阴寒而成阳热。所以,这个病正处在阴 尽阳生的阴阳转化阶段,阴未尽消,阳未尽复,而进退于阴阳之间的一种病变。它以寒热错 杂的证候表现,而形成厥阴病的独自特点。厥阴的“厥”字,有“尽”和“极”的意思,它的阴寒 已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 变”,古人也叫“物穷必变”,意思也差不多的,所以说“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 懂这个道理,见到了“变”就不知其所以然,也就不能用辩证法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为此,厥 阴病在它的阴寒至极之时, 也就开始向衰退方面转化, 而与阴寒相对立的阳气则反由衰的方 面向来复的方面发展。由于阳气一直受阴寒所压抑,当它的来复也必然表示强烈。正如第326 条所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它反映了厥阴的相火和风阳 之邪的汹汹之势。然此证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阴寒未消和脾胃虚 寒的病理特点。因此,这个病既不可目为全热,又不得认为全寒,它应是阴阳错杂,寒热混 淆的一种疾病方为正论。固然在厥阴病中亦有单一的热证和寒证,惟其提纲证,则为寒热两 兼而缺一不可。为此,凡临床见到的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 少阴之格阳、戴阳可比,皆应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昔者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 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渴皆不救。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 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所能治乎?” 由此观之,临床见到阳证阴脉,或阴阳之证杂见,而又有气上冲心等证的,皆应抓住厥阴纲 领以求辨治之理,则就起到提纲挚领之目的。为此,我认为学习六经病的提纲证,不但要从 理论上进行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从病人发病规律去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以后,才 能体会出六经提纲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临床的意义。 六经病的提纲证是辩证的关键,它有系统规律可寻。它把 398 条的辩证方法,而统属于六经 提纲证之下,这对学习全文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它的科学成就实不可低估。刘渡舟妙手回春一例 刘渡舟一生擅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活人无数,功德无量,桃李满天下。在现代 中医界,号称一代宗师。刘老擅用阿胶,用起来出神入化,果然有回春的好手段。 话说有一个男性编辑,49 岁,两年来为失眠所折磨,苦不堪言。西医不管三七二十一,说 是神经衰弱,开出多种镇静安神药物,可惜了无成效。 这个 49 岁的男编辑说,入夜心神烦乱,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甚至绝望之际跑到旷野之中 呼喊,才略觉舒畅。 刘老望闻问切,方知此人喜欢深夜写作,疲劳之时好喝咖啡提神,日积月累,结果入夜则精 神抖擞,白昼则萎靡不振。 请喝阿胶黄连汤!刘老几乎不假思索,开出药方。那编辑将信将疑,连服三剂,居然能安然 入睡,继续三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这阿胶黄连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专治失眠,流传两千年之久。所谓失眠, 《皇帝内经》称 之为“不寐”,“不得卧”。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夜不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心原属 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 后来刘老对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说, 此人主要因为思虑过度, 暗耗心阴, 至使心火翕然而动, 又饮咖啡,助火伤阴,哪能安然入睡? 那么,阿胶黄连汤何以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阿胶黄连汤的配方如下:阿胶(烊化)4.5 克,黄连、黄芩各 3 克,鸡子黄一枚,白芍 6 克, 鲜生地黄 18 克。方中阿胶、生地滋肾水而凉心血,白芍黄连酸苦泻肝火,白芍和生地酸甘化阴以滋血,鸡子 黄通心气滋心阴。合而言之,可以养阴清热。 刘老先生说,那人舌尖如草莓,舌光红无苔,脉细而数,好一派火盛水亏之象,肯定是心肾 不交之症。 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是滋其肾水,降其心火,所以选用阿胶黄连汤。造化神奇,阿胶黄连 汤果然神通。转贴: 转贴:刘渡舟一字之机 《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 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 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 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 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 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 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 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 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 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 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气化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 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 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 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 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 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刘渡舟谈《伤寒论》 刘渡舟谈《伤寒论》与经络李笑宇同学搞的刊物和“沙龙”是很好的,一个青年学子能够在学术上瞪起眼睛,能够努 力,能够奋斗,这种精神是可贵的。青年是什么?是热血!有这样一股热血,他就能奋斗, 他就能前进,他就能破除困难,赢得胜利,所以我很器重他,也很器重诸位同学,我看到了 中医的曙光!中医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怎么现在才看到曙光呢?这是由于现在的中医有 一点问题,这也是在前进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中医的东山再起、兴旺发达是件不容易的事, 需要依赖中医界的青年们、朋友们的共同努力,否则,中医就要萎缩了,不仅得不到发展, 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研究了同学们的一些意见,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到底经络是有还是 没有啊?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 ,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同学们想让我给说一说,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 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我十几岁作 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 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 “手太阴肺中焦生, 下络大肠出贲门, 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就得背这个、 念这个。 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 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 《内经》中有脏腑 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 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 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 些议论, 说我凭老资格。 经络是有的! 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 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然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 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 能建立关系吗?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要懂得这 个道理,就得要求对中医有所体会,得有点入木三分的功夫,才能知道它的利害关系。否则 的话,思想简单,图省事,认为经络就这么一条线,解剖学也看不出来,从哪儿到哪儿谁知 道,他也不往细里去研究,就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是不行的!“医之始,本岐黄”,脏 腑经络是基础,你不是要学中医吗,就得学这个,不学这个怎么叫中医?同学们可能要问我 了,刘老您这话说得太武断了,那还非学不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来了病人叫你 看,要辨证,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 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 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 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 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 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 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 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 “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 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 。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 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 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 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 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 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 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 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 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 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 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 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 我治后背和肩胛痛, 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 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 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 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 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 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 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 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 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 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 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 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 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 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 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 分,

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 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 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 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 经络学说了, 把它一脚踢到门外, 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 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 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 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 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 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 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 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 驱邪培本, 两方面来治, 才能取得效果。 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 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 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 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 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 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 也。 当大夫看病, 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 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 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 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 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 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 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 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 记住了, 这是口传。 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 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 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 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 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 对张仲景的 《伤寒论》 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宝王刹就是佛庙, 出现在毛端上, 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 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 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 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最后找老中医, 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 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 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现代医学没 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 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 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 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 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 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 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 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同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 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就六经 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知识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 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 日本朋友对《伤寒论》很推崇,对《黄帝内经》却不重视,说《内经》是思辩,是花言巧语, 没什么实际作用。我去日本讲学,他们说《内经》不如张仲景的药方,看病治病,百发百中, 《内经》 中的经络是哲学的东西, 是“思辩”, 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 中国重视《内经》 ,而日本只重视《伤寒论》 ,这也是一个特点。 快毕业了,要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为病人看病的道路,就得做到心平。虚心从临 床学习,从病人学习,从治疗的疗效学习。关于中医固有的这些东西可以改革,可以废弃, 不要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的传统医学,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留下来的 这些东西是伟大的宝库,不要随随便便就扬弃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很好地研究、琢 磨。 历史的价值、 科学的价值, 不要轻而易举地否定它, 这都是几千年日积月累下来的东西, 怎能一下就否定了呢?中医要改革要创新这都对, 医学不论国籍, 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是好 的,但是要小心,要谨慎,要研究个明白,然后才有发言权。“六经非经”这种话带来的后果 是不可收拾的! 要继承,好的东西要继承,要化继承为发扬,既有继承又有发扬,使学术总能有强烈 的生命力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