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杀死了传媒大学的女大学生|时事话题

 唯楚有才102 2015-08-13

据媒体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失联的女学生周云露被确认已经遇害,嫌犯为其大学本科时的同学李斯达。综合媒体和网络相关资讯,李斯达很可能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在警方问讯中坦言,之所以杀害周云露,“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当做一个发泄的点。”

如果李斯达确实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这桩案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大多数暴力犯罪的人格基础,而极端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暴力犯罪行为常常具有不可预测性,他可能在特异性的社会情境下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暴力犯罪来。它不像仇杀、情杀或其他工具性谋杀那样,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有时候纯粹以杀戮为乐。

不过相较于嫌犯,我更关心的是受害人,她其实能够避免遭此厄运。《法制进行时》栏目的主持人在报道这桩案件时,总结认为,遇害的女大学生“为人单纯,心智不够成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文化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社会经验和生存本领方面的教育”,“所以,要弥补大学生缺失的安全教育,家长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当中的不良影响,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确如主持人的总结,中国教育确实长期以来过于倚重知识灌输,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但不能苟同的是,造成女大学生们“为人单纯,心智不够成熟”的主要责任却不应归咎于家庭,而应该是学校,以及学校背后的整个教育体制。

多数学生的高中生涯,几乎完全浸泡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对高中阶段孩子的教育引导普遍插不上手。那么,从十五岁开始,青少年学生事实上都在受着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对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来说,影响已经相当地微弱。

受害人周云露去年大学毕业,已经读完研究生一年级,即将升入研二。从年龄上看应该大约在二十二、三岁左右,离开家庭也至少五年以上。三年高中、四年本科,一年研究生,八年的学校教育将一名学生的大部分青春期和青年前期都涵盖了,培养出的女学生“为人单纯,心智不够成熟”。对一名二十二、三岁的女青年而言,为人“单纯”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没有谈过恋爱也令人唏嘘。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其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她应该在青春期去经历恋爱、发展社交技能,这个部分相比于文化课程对一个人终生的成长发展更为重要。可惜,在象牙塔里的她们对外面社会的复杂、危险一无所知;她们对毕业进入社会后将承担的角色、面临的社会情境几无概念。

作为高校教师,我在课堂上曾经调查过,大四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女学生,大多数对职场性骚扰完全没有概念,一旦面临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绝大多数女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保险套应该如何使用;面对熟人(包括男朋友)的性要求也不知道如何拒绝。

换言之,学校教育几乎没有教给女学生们任何有用的性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而常理上讲,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避免单独与另一个男人在封闭的环境中相处,应该是防范性骚扰最基本的常识,特别是男性熟人。要知道,绝大多数性骚扰和性侵犯都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不来自陌生人。

一个并不那么熟的同级校友,一次拙劣的相邀,就轻易将自己置身在与对方单独相处的封闭环境中。周云露如果在之前哪怕听过一次如何防范性骚扰的讲座,对他人和身处的社会不那么“单纯”,完全可能避免令人痛惜的厄运。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