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派盆景雀舌罗汉松欣赏

 蓝如兰 2015-08-13

我爱通派盆景——雀舌罗汉松

图、文|罗锦松




我不是地道的南通人,对通派盆景原没有什么认识。1992年秋,南通市在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一个国际盆景展。展览场地就在博物苑的东草坪,展会的巨幅标牌正对着我的办公室。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每天都流连在盆景展台前,触目即是那千姿百态的各类盆景。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雀舌罗汉松。以此为起点,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也养起了雀舌。



通派盆景,造型以“两弯半”著称,这种工艺章法严谨,层次分明,犹如京剧表演中的程式化艺术,给人以有规矩可循的感觉。因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崇尚“温良恭俭让”,讲究端庄大方与庄严雄伟。而通派盆景“两弯半”的造型特色则较为完美地把这一传统意识体现出来,因而带给人们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


雀舌就是常绿尖短的小叶罗汉松。此松节短叶细,形似麻雀舌,故称“雀舌罗汉松”,是我国树桩盆景中的稀有品种。其最大特点就是造型严谨:“两弯半”盆景的主干虬龙,树片健秀,以姿态、气势、意境、神韵齐备者为上品。其制作方法是:主干先掰成第一弯,即底弯。弯底稍大并成后仰状,成座地之势,故曰“座地弯”。接着做第二弯。第二弯曲度稍小,复欲前倾,如同抱驼之势,故称“抱驼弯”。第三弯只有半弯,此弯上翘端正,与底弯成垂直状。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通派“两弯半”盆景造型酷似一只座狮,故亦称“狮式”盆景。通派盆景工艺精湛,十分讲究形神兼备,使艺术美与自然美紧密结合。其剪扎技法精湛细腻,抽棕捻绳,有条不紊,颇具诀窍。


人们常用通派盆景来装点门面、布置厅堂,如国庆10周年的时候,首都曾专门派车来南通征集了50余盆大、中型盆景入京,布置北京十大建筑,如国务院、外交部等处都摆上了通派盆景,不少精品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国宝”,连后来毛主席纪念堂前的巨型盆景,也是从南通征集去的。在历届国际盆景艺术展上,通派盆景屡获殊荣。


如今的通派盆景艺术,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注重创新,对根、干、片的处理在吸取“两弯半”造型艺术长处的同时,突出自然意趣,创作出更多的个性化盆景。我的几棵雀舌有的已跟我同龄,我是在前人精心培植的基础上再接力养护的。养雀舌,没有功利的动机,每天浇水赏树的时候是乐而忘忧的。


这张刚刚翻拍的旧照片,是1992年秋与南通市书协主席张晏先生站在南通国际盆景博览会巨幅广告牌前拍摄的,即将20年了,恍然犹昨。广告牌前放置的大型盆景是棵五针松。1991年11月,刚毕业才几个月,尚在见习期内的我被聘任为南通博物苑社会教育部主任,我的办公桌从濠南别业搬到了博物苑东馆,办公室正对着展会大招牌。这个展览期间结识了“南通盆景世家”的后人王点先生,那是个有为有守的人,对盆景深有研究,我对雀舌罗汉松的喜爱受他影响不小。

江苏南通盆友@稀有珍品jianbo 自荐雀舌罗汉松盆景如下:

广东广州盆友@林志锋 自荐黄杨盆景如下:

赢在细节,输在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