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煮日报第203期:袁世凯不够忍

 红豆居士 2015-08-13

  1、曾国藩擅讲滑稽之语,有一天和客人论时局,叹息道:“不肖者接踵而起,此辈办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当设一科曰“绝无良心科”,以安顿之。”客人听了大笑。

  2、

  张之洞

  张之洞热衷做官,一开始支持康梁变法,戊戌事变后又转变立场,其间反复,都为了保全自己,并没有主见。晚近有人说“李合肥开目而卧,张南皮闭目而奔”,说的就是李鸿章对事态了然,但办不动,而张之洞只知维新,但又一切懵然,不知如何维新。

  3、李鸿章是安徽人,晚年坐镇北洋,凡乡人有所求,多予以照顾。有的同乡识字不多,竟也能在官府里面担任要差。甲午北洋海军战败,安徽军官多有因为误国而受到严惩,李鸿章也感到不安,力求解任。

4、甲午战败后,朝廷派遣翁同龢向李鸿章问策。翁一见到李即询问北洋兵舰,李怒目相视,半响说不出话,慢慢转过头才说:“平时请款就遭诘难,一出事情就来问兵舰,兵舰果真可以依靠吗?”翁说:“事情真的紧急,怎么不再请?”李说:“政府疑我跋扈,谏官告我贪婪,我再请下去,今日还有我李鸿章吗?”翁同龢无言以对,回去再也不敢言战。

  5、

  袁世凯

  黄秋岳认为政术与棋术相通,都讲究“稳、冷、狠”三字。又认为近代名人只有袁世凯足称这三个字,但袁在“冷”字上还不够工夫,称帝太匆忙,不够冷静,所以最终失败了。

  6、袁世凯称帝时,东莞有人上书称东莞的袁(崇焕)与项城的袁(世凯)是一宗,还捏造了一条谶语叫“杀袁者清,灭清者袁”,将称帝与反清的民族主义扭在一起。袁世凯知道不对,但故意不指出来,还为袁崇焕庙题了匾额。

  7、袁世凯称帝时,梁启超对其绝望,出走前留下书信讽刺,中有“计非澄心收摄,屏绝诸缘,未易复元,恐将束手”之语。袁世凯看了之后大怒,最后也只能无奈地笑着说:“他也只会耍笔杆而已。”

  8、

  梁启超

  1890年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试卷受副总裁李文田赏识,被补录。但正总裁徐桐认为他的试卷多有异说,不合规范,其人必非佳士,不可取。文田无法,在试卷最后批上“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梁启超后来创设《时务报》,痛诋科举。

  9、陈宝箴最初以举人的身份拜谒曾国藩,曾国藩说:“江西人向来崇尚节义,现在颓丧到这个地步,地方官责任重大。转移风气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身上,一定要勉力图之。”陈宝箴觉得自己地位卑微,一时不知所措。曾国藩为之讲解:“只要你们几位各存不求富贵之心,一人唱百人和,风气就转变了。”陈宝箴谨佩不忘,遇到江西人就转述这段话。

  10、戊戌事变之后,慈禧想废掉光绪帝,密电分询各省督臣。刘坤一得电约张之洞合争。张之洞最开始同意了,但中途又后悔,追回奏折削去自己的名字。刘坤一说:“张之洞遇到小事很勇敢,遇到大事就很胆怯,姑且留着他看以后怎么样。我反正老了,又怕什么呢?”

  11、袁世凯嫉妒张之洞声誉比自己高,曾和人说道:“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的人,而我是为国家办事的人。”言下之意是嘲讽张之洞迂阔有书生气,不擅办事。

  12、张之洞晚年见新学盛行,觉得事多轻薄,颇有悔心。但新学倡自湖北,废科举、办学堂等事实由自己主持,既然提倡在先,不能尽反前事,只有袖手嗟叹而已。

  13、

  张佩纶

  张佩纶以弹劾大臣出名,他当讲官时,弹劾了李鸿章很多次。被革职后,李鸿章不计前嫌,请他来作儿子的老师,后来又招他为女婿,当时有西席作东床的说法。

  14、汪精卫暗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民政部肃亲王善耆不交大理院,直接定罪监禁,并嘱咐那里的大臣:“这个犯人要优待。”副大臣王垿很愤懑地说:“我不知如何优待!”

  15、某巡抚过天津,李鸿章设宴款待。谈及边事,问及北洋军如何,李鸿章笑着说:“苟延之局,何必认真。”继而引酒自酌:“失言!失言!当罚酒一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