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学术与乱指南 一一批评《英汉同源对比同解学习法

 no1xushuai 2015-08-14

  我不知道英汉语比较研究应该有什么总宗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无非是‘解难、管用’, 不能解难, 不能管用,我们搞比较研究干什么?比较研究不能限于几个专家教授的小圈子,要社会化、大众化才能有更加强劲的生命力与国际影响力。”

  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当然应该鼓励,但显然,这封邮件的内容已经到了“横扫一大片” 的地步———难道这么多年英汉语研究就无一丝成就吗?难道英汉语对比研究的目标只是为了“帮助中国人学英语”吗?中国人的英语难道真的学得不好吗? 既然吴先生坦言自己“不知道英汉语比较研究应该有什么总宗旨”,那么笔者建议他还是先从弄懂这个问题开始再发表言说。他的邮件内容中充斥着人身攻击的言辞,如“胡乱地搬用” “小圈子” 等,这在学术批评中是要不得的。

  同样, 在这本《英汉同源说文解词》中,也充满着大量的不经推敲、主观臆断、引用违规的“伪学术” 语言。

  摘取几例以驳之:

  例1: “但笔者学习东西方比较语言学家的著作后,尝试着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重新研究英语于汉语的对接关系,颇有所获。要了解汉语的发展变化,需要深入研究英语的词义。要寻找英语的根源,需要进入到汉语中来。总起来一句话,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讲,英语原来是汉语的方言,懂得中国中原方言及江淮方言的中国人,只要留心,大致都能听懂英语。”(第1页)

  试问作者读过哪些比较语言学家的哪些著作?在该书列举的14部参考文献中,有7部是辞书,4 部是通用的外语教材,剩下的3部是史学著作(分别是《史记》《中国通史》和《西亚细亚,克里特与印度上古史》)。没有任何比较语言学的参考文献,甚至没有任何外文参考资料。“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讲,英语原来是汉语的方言”这个论断若是作者的观点,那理论依据何在?如果是别人的观点,那应该引出来源。最后一句话的后半句,大概噱头的成分多于实践吧。

  例2: “英语要按照汉语方言口语学,英语单词要按照(古)汉语拼音形式来认,这才能突破英语学习障碍,达到快捷掌握英语的目标。”(第4页)

  何谓“汉语方言口语”? 何谓“古汉语拼音”?按照该书的观点,前半句的表述应该是“学英语要按照学习汉语方言或者口语的方式学,英语单词的发音要按照(古)汉语发音的形式来读”。问题是:除了语言学家尤其是方言研究者能够系统学习某个地区的方言之外,语言(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谁专门系统地学习过某地方言?英语发音要是按照汉语发音的方式去读的话,那重音、连读、声调等该如何处理呢?后半句又是一句貌似广告语的大空话。

  例3: “大批西迁的中原燕、赵之地的民众, 被西方人称为英格兰人(England,即燕语燕国佬);公元450年前后,……,西迁的英格兰人(其大部实为汉人后裔)……渡海进入今天的英格兰群岛,又与原先居住在群岛上的凯尔特人融合,成为今天英国人的祖先……追溯史料中记载的人类文明迁移史,则英国人的先祖与中国人的先祖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英语中包含着大量的汉语词汇,难道堂堂中国人,还怕说本是中华同宗语言的英语(燕语)?”(第7页)

  遍查人类史、世界文明史、英语史的资料,均无法得出上述结论。不知作者的上述论断从何而来?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笔者”的论断为真,那么在我们的“燕国佬”成为英国人的祖先之前,人家英格兰群岛上的原居民(按照“笔者”的考证,应该是“凯尔特人”,对此仍然存疑)说何种语言呢?按照语言接触的观点,要使“英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这个命题成立,则两种语言在发生接触时, 汉语(吴先生的说法是“燕语”)应该居强势主体;按照最新的遗传学家的观点,父亲的Y 染色体才是决定孩子语言的关键,那么,当时西迁的中原燕赵民众大多数应该是男性,而英格兰群岛的原居民则大部分是女性。莫非,上岛的中国人进行过一次或者多次惨无人道的针对岛上男性原居民的大屠杀!?还有,民族沙龙的情绪也在这段话乃至整本书中蔓延。

  例4: “中国翻译家将英语be动词及其单复数、时态变化形式,轻易地对解成汉语的判断动词‘是’,是极不懂汉语、极不负责任的翻译方式。”(第12页)

  且不论作者将“动词be” 误写为“be动词”, 就这句话而言, 除了“不负责任”的机器翻译系统之外,有哪位译者要将英语句子中出现的be统统翻译成“是”了?反而,作者采用的“英汉对解”的方法才真正有“规范译法”的嫌疑,如将be 对解为汉字“比” 和“变”, 将am 对解为“门” “每”, 将are对解为“口昂”, 将is对解为“亦是” “也是” 和“是”,将was对解为“往是”,将were对解为“谓尔”。

  例5: “英语所在的欧洲国家,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在语言使用上有时需要可以追求细节的差别性,以体现其地区或国家的不同……换一个角度,要是今天的汉语是世界性语言,以英国人格物致知的精细劲,他们或许早就找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不至于像今天中国人学习英语这样久而无功。”(第13页)

  从作者的论述中,笔者实在搞不清楚民族文化独立性与英汉语语言相似性之间的关系,前面的论述和后面的假设一点关联都没有。况且,这段话中还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什么是“英语所在的欧洲国家”?再者,该段描述多多少少有些“媚外”的语气吧。

  该书中类似的错误言论举不胜举。洋洋洒洒近30 万字,如果只是些经不起推敲的学术泡沫倒也罢了,但这明明又是一株误导学习者的毒草,所以,对这样的伪学术、乱指南、大放阙词、自说自话的文字,一定要严厉地批评之!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洪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