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支笔,33年,他走过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郎郎智慧图书室 2015-08-14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之二六

  人物简介Introduction to characters


  梁炳伦

  字澄一、玄钰,号逸庐主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书画院书法家、广东书法院书法家、广东岭南书法院副院长

  作品欣赏Art appreciation


  △「《行草四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梁炳伦」


  △「梁炳伦与国馆跨界合作款:物我两忘丨静能生慧」

  在你的脚下深掘下去,便是甘泉……

  这是一句阿拉伯的谚语,也是梁炳伦最喜欢的话。这深掘的甘泉,饮在心里,却化成他手中的笔和墨,写下无尽的禅意和悠然。

  从母亲手里接过那写春联的毛笔开始,从懵懂少年成长为知名书法家,这33年的书法之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不论学什么,大部分人最开始都在模仿和刻意地追求美。

  “从1982-1999年都停留在写字阶段。”

  梁炳伦的表情淡淡的,像在说着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这18年,他写过唐代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研习魏碑《始平公》、《张猛龙》,也临摹隶书《张迁碑》,还有汉隶及汉简。

  但最打动他的仍然是王羲之,“如高山、大海、取其一点便成气象”。


  △「王羲之《兰亭序》摹本局部」

  18年的学习,他已“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阅遍各家,却觉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努力,才能达到王羲之那样的境界。”

  这个问题由1999年的一场雪解开。“那是我第一次看雪。一个人走在雪地上,那种单纯和素雅一下迎进我的心头。我突然悟到,书法就是一个单纯的意境、是一个统一了的意味、也是一个天地间的唯一。”

  再后来,他才知道这就是“道”与“心”。

  再后来,他的行草手扎条幅作品入围“兰亭奖”,这是中国书法界的最高奖项。


  △「摹本局部梁炳伦行草作品」


  他说,“2000-2010年的这个十年,才敢说自己寻觅着何为书法。”

  千禧年,他在北京的二十一世纪书法大展一连看了五天,“每天刚开门便进去,傍晚闭馆才离开,为了节省时间,总是匆忙吃完就接着看。”

  而这专注的五天,改变了他的一生。“我悟出了书法是‘写心’的,是写人的‘性情’。因此,大书法家的作品是一张一个面目,但又一眼能让人认出他的作品,这正是性情交织的结果。”

  仍然能从他的语气里听到一丝兴奋。不难想象,当时的他是如何地心潮澎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路上,求知若渴,就算为此“衣带渐宽“,能说一句“终不悔”,也是圆满。


  △「梁炳伦行草作品」


  他的技巧越是精湛,对境界越不满足。我应该走什么路呢?他这样想着,走去了古代,从王羲之开始探寻晋人一脉的书法,又及魏晋写经。在行草在这片深入又广阔的天地间,他又往更深远的古代走去,在中华文化的不断学习里感悟到,儒释道是为精神,四书五经方为核心。

  而沈鹏老师随兴而发的一句话,“真正的名师,在古代经典中、在天地万物中、在自己的心(诗心)中……”让他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暮然回首”之感,30多年的书法寻路,终究找到自己天地之间的“唯一”,那就是——

  “以中国文化为观照,以晋人书风为本,体现自然美和人性美”。

  灯火阑珊中,照见初心。


  △「梁炳伦老师行草扇面」

  问及他最享受的时刻,他带着几分沉醉回味道,每每午憩,清风得来,心无挂碍,伴着古乐的韵致,挥毫几笔,颇有魏晋之度。人生乐事,如是而已。

  这一如梁炳伦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一切在两极中穿行,最重要是活在当下。”

  ▏《人物志》梁炳伦专题 ▏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