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是导致女孩遇害的同谋

 昵称14117640 2015-08-14

作者:李思磐

编按:

近日,中传女生遭男同学强奸未遂并杀害的恶性案件引起了网友们新一轮关于媒体”只提女性防范,不提男性施暴”的讨论。今天推送一篇旧文,用详实的数据和分析告诉你,为什么这种舆论氛围亟需改变。

9成杀人犯是男性。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在男强女弱的逻辑中,暴力是男性专属的,是男人味儿必备的部分,暴力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从游戏、运动到同侪互动,是一再被鼓励发展的元素,这是数千年男性统治一脉单传的遗产。那些恐惧中小学教育中“男孩危机”的专家,不是经常把女孩欺负男孩、而男孩不敢打架当成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吗?相应地,女孩发展暴力和攻击性,甚至开发使用自己的体能,是一再被禁止的。

学者Edlund曾经对中国26个省份1988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是,性别比每提高0.01,暴力和财产犯罪上升约3%;也就是说,男性在人口中比例过高,与暴力犯罪有极强的相关性。

这个8月,可以称之为女孩们的黑色夏日。9日,20岁的重庆大学生高渝上了黑车之后与家人失联,11天后证实被车主杀害;12日,江苏女孩高秋曦与家人失联,两周后被发现在离家不远处被害;21日,金姓女孩在济南火车站上了黑车,因此被性侵和虐待数天;同一天,汉口女孩凡莎莎在回家的列车上中途下车,之后被发现离奇地在合肥死亡……

假怜香惜玉的滥情

所谓“花季女孩”的死亡遇暴总是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媒体也都无一例外地展示她们生前的美丽的面容。“红颜薄命”是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也许比起他们平日对女性命运的漠然,此刻的怜香惜玉,正好可以为自己的道德感作佐证。

于是,按着这怜香惜玉的逻辑,“安全贴士”、“自我保护意识”之类的文章海量出炉,甚至有律师说,年轻女孩都是小白兔,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这样的结果。不过,年轻女孩那种“天仙妹妹”式的纯洁气质,不是被男网民一再追捧的吗?

在我看来,这些聚焦受害者的信息便宜,没有营养。首先,它们无法有效地解释所有的死亡,譬如光天化日的下午高秋曦在家附近被抢劫杀害;6月,重庆女孩杨玉婷被自己熟识的上司据说是按工作要求带出去接待来客,却被性侵致死;所谓黑车其实是中国运输系统的常态,高渝上了黑车但让家人知道了她的行踪信息。其二,这些安全贴士走的往往是限缩女性活动空间的老路,可是,不正是因为女性的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比男性狭隘,远行机会少,社会关系简单,她们才缺乏应对复杂旅途状况的技能吗?第三,这些犯罪夸大了陌生人的危险性,而忽视了超过7成的暴力犯罪,8成以上的强奸,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对于女性可能尤其如此,她们失败的追求者、家暴的男伴可能更危险。

男性更可能是受害者

公安专家冷冷地提醒说,其实遭遇犯罪只是一种概率,谁遇上谁倒霉。暴力被描述为生活中的恐慌,但事实上,它就是概率化的常态。面对暴力,不仅仅只有女孩才是弱者。我曾经在一段暴恐骚乱的街头监控视频里,看到一个男人死亡全过程,看着他熟练地在路边停下轿车,看到有人围攻,他显然没弄清楚是针对自己,再缩回车内;当发现围攻者不会散去之后,才尝试缓缓启动汽车,可是太慢——他的车被砸了,他被拉出来,像一只被拖鞋追逐的蟑螂那样,从自己日常上班或者购物的场所和情境中,与死神相遇。他作为一个没有使用暴力和抗击暴力习惯的、一个和平年代的中产男性,在遇到暴力的时候,他也是一只小白兔。

媒体对“安全贴士”、“红颜薄命”的突出报道和惊恐再现,并不符合暴力犯罪受害者统计的实情。有多大机会被害,视乎犯罪的类型。美国司法部对1980年到2008年的数据统计表明,76.8%谋杀受害者是男性,而相对地,63.7%亲密关系谋杀、81.7%与性有关系的谋杀受害者是女性。加拿大的数据是男性成为激情攻击受害者的机率是女性两倍,谋杀是3.5倍,而在非法拘禁犯罪受害者中女性是男性的3倍,性侵害是11倍。中国的相关数据不容易找到,但来自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的跨国数据也显示,全球202个国家平均78.7%的谋杀受害者都是男性,其中有193个国家的数据都显示男性更容易成为谋杀受害者。

女弱男强成见杀人

既然受害机率上男性不比女性幸运,受到暴力攻击他们也未必有力量反抗,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女性的防范?那是因为,女性从来都被“问题化”:遇到性侵骚扰,她们着装作风“有问题”;遇到暴力伤害,她们自身的意识和能力“有问题”……但换一个日常情境,相反的表现“问题”更大:女人怎么可以不拾掇外表?怎么可以不娇嗔动人?女人怎么能那么强势?女人比赛举重踢足球有什么必要?那还是女人吗?反过来,这一系列案子的犯罪嫌疑人是全男班,为什么没有人讨论男性加害人的问题呢?为什么不讨论男性怎样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去伤害别人呢?

即便是针对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被强调的仍然是女性的自我设限,虽然“女子防身术”被拿来应景,然而,女性身体力量的开发,仅仅被限制为“防身”之用,这一资源配置观点何其吝啬!强调女性需要“保护”和“自我保护”,舆论无非再次宣示男女二分、男强女弱的老调。

前一段时间,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因为“男女有别论”激起了小小的网络辩论风波。广州的大学教师何光顺更是孜孜不倦,教化女生花一半学习时间去化妆,以美丽激励男生去奋斗。大多数这些对性比平等无知无觉的精英男性一再推崇的男女有别,只是各种戴着人文面纱的男强女弱版本,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女人要示弱。英国思想家JohnS.Mill认为,男性对女性的控制除了通过暴力强迫,也依靠社会化的过程训练女性对男人服从且把这个过程情感化。

女性必须忌惮、崇拜男性的权威和体能,以温柔、内敛和美丽来衬托男性的高大壮和伟光正。每个人要证明自己是“正常人”,都得在一定程度上顺服这套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一再学习;这套标准不仅影响人们的观念,也塑造了不同的身体——前一阵子某名校晒出不少女生入校和毕业的照片,把入校时候壮实、傻乎乎的新生和毕业时的“美女”对比,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女性柔弱、苗条和精心修饰的身体,是学习而成的。

男性气质的核心,就是弱化女性,把女人比下去。每一个男性要成为一条真正的汉子,都得以Hold住女人作为证明。中上阶级男性做男人有着丰沛的资本,凭着各种招男不招女和玻璃天花板的性别歧视带来的红利,B男混得比A女好,基本不成问题。但是,那些下层男性怎么办?他们无法从权力、财力和文化资本上把女人比下去,怎样才算一个男人?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暴力。

很多统计都表明,9成杀人犯是男性。并且,暴力犯罪在25岁以下成年男性中特别显著。这正是男性步入成年,要成为“一条汉子”而又难以获得足够社会资源的艰难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在男强女弱的逻辑中,暴力是男性专属的,是男人味儿必备的部分,暴力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从游戏、运动到同侪互动,是一再被鼓励发展的元素,这是数千年男性统治一脉单传的遗产。那些恐惧中小学教育中“男孩危机”的专家,不是经常把女孩欺负男孩、而男孩不敢打架当成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吗?相应地,女孩发展暴力和攻击性,甚至开发使用自己的体能,是一再被禁止的,无论是要求“女孩儿要有女孩儿样”的亲属,还是反对发展女子举重和女足竞技的看客,他们立场高度一致。

所以,所有人都是暴力的男性加害人和无力反抗的女性受害者这样一个剧本的编剧。不要对女孩的死亡掬一把同情之泪,你的社会成见是杀人机器的螺丝钉。

男孩偏好让犯罪升级

跟暴力犯罪相关的一个指标是人口性别比例。一般来说,男性对女性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6,即男性为女性的1.06倍,而我国出生性别比已经高达120以上。学者Edlund曾经对中国26个省份1988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是,性别比每提高0.01,暴力和财产犯罪上升约3%;中国学者的研究也跟这个数据非常接近。而且,国内外很多人口数据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男性在人口中比例过高,与暴力犯罪有极强的相关性。而女性人口比例高于男性的地区,则与犯罪率降低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女孩减少,当然是来自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除了城乡各处泛滥的性别选择堕胎,还有对女孩的遗弃和虐待。一般来说,女婴比男婴有着生物学上的优势,男婴正常的死亡率是女婴的1.2到1.3倍。然而,中国的女婴死亡率,已经从1981年的1.05降到2000年的0.72,也就是女婴死亡反过来比男婴高4成,有些省的数据甚至女婴死亡达到男婴的1.5倍。这段时间,出生性别比从接近正常的108.5,上扬到了120.56;这个减少女孩的过程,也伴随着犯罪率的上升,从1978年的每十万人56起,到2005年,每十万人358起,增长7倍。

性别比失衡给中国制造了至少三四千万找不到配偶的异性恋男性。他们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也很低,并且失去了婚姻机会这个降低男性犯罪可能的减震器,大量集中于贫穷地区,或者成为城镇地区的边缘人。他们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男强女弱的婚配惯性,让这些男人没有机会通过婚姻向上流动。在这些边缘人口中,暴力犯罪更容易发生。

因此,那些到处宣扬“想要儿子是男人的本能”的山寨“人口学家”,那些为了“有后”而进行性别选择堕胎和杀害、虐待女婴的父母祖父母,他们都参与了建筑这越来越不安全、不友善的世界的宏大工程。对于女孩们的伤亡事件,他们绝不无辜。

新媒体女性网络 妇女权利守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