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曾国藩的《八交九不交》

 不倦斋1166 2015-08-15

品味曾国藩的《八交九不交》

 

 

 

 

    与其说是“祸起萧墙”,不如说是“祸起交友”。耳闻目睹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为难事”后发现,滋生之源几乎无一不是“人祸”(及与人交往惹祸);几乎找不出纯粹系出自“天灾”来的!

    啥叫“友”?古人在造这字儿时其实早已明示(“友”乃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旧友重逢,彼此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友好、信任、情感),所谓“友”,即彼此有交情、很要好、关键时刻能真心帮一把之人;其情,乃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人之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正如古之《礼记·儒行》所言:“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又如《易·兑》有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而荀子在《性恶》中则道得更加明白:“择良友而友之。”言下之意,非良则非友。

    咋说现如今的“友”竟成了生活中多数“祸起萧墙”的源头?纵观现实生活,理由主要是:现实中之友实则多系“非友”——彼此都围绕着“有利可图”(甚至“唯利是图”)之心思相识相交,相互“利用”之心十分突出,交往途径也一味是靠吃喝玩乐,故无法真实做到“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尤其是当其中一方“无利可图”的时候,抑或是自己或对方摊上了什么麻烦事儿时候,非友之“真相”就很容易暴露无遗了;更有甚者,在关键时刻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地把“友”给卖了的,当今简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故以为,与其说是“祸起萧墙”,不如说是“祸起交友”。

    生活原本不易。尤其是在“势利”“叵测”之世风甚嚣尘上的今日之大环境之下,想要在没法游离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直都能活得平静顺意更加不易!自然是遭遇的麻烦越少也就会愈加多一些轻松自在和开心。因此交友不能不察;也不该不察。对这点,素以“重视并擅长察人”的曾国藩的一些体会明显值得借鉴。

    最为典型的就是他在“相人日志”里的那段记载:“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自打接触了心理学之后,偶一直就喜欢嘟哝“人可貌相”;生活中逢人也总喜欢初识便自然而然地以貌“品”之,自觉八九不离十——无意间与曾国藩的“相人”精髓不谋而合。尤其感觉其“《八交九不交》法则”提炼归纳得与现代“情商”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八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即没有自己的风格与看法,人云亦云,随大流);不孝不悌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生活就是与人交往。无疑,参考这《八交九不交》法则去生活去交往,自然不会有太多麻烦缠身且欢愉轻松会很多的。不过也寻思,如此“友”之范畴,诸多的“人脉”理念都是没法沾边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