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疏导对于阳痿的几点思考
2015-08-15 | 阅:  转:  |  分享 
  
光明中医2009年4月第24卷第4期CJGMCMApril2009.Vol24.4。725’

昏倒。本证发作最长时间持续6小时,足见病情之严

重,治以疏肝利胆泄热降浊法治疗,徐大春谓:“此方能

治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类聚方广义》云:

“治狂症,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或

多猜疑,或欲自死,不安于床者”,并谓:“狂病二证,亦

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为目的。”明张景岳云:

“癫狂二证,皆由情志过度……皆属火炽痰壅,但有缓

急之分耳。”心藏神,为精神之所舍,火炽痰壅扰乱神

明,则发狂为急;痰热闭阻,神明失用,只发癫为缓。此

方诸药相配,散与敛,通与补,温与清共融于一方之中,

郁热清而痰湿除,闭阻解而神复用,浮神敛而惊悸安。

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起源于《伤寒论》,发展充

实于后世,因化裁之灵活,应用之广泛,效果之佳著,堪

称群方之冠,善用者每用每效。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患

神志病的人越来越多,病人治不得法往往迁延不愈,不

能上学、上班,严重影响本人的家庭生活。如果善用此

方化裁,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神志疾病凡符合

肝胆郁热、痰热内扰,又有心神浮越,虚实寒热交织之

病机者,都可应用。实践证明,此类病纯虚纯实者均属

罕见,大多虚实交错。本方通补兼施,寒温并用,切中

病情,服药后病人自觉精神舒畅,心情愉快,睡眠好转,

心烦焦虑烦扰不宁症状迅速得以解除,实为一首不可

多得的好方。’1。

(本文校对:李彦知收稿日期:加明一12一衅)

心理疏导对于阳痿的几点思考

潘晓丽邵丽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关键词:阳痿;人与社会;整体观念;心理因素;心理疏导;医话

doi:10.3969,j.i黯n.1003-8914.2009.04.084文章编号:1003-8914(2009)·04-0725-0l

阳痿,为男性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

于阳痿的治疗,临床上往往偏重于药物。运用辨证论

治的方法开展对阳痿的临床研究,仍然是当前治疗的

主导方向。然而,无论是功能性阳痿或是器质性阳痿,

都普遍存在着焦虑、郁闷、烦躁、自卑、抑郁等缺乏自信

心的病态心理。因此,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难收全功,加

强心理疏导则是必要的。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仅仅是人体的整体,整体观

念还有很重要的内容: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阳痿的

辨证所忽视的便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而社会环

境诸因素及由此产生的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都是阳痿

最重要的原因所在。机械地对阳痿作辨证分型,显然

忽略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人和动物都有性功能,唯人类的性功能在很大的

程度上受社会文化背景及由此而来的心理因素的制

约。例如精神压力过大、日常事务过多、工作不顺心、

生活受打击、夫妻关系不和睦、不良的生活习惯、性知

识的缺乏等等。因此,对于阳痿患者,详问其病情至为

关键。医者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找出“症”

结,对“症”下药。首先,要安定其情绪,解除其思想包

袱,使其心志正常。其次,寻找适合其文化层次、精神

状态、家境际遇的方式,或解释,或开导,或启发等因势

利导,使患者真正认识到治愈的可能性或肯定性,从而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就是要做好患者配偶的

思想工作。夫妻合作是治疗阳痿不可忽视的环节,应

充分重视妻子在丈夫心理调节方面的作用。告诫女方

切勿抱怨、奚落、责难,劝导女方多关心、多体贴、多安

慰、多鼓励,达到密切配合,方能事半功倍。此外,开展

心理咨询,进行性生理知识教育和性心理卫生指导也

都是十分重要的。。.

故对于阳痿的诊治不能拘泥于人体的辨证,还要

深入了解人体的心理因素,重视对心理因素起着决定

性作用的社会因素,真正地做到推本求源。基于人与

社会这个大的整体观念所产生的有效疗法,充分地利

用整体观念,开拓辨证的外延。结合现代医学采集病

史(包括详察原发病、检查性器官、垂询服药史)以明确

诊断,采取正确的辨证、合理的组方以及必要的心理疏

导,才能产生良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李某,30岁,保安。2008年10月9号初诊。自述

初婚之月,心情过度紧张,阳事不举。结婚一年来,性

生活无一次成功,自觉心愧,焦虑不安,恐惧性事。当

地某医院检查,生殖器发育正常,诊断为精神性阳痿,

经反复治疗效果不显,现情志抑郁加重,阳痿日甚。遂

采用心理疏导,解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正确对待性生

活,并嘱其家人疏通思想,调和情志。察其性情焦虑为

突出症状,遂原意重加柴胡159,川芎129,蜈蚣4条。

综合治疗月余,精神转佳,阳事已复。

(本文校对:李彦知收稿日期:∞嚏一11—24)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