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瓜到芹菜 谁知小民稼穑苦(组图)-营养早餐-科普

 条山石头 2015-08-16
从西瓜到芹菜 谁知小民稼穑苦(组图) :
从西瓜到芹菜 谁知小民稼穑苦(组图)
10月26日,芹菜卖不出去,菜农很伤心  陈团结 摄  12月5日,张进财望着芹菜地里已经出苗的冬小麦,心情复杂 李勇钢 摄
人物速写
姓名:张进财
别:
年龄:45岁
籍贯:西安
职业:农民
语录
“多亏我家底厚还能撑得住,要是放在一般人家早都跳井了!”
“我认为‘芹菜事件’从长远来看对我们种植户是一个好事情,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客商和机遇!”
专家推介语
一年又一年,我们反思苹果,拯救西瓜,清除猕猴桃膨大“毒瘤”,呼唤“爱心芹菜”,这是记者的责任。但是,一切绝不能只是展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发现,需要透视这苦涩的瓜果问题之后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辛苦的农民兄弟不再在市场潮中“呛水”。(传媒研究学者韩隽)
报道回顾
“西瓜”2006年7月17日《一地西瓜一地伤心泪》
2006年7月19日《拯救西瓜》
2006年7月20日《盼望西瓜早进“绿色通道”》
2006年7月23日《瓜农每亩可获10元补助》
2006年7月27日《拯救西瓜别让瓜农汗白流》
2006年7月30日《本报帮助瓜农卖瓜2万吨》
“芹菜”
2006年10月25日
《8分钱一斤阎良芹菜价贱仍难卖》
2006年10月26日
《局长地头为菜农想法子》
2006年10月28日
《5万公斤“爱心芹菜”送市民》
2006年10月29日
《阎良芹菜一周就能卖完》
2006年11月16日
《国家商务部派人赴阎良调研菜贱伤农原因》
八月天的一个上午,阎良“芹菜第一大户”张进财正带着一帮乡亲给自家的60亩芹菜地浇水。
有人问张进财:“张,阎良芹菜今年大丰收,到时候不会和白鹿塬上的西瓜一样卖不出去吧?”此时正是白鹿塬上西瓜正“卖不出去”的季节,由本报发起的“拯救西瓜”行动正在西安演绎着感人的一幕幕。正在芹菜地深处改水的张进财头也没回地呛了问话人一句:“再便宜也不会像西瓜一样吧!”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阎良的芹菜不仅遭遇了和白鹿塬上的西瓜一样的结局,而且比西瓜的遭遇还要惨。
丰收之痛
阎良今年芹菜的丰收可谓“十年一遇”。仅武屯镇的芹菜种植面积就已经超过了7千亩,而整个阎良郊区的总亩数则达到了历史之最2.1万亩。这个空前扩张的面积都缘于2005年芹菜的大盈利。据介绍,去年当地芹菜每亩的收益最高可达5000元。当地人为此有一个说法:“一亩芹菜等于十亩田。”这里的“田”指的是传统小麦种植。
张进财就是顺着去年的思路当上了今年的阎良区武屯镇第一种植大户,他把承包的60亩土地全都种了芹菜。张进财去年种植了20亩芹菜,年底一算账,净获利为3万元。不料,到了今年,西瓜最便宜时的批发价也没跌破1毛钱1斤,而芹菜最便宜时候的批发价是5分钱1斤。便宜得让人心疼。一些种植户宁愿雇用旋耕机把芹菜绞碎埋进地里也不愿意卖,因为卖出去还要支付每斤4分钱的人工采摘费。
据来自阎良区农业部门的统计,今年11月份有近1/7面积的芹菜被种植户雇用旋耕机毁掉在了芹菜地里……而据芹菜种植户的计算,种植1亩芹菜仅成本就需要1500元。
因为大面积丰收的芹菜被菜农忍痛毁掉,作为全国三大芹菜种植基地之一的阎良,一时间吸引了全国媒体的目光,并被冠之以“芹菜事件”。
和“拯救西瓜”一样,在媒体的呼吁号召下,以西安为中心的一场“吃芹菜、献爱心”活动迅速在市民中展开。“多吃芹菜、帮菜农一把”,西安的一些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了购买芹菜帮助菜农解困的热潮当中。政府部门更是拿出实际行动,按每亩地100元的标准给所有的芹菜种植者给予补贴。
一直到11月底,被全国关注的“芹菜事件”随着芹菜价格的回升和芹菜的大面积落市才终于结束。阎良区芹菜种植第一大户张进财回家算了一笔账后发现,今年种芹菜亏进去了8万元。
“多亏我家底厚还能撑得住,要是放在一般人家早都跳井了!”由于后期的芹菜价格实在太低,张进财把30亩芹菜直接雇用旋耕机给犁了,种上了冬小麦。
12月初,记者来到阎良区武屯镇采访,去了好几户一个月前曾采访过的对象家,但都未见人。“往年这个时候都在家数钱哩,今年芹菜瞎(坏)了,现在都出去了。不是躲债,就是进城打工,毕竟能挣一点是一点。”红丰村的村民张老汉说。
在阎良郊区,记者走访了近10户蔬菜种植专业,许多人家都表示明年芹菜还要种,但再也不敢像今年这样成数十亩地种植了。还有一些种植户表示芹菜种还是不种,要等开春后再说。
明年 还接着种芹菜
和多数菜农的犹豫、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进财的大胆果敢。他明年不仅要种芹菜,而且还要比今年种得多。他拿出一叠合同说自己把明年的200亩芹菜地都已经租好了,每亩地全年租金700元,仅这一项他就要支出14万。
张进财把今年芹菜失败的原因总结为是气候造成的“天灾”。他说:“芹菜是一种喜水的蔬菜,今年前半年天气一直很干旱,早芹和晚芹都不好好长。进入9月下旬后雨水突然增多,气温也一直不见降下去,几场充沛的雨水加之气温适当,早芹和晚芹疯了一般地争着长,结果把成熟期赶到了一起。受去年好收成的影响,今年阎良一带的芹菜面积本来就翻了番,如此以来市场就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芹菜价格也就自然跌落了。”
“芹菜事件”后,一些人认为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宣传不够。不要说外地,本省甚至西安的人可能都没有多少人知道阎良和临潼是芹菜基地,所以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宣传上下足工夫。张进财恰恰认为,今年的“芹菜事件”是给“阎良芹菜”做了一次最好的全国性广告宣传,让全国人、甚至外国人都知道了我们这里产芹菜,所以他相信明年全国的客商会比今年更多。
“我认为‘芹菜事件’从长远来看对我们蔬菜种植户是一个好事情,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客商机遇!”张进财的想法是:200亩芹菜从3月份开春开始分8批种植,一直种到8月份,以此保证芹菜的成熟期和上市时间不发生冲突。
对万一明年再碰到今年的遭遇怎么办,张进财的口气就有点不那么坚决了。他先是回答说:“应该不会吧!”后来又似乎下赌注一般地说:“再遇见也没有办法啊,只能认了!”
阎良区武屯镇镇长李俊杰告诉记者,最近镇上和区上种子公司的菜花种子非常吃紧,原因是许多菜农在今年遭遇了“芹菜事件”后,都要在明年改种菜花。虽然对于明年的菜花市场谁的心里也没底,但从目前菜花种子脱销的情形看,明年的菜花种植应该在当地占有一定的份额。阎良区种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近半个月来,全区种子公司的菜花种子多次供不应求,目前已销售出去1万2千斤左右。
就在记者写稿时,从三原县传来消息:该县菜花已出现了大面积滞销。
为何农民总在市场中“呛水”
从白鹿塬上的“拯救西瓜”到阎良郊区的“芹菜事件”,在这两场可谓是轰轰烈烈的“伤农事件”中,从中央部委到乡镇各级政府,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负责和对“三农”的关注帮助。
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政府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政府的补救能否化解瓜农、菜农今后长期一个阶段将无法避免的市场风险?还有人更尖锐地提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风浪中,究竟靠谁来拯救西瓜?媒体还是政府?如果明年再遭遇这样的“西瓜过剩”、“芹菜危机”,难道媒体和政府仍要“拯救”吗?这种观点认为,媒体和政府的做法属于“感情用事”,只是一时的善举,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更多、更长远的“核桃危机”、“白菜危机”……
西安市农业局副局长张贵生认为:西瓜滞销、芹菜危机,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促销责无旁贷。但他认为更主要的是教育农民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搏击,应该教育农民找市场,应该更多的在产品的品牌、在质量上、在品质上做文章。
西安市长安区一位乡镇干部认为,无论是“西瓜危机”还是“芹菜危机”,都是市场经济的正常产物,原因是种植户对市场没有把握好,不了解市场。对种什么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或看别人。他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可以解决一时的危机,但它却隐藏了体制性的发展障碍:如果农民总是躺在政府怀抱中过日子,种植靠政府,销售靠政府,政府实际上就成了“保姆”,日后还会有更多的“××丰收之痛”不断涌现。
他还担忧地指出,阎良种植芹菜已有20多年历史了,但今年面对不断下跌的市场价格当地政府和菜农却都仍束手无策。由此可以想到,在西瓜和芹菜这两个个体案例以外,我省乃至全国还有多少农业经济作物面临着如此的危机,而解决这些危机的对策又是什么呢?他说这才是最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解决之道:
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还有专家从今年的“西瓜危机”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认为农村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能人”的培养和选拔。农村“能人”是指那些在乡村里比一般人懂市场、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广泛的人士。“西瓜危机”出现后,一些人抱怨说长安区炮里乡、蓝田县前卫镇要是能提前有十多个“能人”把西瓜的产销专门组织起来,当地也不会出现今年这样的情况。
给这一说法佐证的理由之一是,与长安区毗邻的户县今年大棚西瓜每亩的收入达到9000元左右,中小棚西瓜在4000元左右。县上还充分发挥瓜菜协会和800多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多渠道地联系客商,占领了市场,协会销售基本占到了全县大中小棚总量的70%%左右。
对于“能人经济”这个概念,其实我省在2005年就已经做过这方面的部署和安排,要求基层加强对“能人经济”的帮助的引导,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人经济”的作用尚未有效利用和发挥。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对阎良的“芹菜事件”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认为阎良芹菜今年之所以“过剩”,是由于当地农民盲目种植导致,而造成盲目种植的原因则是当地缺乏强有力的行业合作组织。调查结论认为:规模化种植蔬菜较早的阎良县武屯镇在全国较早就成立了组织较完善的合作社,但无奈的是这些合作社领导成员却都由村干部兼任,也就是说合作社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摆设,对当地农村经济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北京物资学院谭向勇院长就阎良“芹菜事件”和长安“西瓜危机”发表看法认为:农民必须成为一个体系,以组织的身份进入市场。
所有的观点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农民应该主动地去了解、熟悉、认知市场,而且是以“有组织”的形式去了解和熟悉市场。
“可是市场在哪里呢?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市场?谁又来组织带领我们去熟悉市场这个东西呢?市场的概念太空泛了!”阎良区武屯镇蔬菜产销协会几家会员种植户茫然地问记者。
虽然他们也加入“组织”了,但他们仍然不知道市场在哪里!
记者手记
授“鱼”还是授“渔”?
今年夏天,为了“拯救西瓜”这个苦涩的话题,我和我的同事多次奔波在西安城和白鹿塬之间的公路上。从田间地头的西瓜种植户到村干部、乡镇干部,在一张张焦灼不安的脸上,我看到的是对西瓜销路的期待和对外地客商的盼望。丰收带给农民的不是幸福和喜悦,反而是痛苦甚至愤怒,这个夏天我有生以来感觉到了市场的无情和农民的脆弱。
尽管后来,在发动全民买西瓜、吃芹菜的活动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我们在欣慰之余却无法摆脱对明年、乃至后年的担忧。尽管社会各方面都做了努力,但农民如何去学会驾驭、判断市场这个本质问题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广大种植户得到的只是“鱼”,而并不是“捕鱼的”。明年乃至后年,我,我们还有多少“鱼”可以给予呢?
李勇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